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小题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7:5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8日下午2点,全球首段光伏高公路即将亮相济南、央视记者赶到济南,抢先探秘。
该路而铺设在济南绕城高連南线的主行车遁和应急车道上,记者看到,半透明的路面已铸设完毕。
准确地说,这种路面的全称叫承载式高速光伏路面,它像磨砂玻璃做成的马赛克,灰白色,厚度约3厘来,内部结构像三明治:上层是透光混凝土路面,摩擦系效高于传统路面,在保证轮胎不打滑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透光率;中层是能吸收阳光进行发电的光伏板,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并随时输入电网;底层是绝缘层。冬季这种路面还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消融冰冻积雪,确保行车安全。
日前路面下还預留了电磁感应线图,未来可实现电动汽车在此路段行驶时,边跑边充电。此外,预留的信息化端口未来还可接入各种信息采集设备,车辆信息、拥堵状况等信息将汇聚成交通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布的一部分。
投资方说:“这是整个的一个大的跨界融合,我感到这也是一个前瞻性的,也带某种程度 颠覆性的革命。”
(《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即将现身“点亮”智慧域市》赛迪网2018.1.9)
材料二
在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提出了结合国内现有高速路网资源状况,参考国外已有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国内存量高速网 将其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新型、有效载体,实现光伏发电、交通运翰、节能减排、安全行驶、 道路养护、耕地保护六者的高效整合与最佳统一的方案。刘委员的建议就是建设“太阳能高速公路”。此前,广东工贸学院的欧英雷先生在2012年也提出了“利用高速公路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构想”。而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阳能(高速)公路”概念的是美国爱荷达州的对夫妇——电子工程师布鲁索和心理治疗师朱莉。2006年,布鲁索夫妇首先提出“太阳能公路”的概念和梦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后,美国、荷兰等国也先后就此选行了研究、探索和试验。2011年,世界上第一条太阳能高遠公路(A18 公路)在大利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搠编自王嫻等《刘汉元:建议利用回内高速公路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去年12月28号正式通车的世界第一条光伏高速公路试殓段——济南绕城高速南线,刚刚通车五六天就封闭了起来,原因是路面出现损毀。有人质疑,为什么非要将光伏设施铺设在容易损坏的高速公路上呢?该路面的研发者闷济大学张宏趕教授说,这条1000多米的路面,一年可以发电约100万度,如果把山东5700公里高遠公路的外侧行车道和紧急停本带全部铺上光伏,一年可以发电156亿度,相当于两座大型发电厂的发电量,还能减排二氧化碳1500多万吨。除公路本身用电外,余电还可并入国家电网。项目投資方、齐鲁交通发展集团董事长徐春福说,他们瞄准的是智慧化的“超级公路”:“首先实现电动汽车行进中充电,整个路车联动互感实现无人驾驶,这就是我们想象的未来交通的模式。”……这可以说是“将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尝试。然而,“想象力”刚落地,“生产力”刚起跑,却遭了疑似“人为破坏”。每一个创逵从想象到现实从 一蹴而就的,除了把技术难关留给科研人员,我们每个人也应守住自己的公德心,去呵护每一个温暖的想象。
(《光伏高速公路投资方独家回应:网传缺失路面还不确定是否被盗》)
【小题1】下列对太阳能高速公路和光伏高速公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高速公路是布鲁索夫妇首先提出,后经多国研究和试验,于2011年变成现实。
B.光伏高速公路路面标准是:厚约3厘米,灰白色,摩擦系数高,表层透光,底层绝缘。
C.太阳能高速公路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节能减排,同时还有利于安全行驶、道路养护。
D.光伏高速公路是人类梦想变成现实的典型例证,虽然目前还有人质疑,但前景光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济南光伏高速公路半透明的路面,特别利于光伏板吸收阳光发电;路而下预留的电磁感应线圈还可以让将来的新式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
B.济南光伏高速公路預留了信息化端口,此举措颇有前瞻性: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这个端口将在采取交通信息方面产生很大作用。
C.刘汉元先生、欧英雷先生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做法,于是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太阳能公里路的设想,这一设想已付诸实施。
D.如果山东现在的高速公路都铺上光伏,年发电量就可达到15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500多万吨,可见中国发展光伏公路前景非常广阔。
E. 济南光伏高速公路建成后,有人窃取其光伏设施,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仅提高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D.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C.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同类题3

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秋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妈妈
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吗
妈妈,你见过电车吗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吗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火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A.诗人痖弦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作是诗人对这一诗歌主张的实践。
B.《秋歌——给暖暖》一诗出现了五个“暖暖”,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而且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感觉也是“暖”。
C.江非的《妈妈》通过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巨大差别的描写,表现了广大偏僻农村地区的妇女辛劳、困顿的生活状态。
D.《妈妈》一诗通过对妈妈背柴的动作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以前两次高得多”,表达了诗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状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见下表。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且不断细化完善,像《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电子电器设备法案》《电池条例》等。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另外,日本也是垃圾处理较好的国家。日本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最初只简单地分类,之后才逐步细分与完善起来的。到如今,垃圾分类的意识与方法早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等)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有效,如分类后可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C.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60%,也是易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主要在于技术高超和经济化运营,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B.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仍然做不到对全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C.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焚烧、填埋为主,这两种方式中,填埋是主要方式,占比一直在50%以上,不过呈下降趋势。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也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意识与方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小题3】请结合材料,就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从不同层面提出合理性意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潜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呼吸。自由潜水,只要呼吸压缩后的普通空气就行。但是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大,压力也随之增大,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时间较长或者深度较大的潜水,就要有专门的装备。这种装备叫水肺,它可以保证潜水员的呼吸。这种潜水方法叫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这是因为氦气的麻醉效应远低于氮气。

②然而,潜水面临的不光是呼吸的问题,人类潜水时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减压病。因为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一个标准大气压。随着压力的增加,人体血液溶解空气的能力随之增加。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因此,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减压的时间往往比水下工作的时间还要多一倍。

③解决的办法是1957年发明的“饱和潜水”技术。潜水员先在舱内加压,使得体内的气体完全饱和,然后就可以在深水的高气压下工作几天,甚至几十天,等任务完成后再一次性减压出水。这是因为如果在高压下逗留到一定的时间,人体血液和组织里所渗入的气体就会达到饱和,以后只要压力不变,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也不会改变。

④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凡是潜水员直接暴露在水深超过100米的高压环境的水下作业,都必须采用这种饱和潜水技术。法国潜水员在地中海饱和潜水的实际作业深度达到534米,而实验深度达到701米,是当今世界最高纪录。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上百米的深水中生活390小时、工作126小时,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纪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⑤潜水员还有一个保护身体和体温的重要装备——潜水服。早在500年前,达•芬奇就曾设计过皮质的潜水服。现在最先进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它其实不是衣服,而是一个小型的单人潜水器。它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盔甲的形状,肢体关节可以活动,还带有推进装置。由于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目前最好的大气压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潜水服也是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有“深海女王”之称的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厄尔,就曾经身穿大气压潜水服,在夏威夷380米深的海底行走、观察2.5小时,创造了女子深潜的纪录。

【小题1】关于“潜水”相关技术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压力增大后,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
B.“饱和潜水”技术解决了潜水面临的呼吸问题使人类在潜水时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不会改变。
C.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记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D.作为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目前最先进的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使得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从而导致丧命。
B.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花往往比水下多一倍的时间来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
C.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潜水员都必须采用这种先在舱内加压使体内气体完全饱和的潜水技术。
D.达•芬奇设计的皮质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是最先进的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
【小题3】根据选文的内容,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