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际标准化机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全会正式批准冻结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独立组网功能。加之2017年12月冻结的5G NR非独立组网标准,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已经完成并发布,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据了解,中国厂商在5G标准中所占份额约30%,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目前,华为、中兴是全球5G技术研发上的领头羊,在低频段方面远远地领先爱立信和诺基亚。由于美国运营商的需求,后两者在高频段投入较多。最近中兴通讯和沃达丰进行技术测试合作,在沃达丰的全球供应商名单中,华为排第一位,中兴排第二位,为其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佐证。

(摘编自《5G产业链简单梳理》)

材料二

参考消息网报道   俄媒称,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的报告中说,美国应该加快引进5G技术,否则可能比中国落后一到两年,未来不再有其他机会。按照协会的结论,中国和韩国在5G引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称,如果中国占据通信领域主导地位,那么中国将不仅获得技术胜利,也将获得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胜利。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数据的速度极快。寻常上网或者观看视频,流量需求不高,5G与4G区别不大。但5G技术将极大改善物联网的质量:在各个器具和装备之间传输数据。目前还没有制定5G网络的统一标准。谁第一个制定新标准,谁就将成为新网络的独特立法者。

报道称,确定5G网络的频段是美国的绊脚石。问题在于第五代网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频段运行,中频频段和高频频段都可以。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他们的优势。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中频频段不足的问题很是尖锐。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愿意为移动运营商开放5G中频频段,建议移动运营商在高频频段上运营5G。但美国却没有建立网络基础设施——需要从零开始建设整个体系。而中国恰好建议在中频频段上运营5G,且中国已经修建好主要的基础设施。美国移动通信制造商协会认为,正因如此,中国目前在5G技术方面已经赶上美国。

报道还称,新一代移动通信一向会带来突破性的技术产品。例如,iPhone只有在3G网络出现后才成为可能,整体而言,智能手机搭配陈旧的移动互联网也是无益的。随着4G网络的问世,使用各种耗费大量流量的应用程序App变得很方便。中国互联网观察家刘兴亮称,由于美国此前一直在发展新一代网络方面走在时代前列,所以美国一直是围绕这些网络而建立起来的新经济的领头羊。因此,现在对美国来说,丧失5G研发领导地位是可怕的。

材料三:

2019-2024年我国5G基站投资额及数量预测

(数据:工信部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俄罗斯塔斯社称,今年夏天以来,美国决定禁止政府部门购买使用中兴和华为的电信设备。华为公司正在积极开发5G技术,作为下一代通讯网络标准,速度将比现在快100倍,然而近日华为先后收到美、澳、新、英、日、法等国的“封杀令”,更有外媒曝料,西方情报集团“五眼联盟”曾在年中“密谋围堵华为”。

(摘编自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5G NR非独立组网标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独立组网功能被批准冻结,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已制定完毕。
B.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担心美国对5G技术的研发落后于中国,哪怕只是短时间落后,也会永远失去领先的机会。
C.5G无线传输数据的速度极快,此优势在改善物联网质量方面将有突出表现,但在上网或看视频方面,5G传输速率与4G相差不大。
D.像以前每一代新移动通信会带来突破性的技术产品一样,5G网络一旦建成,也会产生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立信、诺基亚两家公司应美国运营商的要求,在5G高频段方面投入较多,这使得华为、中兴在沃达丰的全球供应商名单中名列前茅。
B.俄罗斯与美国有着同样的担忧,担忧自己国家在5G方面的研发落后于其他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愿望,那就是争得5G网络的统一标准制定权。
C.5G可在中频频段和高频频段运行,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愿为移动运营商开放5G中频频段,从而使中国在5G方面赶上了美国。
D.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的四年里,我国5G基站建设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我国5G基站投资额将超一千亿元,基站数量将达上百万个。
【小题3】中国在5G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美国为什么要对华为进行封杀?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9:4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森林
残雪
①自从我懂得文字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难以言传的快乐后,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号,深含着勾魂的力量。
②我家门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铺,在不落雨的日子里,老板将放在木架上的插画图书(连环画)一架一架地搬到人行道上,还搬出十几张条凳,让我们坐在凳子上面阅读。一本薄图书一分至两分钱,一本厚图书或分上下集的那种则要三分钱。当然,只有少数时候我能获得这种消魂的享受。大部分时候,我只能绕着那些木架打量书的封面,猜测里头会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我记得图书里头有“黛玉葬花”“小人国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等。回忆起来,那时的图书解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现在的好。我常想,如果那一屋子图书全归了我,夜里我就睡在它们当中,会发生什么呢?
③年纪稍大后,我便越来越摆不脱语言文字的魔力了。我感到的确有那样一片巨大的森林,人类的情感记忆就在那种幽深的地方储存着。那个时候,我说不出我的感觉,我只是不断地产生那种欲望,要回到那个地方去。“啊,多么深啊,什么样的奇异的力量啊!”我每每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去过一次图书馆,我站在木架与木架之间不知所措,纸张微酸的气味弥漫于空间,从那些年代悠久的、厚厚的书籍里散发出强大的威慑力,我完全被镇住了。好友问我要借什么书,我胡乱说了一个书名,拿了书就逃出来了。我常想,那种无名的震慑力是什么呢?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书,也许是我的身体对于无数文字发射出来的信息产生了感应?假如一个人独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看不到出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少年时代的阅读中,每一本书单独来看都是有出口的,书读完了,情感就宣泄了。我同大多数读者一样,仅仅只是站在语言的表层。要经历情感的深渊,文字对于我才会变成真正的原始森林。同样,要过好多年,阅读对于我来说才不是在短时间内宣泄的手段,而直接就是生存本身。
④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是40岁左右发生的事。有一天,我于无所事事中坐下来,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读物。我翻开它,读了一小段又放下,突然产生了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我站起来,在房里走动了一会儿,重又坐下。外面有小贩在叫卖,隔壁邻居搓麻将的声音阵阵传来,我再次翻开书。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火车头冒出的白烟会总是在空中不散呢?为什么这位女性要全身穿黑?我凝视着,凝视着,终于,某种模糊的通道在我眼皮底下出现了。说它模糊,是因为不能断定其有无。
那些通道从来就在那里,它们通向幽暗的原始森林!而我,在阅读的挺进中不断地返回儿时的奇境,就像从前的我那样坐在街边虔诚而热切地翻看小人书,阳光则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全身。有一个夜晚,我果然进入了蓝色的森林,但它们并不是普通的树,它们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样一张一合。啊,那些数不清的斑点啊,叫我如何去辨认呢?
⑥我的阅读运动,已经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我滞留在文字的原始森林里,身与心的动作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并使那些幽远的记忆在我眼前一层一层地展开。
【小题1】写出“勾魂”“消魂”两个词在文中的含意。
勾魂:
消魂:
【小题2】概括“我”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同的阅读阶段。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4】分析标题“文字的森林”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国科幻电影体现了世界级水平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据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在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科”要在此类电影中做理论支撑,而“幻”只是艺术表达手段,“科幻”就是将科学理论做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在《终结者2》中曾经出现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诸多事实说明,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觉得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其次便是资金的投入。毋庸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 例如《阿凡达》,“《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 巨大的资金投入提高了电影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在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那么文化因素则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材料二 

《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吸金。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于2017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型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 在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在全新世界观的建构上缺乏认知;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紧密相连,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报告显示:“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

材料三

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竞争用“激战”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但最终突出重围的,却是一部时长超过2小时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仅6天,这部被称为“国产硬科幻” 的影片票房已经突破20亿元。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这部影片最终能够超越拥有55亿元票房的《战狼2》,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在《流浪地球》面前,大腕明星的票房号召力统统失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国产硬科幻”带给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前没有人相信中国能拍出科幻电影,编剧刘慈欣的粉丝在听说《流浪地球》将被拍成电影后甚至在网上发出反对的声音。但是,《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却向人们证明,中国可以拍出世界级的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同样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更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电影始终是艺术创作,要追求令观众心灵得到震撼、振奋的艺术效果。为了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导演不敢启用大腕明星,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道具、摄影、特效上。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件道具是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全新设计、全新制作的。片中一套宇航服就要用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的构造多迭14层。此外,地下城、冰原、宇宙空间站等场景搭建更是十分考究,难怪网上的赞美之词不断刷屏,不少网友表示影片场面壮观得令人窒息。

(摘编自《<流浪地球>何以突出重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赫伯特·W·弗兰克认为,科幻电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做支撑。
B.美国文化在人们身上体现出的心理、态度和选择是影响美国科幻电影制作的一大因素。
C.近年来的进口科幻电影,在上映数量和累计票房上都远远超过国产科幻电影。
D.《流浪地球》中令观众赞叹的特效道具、场景的搭建充分体现了“科幻”中的“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使影片的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得到升华。
B.“内外夹击”是指,国外科幻电影作品垄断市场,国内编导注重现实而缺乏优秀科幻剧本。
C.《流浪地球》没有流量明星仍大受欢迎,这说明电影品质才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D.《流浪地球》的成功,既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实力,又证明了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精神的生命力。
【小题3】同是关于科幻电影,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以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 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 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 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对观众而 言,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的表达和呈现形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品质更高的文化产品;对市场而言,如《清明上河图3.0》这样的“爆款”展演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对文物而言,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文物的展现形式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以一种走心的互动与人们建立起连接,从而让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这次 《清明上河图3.0》让很多人感动的地方就在于良好的互动和穿越效 果,“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受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 清梦压星河”的意境都少不了创意与创新。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文 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创新也要把握好度,永远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正确挖掘和解读,不能只为了追求炫酷新潮的表达方式,忽略了文化 的本源和内涵。内容为王,放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也是真理。只有 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不让科技喧宾夺主,文化 才能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选自2018年10月2日《光明日报》陈晨的《创意为要,内容为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国家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一场火灾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B.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 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以前扫描过 的300多件藏品。
C.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存档、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 进行复制、留存。
D.《清明上河图3.0》成为网红得益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 感染力和感召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写起,接着写在火灾中被烧毁文物的“重现”,论证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B.文章以《清明上河图》展演刷爆社交媒体为例,论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主要贡献是存照、记录。
C.文章通过从观众、市场和文物三个角度,着重论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以《清明上河图3.0》为例,论证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内容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
B.600岁网红《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社交媒体,是因为展演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
C.《清明上河图 3.0》“爆款”展演引发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是科技让其“活”了起来,得益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D.只要有想象与创新,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承文化基因的使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
钱志熙
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往往与其同时代的文人社会、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甚至明显地隶属于某些文学流派、文人团体。这正证明了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究竟以何种形式对个人文学创作发生作用,它与文学家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又是何种关系?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概括为文学创作中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研究那些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杰出者都曾参与过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曾归属于代表着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他们都曾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如屈原与辞赋家群体;曹植与邺下文人集团;谢灵运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谢朓与永明文学革新集团;庾信与梁朝宫廷文人集团;王维、李白、杜甫与初盛唐之际的诗人群体;欧阳修与洛阳文人集团;苏、黄与北宋后期文人群体。很难想象,若无这些群体的影响和培植,这些作家能取得我们今天所见之崇高成就。研究其创作,发现不仅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与当时基本的文学风尚具有一致性,而且表面上看起来最有独创性的文学风格也与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如黄庭坚,早年习魏晋古体诗和中晚唐近体诗,也受到前辈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与中唐的韩孟诗派发生关系,又受到庆历之后由学韩孟诗派转为学杜诗的风气影响;元丰以后与苏轼及苏门文人发生关系,比较多地吸取同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可见,即便是像他这样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者,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风气密切相关的。若不顾及北宋中期诗坛上错综复杂的变化局面,也就很难对黄诗的风格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中,乃一位杰出作家艺术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过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并非外力作用,而是作家自身之需。可以说,这是文学家社会的一种向心力,是文学创作活动具有群体性的一个证明。因此,在古代整个社会社交活动不太活跃的情形下,“以文会友”正是文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交际原则。因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当今文学家可迅速地接触同期作家的创作且能及时地发表作品,接受整个文学界的反馈。因此,较之于古代文人,当下的文学家反而不大能感觉到文学家社会中社交生活的必要性,文人社会的联系,据此来看,现代比古代反而减少了。
若进一步研究杰出作家与文人群体的关系,还会发现另一个典型现象: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往往是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如屈原于流放沅湘时创作《离骚》等作品。曹植前期的创作是在邺下文人集团的群体创作氛围中充分接受了同期作家的影响后展开,并成为集团中首屈一指者;但奠定其第一流文学家的地位的还是后期离群独居时的创作。此时他将新兴的文人五言诗与古老的风骚传统重新接续,有为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源浚流之功。建安作家们群体性格比较外向、乐于合群,这在曹植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当他后期被迫独处时,便极为痛苦。他之所以屡次冒着受到更深的猜忌之危上表曹丕、曹叡父子请求重返朝廷,固然是因建功立业之愿望驱使,但跟忍受不了这种孤独也有关系。然而,这种遭遇客观上却令其创作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从而不仅超越了其他建安诗人,而且也超越了其前期创作。谢灵运出守永嘉,也与曹植一样极不愿离群索居,但正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如庾信,在他的时代,南朝文学的水平远高于北朝,但其文学史地位却是在流寓北朝之后奠定的,这时他与南朝的文人群体也几乎完全隔绝。唐宋以来的许多杰出作家,因隐居和贬谪而经常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相互推激的群体。但往往于此期间其创作得以大发展。
可见,上述的杰出作家的文学之路都经历了两个过程:前期有机会生活在他们当时最为优秀的文人群体之中充分接受群体的影响,并常常置身于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中,吸取了时代的基本的文学精神,并将时代的文学风格融化于个人创作中;后期或者说是趋向成熟的时期,则常常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脱离了群体,走上了以个体独立发展为主的创作阶段。在中国古代,这样的文学发展道路极富典型意义。这跟中国古代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但这只是外因,更内在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一条文学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他们成长之必要条件。
B.中国古代那些杰出文学家在文学发展道路上,几乎都曾有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的经历。
C.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既是外力作用,更是作家自身之需。
D.杰出作家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远时,在客观上有益于创作得到独立发展,从而不仅可以超越作家所在群体,而且也能超越作家前期的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家的存在具有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与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B.黄庭坚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的诗人,表面上看起来最具有独创性,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
C.古代文学家重视“以文会友”,、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当下的文学家不大重视“以文会友”也与时代因素密切相关。
D.唐宋以来的杰出作家能在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推激的群体期间在创作上得到大发展,与屈原、曹植、庾信等文人成功的原因几近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代表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等文人群体的影响和培植,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不一定能取得当今所见之成就。
B.杰出文学家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多发生于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这表明文人个体成长离不开群体哺育,却也能超越群体而出彩。
C.杰出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之路所经历的“前期”与“后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文学家个体的主观选择,过程顺序因人而异。
D.古代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之所以极富典型意义,外因在于跟当时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诸因素有关;其内因则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矛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