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雄厚资本背景的市场竞争者涌入童书板块跑马圈地,进一步催生国外童书版权版税预付金坐“火箭”。据了解,2014年左右签一本凯迪克奖的作品,价格在2000~5000美元,现在的报价在一万美金以上。去年凯迪克金奖最终成交价高达20万美金。跟市场热度对应的现实情况却是,优质版权资源差不多被瓜分完毕,新出的大奖系列或名家新作,吸引了大批争抢者。除极少部分国有出版社在抢版权中“敢出高价”,传统出版社在版权竞价中表现“凶猛”的并不多见——害怕抢到后卖不好,承担责任,趋于保守。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则希望快速在市场立足,树立口碑,不惜重金下注,营销目的甚至多过盈利目的。
同时,销售渠道是电商难破、自媒体下滑、实体店乏力。眼下,以某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几近结束。十多年前与电商平台伴生崛起的一批童书品牌,就算手持大量优质版权,或多或少也遭遇了发展难题。今年,大量出版机构除了电商渠道布局更为谨慎外,实体店也不容乐观。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名童书出版机构出版人提到,新华系统的在途图书、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如果加入计算序列情况会更加糟糕。2016年,童书销售渠道,自媒体走量“井喷”,曾让出版商一度以为找到了全新的铺售战场。而今年,自媒体母婴号在童书板块的销售直线下滑,曾经团购量以秒上万册计的大号跌幅最大——如今一二千册都算高配业绩。出版商不得不开始密集依赖“小号”矩阵来网罗散户
(摘编自《童书市场最艰难的时刻来了》,《乌拉拉童书国》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今年,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在意大利举行,在这个全球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儿童书展上,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在中国少儿出版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据统计,国内各出版单位现场共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及协议800余项,中国加速迈向童书出版强国的声音涌现。然而,对进口依赖性较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依旧存在。
一名从业者告诉记者,原创能力不足是我国童书市场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除少数几位国内原创作者的作品比较畅销外,基本还是以进口童书为主。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境外图书在中国整个零售市场中占到25.63%的码洋比重和13%的品种比重。显见的市场利益使得许多出版社大力引进多种国外童书,也产生了引进书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不过,国内原创童书作品的占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017年发布的当当童书5年原创市场销售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原创童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1月到8月,当当累计售出童书1.2亿册,中国原创作品占三分之一。
(摘编自《最火的童书市场,难觅更多一流原创》,《工人日报》2018年5月11日)
材料三
面对多样化的渠道,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少儿社如何让优质内容抵达用户?汪忠分享了浙少社在渠道建设方面的“三精准战略”——精准设计、精准宣传、精准投放。具体而言,首先,在实体渠道精耕细作,浙少社连续4年在全国新华书店和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450场以上;其次,线上线下齐发力,浙少社从选题开发阶段便针对不同渠道特点设计产品,与当当合作图书定制出版并接连两年跻身“亿元俱乐部”,与天猫图书的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中;最后,加强与新兴渠道的互动,在了解彼此需求后尝试图书定制,比如与大V店合作的《金牌数独》,销售10万余套,继“猴王当道”后,与肯德基合作的“剑桥少儿英语”销售200多万册。汪忠表示,一定要跟上消费变化,做好每一个选题,做好每一本图书策划、发行、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运营。
(摘编自《556家社分食的这块蛋糕,如何做出新味道》,《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5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资金涌入对推动童书市场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如推高了预付金等问题。
B.童书市场面临自媒体下滑、实体店乏力等困境,以一些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C.虽然近年来国内原创童书作品占比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是难以改变以进口童书为主的局面。
D.浙少社今年来取得辉煌成绩,说明童书既要做好宣传和投放,又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选题开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优质资源版税不断拉高,但仍有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为了占市场、立口碑而不惜重金。
B.中国首次成为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的主宾国,但童书市场依然较多依赖进口,结构单一。
C.出版社大量引进国外童书,因为有的引进书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国内原创童书不会造成影响。
D.童书市场要重视全产业链运营,在注重品牌建设时,还须加强新兴渠道的拓展,如图书定制等。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童书市场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6: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破冰,如今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互联网文化及其产业运营在其间扮演了“黑马”的角色,其增长速度之快,消化能力之强,包容性之大,深切满足了时代需求,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势必就比较明显,艺术特征则相对较弱。

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征。网络作家每天一般更新两到三章。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线上。表面上看,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但他们除了“供求”关系,还存在“共生”关系。这种新型的读写关系是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存续方式和审美范式。创作者、阅读者和故事创作之间相互妥协和平衡,消费过程完成于这一动态系统当中。无论是不是知名作家,创作哪种类型的作品,在读写关系的塑造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网络超长篇小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调研中,拿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为例,这部长期位列移动阅读基地畅销榜榜首的作品,长达530多万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能够把读者的碎片时间有效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之外,网络小说成了众多读者业余生活的主线,在这样强大的时间消费中,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多的是心理需求。

有人指出网络文学过度娱乐化的危害性,针对作家而言,最主要的后果是创作主体性的丧失,这需要引起网络作家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无线阅读风生水起,网络文学的蛋糕越做越大,腾讯、百度、亚马逊等IT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众声喧哗的领域。网络文学所涉及的范畴已经不能用既有的文学概念来概括,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商业模式。在资本的推动下,网络文学正朝着文化产业所期望的跨界性方向发展。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将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衍生出多种艺术产品。但同时,有更多的网络作家对自己的写作前景感到困惑,他们挣扎在文学和商业的拔河绳两端,之所以无法做出选择,是因为他们不想放弃文学,文学的光芒依旧在他们的头顶闪耀。

同样的问题,不只针对网络文学,而且针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文学的商业属性?改革开放30余年,当代文学释放了丰富多元的能量,唯独商业能量未能得到有效释放,文学和商业之间似乎存在一堵无形的墙。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文本和现象,把商业属性的话题直接推到了我们面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岂能无动于衷?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网络文学获得了最大的成长红利,同时,现代科技也为网络文学的成本最低化提供了几乎是免费的午餐。或许,当代文学可以就此发现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新的成长模式: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在这种模式下,商业性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包括市场、消费和阅读趣味等元素在内的综合性指标,它的存在将促使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更加丰富,网络文学创作焕发新的能量。

【小题1】下面所有选项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文化产品不讲求艺术性。
B.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制约。
C.改革开放30余年,当代文学释放了丰富多元的能量,但是商业能量并未能与文学之间达成平衡。
D.网络文学已经不是既有的文学,它变成一种商业模式,拉动资本运作和多种产业发展。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过度娱乐化的危害性巨大,不光是对于文学。对作家而言,最主要的后果是创作主体性的丧失。
B.当代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成长模式: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
C.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线上。
D.网络文学正朝着文化产业所期望的跨界性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商业性演绎出来。
【小题3】对本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衍生出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产品,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B.网络作家们对自己的写作前景感到困惑,他们无法在文学和商业里找到平衡点。
C.在日常的网络文学阅读中,人们为满足心理需求而放松了对文学欣赏方面的要求。
D.文学在面临商业化问题时,逐渐让文学失去了独立自主性,我们应该摒弃文学商业化,使之保持纯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因为具有至上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的要求。
B.“惟义所在”,说明合乎义的行为,即使没有实际结果,也可以具有善的价值。
C.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关心那里的利。
D.儒家对“义”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
B.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
C.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在讨论义利之选时,先论证选择“义”的价值,再论证片面选择利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在思考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之利的问题时,并不受“义利之辨”的困扰。
B.“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强调人们对利的追求必须始终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C.“义利之辨”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所以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
D.对功利意识的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这使得儒家对“义”的推崇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②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辟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阙。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阙下宣读给董贤等。

③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观有关。《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独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阙的原因所在。

④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令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阙的政治功能。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阙。

⑤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汉代北阙、东阙的政治意义应追溯到郑玄注《周礼》。
B.西汉时期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甚至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C.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选择和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既建了北阙和东阙,也建了南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举例说明,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岁悬挂王治之事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阙的修建都和政治史观紧密相关。
C.文章在分析西汉建北阙、东汉建南阙的原因时,运用历史事实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极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列举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阙”的政治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周礼》《春秋》《左传》都有关于阙的记载,但这时的阙未必就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建筑。
B.阙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政治意义,超过了它作为一个建筑物所承受的功能和作用,受强烈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C.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D.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东方为木,南、西分别是火、金,根据火、金与水、木相克的关系可理解未央宫阙门建立取舍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1)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 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2)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3)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 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4)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5)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6)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7)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8)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 100 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9)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10)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11)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12)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13)“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14)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15)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16)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17)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18)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19)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 200 块银元。
(20)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21)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 200 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22)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的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因为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不喊叫,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敬与怕,敬他重义,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人们对 “义”的坚信。
【小题2】花婆子身上有哪些闪光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