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买了一把不能摇的扶手椅,放在了窗和墙的夹角,我早就在那儿构想了一个叫阅读角的空间。把两个纸箱子探起来,盖上一块如花似锦的床单,把书整齐地码放在上而,成了一个方便简洁的书架。
①_____________,你如果看过我朋友圈里的照片,就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这是一个适合安静读书的空间,橘色的墙,让米黄色的椅子看起来像白色的,修长的落地灯撑着一个白色的灯罩,透过百叶度白天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和外的棕榈树,晚上在温暖的黄色灯光下看书,每逢半点就会听到草地上喷水系统有节奏的喷水声,在这个久不下雨的地方,②_____________。到了深夜,偶尔还有远处不绝如缕的火车汽笛声。放下手中的书,把百叶窗撩起一条缝,看看楼下干净的停放的车,也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长久以来,我头脑中的阅读角就是这样的现在,我终于让构思变成了现实。
无独有偶,阅读角的缺点是致命的——离床太近了。③_______________。我现在处在人生的一个极其艰难的阅读阶段,二十来岁反复看的那些书、那些人已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不堪卒读的东西读完总是空空荡荡,觉得长进不大,那些读完能弥补知识缺陷、滋润文笔、启发思考的,都是一些不好读的东西,必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否则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读到崩溃,也要克制自己去床上躺一躺的冲动。一且躺下,就会稀里糊涂地睡得踏踏实实。
【小题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花似锦B.不绝如缕C.无独有偶D.不堪卒读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把书整齐地码放在上面,成了一个方便简洁的书架。
B.透过百叶窗白天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和窗外的棕榈树。
C.看看楼下干净的停放的车,也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
D.那些读完能弥补知识缺陷、滋润文笔、启发思考的。
【小题3】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8:5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小题1】为什么玻尔和爱因斯坦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2】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哥本哈根学派具有哪些“优秀特质”。
【小题3】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谢

毕亮

夜半,老伴入梦来。

清明节,老谢没回老家,自然没能去给老伴上坟。大约老伴手头紧,从地府托梦来了。醒来时,老谢说,梅子啊莫怪我,虽然我只是个伙夫,顺带干点接送孩子的活,但离了胡萝卜也整不出一桌酒,儿子他们需要我,你得理解。

一个月前,到了“交班”时间,老谢安顿好八十出头的老母亲,才从老家奔赴深圳,帮儿子带儿子,即带孙子。所谓“交班”,也就是男女双方老人,来深圳帮忙带孩子,负责接孩子上学放学,他们半年轮一次岗,半年交接一次。

儿子儿媳下班晩,老谢家做夜饭要比邻居迟,所以,他总能闻到隔壁的菜香饭香。邻居又在炒辣子鸡。油烟途经排烟管,蹿到他们家。多多撂下颜料笔,在鼻孔前方挥舞手掌,表达对刺鼻怪味的不满。冲邻居墙壁努嘴,老谢说,多多,你猜炒的啥?闭眼作思考状,两秒过后,多多说,猜不到,爷爷你告诉我!老谢说,是辣子鸡。这次炒法跟上回不一样,作料换了,没放干尖椒,放的是豆瓣酱。他看见多多吞了一口涎水。多多便笑:爷爷属狗的,鼻子灵,辨得出味。

老谢问过孙子多多,隔壁住的是不是四川人。多多摇头,脑壳摇得似拨浪鼓。老谢说,不是四川人的?多多说,他们是深圳人。老谢就笑,多多在深圳出生,大概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所有人都是深圳人。

聊邻居家的菜肴,是爷孙俩的固定话题。有时候,老谢也跟多多扯更多闲话,比如他年轻时拜师学厨艺,饱得、饿得、热得、冷得,流过的血汗、吃过的苦头最终都长成身体里的血肉;比如如何炒菜,如何把菜做得风生水起、色香味俱全。多多似懂非懂,偶尔眨眼或点头,表示认可。

老谢说,那边炒鸡蛋,这回放了香葱。

老谢说,今天他们做了回锅肉,该早点起锅,晚个九秒十秒,肉就老了。

老谢说,做辣子鸡,得用鸡腿肉,剔除骨头后改刀将肉切成小块,再添盐、胡椒粉,洒料酒拌匀,腌渍五分钟,再拌淀粉,下锅时一定得掌握好火候。

周末,是一家人能聚齐一起吃饭的日子。坐饭桌上,老谢瞧出不对劲,儿子儿媳光顾夹菜扒饭,基本上是零交流。就算说话,也是一问一答,这边问一句,那边答一句,那边问一句,这边答一句。老谢看在眼里,喊孙子多多吃蔬菜,不能尽吃肉,不吃素,容易犯便秘。他想找机会,跟儿子聊一聊,不能把日子过得别别扭扭的,谁谁都不舒服。他总是寻不到机会开口,儿子一会儿躺他的卧房休息,一会儿坐书房电脑桌前处理事务,一会儿又陪多多看绘本、给多多讲故事。

老谢失眠了,他心里有事,放不下。对老谢来讲,放不下的事,已不多,儿子的事,算一件。要说最放不下的事,则是留守老家的母亲的生活起居。

来深圳后,老谢把母亲交给小妹,请小妺帮忙照顾。他嘴里喊小妹,其实小妹也五十八了。出门前,他跟小妹约定好,固定时间,每个星期六夜里八点,他会跟她和母亲打电话,没紧急事,小妹不用打给他。所以,老谢最怕的,就是临时接到小妹电话。又一天黄昏,手机铃响了,老谢一瞧,是小妹打来的。他心头一紧,脑壳闪出一个念头——老母亲出事了。小妹告诉他,母亲想吃他烧的红烧排骨。幸好,母亲没事,老谢舒了口气,告诉小妺——排骨得挑一字肋排,砍成段,四五厘米长,放入沸水中祛除血水,准备干辣椒、丁香、姜片、盐、老抽、生抽、料酒、冰糖等作辅料……又说,要用大火收汁,待汤汁变浓,再添入味精后起锅。老人吃得清淡,记得少放味精和调味品。

五月十二日,从幼儿园回来,步行至小区楼下,老谢目睹邻居四川夫妻,他们站在自制的铁皮桶旁烧黄纸钱。

老谢忆起过世的老伴,还有老伴患癌症临终前那段灰暗的日子。阳光普照,夏季的风吹在老谢身上,却令他感到无比寒冷……

(选自《人间盐粒》江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属于插叙,交代了老谢前往深圳的无奈,揭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老漂”问题。
B.小说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色彩。老谢的语言和他的厨师身份很吻合,孙子多多的语言活泼有趣,很符合其年龄特点。
C.老谢电话里告诉小妹红烧排骨的做法,非常细致,和前文照应,旨在再次突出他的厨师身份和厨艺的高超。
D.小说结尾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深圳夏日的阳光、暖风反衬了老谢想到患癌症的妻子去世前的痛苦情景时内心的悲伤。
【小题2】老谢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却很有内涵,请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几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愉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小题2】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亮里的声音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梁上泉

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抱住了一个圆圆的月亮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

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

月亮里只有个广寒宫,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

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

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

 

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

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

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

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1957年3月17日~6月1日

【小题1】①这首诗第一节中“圆圆的月亮”指什么?
②“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2】诗人在描写美妙的月琴声的时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赏析。
【小题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
B.第四节是描写月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的苦难。
C.“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选取典型的情景表现彝族人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这是实写。
D.“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E.这首诗通过一位歌手的新生,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部推动我国的高考成绩“走出去”,将会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一动态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B.因为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招收留学生时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但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C.如果国外的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那么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
D.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他们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这认可仍会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6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C.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小题3】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