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垕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壁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壁,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壁,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金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杯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眷、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采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①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人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D.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灼烧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小题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3 11:5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C.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B.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做思想基础,不敬畏并顺应天道,就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B.从仓颉造字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设置,可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等理念。
C.包容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也是能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的重要因素。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人为的干涉,可见人类社会当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敬畏自然,顺应天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浙学”的成型是在永嘉、永康、金华、四明之学异军突起的南宋。永嘉、永康之学给“浙学” 打上了追求功利、讲求事功的思想烙印,金华、四明之学则分别传承了中原文献之学和江西陆学的精神传统。明代中后期,以王阳明为宗主的阳明学派遍及两浙,风靡全国,确立了良知心学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刘宗周(蕺山)的诚意慎独之学独树一帜,形成涵盖两浙的蕺山学派;其高足弟子 黄宗羲接踵而起,力倡重视经世实践的“力行”哲学,开创具有民主启蒙性质和实学特征的浙东经 史学派,使“浙学”升华到足以主导中国思想潮流的地位,成为推动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思想大旗。自南宋至明清,浙学内部学派林立,宗旨各异,而其主流则是以“求实、批判、兼容、 创新、民本”为根本精神的两浙经史之学。

“浙东学派”的概念始见于清初大儒黄宗羲的著作。黄宗羲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一文中首次使用“浙东学派”一词,指的是浙东地区学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即浙东学统,或曰浙东学脉,而非现代意义的学派。黄宗羲之后,自视“梨洲私淑”的清代大儒全祖望撰《宋元学案叙录》, 多次使用“浙学”概念,并作肯定性评价。他认为“浙学”主要是指“浙东之学”,但也包括“浙西之学”,清乾嘉时的浙东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认为,“浙东之学”与“浙西 之学”的学术渊源与学风虽有不同,但都是儒家之学,其根本之道可以并行不悖、互相兼容。

溯源追踪,综合比堪,“浙学”的内涵可作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区。狭义的“浙学”概念是指发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永嘉、永康地区的浙东事功之学。中义的“浙学”概念是指渊源于东汉、 酝酿形成于两宋、转型于明代、发扬光大于清代的浙东经史之学。广义的“浙学”概念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它是狭义“浙学”与 中义“浙学”概念的外延,既包括浙东之学,也包括浙西之学;既包括浙江的儒学与经学传统,也包括浙江的佛学、道学、文学、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传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涵盖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自然科学传统。我们在总结浙江学术思想发展史时,必须对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浙学”分别加以系统的研究与整理。然而站在当今文化建设和弘扬文化精神的立场上,则应取广义的“浙学”概念,尤其重视对其人文精神的研究和应用。

历经岁月磨合凝练,“浙学”内部的多个学派“和齐斟酌,多元共存,互相融通”,形成为地域学术文化传统,逐渐凝练出以“实事疾妄、崇义谋利、知行合一、经世应务、兼容并包”为主要特色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2019年3月29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浙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时间上看,“浙学”源于北宋,成型于南宋而绵延于当代。
B.从地域上看,“浙学”涵盖了“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
C.从内容上看,“浙学”指有浙江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
D.从宗旨上看,“浙学”内部虽宗旨有异,但都追求经世致用。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浙学”在发展中内涵逐步丰富并由地域文化走向全国。
B.“浙学”的当代研究,应该摒弃狭义、中义的“浙学”。
C.“浙学”内部学派林立且宗旨各异,这是它的最大不足。
D.“浙学”充满活力,促进了浙江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近些年,3D打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以卢秉恒为先驱,在1990年代就率先倡导、开拓了光固化3D快速成型制造系统的研究。现在,推动3D打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需要。然而由于生物活体细胞及组织器官的复杂性,3D生物打印在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高水平生物医药应用实例仍屈指可数。维克森林大学最新研制出的完整组织器官打印机,可进行稳定的宏观组织打印,包括颔骨和颅顶的骨头,软骨和骨骼肌等。其使用水凝胶和生物降解物质作为打印材料,可为医疗和医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并对组织工程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②现如今,国内3D生物打印也在生物打印材料和血管打印上有所突破。清华大学危岩课题组近几年开展了将生物材料应用到3D打印的研究。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康裕建课题组应用自主研发的3D生物血管打印设备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并成功在动物体内实现血管再生。而笔者研究组结合医学影像、3D数字化重构和3D打印技术,首次成功在体外构建出真实病例的体外血管模型。

③目前,生物3D打印仍处在研发阶段,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解决生物相容性的问题。如今大多数生物3D打印往往借用已有的3D打印技术,只是简单的替换打印材料,然而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组织结构有着与其他结构迥异的特性,因此,生物3D打印最大的难点还在于生物3D打印设计理念上的突破。简单地用更换材料来实现生物3D打印注定无法满足生命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如果能够直接利用细胞来进行打印,将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细胞是生命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因而生物墨水应基于细胞,细胞生物墨水应该是含有精确数量中细胞的打印材料微滴,3D打印则是要设计打印微滴在空间中的分布,来实现精准控制各种细胞在空间中的位置及数量。

④更重要的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明与发展注定应该瞄准生物医学应用实例,其中真实病人肿瘤体外模型的构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实例之一。而迄今国际上尚未见到相关模型的报道。期待若干年之后,生物3D打印技术能够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科学家根据每个癌症病人单独构建出一套肿瘤实验模型,通过3D生物打印机,并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细胞,打印出肿瘤实物,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评估,测试出对这名患者最为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为医生的临床手术提供最有价值的咨询和指导,这将是肿瘤患者最大的福音。

(《科学》2018年第4期《生物生态学的3D打印技术》(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生物3D打印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3D打印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该项技术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B.3D生物打印技术就是借用已有的3D打印技术,通过替换打印材料(如直接利用细能),在体外构建模型的一种打印技术。
C.细胞是生命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因而3D生物打印技术的材料只能用细胞,其他材料怎么更换都无法满足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
D.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应该瞄准生物医学应用实例,攻克生物相容性难题,助力临床手术,推动人类医学发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推动3D打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需要:推动生物3D打印,是为了满足生命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
B.国内3D生物打印在生物打印材料和血管打印上有所突破,一些课题组分别在生物材料、生物血管以及构建体外血管模型取得成就。
C.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组织结构有着与其他结构迥异的特性,所以3D生物打印技术的材料问题现在及将来均无法得到解决。
D.构建真实病人肿瘤体外模型,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细胞打印肿瘤实物,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这是对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的期许。
【小题3】未来生物3D打印技术要取得更大的进展,科学家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重明之鸟”更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人们就在木刻或者铸造其形,放置于门户之间。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唐《艺文类聚·鸟部》就认为“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D.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奉行“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的政策,在政治、军事、财政、法律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在这些制度当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宋朝“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同时,也呈现出其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性。
县是宋代的基层行政和司法单位,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而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查清案情后,将犯人、证据等报州复审判决。知县拥有县内审判权,主簿协助知县审理案件,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但不参与审案。宋代州一级的行政区划中,
知州为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司法长官。其下设判官、推官、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等职,负责司法事务。北宋初期,州拥有徒、流罪及部分死刑的终审权。宋神宗元丰后,州判决的死刑案的终审权归于路级的提点刑狱司。在州一级的审判机关内部,实行审和判分离的“釉谳分司”制度,即州的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在开封府则为司录参军)负贡确定事实及案件的具体审理工作,而州的司法参军(在开封府为法曹参军)负责“检法断刑”,即根据已定事实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条文,最后由知州作出判决。
宋代在州之上的路级行政区划中,设提点刑狱司,专段负责审查监督地方案件。提点刑狱司始设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后废,至宋真宗景德四年复置为路级常设机构,当时规定任提点刑狱官者不仅要巡查所部州县,监督复核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还负有弹动速法的司法官员之。宋代路级机构除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外,尚有转运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统称监司。这四个司在职能上有制重,但同时都拥有司法监察权,因此,州司法官员不仅受到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的监督,而且还受到其他监司机构的监督。同时四司之间还要相互监蔡,防弊之网不可谓不严。
宋代中央的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宋初时,大理寺负责断决全国各地上报的案件,再移送审刑院复审,之后将结果上报朝廷。宋神宗元丰元年复置大理狱,恢复了大理寺的审判职能。大理寺分设左断刑、右治狱两个系统,左断刑掌管大辟以下疑紫及命官、将校罪案的审理,右治狱负责京师百司之狱。刑部主要负责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宋太宗为防止大理寺与刑部之间不能相互监督纠错的弊端,曾专门设置审刑院规定凡大理寺断决并送刑部复审的案件,都要再送审刑院复查,审刑院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本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职能是监察文武百官,包括司法官员。同时,御史台也具有审判职能,主要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除宋太宗设置审刑院对大理寺和刑部进行监督外,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还专门设置了纠察在京刑狱司,从司法系统外部对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进行纠察监督,如被纠举的机关有异议,则中央另外委派其他司法机关审核决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其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对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
B.宋代县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只有州以上司法单位才可能拥有死刑案的终审权。
C.宋代路级司法机构中设置四司,四司虽然职能上各有侧重,但都拥有司法监察权监察司法官员的同时也相互监察。
D.大理寺和御史台是宋代中央具有审判职能的两个司法机关,而刑部主要负责的是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神宗元丰元年以后,大辟以下的疑案命官、将校的罪案及京师百司之案的审理由大理寺负责,不属于刑部的职能范围。
B.就司法职能而言,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而知县可以审判权限范围之内的案件,主簿只是协助其审理案件。
C.宋代州里实行“鞫谳分司”制度,确认案件事实、审理案件,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作出判决,这些司法程序分别由不同的官员负责。
D.御史台作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法制度的建设中,宋朝建立了司法系统自我监督纠错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司法系统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B.在宋代尽管具有死刑判决权的机构有州、路级提点刑狱司及其以上的司法部门,但最终都要报刑部复核审批,才能最终执行死刑。
C.地方的提点刑狱司、转运司等监司,中央的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为宋代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和司法公正提供了机构保障。
D.审刑院和纠察在京刑狱司作为独立机构主要职能是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及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