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既是一种在社会中形成和发生的观念取向,也是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从本体论上看,相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具有实在性,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各种对象都持怀疑态度,那么,他就无法运用相关的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从社会的层面看,人与人之间基于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条件。康德曾对说谎无法普遍化问题做了分析,其中也涉及诚信及广义的信任问题。一旦说谎成为普遍的言说方式,则任何人所说的话都无法为他人所信,如此,说谎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尽管康德的分析侧重于形式层面的逻辑推论,但于形式的分析背后不难注意到实质的关联;说谎的普遍化导致信任的普遍缺失,后者又将使社会生活无法正常展开。这一关系也表明,社会秩序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难以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往往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并克服可能出现的分歧,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进而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就个体而言,信任构成了其行为系统的重要环节。在行为目标的确定、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信任的影响都渗入其中。在现实中,个体的行为总是发生并展开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其行为过程也以不同的形式受到社会共同体的制约。这里既有认知意义上的相信,也有评价意义上的信任;前者主要指向事,后者则关联着人。现代行动理论常常以“意欲+相信”来解释行动的理由,根据这一观点可知,当行动者形成了某种意欲,同时又相信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满足此意欲,行动便会发生。这种行动解释模式是否确当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它肯定相信在引发行为中的作用是显然的。行为过程不仅涉及事,而且关乎人,后者与信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接受某种行动建议、参与一定共同体的实践过程,通常都基于对相关主体的信任。可以看出,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这种前提赋予个体以存在的安全感。前面曾提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实在性的确信,是人生存于世的前提,而社会领域的信任,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它扬弃了个体面向他人时的不确定性,使人能够相互走近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既赋予个体存在以现实的形态,又使这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他人即地狱”的异己性。当然,基于信任的这种主体间关系,并不意味着消除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上所述,以理性认知为前提,信任不同于随波逐流式的盲从,这一意义上的信任与个体自身的独立判断相联系,既具有自觉品格,也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资源,则表明他必定对周围的各种对象持怀疑态度。
B.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一个条件,但这种信任要立足于某些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
C.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构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个体行为的发生、展开及行为过程受社会共同体的影响与制约,这与认知上的相信与评价上的信任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从社会、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层面,阐述了信任的产生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与层次的意义。
B.在阐述信任的社会层面意义时,作者举康德有关说谎的分析与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信任的最大敌人是说谎。
C.作者借用现代行动理论中“意欲+相信”的行动解释模式,证明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会影响个体行为。
D.最后一段在阐释信任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后指出,以理性认知为前提的信任也能体现个体的自觉品格与自主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个体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协作的关系,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就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B.信任不仅在个人的行为目标的确定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起作用,还决定着其行为系统的各个环节。
C.相信能在引发行为中产生作用,既是“意欲+相信”这一现代行动理论的结论,又能促使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D.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个体要想拥有安全感,要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2:1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尔顿童年时因家庭困难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学习物理、数学课程。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文章,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这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人们甚至称色盲为“道尔顿症”。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关于气象、大气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E. 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小题4】结合原文内容,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礼乐因人的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的。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波光粼粼,壮阔绵长。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⑤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交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地,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的。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
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师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稣、黄公望、王石谷、翟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基碑。萎萎芳草和茂茂青竹,拖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时被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刚韧!水与人,人写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小题1】理解词意、分析作用第①段中“惧怕”指的是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句字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小题3】理解文章内容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探究作品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眸六十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史,我们的批评始终停滞在对作家、作品进行鉴赏的层面。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批评家的理论基础和人文修养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批评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批评与评论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前者是融形上与形下为一炉的哲思,而后者却只是一种文法阐释和欣赏活动。也就是说,当“批评”上升到“判断”(即“批判”)的层面时,其批判精神就起着主导作用了。这就是雷蒙·威廉斯所说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式的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当然可以赞颂,西塞罗就声称“文学称赞是对德行的最高奖赏”。但它只能是批评观念与方法的一种。六十多年来,我们给作家的待遇让全世界羡慕和瞩目,它在体制层面上就规定了作家和艺术家享有至高的荣誉和权力。在这一体制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歌德派”才能获取更大利益。这种精神萎缩同时传导给文艺评论界,使其失去了批判的立场。

在中国的文艺界,一个更加温和的批评术语——评论——开始频繁出现。这三十年来,“评论”甚至已经基本替代了哲学层面的“批评”。于是,文艺界充斥着对一切作品的褒扬。这种风气一俟遇到适合的生存环境,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严重危害文艺批评的声誉。20世纪90年代以降,由于消费文化的侵入,阿谀奉承的“评论”开始大行其道,捧杀了作家,捧杀了作品,最终捧杀了中国的文学艺术。“评论”失去了“批评”的锋芒,毫无批判精神可言,跪倒在拜金主义的裙下。没有非难、没有指责、没有吹毛求疵,文艺就没有危机感。当文艺批评成为作家、作品的吹鼓手和抬轿夫,成为金钱的奴仆,死亡的就不仅仅是批评本身,它与文艺作品一起走进了坟墓。

如今中国的批评恐怕更缺乏的是那种对自己同党、同派、同宗、同门、同志、同仁的批评。“党同伐异”易,“挞伐同党”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圈子”文艺也是阻碍正常的文艺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殊不知,文艺批评的本质与精魂就在于它永远忠实于对思想和艺术的独特阐释,它的天平永远倾斜在艺术的真理一端,而不受任何亲情和友情的干扰。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批评家们纷纷抹去了观念的棱角和思想的锋芒,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批评风骨。其实,批评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如果没有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做导向,没有犀利和独到的批判精神做基础,文艺批评是毫无意义的。当20世纪90年代人们都在高声呼吁“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恰恰丢失了人文学科的灵魂。这是一个“丧魂落魄”的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还在苦苦寻觅那条人文学科的“黄金通道”——在没有批判的年代里寻找批判的武器。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停滞在鉴赏层面,归根到底是批评家将融形上、形下为一体的哲思与文法阐释、欣赏活动混为一谈。
B.正是因为温和派的“评论”,才导致中国当代文艺界充斥着对一切作品的褒扬,严重危害文艺批评的声誉。
C.当文艺批评只会阿谀奉承,丧失了批判功能,不仅会使文艺失去危机感,甚至会与文艺作品一同走向死亡。
D.很多作家因为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批评风骨,而最终丢弃了人文学科的灵魂,成了“丧魂落魄”的时代的弃儿。
【小题2】根据内容,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艺评论现状B.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现状
C.中国当代“圈子”文艺D.中国当代文艺“风骨”
【小题3】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缺乏批判精神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命力。
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A.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