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段李白纪念馆太白堂的导游词,完成文后各小题。
各位游客朋友,接下来我们莅临的是太白堂。太白堂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建筑,它两边对称,台基很宽,房顶高屋建瓴,体现了唐代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太白堂”的匾额下面有一副对联:“观空天地间,我寄愁心与明月;   。”这副对联是学者徐仁甫化用李白诗句写的。走进太白堂,大家看到的是一尊由白铜铸造的李白雕像。挺直的腰身,扬起的下颔,张扬的胡须,都展现出李白独有的气质。只有雕像的眼睛是虚化的,给大家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太白堂全部使用汉白玉浮雕作为内墙装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室内浮雕艺术墙。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小题1】请找出文中使用不当的两个词语。
【小题2】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迥出江山上,君随流水寻春晖
B.栖身草堂下,公怀忧思忆开元
C.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离别情
D.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08: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逃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剧院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小题2】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3】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小题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小题2】“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小题3】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选编自《房地产投资增速第三个月低于10%明年房价大概率稳中有降》,澎湃新闻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从房价走势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率先回落,并逐步向二线城市扩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14个;较9月份增加一倍。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11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上漲0.27%涨幅较10月回落近0.2个百分点。从土地购置看,2018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流拍613宗住宅用地,流拍的总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17年的2.3倍。从运行指标分析,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增速同步回落情况,这些情况表明楼市高温已经消退,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热点城市房价回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选行关系着宏观经济稳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双重压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避免房价大起大蕊既是保持宏現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客观上也需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效应,也是我国家庭资产主要配置领域、房价波动将加剧经济金融波动。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既要有效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所形成的风险累积,也要高度警惕房价快速下行带来的泡沫破裂风险。
(《深人落实“房住不炒”避免楼市大起大落》,新华社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房地产结构性泡沫高悬楱市未来走势存在多种可能。总体上,小幅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总体市场转向降温通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能会有起伏和波动。城市分化可能再度出现,未来一年,一二线城市总体上市场上行压力有所增加,未来趋势由增长主导;三四线城市市场向下的压力加大,库存可能再度增加。
楼市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住房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性问题。住房存量水平超前,潜在供给巨量。二是市场预期变化更加扑朔迷离。三是行政调控弊端逐渐凸显。长期过度使用行政措施,产生大量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市场乱象加剧市场风险,使得行政调控作用下降,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导致房地产泡沫扩展。四是制度性改革推进速度依然缓慢。
政府应同时管好预期、完善调控和加快改革。第一,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同时剔除预期泡沫。第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楼市双向剧烈波动。第三,下决心改革基础制度,加速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出房地产税。实行渐进式方案,只对新交易住房启动征收方案,即住房家庭如果一旦交易将统计其全部住房面积,并按照起征点开征,不交易的住房暂不征收;二是打开市政债券。探索以房地产税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作为未来还债资金流,发行市政债券,填补因土地财政退岀留下的地方政府支出缺口,开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正规渠道;三是出土地财政。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关于土地出让全的分成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重新确立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关系,加快完善租售并举制度
(《改革让中国楼市行致远——《中国住房发晨报告(2018-2019)》总报告》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125)
(注)①环比:属统计术语。是本期统计数据与上期比较,例如2014年7月份与2014年6月份相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8月份到11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销售额的增速均持续下滑。
B.2018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与11月百城新建住宅的价格变化及土地流拍等情况显示楼市高温已消退。
C.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因为房价大起大落或快速下行而破裂,再加上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压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危胁。
D.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加错综复杂,但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将转面降温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都将趋于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至了最低点,而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也降至最低点。
B.从房价走势米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回落带动了二线城市二手房价的回落,这是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的表现。
C.目前楼市存在的四大问题均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少千预,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D.要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稳定预期;完善调控政策改革基础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小题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尘封的时光
李培俊
姥爷死于1948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准确无误,不容置疑,因为,姥爷死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城,没怎么费劲便解放了郑城。解放郑城,姥爷和姥姥功不可没,他们事先绘制了敌32师的布防图,秘密送至攻城部队,战役才如此顺利。
但是,姥爷却死于郑城解放前夕,没有看到郑城解放。对于姥爷的死,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在敌32师任作战参谋的姥爷绘好郑城布防图后,借夜色掩护出城,前往解放军驻地。出城不久,即与情报处长花雨楼相遇,被严刑拷打致死。一说,是在传送情报途中,与我军侦察员发生误会,误认为是32师的特务,被乱枪打死。
不管哪个版本,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可在郑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却没有姥爷的名字,好像把他给忘了。这让郑城人十分不平。人们对姥姥说,民政局的人是吃干饭的?姥爷是为咱郑城牺牲的,纪念碑上为什么不刻姥爷的名字?姥姥面无表情,木然看着别处,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陈谷子烂芝麻了,还提这一嘴干啥。
郑城解放时,姥姥回到姥爷的老家湖桥镇,在镇东半山腰一孔窑洞里安顿下来。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很少与外人打交道。姥姥闲下来的时候爱在门前红石上坐着,望着西边的山冈上姥爷的坟茔发呆。
1956年,郑城民政局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姥爷事迹,征集遗物,要把姥爷迁入烈士陵园重新安葬。姥姥说,让他在这儿躺着吧,没事了我们也好说说话,他不孤单,我也不孤单了。民政局的小伙子对姥姥力阻迁坟十分不解,想说服姥姥。
姥姥说,我说过了,不行!姥姥手一挥,决绝,干脆,丝毫没有商量余地。
小伙子无奈,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姥姥,说,这是王治国同志的抚恤金,请你收下。姥姥被火烫了似的躲开去,舞扎着双手,高声喊道:拿走拿走!我不要!
转眼间姥爷死去62年了,姥姥也是88岁的老人了。姥爷到底怎么死的,在郑城一直是个谜,我死乞白赖求过姥姥,姥姥长叹一声,说,算了吧,算了吧,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翻开这一页,我和你姥爷都要不安宁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就是情报处长花雨楼的勤务兵于天喜。于天喜和姥姥都是花雨楼的手下,姥爷是姥姥在党内的直接领导。姥爷和姥姥,先后送出近百个情报,都具有相当价值。
2010年,于天喜和花雨楼回到郑城。
国民党全面溃败后,他们到了台湾。
他们在郑城时去见了姥姥,花雨楼对姥姥一躬到地,讪讪说,对不起了,对不起了。姥姥说,你还记得王治国吗?他就在那边山上埋着,是你害死了他,找他赎罪去吧!
花雨楼果然去了姥爷的墓地,颤巍巍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于天喜把话扯到姥爷身上。他问姥姥,仪姐,至今我也不明白,你平时心地善良,咋就硬得起心肠,打死了王参谋呢?
姥姥之后的回忆,从姥爷死前那个下午开始。
姥爷接到上级指示,敌人新的部署调整情报,必须马上送达地下党。姥爷很快绘制出郑城新的布防图,为保险起见,姥爷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姥爷亲自送出;另一份交由姥姥保管,万一他发生了意外,由姥姥设法送出去。
天黑以后,姥爷告别姥姥,直奔地下党情报联络点。在城外关帝庙附近,花雨楼亲手逮捕了姥爷。花雨楼连夜突审,姥爷始终只字未吐。
早上六点,姥姥见到姥爷。花雨楼考验姥姥,把勃朗宁手枪递给姥姥。
姥爷死了,死在姥姥枪口下。当天下午,姥姥启用备用交通站,把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郑城地下党负责人。姥姥木然说,王治国死了。姥姥没说姥爷怎么死的,她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姥姥留在湖桥镇那座小山上,守着荒草萋萋中的姥爷……
那天下午,送走于天喜一行,我留下来陪姥姥。还是在窑洞前,还是坐在红石上。姥姥抚着我的头发,说,妞,其实,你姥爷该死,你知道吗?我用枪指着你姥爷的时候,从他眼神里看到了软弱,看到了绝望,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有他爱着的人。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我,他不想失去我啊……可我不想让你姥爷当叛徒,当罪人,在他即将下跪的那一刻,我射出了那颗子弹,保住了他的名节……姥姥还说,妞,答应姥姥,替姥爷守住这个秘密,行吗?啥时都不要说出去……
当天晚上,姥姥走了。像放下千斤重负似的,姥姥走得了无牵挂,走得安详坦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第一句把姥爷死的日子写得准确具体,一是为了缅怀姥爷;二是为了与解放郑城的时间联系起来,引出姥爷为顺利解放郑城所做的巨大贡献。
B.曾经是姥姥上司的花雨楼回到郑城,去见姥姥,并到姥爷的墓地下跪磕头,说明花雨楼对姥爷的敬佩,姥爷的精神感动了对手。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D.对于姥爷的死,人们大致有两种说法,如果第二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姥爷就不是郑城的英雄,所以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
【小题2】小说突出了姥姥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姥爷临终的秘密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铺垫或暗示,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