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诗方面。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小题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C.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阐述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面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4 04: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1998年9月,在渤海湾发现一大片海水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优如蕃茄汤一般。这就是赤潮现象。这是自1993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赤潮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海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会使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红色、黄色或褐色,因而称之为赤潮。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有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生成赤潮的关键因素。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陆地上各处所有的废物终要汇聚入海洋。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及各种工、农业排放的废水进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这就会使海水富营养化。
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就形成了赤潮。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赤潮生物迅速繁殖,会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毒死吞食赤潮生物的鱼贝类,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大量的赤潮生物还能遮蔽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的正常循环。

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加上近年来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保措施,海湾沿岸大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赤潮频繁发生。中国海域赤潮记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3次,60年代1次,70年代发生了9次,80年代发生了29次,90年代更是有增无减,仅1990年就发生了34次。这不仅使渔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使近海及沿岸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淼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们警示: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小题1】对“赤潮”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为泛着褐红色,犹如蕃茄汤一样的现象。
B.指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呈红色、黄色或褐色的现象。
C.指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藻类生物迅速繁殖的现象。
D.指在一定条件下,赤潮生物迅速繁殖而造成的一种海洋灾害。
【小题2】以下属于赤潮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
A.大量消耗海水水体中的氧气,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B.释放毒素毒死鱼贝类,使渔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C.遮避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海洋食物链不能正常循环。
D.破坏大海的广袤壮丽,祸及人类甚至毁灭生命。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赤潮频发,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B.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污物排放,大力治理污染,则赤潮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C.在开放式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强,肯定永远不会发生赤潮现象。
D.人们认识了赤潮的危害后,一定会想办法治理赤潮,并且有能力防止赤潮的发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素在其《中国问题》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耐人寻味: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它是某个文化阶段全世界共有的现象。奇怪的是,中国文化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意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关系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却不是这样。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密切相关,而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正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那么,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是什么呢?

从总体上来讲,人类社会有三种生命观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种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两希”文明生命观,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了人类并赋予灵魂,而灵魂是不死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听从上帝的旨意,生命的个体性很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另一种是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生命观——印度文化生命观,是轮回的生命观。婆罗门教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而且生命是轮回的,一个生命阶段结束后会再有一段生命,这也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观。他们的生命意义更看重于我下一世如何,这一辈子的自己为下一辈子做准备。

第三种有代表性的生命观是中国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是一种整体的生命观。它认为生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任何神创造的,所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这是一个阴阳和合的自然现象。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个体生命只是整个生命链中的一段,个体生命有生就必有死,而人类的整体生命则会通过下一代接续下去。《礼记·祭义》中引曾子的话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意思是,子女的身体是父母身体的继续,也就是其父母生命的延续。《周易》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俗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如何为下一代、为后人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是这种生命观的重要责任。这是从纵向来看。从横向来看,在儒家的生命观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乃至五服之内的亲属之间,都有血脉亲情,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这是天伦。

血浓于水,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生命观观照下的平常道理。这种观念对4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是有直接影响的。有学者已经注意到,在中国腾飞的众多因素中,有一种力量异常强大,这就是华人华侨,他们归国投资,引进技术和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早期的起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度的侨民不比中国的少,但是他们的故土意识和中国完全不一样。背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就是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各自的生命观。这是文化软实力影响硬实力的一个典型例证。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楼宇烈《家是中华文化的立足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素认为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而是全世界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B.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别国家族关系逐渐淡漠,而中国的孝道文化却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C.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D.中国依然保存着孝道这个旧习惯,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正好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关于“孝道”的观点,引出下文对人类生命观的探讨。
B.通过对人类社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生命观的比较分析,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引《礼记》、《周易》的话来论证生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任何神创造的观点。
D.文章论述逐层推进,分析了中华民族独特生命观的内涵,指出了这种生命观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希”文明生命观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听从上帝的旨意。
B.印度文化生命观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生命是轮回的,生命的意义是为下一代人积德。
C.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的整体生命会通过下一代接续下去。
D.中华民族独特生命观观照下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对4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有直接影响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活动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因此,史学不仅要阐述人们过往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揭示伴随这些活动的心理状况。心理史学正是基于此而兴起的史学新领域。
从20世纪初期起,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比如美国的鲁滨孙、中国的梁启超,他们都主张突破史学原来的界限,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但直到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心理分析的著作、埃里克森关于马丁·路德和甘地心理分析的著作问世,心理史学才算正式诞生。美国心理史学的兴起是在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法国的心态史学相继而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80代以后,心理史学的相关著作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心理史学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也与当时国内史学界的情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从以政治史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史为中心。社会史尤其是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人,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变化而看不到人的变化。而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势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探索性成果,出现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第一种是关于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第二种是把研究视角从个别思想家转向特定人群,研究其日常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等;第三种是探讨个别人物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剖析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心理史学对深化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个心理史学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史学势必要比单纯的史学研究困难一些,多数历史研究者因不懂心理学而对心理史学敬而远之。其次,传统史学研究对于史料的选择与心理史学不同,更强调客观史料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历史研究者绝不能带着感情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者在开展心理史学研究时的思路。再次,可以进行心理分析的史料与一般史料相比更为难找,这是当前心理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是史学的一种,只不过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心理史学研究仍然要以史学方法为基础,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过去的人与当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历史。但当代人与过去的人之间也需要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心灵沟通是当代人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心理史学是史学家可以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法,是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历史奥秘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邹兆辰《心理史学:深化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是心理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B.心理史学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史学”思想,并最先在西方正式诞生。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为心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我国心理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研究者在知识及史料选择等方面多存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心理史学展开论述,涉及了其产生的背景、简单的历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等内容。
B.文章以历史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立论前提,突出了心理史学在深化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引起人们对心理史学更多的关注。
D.本文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总是与人类特定时期的特定意识相关联,这是心理史学产生的基本前提。
B.只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就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C.当代人与过去人的心理特点有很大不同,意味着心理史学在当今历史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D.心理史学虽然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但仍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不能仅靠推测想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其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这个周末,“断供”刷屏。

一个关于“如何看待联想疑似断供华为办公电脑、服务器的传闻?是否属实?有何影响?”的提问,在舆论场迅速由“疑似”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话题,对于前者的质疑、批评和嘲讽,近乎一边倒地在社交媒体蔓延。5月19日凌晨,联想集团发布声明,表示目前向华为公司供货正常。华为公司也向媒体表示,联想对华为的办公电脑和服务器停止供应的消息是“谣言”。

网络空间,一则“疑似”传闻能够骤然而起、急剧升温最终成为热门话题,基本都混杂了信息不对称、情绪化宣泄等等多重成因,这几乎已是规律性的呈现。理智告诉我们,在各种非官方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官方信息更接近事实。在舆论触角遍及每一个角落的今天,用虚假信息搪塞舆论,不啻饮鸠止渴。联想和华为作为国际级的知名企业,它们的声明和回应无疑是值得信任的。冒着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风险,单方面或是联手作一场应对舆论危机的公关,后果是这两家企业都难以承受的。

大道理是要管小道理的。退一万步说,即便真的出现了传闻中描述的情形,它也不是主要矛盾而是次要矛盾,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次要方面,尽管那样的行为在情感上的确有难以接受的地方。归根到底,美国的极限施压,采取各种手段阻击华为,才是问题的缘起,更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离开这个基本的事实和总体的背景,所有的讨论都会瞄错了靶子、模糊了焦点。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如果为了枝节问题群情激愤,比如一味讨伐所谓的 "断供者",始作俑者反倒成了置身事外的看客,我们就十分有必要对这样的情绪保持高度警惕。在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的关键阶段,用不知从何而来的传闻 "传播" 中国企业之间所谓的嫌隙,撕裂舆论共识,激化公众情绪,动机暂且不论,效果却是 "搅混水" 层级的,受益者显然不是我们。许多亲痛仇快的事情,就是在盯着芝麻、无视西瓜的情境中形成的,"断供" 传闻不应该成为舆论场上的一个新案例。

竹贵有节,人贵有志。就在美国商务部将华为纳入 "实体名单" 之后,华为子公司海思公司宣布一直作为 "备胎" 的海思芯片全部 "转正"。之前的独立研发芯片之路,被称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背后的支点是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务实奋进的实干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走到今天,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危机意识和实干精神一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备胎转正" 是这些元素的最新呈现。与其坐而论道,被各种传闻牵着鼻子走,作一些无谓的 "联想",不如奋起直追,对中华文明的赓续有所作为。这是 "断供" 传闻给我们最现实的启示。

中国前进的步伐是阻挡不了的,这既是我们的神圣权利,也已被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历史验证。面对大概率会出现的各种困难、障碍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来自外部的倾轧,消除内部的纷扰,做好自己的事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才能不断地向前,向前!

 (摘自2019年5月19日人民网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疑似联想”的提问,迅速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热议话题,两家公司联合发声:这是谣言。
B.作者认为,在各种信息满天飞的当下,应该相信联想和华为的官方声明和回应。
C.制造这种谣言的动机不可告人,让国人去讨伐“断供者”,始作俑者却置身事外。
D.面对困难,国人应该消除内部的纷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应对美国的倾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要认清“谣言”背后的真相,消除内部纷扰,团结一致,努力作为。
B.文章先从具体事件入手,透过表面深入本质,揭示问题的根源,最后向国人发出呼吁。
C.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比较,通过“联想”与“华为”的对比而得出结论。
D.文章论证的语言简洁、严谨,在克制的分析论述中显露锋芒,一语中的,揭示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透过表面找到问题的症结,所有谣言的根源和关键还在于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
B.一个“疑似联想”的提问,迅速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热议话题,夹杂着信息不对称、情绪化宣泄等多重成因。
C.“与其坐而联想”是劝诫国人不要被传闻迷惑,做无谓的猜想,引起内讧,自乱阵脚。
D.竹贵有节,人贵有志。作者在“联想”与“华为”的比较中,大加赞赏“华为”的居安思危,奋发努力,贬斥“联想”的“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