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有了另一种不适。白天无阴之日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夜与昼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一层莹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给破坏。
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曾经也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油气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在野外,那些远远闪亮的灯火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也可能是看林老人的煤油灯,还有可能是看瓜老人的罩灯。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是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出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就有故事,有水,甚至有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百读不厌。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听着噗噗的声音,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太孤独了,所以他们的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的酒气直顶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得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的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看林老人的铺子比鱼铺高爽,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印象让人永远不忘。看林子的人身体比鱼铺老人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什么。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一声:“母!”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高一点抬头,叫“呣?呣呣!”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了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之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整个人就像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片格外甜。看瓜老人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什么都不能沾铁器。
这些灯火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挂在木柱上,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我有三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些灯火了。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现代的灯,说现代的灯是一种浪费,为后文赞美那些消逝的灯火的亮度适中、能给人以舒适感作铺垫。
B.“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这句话把灯火比喻成眼睛,写出了对灯火的喜爱之情。
C.文中多次提到孩子,孩子为鱼铺老人带来了乐趣,鱼铺老人对孩子又哄又吓,真实有趣而又生活味儿十足。
D.文中写瓜铺老人抱瓜开瓜的细节,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入手,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小题2】鱼铺里的老人、看林老人、瓜铺里的老人在形象上各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消逝的灯火”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5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
烟雨淹城
涂万作
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回春秋,常州淹城。
《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时光,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的情 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关雎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
常州人传说《关雎》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 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淹君即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 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 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逾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 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舟”。
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公里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蒹葭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月, 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雎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驿,以及渡口孤舟, 一派春秋遗韵。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逶迤,水环抱而淼淼。三城之内,茂林修竹,古木 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 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 古无坝。”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 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
诞生于江南腹地的文化淹城,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匆过往。曾几何时,金戈铁马,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人文荟萃。一个个古风洋溢的朝代,成就了 “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淹城就这样从历 史深处走来,2004 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定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 事堡垒”,被人们誉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走过一片芦苇堤,来到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这里曾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之所。试想当年,应是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这座凝聚 着中华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形似龟背,环回曲折,奥妙无穷。徜徉其间,仿佛走进 古老的迷宫,悠远而神秘。
淹城最神奇的传说莫过于金井、玉井的故事。相传金井玉井是淹城殿阁两边的聚宝盆,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烁烁。而玉 井又称玉龟井,说淹君有白玉龟一对,乃护国之宝。白玉龟每天生蛋一枚,形如白玉。玉蛋 在井底堆积,银光闪闪。金井玉井,金银掩映,暗喻着淹君的贪婪与富有。淹城还是文人武 将涉足之地,据说南宋名帅岳飞那句至理名言“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会太平”, 就是在屯兵淹城时对将士们说的。
走春秋淹城,读千年故事。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座形象的演兵场,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文学形象,往往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如百灵公主和留国的王子南就演绎成了《诗经·关雎》的唯美爱情故事。
B.淹城遗址体现了古代人类的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其里罗城、外罗城、紫罗城的城防结构,使之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
C.文章第⑨段讲述了金井玉井的传说,引用岳飞的名言,既表现了当时淹国的富有,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淹国没落灭亡的根由。
D.本文把淹城的现实与历史,传说与史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为我们展示了这个神秘故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小题2】文章第二自然段以优美的文字铺陈了《关雎》中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中说“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店号
绿穗(漳州作家,原名陈力水)
父亲准备在西城口开一间卤面店。卤面是江城风味小吃,江城的大街小巷,卤面店比比皆是,你开的店想脱颖而出,生意火爆,取一个引人注目的店名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叫我想一个店名,我便搜索枯肠,开出一张名单,全是香格里、食美思、沙司米之类的新潮名字。父亲看了直摇头说,你是不是想卖洋卤面?我说店名有点洋味才时髦。父亲说,卤面是江城独有的食品,大家都想吃正宗的江城卤面。你让人以为在卖杂种面,还会有什么好生意?
我只好换一个思路,再想出一串店名,什么活鲜、御厨啦!什么山珍、富都啦!父亲看了又摇头说,现在人们买东西都很鬼了,不太相信花里花俏的东西。我们不开大酒店,是开小面店,用这样的店名,给人不实在的感觉,谁还要来光顾?
我对父亲说,你的店名既要烫嘴又要冰凉,我没步了。父亲说他已经想好了一个店名,就叫“东城老店卤面王”,我很纳闷,父亲为何取这么一个土得掉渣的店号?便问父亲:我们的店开在西城,你怎么取名东城?我们新开的店,你怎么叫老店?父亲笑着说:等店开张了你就知道。
店开张之后,生意果然红火,我以为是卤面特别加料。父亲说,没有啊,跟其他卤面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那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好?父亲说就是因为有个好店号。我实在看不出这与店名有什么关系,父亲叫我先去听听顾客怎么议论再说。我便留心顾客的议论,有的说,老店号的卤面就是地道,味道特好;有的说,这店是东城口那边的老店,听说在那很出名。见顾客如此迷信老店名店,我才佩服父亲的老谋深算。
一天,有一个年轻顾客对我说,他住在东城口,从来没听说有这么一间老店,问我这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一时语塞。父亲赶忙来解围,说那是文革前的老店,你那时还没出生呢!怪不得不知道。过后我对父亲说:“如果来问的是世居东城口的老人,咋办?”父亲笑着说:“那有何难,你就告诉他,是咱家太祖在民国以前开的老店好了!”父亲叫我别担心,城市那么大,有几个人从城东跑到城西来吃卤面?有几个人那么多管闲事刨根问底?咱们尽管放心冒充名牌老店,决不会露馅的。
是呀!城市那么大,东城口我也从来没有去过。于是,我搭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特地到东城口去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巧,那里也有一间冒牌的卤面店,店号是:“西城老店卤面王”。
(选自绿穗微型小说集《各自潇洒》)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刻画,面对顾客质询时“我一时语塞”等处,说明“我”不谙世事、性格刻板,未能明白“父亲”辛苦赚钱养家的苦辛。
B.文中写人们对于老店名店的偏好,体现了江城当地人对于保护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心理传统、文化自觉。
C.本文以小吃店经营火爆这一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题材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有不少方言俚语,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气息。
D.文章末段“真巧”二字言简意赅,却极生动地写出“我”当时惊诧的心理状态,神情毕现,同时也体现出“我”内心的释然。
E. 发生在江城的面店故事亲切动人,其中也反映了作者对当下某些为商者利用世人心理认知的缺陷从中谋利的劣根性及行为的揭批,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西城老店卤面王”这一笔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小题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缩小贫富和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B.文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所发生的变化做了解。
C.文章辨析了改革之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转变为需求满足不平衡矛盾。
D.文章第4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