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2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活期贷款

欧·亨利

一天,戴着镜片像放大镜那么厚的眼镜,害消化不良症的人,来到第一国民银行,在出纳员窗口递进一张气派十足的名片。五分钟后,银行全体职员在稽核的指使下忙开了。

“唔,你觉得怎么样?”比尔·朗利音调深沉缓慢地问道,“牛群中有没有你看不顺眼的印记?”

“账目都很清楚,朗利先生,”托德说,“我发现你的贷款也都符合手续——不过有一笔例外。有一张借据很糟糕,我指的是那笔借给汤姆·默温的一万元活期贷款。问题不仅在于数目超过了银行发放私人贷款的最高限额,而且既无担保,又无抵押。因此,你在两方面都违犯了《国民银行法》,政府随时都可以向你提出刑事诉讼。假如把这件 事报告货币审计处——我有责任这么做——我相信一定会移交司法部执行。你该明白情 况有多么严重了吧。”

“当然,这也难怪,你根本不认识汤姆·默温。”朗利几乎是亲切地说,“不错,我这笔贷款。除了默温的一句话外,没有任何抵押品。不过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只要讲 信用,他的话就是最好的抵押品。哦,是呀,我知道政府不是这样想的。看来我还是得 为这笔贷款去找一次汤姆。”

托德先生的消化不良症仿佛突然恶化了。他从放大镜似的眼镜后面惊讶地瞅着这位牧牛人出身的银行家。

“明天十二点,我再来这儿。到时候,这笔贷款没清理,我就不得不尽我的职责。”托德先生丢下一句话走了。

默温穿着棕色粗布裤子,正在编一条生皮马鞭。 “汤姆,有没有埃德的消息?”“还没有。”默温继续编着鞭子,“我想这几天埃德总该回来了。”

“有一个银行稽核,今天去我们那里探头探脑,发现了你的那张借据。你知道我认为没有问题,可是这样做是违犯银行法的。眼前我自己手头现款短缺,垫不了。他限我明天十二点以前解决,不然——”“不然怎么啦,比尔?”“唔,我猜想大概是被山姆大叔踢出去吧。”

“我试试。”默温说,仍旧专心致志地在编马鞭。“好吧,汤姆,”朗利转身向门口走去,“我知道你只要有办法就一定会做到的。

默温扔开鞭子,到城里库珀和克雷格合伙开的私营银行去。“库珀,”他对那个叫库珀的说,“今天或者明天,我非筹到一万元不可。我这儿有一幢房子和地皮,大概值六千元。不过我正在做一笔牛交易,几天之内,它给我带来的赚头就不止这个数目。” 库珀开始咳嗽起来。“喂,看在老天的份上,别拒绝。”默温说,“我欠人家一笔活期贷款,数目是一万元,现在要求归还了。他非搞到那笔钱不可,非常迫切——唔,我有责任替他筹措。 你知道我是有信用的,库珀。”

“那还用说吗,”库珀老于世故,“但是你知道,我有一个合伙人,我不能私自放 款,即使你手头有最可靠的担保品。我们正要运一万五千元现款到罗克台尔,委托迈尔兄弟公司收购棉花。今晚就由窄轨火车运走。非常抱歉,先生。” 下午四点钟,他到了第一国民银行,隔着朗利办公桌的栅栏,凑过去:“我想办法在今晚——我是说明天——替你搞到那笔钱,比尔。” “好吧,汤姆。”朗利平静地说,那晚九点钟,默温谨慎地走出他住的木头小房子。默温的腰带里插着两支六响手枪。

十分钟后,夜班开往罗克台尔的火车在水塔旁边停住了。 默温双手各握一支手枪,从一丛栎树后面站起身,向机车走去。他还没走上三步,两条有力的长胳臂突然从背后把他拦腰抱起,合扑摔在草地上。直到机车重新起步,开得看不见了为止他才被松开,发现抓他的人竟是比尔·朗利。

“这事绝不能这么解决,汤姆。”朗利说,“今天下午我见到了库珀,他把你同他谈的事告诉了我。晚上我去你家,见你带了枪出来,于是我一直尾随你到这儿——我们回去吧,汤姆。”

“这是我唯一的机会。”过一会儿,默温开口说,“我从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埋伏起来拦劫火车,”默温说,“不过一笔活期贷款又是一回事了,我们也许可以——啊,上帝!你听到了没有?”

默温突然奔跑起来,朗利跟了上去,只听得黑夜响起“牧童悲歌”的调子。“他只会这一支歌——准保是——” “怎么样,埃德?”默温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刚乘了九点三十分那班火车回来。那批牛卖了,十五元一头,一个钱也不少。喂,老哥,别把那只手提箱踢来踢去啦,里面装着二万九千元现款呢。”埃德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托德在检查账目时,认真负责,秉公执法,这种工作态度逼得朗利催促默温还款, 但朗利对托德的态度是赞赏的。
B.“牛群中有没有你看不顺眼的印记”意为“账目有没有错”,朗利这么说是为了显示自己牧牛人的出身和对托德的奚落。
C.朗利对默温说“我知道你只要有办法就一定会做到的”,这句话为后文朗利知道 默温决定晚上拦劫火车埋下了伏笔。
D.最后埃德顺利把生意做成、带回赚得的现款这一圆满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为人诚信 的赞美和歌颂。
【小题2】对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1)他从放大镜似的眼镜后面惊讶地瞅着这位牧牛人出身的银行家。
(2)库珀开始咳嗽起来。
【小题3】本文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色,请作简要赏析,说说它的巧妙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宝石
汝荣兴
白宝石?我只知道宝石有红的绿的蓝的……甚至也有黑颜色的,可从来不曾听说过还有白色的,你老兄有没有搞错呀?
甲便在这个时候卖起关子来:看来你是不想听我的故事?也罢,我就不讲啦。
这样,我虽然依旧满腹狐疑,我对甲的故事的兴致却是被极大地调动并增强了起来。我不禁想:这世上或许真有白宝石吧?白宝石会是什么样的呢?甲的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我给甲扔过去一支香烟,同时催他:讲呀讲呀,你快讲呀,我想听你的故事。
甲莞尔一笑,然后点着了我扔过去的香烟,慢条斯理地讲起了那个被他称做白宝石的故事来——
话说有个男孩,他当时8岁,不,或许是18岁吧。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总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就是一时记不起来他是谁,嗨,他是谁呢?男孩挖空心思地想呀想,可能想了有3天,也可能是3个月,总之,男孩到最后总算是想起来这人是谁了。原来,这人是男孩家先前的邻居,后来搬走了,搬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所以男孩一时竟想不起来他是谁了。
说到这里,甲没了声音。但甲脸上依然保持着一开始时的那种笑意。这之后,甲笑嘻嘻地摸出来他的香烟,自己叼一支,也回扔给了我一支。
我便赶忙掏出打火机替甲点着了香烟。自然,我自己也点上了。只是,我已没心思去抽。我想,甲这是要以香烟助他的故事呢。我又想,讲到现在,里面还没出现白宝石,这说明一切还不过是引子呢。我还想,接下去的故事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呢——不知那男孩跟白宝石会是什么关系,或者跟白宝石有关的该是男孩的那个邻居。
这么想着,我就心情迫切地盼着甲再开金口。
但甲似乎又在卖他的关子了,他只顾笑嘻嘻地抽着香烟,他甚至还笑嘻嘻又悠然自得地冲我吐了个十分圆满的烟圈。
我便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就第二次催甲:你老兄倒是抓紧时间给讲下去呀!
完了,我讲完啦。甲回答,同时又冲我吐出一个很是圆满的烟圈。
我想那时候我的眼睛一定是瞪得比鸡蛋还要圆了:什么?完了?你已经讲完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啦?可那白宝石呢?你所讲的这一切哪有白宝石呀?
针对我这连珠炮似的一连串问号,甲不慌不忙,脸上还是那种笑嘻嘻又悠然自得的神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道:重要的并不是我的这个故事里究竟有没有白宝石,甚至也不是我所讲的到底算不算故事,而是你老兄虽然心存疑虑却还是兴致勃勃地做了我的听众,你尽管不怎么相信,可事实上又绝对相信地进入了我的圈套!
你——你原来是在耍我?!
也许可以这么说。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被耍?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相信自己原本并不相信的东西?朋友甲在回赠我两个问号后意味深长地嘿嘿笑出了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朋友甲不只是在搞恶作剧,而是要通过恶作剧的形式使我明白一些道理,从中可以看出甲是一个善于思考、心地善良、很有语言魅力的人。
B.甲讲的故事中“或许是”“也可能是”,尤其是故事最后的“此故事有与无与无关紧要”都显示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随意的外壳,只要不出现“白宝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
C.文中的甲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无论是“莞尔一笑”“笑嘻嘻”还是“嘿嘿笑出了声”都反映的是看到“我”被耍时他内心的窃喜。
D.甲吐出的“圆满的烟圈”,预示着“白宝石”故事的完结、甲设的圈套的圆满、甲表达内容的圆满、文章主旨表达的圆满。
【小题2】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B.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小题2】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
【小题3】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槐
雨荷
老城的南头有棵丑槐,它体态臃肿,衣衫沧桑,即使在五月槐香的季节,也只能抽出几条斜枝碎叶。
它是树中的侏儒,标准的畸形儿。
他叫大宝,是个修鞋匠,他的鞋摊摆在丑槐下已很有一些年头了。街上的风景,换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只有大宝的的鞋摊。看见他时,他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木箱上什么都有,都是修鞋的家什。看不见他的腿,腿被木箱遮住了。不过,也看到过他的腿。那是在闲时,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聊天。他的裤子和正常人的裤子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裤管里的内容,那里没有一双有血有肉的腿。一双空空的裤管在风里荡来荡去。
她叫菊花,是这个小城的清洁工。每次走过大宝的摊前,大宝离着老远就笑眯眯地招呼过来了。他的笑容常常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一个一生不能用双脚走路的人,却偏偏操持着替人修鞋的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助跑,而自己却寸步难行。
菊花常来他这补鞋,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自己的鞋没得补了,她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
老实说,大宝的手艺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粗糙,和他人一样,怎么看都算不上精致。大宝开始补鞋还算认真,后来,生意越做越精了,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开始用劣质皮。
菊花每次接过针工粗糙,掌皮劣质的鞋子,只是笑笑。大宝粗黑的大脸上依旧堆着虚虚的笑,说着口不对心的话:“大姐,你放心,给你补的绝对是上好的皮。钱嘛,你看着给好了,都是熟人,讲钱生分嘛。”
起初,他要多少,菊花给多少,明知贵了,也不还价,大宝觉得她这生意好做。
渐渐地,大宝有了想法。他想,补一双鞋,我要她4元,她给,如果我跟她要6元,估计她也会给的。我怎这么傻呢,何不要6元?
再来补鞋时,涨价了,一双鞋从4元涨到了6元。说出6元时,大宝斜眼偷看了菊花的脸色,出乎意料的是,菊花只是笑笑,竟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说:“不要找零”。转身走了。
“嘿,这女人看穿着不咋的,出手倒挺阔掉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大宝惊喜之后莫名了好一阵。
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大宝的脑袋越来越活了。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着,照得人打瞌睡,头顶的丑槐耷拉着稀疏的脑袋,睡眼朦胧。丑槐下的大宝身着老式中山装,胸系油腻腻的蓝色大围布,正拢着手,眯着眼,朝着大街上望呆。
菊花来了,手里拎着一双垃圾筒旁捡来的童鞋。大宝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张脸,笑成了一朵黑菊花。
“大姐来啦!快请坐,请坐。”,“大姐稍等呀,一会就好,一会就好。”菊花笑笑,默默地坐在旁边等着。菊花发现大宝的木箱里新进了一些万能胶。而这些万能胶全是假的。
鞋子修好了,菊花接过鞋,依旧递过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大宝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也不提找零。
“师傅,卖我两瓶万能胶吧?”菊花说。
“行行行,当然行,大姐要,我给全城最低……”大宝的话还没说完,菊花再次递过一张皱巴破旧的10元人民币,转身走了。
菊花转过一条街道,把那两瓶面浆做的万能胶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
看着菊花远去的背影,大宝狠狠地亲了一口手里的两张人民币,自言道:“人要走运,山也挡不住哩。”嘻嘻 “多亏咱这脑瓜灵!”
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扔过话来:“大宝,知道你的运气哪来的吗?你的运气于你那双空空的裤管!知道吗?这女人以前的男人也是修鞋的,后来出了车祸,双腿截肢了,再后来,男人得病死了。她靠着清扫街道挣点生活费。
大宝的笑容凝固了,凝固在那棵粗糙、干裂、灰黑的丑槐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宝是位其貌不扬的修鞋匠,自己寸步难行却用双手为他人助跑,对待顾客很热情,经常笑眯眯地招呼顾客,菊花因此总照顾他的生意。
B.作者借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有精湛手艺、安分的本心却有着偷工减料的精明与售假欺诈的得意的人物形象。
C.菊花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因为是老顾客,大宝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
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以“大宝的笑容凝固了”作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文中对丑槐进行了三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这样的超级大腕,一篇千字文章稿酬能开到二三十块大洋,够一家人好吃好喝一个月的。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就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蹬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画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儿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小巧玲珑,妙趣横生。
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含,妙笔成趣。
别小看了补白,其中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校长马先生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儿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还说咖啡有一股焦锅巴的煳味儿,别说喝,闻着都别扭。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是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他管喝茶叫饮茶。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暖水瓶热水,简直是牛饮了。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却很少如厕,你说怪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画版、校对、补白的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乐此不疲。
他动笔前总是泡一壶好茶,边饮茶边挥毫,好漂亮的蝇头小楷,茶香袅袅中,妙文著成。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了,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谁知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
卜白那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那位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一起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恋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急急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眉毛似的!
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你看如何?
梅兰芳将信将疑,此时台下的观众已哄叫闹将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了。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宴答谢,卜白此时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气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吧!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
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新中国成立后,卜白担任上海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后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一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原载于选自2017年5月3日《黄山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编辑、记者的“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的衣着爱好形成对比,反衬卜白是报社的一个“另类”。
B.写卜白嗜茶,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饮,为下文订亲一段中的幽默作了铺垫。
C.小说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
D.卜白在报社的工作虽然普通,却肩负着党的重要使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军打开了解放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小题2】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