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小题1】(小题1)(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小题2】(小题2)(分析概括形象作用) 本文倒数第三段作者不厌其烦对梅展开描写,在此“梅”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5 04:0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后,“科普”“科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 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小题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报人成舍我
①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②“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③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孙也回复一纸:“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⑥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⑦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⑧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陆问成:“何必自苦乃尔?”成答:“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⑨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他实践了这一诺言。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⑩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学者刘家林评论说:“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②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成舍我:报业托拉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 “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小题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⑤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可靠的农耕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整个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可能有辉煌的文明记录.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转型。一个文明还可能转型,是因为这个文明还有内力。转型,意味着以内力接引外力对它转型的催迫。内外呼应,才有新的中华文明形态。
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对照之下,农耕文明尽显它的落后,但对于古代文明形态来讲,中华文明能以农耕文明来坚实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其发明、创新、开拓,值得肯定。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领先世界的精细农耕技术,开发了很多有利于集聚经济财富的农耕技术,并创造性地融合从中东、南美传过来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人口庞大的黄土社会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财富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农耕物质文明发展上的经济开拓,还吸收了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从而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方式,促成古代东方辉煌的经济文明形式。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工业文明就自贱,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对待物质文明心态上,态度必须是两立的,一方面承认农耕文明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面对新的处境,中华文明物质开拓的传统被迫中断了。因此,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的工商文明。到了全球化时代,经由工商文明的建构,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或者物质手段的获取形式,抑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中华文明经济开拓塑就的农耕文明形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农商文明转移到工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传统习性来说,也构成了两大挑战。
第一,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所说的,西方在发生技术革命的时候,东方出现了勤业革命。西方出现技术革命,能工巧匠引导经济;东方人依靠奋斗和努力,也保有某种增长契机。但勤业革命最大的限度。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财富积累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无可期。直到今天,中国人其实还是以农耕文明的艰苦精神和勇于开创的干劲来进行工业建设的。我们的工业技术,以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呈现出某种内在缺失。事实上,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迄今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习惯主要体现出的,还是农商文明的习惯。对西方人而言,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笃定要休息。但华人不会休息,我们没有那种基督教信仰,我们信仰的只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结果侨民国家的同行把华人恨得咬牙切齿,说中国人不讲行业规则。其实这只是农耕民族的商业习性而已——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拼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现代工商文明的经济开拓精神,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开拓的伟大突破。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经济开拓才可望真正进入一种现代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从农商文明转向工商文明,中国面临两大挑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考验中创造辉煌的文明记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B.工商文明胜于农耕文明,是因为农耕文明无法有效地突破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也无法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原有结构。
C.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注重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可以大量增长财富,但这些品质不利于培养人们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
D.只要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就能拓展出新的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肯定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它是现代文明可以转型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以工业文明作为参照对象,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优点和不足。
C.文章后三段论述了从农商文明转到工商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习性面临的两大挑战。
D.文末举华人吃苦耐劳不肯休息而遭批评的事例,旨在说明国人还保持着农商文明的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收中东、南美传输过来的种植技术、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开拓精神。
B.西方人注重休息,展现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展现了西方工商文明的习性;而中国人不重休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赚取财富展现了农商文明的习性。
C.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既说明我们技术不佳,也说明精准性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民族精神;华人不会休息。说明国人不遵守工商文明的行业规则。
D.中华文明要实现从传统农商文明转向现代工商文明,需要培养两大现代习性:一是培养包括精准性在内的工业习性;二是培养包括法治性在内的商业习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
乔清举
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这正表明了古人对“生”的体验和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
“生”的最基本的含义自然是生命。生命的出现是诞生、出生,生命的存在状态是处于生中,生命的展开表现为生长、生活。对于稚嫩的生命,儒家的基本精神是让它顺利地、饱满地生长和实现,这就是“生”的“使之生”的含义。《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德”就是伟大的性质、德行,天地伟大的德行是给予事物以生命;“生生”就是使生命顺利地展开,这是天地的好生之德。
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为的是“不失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礼记·月令》篇甚至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生”也是生物体内在的根本动力,表现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儒家叫作“生意”,这可谓对生命的最为深刻的体会。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他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二程集》)种子一定是包含有“生意”的。谷种包含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重新成为种子的生生不息的整个过程。现代汉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如“核桃仁”“花生仁”“玉米仁”,这里的“仁”就是作为“生意”的“仁”。“生意”包含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和增长的过程,所以,不知不觉中,“生意”成了经商、做生意。从“生意”的起源上看,企业一定得有内在生命,才有“生意”;有了“生意”,才有生意;没有“生意”,也就没有了生意。
儒家重视“生生”的生态思想,为当今世界确立尊重生命、维护和保持生态的稳态平衡的义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生态思想已经十分完善,也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生态问题。曾几何时,“清且涟漪”的黄河水,变得浊浪翻滚;林木茂关的森林草原,成了年复一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的策源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生态问题。但是,儒家文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和大地的珍视,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生活在他们曾经生活的大地上,这正是我们要感恩于古人、感念于大地的地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
B.《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的好生之德是让生命顺利地展开。
C.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
D.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生意”除旧布新的思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的基本含义”“时禁思想”“‘生意’的阐释”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建立和发展。
B.文章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文献,有力地论证了儒家文化对生态思想的阐释。
C.现代汉语中,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这论证了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价值和其对当今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中“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儒家“好生之德”思想的发展。
B.《礼记·祭义》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其中包含儒家思想中“时禁”的观念。
C.《礼记·月令》篇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体现了儒家尊重万物生命的思想。
D.儒家的生态思想并不十分完善,中国古代也存在生态问题,所以完善儒家生态思想体系,我们责无旁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泡饮料对健康有害吗?
估计多数人都认为气泡水对身体有害,但这种说法真的有理可依吗?
还是先从胃说起吧。碳酸饮料是通过向水中加压充入二氧化碳制成的,因此含有一种弱酸性物质—碳酸。如果你大量摄入这种饮料,就会打嗝或消化不良。但如果适量饮用呢?它仍会伤害你的消化系统吗?
在一组小规模的双盲随机测试中,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的病人在15天的时间内分别饮用白开水和气泡水。之后他们接受了一系列体检。喝气泡水的一组人的两种病情都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一组则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你饮用大量气泡水,或许会感觉胃胀。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副作用,让它为我们所用。他们让一组女性禁食一晚,然后缓慢饮用白开水或气泡水。结果发现,只要饮用250毫升气泡水,就会释放出900毫升气体。意料之中的是,这些女性的胃部都略微膨胀。但她们并没有感觉不适,而由于气泡水会增加饱腹感,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饮食过量。
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饮用的饮料类型展开了详细研究。他们发现,每周饮用3次可乐味碳酸饮料的女性,其髋骨的骨密度较低。其他碳酸饮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这种影响很可能源自咖啡因和磷酸的作用,但后者尚未被人类充分理解。10年后,人们仍未就碳酸饮料影响骨骼健康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见,喝气泡水似乎不会对骨骼和胃产生不利影响。但牙齿呢?任何的酸性物质都会腐蚀牙釉质吗?可能未必。
欧文斯对比了不同碳酸饮料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关键不仅在于饮料本身的pH值,还在于在唾液和其他可能影响酸度的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也就是所谓的“缓冲能力”。一些碳酸饮料会破坏牙釉质的硬度。杰恩进行了另外一项实验:他将提取出来的牙釉质在不同的软饮料中分别浸泡6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后,发现牙釉质开始腐蚀。
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 。一项案例研究显示,一名25岁的银行职员的门牙在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后被腐蚀了。他之前曾经连续 4年每天喝0.5升可乐,之后的3年将数量增加到每天1.5升,外加一些果汁。但这也取决于你喝饮料的方式。这位男士每次都会将饮料在嘴里含几秒钟,细细品尝味道后再咽下。瑞典研究人员比较了短时间啜饮、长时间啜饮、大口吞咽和吮吸几种摄入饮料的方式后发现,饮料在口腔里停留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越高。但如果你通过吸管直接将饮料吸入口腔后部,那么产生破坏的概率就低得多。
研究显示,气泡水的酸性只有甜味碳酸饮料的1%。所以,添加味道的气泡水不会像白开水一样无害。 2001年,伯明翰团队检测了7种不同品牌的气泡矿泉水,然后将其泼到离体牙齿上查看反应。他们发现,气泡水的pH值在5到6之间,而白开水的pH值为7,呈中性。换句话说,气泡水的确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呈弱酸性。但这种弱酸性饮料的腐蚀作用却仅为其他一些碳酸饮料的1%。当然,口腔的环境与广口瓶不同,但目前看来,有关气泡水会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并不确凿。
所以,对于不想再喝白开水的人而言,虽然气泡水呈弱酸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显示它会对你的骨骼、胃和牙齿构成伤害。但如果你不想冒险,那就尽量不要让它接触你的牙齿,下次有人问你“白开水还是气泡水”时,或许你还应该要一根吸管。
【小题1】下列关于“碳酸饮料”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大量摄入含有弱酸性物质的碳酸饮料,人的消化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出现打嗝或者消化不良的现象。
B.一些女性的髋骨骨密度受到影响,原因是每周饮用的碳酸饮料相对较多,而饮料中的咖啡因和磷酸可能是诱因。
C.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饮料在口腔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会越高。
D.不同碳酸饮料对人体会产生不同影响,这既与饮料本身的pH值因素有关,也与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有关。
【小题2】下列有关“气泡水对人体影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喝气泡水对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病人则没有任何变化。
B.气泡水通过吸管被直接吸入口腔后部所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是因为这样使水无法在口腔停留进而形成危害。
C.与甜味碳酸饮料相比,气泡水的酸性相对来说更低,由此可见气泡水对身体的影响非常有限,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D.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呈弱酸性的气泡水会对人的骨骼、胃构成伤害,但为安全起见,应该尽量避免它接触牙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过量饮用气泡水会让人感觉胃胀,但是人们可以适当利用这种副作用来达到避免饮食过量的目的。
B.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就不同类型的碳酸饮料对其骨骼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人们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C.决定牙齿是否被腐蚀,主要是取决于喝饮料的方式,采用短时间啜饮摄入饮料的方式对人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
D.无论是甜味碳酸饮料,还是弱酸性的气泡水,对人都会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白开水的pH值呈中性,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