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愿
杨绯红
(1)天色微黑,刘老汉的烟袋锅在院子里一明一灭。
(2)“明儿你在家搁油锅、蒸馍,我到镇上买肉,到点得准备好。唉!咋会是这样呢?”
(3)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
(4)女人不吭声站在灶房门口,瞥瞥男人黑青着的脸,男人却已经起身回屋去了。
(5)女人也跟着进了屋。从刘老汉躺着的席沿下摸出一串钥匙,拣出其中一把捏住,支起身子打开一个半大的木箱子,取出没了上盖的纸鞋盒子。
(6)“得多少?”
(7)“肉啥价?时间长不买,也不知道啥价了。拿二十吧,多了比少了强。”
(8)女人从鞋盒子里拿出一叠卷着的钱,展开了,从里面找出几张放在刘老汉脚边。
(9)“你说咱娃会出事?不会是死鬼马三瞎咧咧的?”
(10)刘老汉不言语,眼睛瞪着屋顶棚。
(11)“咱娃就是个所里的二把手,人又实在,咋会一准就是咱娃的事儿?”女人试图让刘老汉说话,可半天那头一点声音也没有。
(12)天色微亮,刘老汉光脊梁坐在炕上抽烟,女人起身取一件浆洗的雪白的对襟衬衫递过来,刘老汉在桌腿上磕磕烟袋锅,穿上衬衣,站在床边把白色的小纽扣一颗一颗扣到脖子底下,抓起桌子上的钱折了折放进左胸口的袋子里,这就准备往外走。
(13)刘老汉走到门口停了停,掉转脚跟又折回来说:“再拿点钱吧,宽备窄用。”
(14)“香箔都有,不要再买了。”女人说着重新从席沿下摸出钥匙。
(15)太阳挪着小脚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房檐下,刘老汉提溜着猪肋条肉进了院。刘老汉抽抽鼻子,从厨房里飘出的油炸食品的香味让他有点不适应。
(16)红白相间的猪条肉,白花花的大蒸馍,黄灿灿的油酥糕,再加上刘老汉从上房屋里拿来的一瓶没开封的酒,瞅着这贵重的四色礼,刘老汉和女人对视了一下,心底略微平静了些。
(17)刘老汉还是那件浆得发白的衬衣,女人换了碎蓝花花的上衣,两人一前一后往后山最高的顶上走去。
(18)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女人撩起衣襟擦了把汗说:“哑巴日头晒死人。好几天没下雨了,庄稼该遭难呢。”刘老汉显然很不乐意女人在这个时候提这个话题,把左手提着的篮子换到右手上,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说:“老天长着眼呢!这么热不就是在孕雨么?”
(19)“唉,靠天哟……”
(20)“嗨!咋能光靠天呢。就跟娃这事儿,还不是得靠他自己把持?”
(21)女人不再说话,紧走两步往前赶路。
(22)山顶一座石头垒砌的小房子前面,应门一尊披了红绸布的神像靠墙耸立着,威严而又慈祥地俯视着刘老汉和女人。刘老汉定睛看了看神像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和女人一起双膝跪了下去。跪着的刘老汉把篮子放在地上,在裤子上拂拂手,这才恭恭敬敬地取出一样样贡品,摆在神像前面的供桌上。又从篮子里拿出一些锡箔纸折了折,放在前面的空地上用火机点了,再把女人手里攥着的一捆香也点燃了,插进供桌上装满沙土的石龛里,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便有了清香弥漫开来。刘老汉和女人双手举过头顶,深深地拜了下去。
(23)“山神爷爷您老好呀!俺有好久没来了!俺俩没文化,娃们少不经事,您老可得帮他指点指点啊。娃年轻糊涂,有些事怕一时分不清……”
(24)又是微黑的天色,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烟袋锅在模糊了的院子里一明一灭。
(25)女人急慌慌地从厨房里出来,看着闷头抽烟的男人,小心翼翼地问:“镇上人咋说了?”
(26)“没见到娃。不过马三说了,所里的事不关咱娃,是一把手的事。咱娃要当所长了。看看平时敲打敲打还是有用吧?”
(27)女人身子颤了颤,全身一松,手就在胸前垂了下来:“那咱得去还愿吧?”
(28)“可不,说话得算数,人这一辈子不能糊弄,神也一样不能糊弄。”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快去发面,明个儿咱还愿去。”
(1)下列这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老汉两次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小眼,这属于富有个性化的动作细节描写,凸显了刘老汉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情感经历,形象更加鲜明。
B.作者对刘老汉夫妻二人在山神庙里的许愿过程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包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批判。
C.七月的日头“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采用拟人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无精打彩的样子,烘托出刘老汉夫妇内心焦灼的情状。
D.夫妻二人上香祈愿途中关于天气和庄稼的对话,意在通过对话表现出夫妻二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刘老汉更刚强、自立,女人则显得柔弱和过于依赖。
E.作者在塑造刘老汉夫妻二人形象上,手法灵活,描写细腻,语言富有韵味,描绘出现实社会农村生活的真实状态,体现出作者对基层民众的无限理解和同情。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在刻画刘老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特征?请选择其中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3)小说以“许愿”为题,中间交待夫妻二人“许愿”的具体过程,末尾又以夫妻二人准备去“还愿”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4)对于刘老汉夫妻“许愿”这事儿,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表现,有人认为是刘老汉人性之美的表现。你怎么看“许愿”这事?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2 04: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诗方面。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小题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C.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阐述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面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終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所以,当汉末书法出现第一次自觉发展时,士子们抛下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颍川钟皓。卫暠、庾乘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繁荣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的,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共同载体,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颖川钟氏,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波磔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法家尊崇和膜拜。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

(摘编自吕文明《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艺术的地位和道、德、仁相当,后来艺术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
B.赵壹的《非草书》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
C.魏晋时期的钟皓、卫暠精通儒学,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因此,颍川钟氏、河东卫氏,成为魏晋时期的新兴家族。
D.魏晋时期,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繁荣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乱家族迁移时,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了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文章以赵壹对士子们抛下儒家典籍而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批判为例,论证了草书的危害。
C.第三段论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与儒学精神的关系,世家大族对传承儒学有重要作用。
D.文章举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为论据,论述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之际的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使书法向着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
B.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将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C.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
D.魏晋书法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它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启示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意逆志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着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元、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
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小题1】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鉴赏流程中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可能无法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B.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C.诗歌鉴赏应立足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主旨,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摩作者的本意。
D.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鉴赏过程中,可能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本意,甚至会有新的旨趣,新的解读。
【小题2】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鉴赏中,解读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如果阅读时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偏差。
B.在诗歌鉴赏中,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常用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阅读时望文生义,必会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C.在诗歌鉴赏中,要对词句准确解读,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的理解。
D.在诗歌鉴赏中,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解读,更偏重于对字义、词义的正确理解。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讽刺作品,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的,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B.一些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解读也是正确的。
C.古典诗歌中的语辞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时要准确解读诗歌的诗句、文辞。
D.诗歌鉴赏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赌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后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舍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痩,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像捧起这支部队生的希望,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说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长只带着30多人突出重围,战士们几昼夜滴水未进,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日寇的凶残,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团长认识号兵的娘,号兵喝水时团长紧张的动作和神态,小说中的这几处暗示,与结尾处号兵喊团长“爹”的情节相照应,构思巧妙。
C.团长和战士们在“赌水”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计较个人生死,这不仅体现了浓浓的战友情,也揭示了这支队伍能死里逃生的原因。
D.“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这两句话平实质朴,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雕琢,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小题2】小说中的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都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