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小题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7:5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人的无知性

马啸原

①认识人的无知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讨论过。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自知己之无知”,二是“知识即美德”。意思主要是说,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处于无知领域之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无知,就更要努力求知、扩展知识,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②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许多西方思想家继续阐释。比如,黑格尔就说,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人是个体,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就必须是特定存在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限制自己。”

③到了当代,一些政治哲学研究者仍然在关注人的有限性问题。比如,哈耶克就认为,承认个人无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础。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无知,这是一种无知的乐观。他说:“现代人已经变得十分不愿意承认其在知识上的总体局限性,这已经妨碍到本着理性的态度去建设社会,其重要原因是来自对科学能力的盲目自信,认为知识的局限性似乎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消失。这种观念来自对科学任务和能力的错误看法,认为科学是确定具体事实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我们能够确定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我们的无知即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无知的领域。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建筑在对无知的彻底征服上,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既然科学和理性不能克服所有无知,作为个人,就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④人的无知性会使人犯错,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英国思想家罗素提出,避免的办法有两个,即调查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学习方向以及天资等不同,人的知识有很大的个体特殊性。我们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许多错误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和专家的意见来避免。但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罗素说,对这种人只能告诉他:“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⑤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承认人的无知性,是谦虚谨慎和宽容的认识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杜林“个人思维的无上性”和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时所说,这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也只能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性才能实现,但是“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选自2017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激发努力求知的欲望,从而扩展知识提升自己。
B. 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就能获得相应的自由。
C. 科学的每次进步都会征服一部分无知但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多的无知。
D. 即使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所以我们应以谦虚谨慎和宽容的态度来认识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须是
A. 第①段开门见山,以苏格拉底的观点作为中心论点,提出关于人的无知性的话题。
B. 第②③段列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无知性的阐释和研究,分析了人的无知性存在的原因。
C. 第④⑤段论述了无知性的危害和避免危害的方法,反面论证了“自知己之无知”这个论点。
D. 本文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述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知识的无限性和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B. 按照罗素的观点,尽管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程度很高,而宇宙中还可能存在文明程度远超人类的生物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是。
C. 因为我们可能还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在认识上必然会犯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比我们的前代所犯的错误更多。
D. 当前人类社会现有的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的方法得来的,虽然经历过实践检验;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首先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个认识上形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即巫法仪式。原始时代的情形如马克思所说:“原始时代是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人类史前的宗教活动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为兴盛,那是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念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并把它带到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有关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为艺术而作,它们体现的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原始人通过以超自然的联想方式来支配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就结成了原始神话、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
人类的初级宗教形态是“拜物教”,本于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于是他们便试图使用巫术的手段来驾驭外在的自然,原始神话首先就是这种宗教思维的观念产物。在我国原始的自然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些基本上还是物的形躯的原始宗教的神,如《山海经》所记风神“飞廉”、雨神“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等,这些都是原始人面对疾风、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产生的幻想。这些自然神之所以能呈现为动物的形象并与人体相接,是因为原始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到了某些与自然力相似的属性,于是便幻想把它们身上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这样,这些怪异的自然神就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在它们上面形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观照。
原始的巫术思维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在幻想和实效之间,显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而原始艺术正是这种思维的整合形式。原始歌舞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形式上包含有诗歌、音乐、舞蹈、服装等多种元素,而这些美的形式的设置,又都与原始氏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相联系,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在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传说黄帝有《云门》舞。《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尧时有《咸池》乐,咸池本是天上西宫的一个星,传说它主管五谷的生长。原始人把某种自然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因而以它为本氏族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
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巫术思维就是这样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的,它是一种驾驭外在自然的方法,也是实现自身力量的途径,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最切合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的起点上给艺术的特性打出了最初的界框。
(摘编自《“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法仪式是巫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
B.马克思认为原始时代的生产生活是以宗教活动为核心,宗教是影响先民生存活动的纲领。
C.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还不能被称为艺术,因为它们大多只是先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
D.许多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对待外部世界时结成的精神活动成果,而该精神活动采用超自然的联想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而“拜物教”正源于这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但它就人类宗教形态而言是低级的。
B.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和自然可以与人交感的认识,于是,他们试图使用巫术手段来驾驭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原始神话。
C.原始人面对各种灾害时,幻想把某些与自然力有相似属性的动物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创造出了怪异的自然神形象。
D.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而《云门》乐舞也就是一种图腾舞,是本氏族为自己图腾而举行的祭拜仪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宗教的神许多还是物的形躯,说明原始人对周围的世界持直观的体认,他们解释自然采取具象思维的方式。
B.原始的巫术思维呈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并由此孕育出了原始艺术。
C.礼拜咸池星的仪式,自然都包含有巫法活动的成分,人们对它施行礼拜,就是为了祈求生产的丰收和氏族的发展。
D.本文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原始巫术与艺术起源的关系,并说明了它在艺术观念上所产生的的实际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
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材料二:
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
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女四德,男阳刚。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
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
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
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
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在最极端的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摘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
材料三:
2016女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梓萱11瑾萱21梦琪
2梓涵12思涵22钰涵
3诗涵13可欣23梓萌
4可馨14紫萱24芷萱
5一诺15若曦25艺涵
6雨萱16紫涵26若萱
7欣怡17雨涵27依依
8子涵18雨彤28若熙
9晨曦19欣妍29艺馨
10子萱20若溪30诗琪
2016男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浩然11子墨21俊杰
2子轩12博文22致远
3皓轩13一诺23天佑
4宇轩14子涵24明轩
5浩宇15子睿25梓涵
6梓睿16睿26俊豪
7梓轩17雨泽27昊然
8浩轩18铭轩28一鸣
9俊熙19宇航29皓宇
10梓豪20子豪30梓宸
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
1张伟299025(人)16李强230717
2王伟290619 17王敏223592
3王芳277293 18李敏223469
4李伟269453 19王磊219127
5李娜258581 20刘洋214420
6张敏245553 21王艳206119
7李静243644 22王勇204173
8王静243339 23李军204023
9刘伟241621 24张勇203077
10王秀英241189   25李杰202421
11张丽241075 26张杰199789
12李秀英240742   27张磊198962
13王丽236097 28王强195956
14张静232060 29李娟195589
15张秀英231114   30王军193723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
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
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C.从材料三2016男女宝宝热名榜前30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D.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E.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后起名,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
【小题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

同类题4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小题1】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可以减少焦虑。
B.预言未来曾经与占卜等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
C.16世纪对活字印刷术的作用的预测是正确的。
D.只追求安全,会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未来已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B.乐观主义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美好。
C.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创造出了会飞的汽车。
D.硅谷的技术精英正在进行外太空旅行。
【小题3】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信息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客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摘编自《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犍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摘编自《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虽然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但还不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小题3】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