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B.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增加、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
C.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D.独角兽企业在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出现体现了国家的创新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自发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11:0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

南 帆

《阿凡达》似乎为电影王国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巨大的赞叹声浪淹没了全球的传媒,偶尔冒出的几句小小的非议显然已经无足轻重。

  坐在黑暗的电影院架上了3D眼镜,绚烂的视觉景象令人久久地震惊。同时震惊的还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数据:5亿美元的投资, 60%电脑动画生成,9项奥斯卡提名,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显而易见,这一套数据是消费主义与技术主义共同造就的指标体系。尖端技术的消费,难道就是《阿凡达》赢得无数人亢奋地尖叫的原因吗?事实的确有些奇怪。不难看出,《阿凡达》提供的文学故事乏善可陈,一个似曾相识的成人卡通片。坚船利炮的掩护之下,西方殖民主义者闯入陌生的土地公然掠夺,这种历史曾经由众多的作家再三复述。尽管《阿凡达》将侵略的空间扩大到遥远的星际,但故事的主题一如既往。邪恶侵犯善良,从迷惑到觉悟,悲愤与抗争,如此这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电影即视觉:这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倾向。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视觉形象愈来愈瑰丽,文学的意义愈来愈单薄。当然,我所说的“文学”并非单纯的故事,而是包含了文学所遵从的各种内在范畴:人性的拷问,历史的深邃洞察,微妙的内心波纹,意味深长的隽永对白,云谲波诡的人生变局等等。相对而言,许多沉迷技术的影片仅仅是一些光和影的炫技式展览。视觉在电影院的封闭空间接受如此强烈的冲击,以至于视神经接收的许多信息无法充分地还原为思想。电影热衷于制造奇观,力图让我们见识从未遇到的景象;与此同时,从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象之中产生独到发现的分量却不断衰减。在我的心目中,后者远为困难,同时也更为重要。正如本雅明所言,摄影机械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明。摄影的意义远非真实地复制世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看”——视觉如何捕获周围各种转瞬即逝的戏剧性。因此,电影充当了我们识别生活的教科书。然而,现今的许多导演更愿意考虑的是电影的“技术含量”,例如宏大的巨型景观,栩栩如生的数码成像,航拍,胶片等等。他们不太在乎来自文学的某种异议,篝火堆旁边行吟诗人发明的叙述形式似乎已经陈旧了。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儿,影像符号的生产工具是机械、电子器材以及各种尖端技术,哪怕是令人咋舌的巨额投资也足够支持电影的骄傲姿态。
  电影具有充分的理由迷恋技术,并不惜血本地筹措充足的资金。但是,当技术迷恋演变为技术崇拜的时候,电影可能遭受无形的损害。作为机械文明之下典型的艺术样式,电影可以对赖以生产的仪器设备表示足够的敬意。尽管如此,我仍然顽强地相信,电影艺术必须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内容。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电影的某些方面同样是单纯的技术所难以穷尽的。制作技术弥补不了思想、智慧和洞察力。钢笔、圆珠笔或者电脑写作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够超过庄子或者苏东坡;精致的现代绘画器具也不是逾越《蒙娜•丽莎》的必然条件。制作技术为电影带来了许多,但电影的衡量还应该有许多制作技术以外的尺度。好莱坞大片旋风般的登陆,炫目的技术引起一片狂欢,那么,技术即是艺术吗?时至如今,《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我们在坦诚地向杰作表示敬重的同时,这并不意味了自惭形秽,长吁短叹——尤其是面对优美的技术制作。
  本土电影的最大资源即是本土的经验,这是无可代替的。本土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土的历史和特殊的情结,还有本土的独特表述。技术崇拜以及利润的追逐应当适可而止,尤其是没有理由将《阿凡达》的商业成功解释为某种高不可攀的文明。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观点不就是《阿凡达》的启示吗?这一部电影之中,采矿公司和上校为首的武装力量之所以侵入潘多拉星球,并且对于纳威族土著大打出手,无非是仰仗精良武器攫取某种稀有矿物。他们心目中,无论是那一棵参天古树、六条腿的战马、原始的弓箭还是纳威族的集体祈祷、万物有灵的哲学均是低等文明的表征。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入侵、掠夺和杀戮不存在任何愧疚之意——驱逐土著犹如一种文明的拯救。当然,电影的结局令人快慰:良知终于阻止了贪婪的侵略,技术恶魔终将在正义的抵抗之下溃败。如果由于目迷五色而遗忘了这个主题,那的确有些买椟还珠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小题1】对“《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凡达》的完美成功是以它的商业成功作为尺度的,这种完美是一种畸变。
B.《阿凡达》的成功依靠的是尖端的技术消费,并非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完美成功。
C.《阿凡达》的文学故事没有新意,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在文学意义上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D.《阿凡达》是由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的演变的体现,是对电影的无形的损害。
【小题2】关于“电影”的论述,下列叙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即视觉,已经是当代电影的普遍倾向,但这样却大大削弱了电影的文学性。
B.电影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用摄影机为我们复制真实的生活。
C.电影艺术水准取决于电影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而不是制作技术。
D.对电影而言,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独到的发现远比运用电影技术制造视觉奇观重要。
【小题3】下列推断中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当然会包括视觉上的盛宴,但没有新鲜的创意和思想底蕴,是难以达成的。
B.《阿凡达》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收获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是其商业炒作的结果。
C.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阿凡达》一样,都只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赢得观众。
D.电影艺术不应该追逐商业利润,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错不了。”

小李精神抖擞,正了正大盖帽说:“哈,谢组,咱们行动吧。”

老谢却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动,他点上一支烟,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在车里打了个转,缈缈飞出窗外,他说:“再等会儿,等人散了吧。”

最后一批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都走了,”小李和小赵都有些兴奋,“我们动手吧,再不动手天就亮了。”

老谢沉思了一会儿,说:“等天亮吧。”

夜深了,显得异常寂静,小赵把手伸出窗外,忽然说:“哎,这天气,好好的怎么下起雨来了。”他刚说完,雨就突然“哗”地大了起来,雨点连续敲击着车窗,发出“砰砰”的声响,车内也一下子挤进来许多的寒气。

小赵使劲搓了几下脸说:“倒霉的冷雨!我们也不能下车转转,只能呆在车里,怪没意思的。头儿,讲个故事吧。讲讲你和嫂子的故事吧。”

老谢笑了笑,说:“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忿忿地说:“老人都是死脑筋。”

老谢说:“我说的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黄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孕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孕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趴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磕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进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刺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

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雨似乎停了,雨滴的声音少了许多。老谢轻轻推开车门走下去,却发现雨并没有停,只是下得小了一些。后半夜,风雨更寒凉了。老谢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在树下,他拿出一根烟点燃了,吸了起来。

东方的天空上露出一丝亮色时,雨也停了。

老谢看看远处,老槐树街5号的窗户上已依稀可见一丝暗红色,他咽了一口唾沫,举起手“砰砰砰”地敲了几下车窗,两个睡梦中的年轻警员挺身坐了起来。

“天亮了?”小赵一下子睡意全无。

“我们行动吧!”小李摩拳擦掌。

老谢在前,小李和小赵紧跟在后,三个警察一起向老槐树街5号走去。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犯罪嫌疑人,警察老谢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等举行完婚礼,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才对其实施抓捕,突显了他既尊重人情又恪守法律。
B.老谢的成长深受老所长影响,老所长是因为他的不敬业面壮烈牺牲,临终还将女儿托付给他,他对老所长既无比感激,又充满愧疚之情。
C.“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一句话,不仅说出了妻子之所以嫁给老谢的理由,也表达了她对老谢的高度评价。
D.小李和小赵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急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动,但是被老谢阻止住了,执法理念简单的年轻警察与老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用插叙来处理老谢和他妻子的故事,请结合作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跟草最有缘,他们几乎是一起疯长的。田间地头,院落街道,甚至房顶,到处都是草的芳踪,有草的地方就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农村,树需要植,庄稼需要播,蔬菜需要种,这些绿色植物需要精心侍弄,浇水、施肥、管理、看护,唯独草,被称作野草、杂草,人们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孩子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割草。

②割草最怵头的是炎热的夏天钻进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如小溪流个不止,玉米叶子刮到裸露的肌肤上,划出道道红印,被汗水蜇得又痒又疼。这个时候,玉米地里的草没法用锄头锄,只能用手薅,薅不动的就用镰刀割。而最惬意的是在苜蓿地里割草,尤其是傍晚时分,小风儿溜溜吹着,苜蓿地平展展的,干起活儿来很清爽。记得有一次,割得累了,我躺在苜蓿上,像躺在柔软的绿色毯子上,听着草丛里虫子的鸣唱,望着白云悠悠的天空,享受着清风蓝天。阳光给簇簇狗尾草穗子镀上了一层亮色,在微风中摇曳。青草的气息一直萦绕在空气中,甜丝丝的,很好闻。

③割完草,用箩筐背回家,晾晒在场院里。如果家里养着猪和兔子,就拿一些喂它们,多数情况下,是晒干之后交给生产队牲口棚,算作工分。我们邻村有一个县里的马场,有时候我们把草打成捆用排子车拉过去,卖给马场,赚些家用。草是牲畜的粮食,称作草料。鲁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也。

④草的种类繁多,可不像庄稼,只有麦子、玉米、高粱、谷子等几类,草像天上的星星,不知凡几。小的时候,为了记住草的名字,也是为了消遣,我经常把草的名字跟村里的人名连在一起,编成顺口溜,诸如,燕子荑,找修己;灰灰苕,找军涛;蒲公英,找建东;马齿苋,找福建……当然,许多草的名字我是记不住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大量植物(包括草)的名称,孔子说,读《诗经》的功能之一便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亲近。据统计,《诗经》共305篇,其中153篇写到植物,草字头的字满目皆是。如“芾”“荠”“荼”“蓼”“苓”“莪”“茆”……草色青青,绿意幽幽。古人生活的世界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种种草木抬眼即望,伸手可触,物我难分,浑然一体,不像现代人筑城而居,与自然暌违疏离了。屈原的作品中也充盈着草木的世界,尤其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遗泽后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萧艾也。”(《离骚》)读楚辞也每每从字里行间嗅到青草的气息。

⑤草是最低矮的植物,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之上。相较于蔬菜、庄稼、树木,草是最无用的东西,牛吃马嚼,任人践踏,与竹头木屑同类,因此地位卑微,遭人轻视。鲁迅在其《野草》中说,野草“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所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被称作草民、草根,上山的土匪被称作草寇。旧时代的平民百姓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就如同草芥蝼蚁,草菅人命是常有的事。

⑥然而,卑贱者又何尝没有高贵的一面。草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所有的生命一样应该得到尊重。怀有一颗大自然之心的诗人爱称其为“香草”“芳草”“幽草”,在他们笔下,这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著有《杂草的故事》,对杂草予以辩护,他写道:“有时候,一种植物成为杂草,继而成为纵横多国的凶猛杂草,是因为人类把其他野生植物全部铲除,使这种植物失去了可以互相制约、保持平衡的物种。另有一些可怕的杂草则纯粹是人类的短视所致。如果我们想要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处理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杂草,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也无法忽视它们的美、它们的丰茂,更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它们正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大部分植物的原型。被人类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杂草也许正努力维护着这个星球上饱受创伤的地方,不让它们分崩离析。”在这本书里,他将杂草比作我们的亲戚。其实,虽然杂草有时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但草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构成,如果没有草的存在,大地失去了植被,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山体垮塌,岂不最终和月球一样荒凉?

⑦民间多有“仙草”的传说,比如《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盗仙草(灵芝)救了夫君许仙。“神农尝百草”,中国对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普遍使用的中草药有5000种左右。人参、灵芝、枸杞、当归、黄芪、茯苓、白芷……这些草药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成为中草药的经典、人类的福祉。草成为仙草灵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谁还敢小视睥睨?

⑧如果说散落在世界角角落落的草,像散兵游勇,那么来到草原,就像来到草的根据地、大本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的世界,草的海洋,莽莽苍苍,横无际涯,绿色的波涛汹涌起伏,草们恣意撒欢儿,自由自在,任风抚慰,任阳光亲吻,盏盏各色各样的小花仿佛星星点灯,叫人心醉神迷。

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它们打不垮,毁不掉,挫不败,这是人类需要向草致敬的最宝贵的品格。

【小题1】请对第②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A.
【小题2】第④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A.
【小题3】文中第⑥段多处运用引用,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
A.
【小题4】请对本文的构思特点加以简析。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林炜圣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影片《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上古神话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了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神话起源于先民对世界创造性的想象与认识,这种认识对今天的价值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地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皇、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衣袂飘扬,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如何善用高科技,并平衡好技术使用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关键。伴随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转化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神话是指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中的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B.在《大鱼海棠》之前,国产影视作品已经多次尝试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如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代电影充分展示上古神话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才能让上古神话重生。
B.要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主创者不仅要创造出富有上古神话文化内涵的形象,还要让这些形象和时代审美相契合。
C.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这导致影视改编往往出现叙事不合理、矛盾冲突表现不够充分、故事主题不够凝练等问题。
D.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利用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转化,创造出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就能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B.《大鱼海棠》的塑造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凸显了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与《捉妖记》相比,《大鱼海棠》在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影,《大鱼海棠》唯一的遗憾是故事没讲好,在故事创作上,《指环王》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结果居然是无罪释放,老周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经过几天的排练,悠扬的歌声从仓库改造的教室飘出。这歌声那么美妙,甚至让老周产生了憧憬。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歌声里充满了对女儿的“爱”,所以音乐家的歌引起了老周的共鸣,老周坚信音乐家是上天给他送来的排练节目的老师。
B.小说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差点没跳起来”“泪流满面”“脸红红的,眼亮亮的”“把通知捻过来”等。
C.因错装一份通知,农民工子弟学校白准备了一场,空欢喜了一场,这个故事反映了工作不认真、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严重的社会现象。
D.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动听,越能够牵动读者的心,有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分析小说“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