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半歌声
安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街头人车稀落。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想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明人定了定神。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一个人影。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 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 此刻街头卖场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却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的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 豫地推辞了。明人趨尬间,男子轻声耳语:“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 一个人。”
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 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说 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 :“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 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是艺人!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爸爸你是 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C.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D.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小题2】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05:3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焦菊隐在整合演员“杂牌军”时,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生活要避免的两种错误。
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C.老舍将《方珍珠》拿给中国青年剧院去演,本想表示对焦菊隐删改自己剧本的不满,但终因排演效果不佳,只好再度与焦菊隐合作。
D.焦菊隐在排戏时,经常因地制宜,帮助演员“晕进”角色,如排《龙须沟》在排练场摆砖头,排《茶馆》“撒纸钱”划出前三排观众席。
E. 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排演老舍两部戏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展示了他执著敦厚、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小题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祆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祆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目,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看见大雪封山,看见那些被堵在路途上无法回家的打工者们失望的眼神。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在那个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月刊,有删改)

【小题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波浪线句。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引用”的作用。
【小题3】文中四处划直线句子都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 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之情。
D.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民族语汇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小题2】小说中山上山下环境构成鲜明对比。其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首段沧桑久远又亲切风趣,富有特色,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在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与“达吉亚娜”的决定相反,你赞成谁的决定?为什么?请作评价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 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 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 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 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 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 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C.文章第①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 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D.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 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 利导,就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 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 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 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展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
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鸟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作品中看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竞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
记忆中的家乡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我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緒随风轻扬,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經》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无论是自由車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事情。
我怀念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緩緩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节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蓼花”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是一个容易触人心弦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故乡过去的时光和人事就不经意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B.“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这是“我”思乡心切的婉转呈现;对它们鲜丽的疑问,是“我”思乡之情的宜泄。
C.蓼花又叫“狗尾巴花",是作者家乡常见的花。它的盛开,它干净的水红,触动了我这个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
D.夢花在纳兰性德的词句“燕子矶头红夢月”意蕴丰富而,饱含着浓浓思乡情,自此让我知道了夢花代表了离别。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家乡秋天收获忙碌中,“我”感受到了甘与苦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真谛,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B.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在《诗经》简约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先民们的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真挚,乐观而且有趣。
C.将月亮与媒体作比,突出月亮沟通情感的迅速;将观月触发的思念与流通的水作对比,突出这种情感共鸣的强烈。
D.野生的螃蟹难见到了,没有人照了,但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如今无法静心聆听自然天籟的惆怅失落。
【小题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两项
A.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蓼花既蕴含着作者的伤秋之感,也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
B.结尾写桂花树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沉睡”写出了桂花树的恬静,渲染了夜色的宁静;“记得"则赋子桂花树以人的灵性。
C.蓼花大片大片地开放在水沟边上,长得太过茂盛.颜色也很鲜艳,人们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危险.从而不太敢走进去。
D.因为夢花勾起了作者的伤秋情结,作者又是离乡远游的游子,所以整篇文章笼罩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读来有萧瑟之感。
E. 文章结尾提到期盼桂花树开花,在结构上收東全文,呼应文章第一.句话,同时呼应标题,使得首尾圆合自然,浑成一体。
【小题4】从全文的材料组织与情感体现来看,题目“秋以为期”很有意味和特色,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