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与一般观念不同,数学,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是任何科学所不可或缺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
②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③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最深处宇宙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
④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从不担心否定自己,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并且以此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它不断致力于分析自己的概念,分析自己的逻辑结构。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概念、自己的方法能走多远?从希腊时代起,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即数(他是指自然数),可是遇到了无理数,后来的希腊人只好采用不可公度理论,因为弄不清,就干脆不讲无理数,而讨论一般的线段长。希腊人甚至不讲数,使希腊数学与其他民族——例如中国——相比呈现了缺点。但即令如此,也要保持高度严整,而不允许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历史终于证明,正是希腊人开辟了研究无理数系的道路。他们研究数学,却同时考虑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否存在。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
⑤到了最后,数学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整体,考虑自己的力量界限何在。大概是到了19世纪末年,数学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我真是一个没有矛盾的体系吗?我真正提供了完全可靠、确定无疑的知识吗?我自认为是在追求真理,可是‘真’究竟是指什么?我证明了某些对象的存在,或者说我无矛盾地创造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可是它们确实存在吗?如果我不能真正地把这些东西构造出来,又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我是不是一张空头支票,一张没有银行的支票呢?”
⑥总之,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使它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最高的成就之一。
⑦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学把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词语“泽被天下”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请分析第②段中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例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3】下列对第④段“折衷主义”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将研究宇宙的规律与发挥自己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B.把古希腊数学理论与中国数学理论进行融会贯通。
C.在新的数学理论成立之前即便怀疑也先不否定自己。
D.在新的数学理论成立之前先融合之前已有数学理论。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举例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2 04: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村上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
③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④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是碎石铺满的小路,他们这里的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阳台的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他说住的地方能听到悠扬的钢琴声,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以前,她只是听说过那种美式快餐,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⑤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了,甚至出现了小说里的场景,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那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吗?这种想象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⑥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去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⑦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
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点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起来。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可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于是就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了警察,警察说:“在郊区呢,离城里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⑪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简易棚子的就是!”
⑫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⑬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粘着水泥和白灰;她看到了那简陋的房子,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阳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⑭“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如果你再不来,就看不到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没办法回家了。”
⑮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的海南旅游,想起他说过的公司和钢琴声,想起他说过带她去吃麦当劳。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
⑯没有进屋去找他,她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⑰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常吃。”
⑱她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卖十块钱。吃完了,她说:“不如红薯粥好吃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⑲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说自己的公司多好,说住的房子很漂亮……他一直说着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最后,她握住了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⑳她一直没有说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心底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阳光路十七号”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B.小说结构严谨,前后互相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小题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大学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地区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自己的家乡,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结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家乡,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岁了?拜伦,在这一年纪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3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凤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写下了《乡愁》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圓,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选自《名人传记(上半月)》2014年第3期,有删改)

(注)余光中先生已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高雄去世。哲人已逝,终于“睡整张大陆”,睡在了“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不再有“乡愁”。

【小题1】下列对余光中成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都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B.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济慈等诗人对他影响很大;美国音乐完全救赎了人生低谷期的他,影响了他的创作。
C.勤奋持久的诗歌创作。余光中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晩年依然笔耕不辍。
D.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对于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生活失去了信心。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自己结婚不久,孩子刚出生他便匆匆而别……这些让他每晚都盼望着能够回到故乡。
C.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E.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小题3】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余光中的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下,国人又迎来了一次白话、文言之争。起因是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是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此,争论的一方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源自古人的口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更新,满足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书写要求;白话文则脱胎于近代口语,同样也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成为现代人的表意工具。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确实很大,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文言文精练、成熟、优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这“精练”肇因于古代书写材料的稀缺和昂贵,也带来了表意模糊、歧义过多、逻辑性不强的缺点。
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还不甚成熟的语言,它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量地吸收各种语言的优秀部分,包括外来语、文言词、各地方言口语等。但无论如何,白话文成为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陈平原先生曾说过:“很难设想现代中国人能用两千年前的概念和句式来准确把握世界并表达现代人复杂的内心感受。”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无视几千年的历史,不能丢弃灿烂的古典文化,那就必须学习文言文;既然我们要用白话文熟练地沟通交流,那就必须学习白话文。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应该既能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也能享受“秋天哐的一声来临/清辉给四壁换上宇宙的新玻璃”的空灵。它们并不互相矛盾。
更何况,语言也影响着思维模式,多学一种语言,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总是不会错的。当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如何掌控,理应由语文教学专家来研究决定。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基本作用是表达意义。而中小学语文课的首要目的,也应该是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所以,更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是否是真正的优秀文本。如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伪经典,那么这样的文言文不选也罢;而多年来被传诵的白话文经典,它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依然能一纸风行,洛阳纸貴,这说明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精纯的语言能力和优秀的内容更重要。
(2017年8月18日光明网《白话、文言之争又起,语文教材该如何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过多,引发了当下的文言文、白话文之争。
B.文章反对只学白话文,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C.文章认为文言、白话关系密切,使用同样的文字,传承同一种文化,表达同一民族的思想。
D.文章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摆出文言、白话之争的现象,再论述文言、白话的短长并指出二者并不相互矛盾。
B.文章论述了文言、白话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学好文言文和学好白话文都是十分必要的。
C.文章引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一论据,目的是论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D.文章在最后两段指出,文言、白话的比例由专家来确定,大家需要关注的是选文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学好文言文,就可能对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古典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B.如果提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就必然对学生学习白话文带来负面影响。
C.只有科学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产生一味否定文言或白话的观点。
D.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合适,也可能会对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锦衣
高沧海
我就知道我爹会忍不住来城里看看我。东西收下了,那花花绿绿还打着补丁的袋子,只瞅一眼我就准备把它扔进垃圾箱,这都啥年代了,也不嫌塌架子。
我从床底掏出一个旧的行李箱,掸灰抹尘后,我爹拽着箱子走了一圈。他夸赞说,又省力气又排场,果然是件好物什。他看看我,说,一看闺女就是城里人了。我爹拽着箱子,又走了一圈。
他腿上绾着的裤脚有一只忘记放下来,露出脚上洗淡了的解放鞋。
我说好不容易来一回城里,怎么着也得换个新样法回去。
啥样法?我爹很敏感,就这老腰老腿你还想给我捋直了?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看得出他脸上隐隐的好奇和期待。
我给我爹置办了一套深蓝色中山装,一双新皮鞋。我的二堂伯退休回老家后,这般穿戴一直保持着,西装领带,有板有眼。我爹从一开始就表示鄙夷,非说二堂伯的领带是拴狗绳。我爹说,我能不知道那物什叫领带?我真是看不中二哥这个老鬼,乡里乡亲,谁不知谁的底细?
可是我知道,我爹是装的。他看着二堂伯西装革履时的那个眼神,分明就像想吃糖的小孩那般。小孩子可以哭可以闹,我爹却只能默默望着我二堂伯的背影,叹一口气,摘一朵秋月季,戴在默默跟着他的大黑狗耳朵上。
我爹麻利地换上新衣,说,跟老子还这般客气,生分了生分了。穿衣镜前他却是左照照右照照,这衣领可真挺,扎脖子;这鞋子可真沉,脚都要抬不起来。我爹挺挺胸,手放在肚腹上,丫头,你说,你爹穿这一身回去,像不像是老干部下乡?
我爹穿了新衣裳,下晌的饭竞也不要吃,直奔汽车站。他要当天赶回去。想回去就回去吧,七十里地,到镇上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从镇上再回家,那几步路我爹怎会放在心上。
从镇上的汽车站出来,我爹拽着他的拉杆箱心静气闲地站定,摸一摸他的光脑壳,抻一抻新表裳,掸一掸新皮鞋上的灰尘,四下一打量,天哪!他这才发现忙中容易出差错,急赶慢赶,他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十二分不愉快的事实——天黑了。
搁在以往,从镇上到家,这十里八里的路还不是跟玩儿一样,有出租车,有三轮车,但是费钱,我爹非紧急情况断然不会考虑。兴许时运好会遇上熟人,摩托车顺路捎一程不会要钱,当然,最不济还可开步走,心宽身又轻。
今儿个,却一定不行。
我爹第一时间就打消了以任何方式摸黑回家的念头。穿着这样一身责气的新衣裳,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家,不就跟以前那傻帽儿地主老财攥着大把银子不置房产不置地一样?我爹打定主意要在镇上住一晚,花多少钱都得住一晚,今晚他不在乎钱。
那一晚,我爹用他粗糙的大手来回摩挲着他的新衣裳,就像是回味二堂伯在城里大饭店摆的那一场久久不能忘怀的盛宴,他几乎又想到了多年以前他娶亲的那个美好时节,他手里紧紧握着的那朵绸子大红花。新衣裳端端正正挂在床对面的衣橱里,橱门大开,镇上的灯光彻夜不息,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他的新皮鞋摆在裤筒下面,闪光锃亮,无比端庄。我爹长舒一口气,这新衣裳是他的,新皮鞋是他的,就好比乡下那三间瓦屋是他的,还有北岭山坡上那三亩地、牛棚里的耕牛是他的一样,无可更改。
那时的通信不发达,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爹那晚没有回家。我爹那次进城,我用参加工作后刚刚领到手的第一个月的工资,让我那穷了大半辈子的爹,平生第一次穿上了体面的好衣裳。
时隔多年,我依然可以沿着那条无比熟悉的路回家,在无比明亮的月光里,继续自由地想象。
我爹在愉快的叹息声里,美美地睡去,洁白而柔软的床铺像春天里的庄稼一样滋长他的梦。
梦里,金色的月亮渐渐沉下,东方的天际,呈现一片浩浩紫气,壮观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_天亮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父亲来看“我”时的破旧行李和旧穿戴的情节,引出了“我”后面给他换装的内容,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B.父亲穿上“我”买的新装,虽表面说“生分了”,但从“麻利”一词可以看出他对新装非常喜欢,对“我”的行为感到很满意。
C.小说写父亲晚上在镇上住宿的情形时,通过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了父亲对新穿戴的看重,从而体现了父亲的喜悦之情。
D.题目“锦衣”既点出了父亲穿上新装的主要事件,又写出了“我”对父亲的孝心,还暗示了父亲穿上新装时的心理活动。
【小题2】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文中写父亲鄙视二堂伯的穿戴,但自己又显摆新穿戴,这矛盾吗?我们应如何看待父亲的这种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