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空位(作者—蓝月)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大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都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或者打出租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大,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大,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大,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大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大,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大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里来啊,你们好好的就好。说这话时他的心里却有了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了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里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他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
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他不由自主地蜷缩了身体,他想自己要是一只苍蝇就好了,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地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谢谢你,爷爷。
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2016年第1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要去看儿子,儿子因为工作忙,便告诉父亲住址,让父亲自己乘车过来,并教给父亲如何看交通灯,说明儿子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B.他叫小女孩过来坐,小女孩先是皱起了眉头,后来目光带着犹豫,但小女孩最后说的话,表明她的内心是纯洁美好的。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他往车后走时,人群自动散开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公交车上的乘客遵守公共秩序,主动为他人让路。
D.小说以他选择回家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他半途下车的情节,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逆转,引人深思。
E.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既有利于多角度交代故事情节发展情况,又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读起来真实、亲切。
【小题2】(小题2)小小说力求结构严密,将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请从材料的选择、剪裁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小题3】(小题3)“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改为“父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6 09: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力。探讨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未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
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十分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是格调。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对当时类似的风气进行分析,认为“泥古诗之成声”和在平仄字句方面“摹仿而不敢失”的做派,会导致“无以发人之性情”的结果。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性和实践期许及时进行创变。“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只有灵活、开放地审视格律要求,不斤斤于格律的形上法则,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人们精神和情感品位的古典诗歌。明代中期的诗风也表现得较为迂执。对此,何景明曾希冀用清通简易的方式予以调适。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何景明把那种规行矩步的作诗方式称为“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他不否认作诗应遵循古人矩镬,但认为应“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关键是要写出真的自己。而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则的单维批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这种批评思维和批评逻辑实际上比概念化批评更缺乏艺术精神。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以意为主”便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领。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而“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诗人“以意为主”,创作时再以“活法”运之,便可造就鸢飞鱼跃般活泼生动的诗歌境界。
作诗当“以意为主”,当以“活法”运之,古人看得何其透彻!“意”可包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精神活动。“活法”则是诗人贯通自身与前人矩镬并“神而明之”的诗学真髓。只有写出真景、真情,才有真诗。也只有不拘束于形式格律,不计较于尺寸得失,才能“以意为主”,才能不失真率自然之妙。作诗要真,就不能以律绳己,更不能以律绳人。盘活古代诗歌艺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参死句”,守“死法”。唯有开放和包容,古典诗歌才有未来。
(选自郭鹏《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2017.11. 6《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以恢复其至高的文体权力,是诗国后人的文化责任。
B.不打破以格律为宗旨的形式主义法则,就无法创作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古典诗歌。
C.清通简易的方式,重在写出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中期较为迂执的诗风。
D.“活法”摒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是“以意为主”创作理念的实践运用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待写作目的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B.文章引用了多则古典文论,在增强论证说服力的同时也揭示了论题的历史延续性。
C.文章从创作和批评两个维度切入,着重论证两者互相影响造成了现代律诗的闲境。
D.文章提出“作诗要真”,是对“以意为主”“活法”这两条作诗原则的概括和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古典诗歌表达感情、寄托人生情怀方面的优势,就能使这种艺术形式重续辉煌。
B.通过李东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律绳诗”可能给现代律诗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C.格律在严格要求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诗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现代律诗是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格律上的进一步解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小题3】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小题4】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人类最早用眼睛观察宇宙,后来出现了光学望远镜,增加了观测的距离,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望远镜的出现,扩展了观测宇宙的视野、然而,所有这些观测手段的基础,都是接受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对于某些缺乏电磁辐射的“暗”天体,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引力波探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由于天体都具有质量,因而只要探测器足够灵敏。它们的运动都可由于辐射引力波而被检测。预期中的黑洞就是一个例子。黑洞不辐射电磁波,而它们的产生和碰撞都将辐射出强烈的引力波。历史上每一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都伴随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如射电望远镜“看”到了中子星,宇宙微波背景观测发现3K宇宙背景辐射。可以预测,由于引力波携带着天体运动的大量原始信息,引力波探测也将在宇宙观测上有新的发观,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研究天然物理学的有力工具。这一前景激发了天体引力波源的研究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进展。1992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的J. Taylor和R. Hulse,得奖原因是他们对脉冲双星PSRl913+16的发现和研究。这是一个罕见的双脉冲系统,距离地球1. 5万光年,轨道偏心率大(~0. 6),由于不对称性和高速的轨道运动而有强烈的引力辐射,辐射的能量损失使轨道周期变短. 从1974年开始,经过十多年观测,得出轨道周期率为(-2. 452±10)-1288-1。相当于每年变化0.7秒。这与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辐射理论的预期十分准确地符合。这一观测,成为存在引力辐射的第一间接观测证据。
人们对引力波探测的兴趣,还在于这一探测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从物理学角度看,既然各种引力理论都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特征(如传播速度,偏震,能量辐射方式等)。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大统一理论做出贡献。
由于引力波探测需要大量高精仪器和技术,探测的要求将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和大功率钇铝石榴激光器(Nd:YAG)就是例子。
……
经过20世纪前40年的努力,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建立了引力波的理论体系;以韦伯为代表的科技界从60年代开始了引力波的实验探测,达到理论上检验灵敏度要求的引力波探测器可望在20世纪末建成。将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反映了人们追求真知的热忱。人们期望20世纪末建成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取得突破,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讯号。
更多的引力波讯号的获得将极大地开阔人类的宇宙视野,对获得的引力波讯号特性的分析将促进人类对引力本质的认识。有人认为,人类一旦掌握了引力波,所导致的社会效应将可与人类掌握电磁波相类比。由于引力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作为宇宙间的通讯工具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也许最新的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那么,这将是对现有引力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的极大挑战,新的理论必将出现。作为近代科技前沿研究的引力波探测热潮,在世纪之交的时刻,由于面临突破而更加“热”了。近百年的努力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新的突破,将是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也是引力波探测的一个特点。
(节选自胡斯科《引力波探测》)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引力波探测器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历史上每一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都伴随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可以预测,由于引力波携带着天体运动的大量原始信息,引力波探测也将在宇宙观测上有新的发现,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有力工具。
B.达到理论上检验灵敏度要求的引力波探测器已经在20世纪末建成。
C.人们期望20世纪末建成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取得突破,使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的讯号成为可能。
D.有可能最新的探测器即引力波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
【小题2】根据文意,关于引力波探测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引力波探测的兴趣,关键在于这一探测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B.引力波探测的实施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
C.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实验研究,从而为大统一理论做出贡献。
D.引力波探测可以弥补我们对于某些缺乏电磁辐射的“暗”天体视而不见这一缺陷。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引力波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经过20世纪前40年的努力,由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完成的。
B.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的讯号的时间在21世纪的头十年。
C.宇宙间的通讯工具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的就是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的引力波探测器。
D.作为近代科技前沿研究的引力波探测热潮,在世纪之交的时刻,由于更加“热”了而面临突破。
【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与增加了观测距离的光学望远镜,扩展了观测宇宙的视野的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望远镜相比,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观测宇宙的新工具,并将为人们提供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B.美国的J. Taylor和R. Hulse发现并研究了脉冲双星PSRl913+16这个罕见的双脉冲系统,经过十多年观测,得出轨道周期率为(-2. 452±10)-1288-1,相当于每年变化0. 7秒,这一观测,成为存在引力辐射的第一间接观测证据。这也表明,目前还没有证明引力辐射的直接观测证据。
C.从物理学角度看,既然各种引力理论都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特征(如传播速度,偏震,能量辐射方式等),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各种假想理论的统一做出贡献。
D.如果最新的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那么,这将是对现有引力理论,特别中广义相对论的极大挑战;如果这个挑战成功,新的理论必将出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段的连接工作顺利完成,此举意味着这个被称为超级工程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面实现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历时8年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珠峰”。从开工那一刻起,港珠澳大桥就在连续创造“世界之最”。这座跨海大桥,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长6.7公里,建设者们是在最深40米的海底将它们拼接成了一条海底巨龙。根据设计方案,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拢段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重量。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建设者在外海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贯通》,《央广网》2017年7月7日)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渠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 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 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经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竞争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湖北日报》2016年1月18日)

材料三

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数据:中国公路网

材料四: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创下了百万方混泥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这些都让它成为桥梁界“珠峰”。
B.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仍然薄弱,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不是技术不如他国,主要是在经融能力竞争力,理念规范上还与他国存在差距。
D.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没有信心走出去。
B.2011年到2017年,中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上升,同比增长变化较大,但增长保持在6%以上,说明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C.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体现出中国桥梁的创新优势。
D.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误差仅1/2500,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桥梁建造者继承了工匠精神。
【小题3】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②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③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⑤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⑥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没有完全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C.“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论述了汉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将汉字教育作为战略工程的观点。
B.文章以近年来出现的有关汉字教学方式的实验为例,肯定了它对完善汉字教育的积极意义。
C.文章第⑤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D.文章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对汉字产生了怀疑。
B.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会被动摇。
C.许多学者不断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