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
“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深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鉴赏标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小题2】(鉴赏主旨)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5 06:3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分产、租佃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个中情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见人”“中保人”“凭中”“居间人”等。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贯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缺一不可。
B.明清时期出现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和今天的房产中介还不完全相同,他们还扮演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角度。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白契(私契)持有者不用交契税,而红契持有者则必须向官府缴纳契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B.文章在总说基础上,分别从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三重保障的优越性。
C.文章最后一段总结论点,再次肯定了明清时期在土地交易中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的成熟经验。
D.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鲜明,现实针对性强,语言表达上既专业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土地交易的契约已经比较完备,如果当事人再重信守诺,土地契约一般都可以顺利履行。
B.明清时期土地交易中出现纠纷、争诉,只要中人出马,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就可以让双方平息。
C.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便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比较差。
D.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只有我们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向卓越?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这一工作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随后中国也启动了多项作物研究计划。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提升品质依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未来的水稻研究也离不开各个方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农作物抗病、耐逆性状与产量,这些优异性状之间如何组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7年7月28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中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
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未来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目报》2018年5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肌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这样就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B.“3010份亚洲栽培水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从基因组的证据来看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从化石证据来看,水稻是从中国传向世界的,这样的差异使探寻水稻起原更加困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内外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启动多项作物研究计划,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各方面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C.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D.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和命名在国际上一直存有争议.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基因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说,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进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 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小题3】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

同类题4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天生的诗人
施立松
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曾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诗。
混乱纷争的年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颂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奢侈、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直接付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诗作的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的客厅”。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囊中羞涩,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一千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他慷慨侠义,乐善好施,家中常高朋满座,博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投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为邵洵美订了两张赴台机票,但他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拒。叶公超得知后,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他也谢绝了。新中国成立后,邵洵美搞出版、办书店的热情不减。不久,《人民日报》一连七天刊文批评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物中的错误,出版社被迫停止运作。后来,他因一封英文信,被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审查。出狱后,他与儿子、儿媳妇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穷得连床都卖了,睡在地上。但他唯美初心不改,还是会用老妈子的刨花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即使贫病交加,也照样把印有“杜甫草堂”的邮票制成书签自赏……老友施蛰存感慨:“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邵洵美倾心倾力出版事业,写诗、撰文,开书店,印杂志,办印刷厂,先后出版《狮吼》《新月》《金屋》《诗刊》等十几种刊物,1938年又积极出版抗日杂志《自由谭》等,前后几十年,万贯家财基本是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出版事业而耗尽的。
(《邵洵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文化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邵洵美的家世及他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时课外自学英国文学的情况,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的叙述。
B.第三段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当时文艺客厅的少和邵洵美文学沙龙的雅致,表现了邵洵美希望中国有更多人热爱文学而不是各种玩乐的思想。
C.“在很多人眼里”“有人说”等词句体现了人们对邵洵美的看法。后者则侧面证明了邵洵美是一位在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这个观点的真实性。
D.文章结尾引用邵洵美的诗歌,能够引发人们对邵洵美的深入思考;同时,用“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照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邵洵美诗风追求唯美,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被称为唯美主义诗人,他也十分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B.邵洵美被许多人看作书呆子,帮助穷人,甚至乞丐,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C.他对印刷刊物追求完美,与人合资从德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这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是第一人。
D.为培养风雅的风尚,邵洵美特意把书房布置成花厅,供朋友们聚会,这在中国文人中是第一个,他的花厅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
E. 邵洵美追求执着,淡泊名利,抗日爱国,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严词拒绝,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小题3】邵洵美一生做了哪些与文化联系紧密的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下辈子的职业

聂鑫森

①儿时的黄昏,在街道的尽头,摇出一点猩红,夜色里便漫开一片温馨,很是庄肃动人,那是一盏出诊的灯笼。待到面前,可看见上面一个大大的隶字,写着出诊中医的姓氏。打灯笼的自然是病家的人,灯笼后急急跟随一个银髯飘飘的老者,慈眉善目,溢出济世救人的悲悯。那时,我想做一个中医真有意思。

②这辈子已过去四十余年,当过刀具钳工,做过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还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但这些职业似乎都非我衷心所好。有人问我下辈子愿意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于杏林张帜,操岐黄之术。

③这辈子不是不想学中医,实在是想学而不可能,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阴差阳错,硬是没有寻到机遇。不独是我,连弟妹们也与此无缘。父亲生前常叹息家传无人,神情颇为恻恻。

④自小对中医发生一种极崇拜极神秘的感觉,源于湘潭这座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到处是药行药号药店,以及许多挂着紫檀木横额的医寓,大街小巷飘拂着浓浓淡淡苦苦甜甜的药香。这种药香似乎浸润到我的记忆深处,即使在远离这块故土后,岁月更替,依旧不能淡去。

⑤父亲的朋友中不少是医林高手,他常于酒后微醺时说起他们的故事,为某一个处方的精妙而赞叹不已。有一位姓朱的名医,在诊治一种大腹滞胀的怪病时,先让患者好好调养三个月,待其神完气满,竟在处方中下了四钱砒霜,以毒攻毒,上吐下泻,一剂便根治顽症,人却无损。还有一位姓王的红科大夫,接骨理筋,全凭腕力和指力,抬着来的患者,立马让其走着回去,医寓的门口时常响起鞭炮声,到处贴着为他扬名的红帖子,这当然是患者愈后的一片感激之情。

⑥年岁渐长,对中医这门职业的钦服,也就愈加强烈。我觉得中医特有人情味,望、闻、 切、问,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自始至终,没有其他人和物的干涉,患者和 医者隔案而坐,取一种真正的平等。一问一答,不问而答,兼及望、闻、切,医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里没有针头和手术刀的寒光闪烁,没有听诊器、X 光机、氧气瓶之类冷冰 冰的东西,一切都如家事般亲切。医者对病情病理表述的语言,温情脉脉,并充满着诗意。寒、 温、湿、热、滞、涩,以及阴虚阳旺,阳亏阴盛,这些字眼毫无恐怖的意味,让人感到医者是 在作某种艺术形态的概括。而西医可以把一切都科学地量化,量化的结果是变成森冷的理性评判,告诉你的是血脂有多少克,血压有多高,心肌如何梗塞,动脉趋于硬化,身上带有何等毒菌。所以每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

⑦我还喜欢中医切脉的那种韵味,凝神感受从手指传导出来的种种生命信息,决不计算一分钟跳动多少下,而是探寻着玄妙无穷的脉象,或厚,或薄,或沉,或浮,或紧,或弛,或滞,或滑。在此一刻,彼此无言,但却在手指与脉象的“对话”中,造成一种医者与患者特有的默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惜,不曾见识过悬丝探脉的景况,望、闻、问一概省略,切脉只 凭借纤弱一丝的颤动所带来的微妙的感觉,西医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以为当中医的都可当诗 人,他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来感悟生命,故有“意医”一说,中医是崇尚“天人合一”的。

⑧记得古籍中记载名医用几片梧桐叶做药引,以合“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意蕴,从而 推动病势的转换,这不是诗情的独特抒写么?《红楼梦》中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那个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审美的情趣,酷似一个精美的艺术品的产生。

⑨假如下辈子做中医,我要下工夫把毛笔字练好,参悟诸体,自成一格。在诊断过病情后,打开砚盖,细细地磨出一泓香墨,于磨墨中思考“君、臣、佐、使”的安排与配备,调集好精兵猛将共赴疆场,一举围歼病厄。然后,极流畅极潇洒地写出处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讲究气韵贯通,讲究彼此呼应,顾盼有姿,如同一幅书法小品。

⑩我还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园子,栽着一些药草,芍药、菊花、七叶一枝花、打不死、车 前草、鱼腥草、紫苏……既当花赏,又作药用。在闲暇时, 自然是要做几首旧体诗的,或者, 学会下围棋,学会弹古琴,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儒医。

⑪我会在夜深人静,听到急切的敲门声后,连忙点亮一只灯笼,提出一只药箱。然后,浴着那一片温煦的光晕,跟在来人的后面,朝某一处小街小巷走去。 灯笼上大书隶体“聂” 字,自然是出自我的手笔。

⑫当人们看见这盏灯笼时,必说:聂先生又出诊了!

⑬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小题1】下面对文韋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中“下辈子”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今生没有学成中医的遗憾,以及对中医的无比热爱。
B.文章第二段写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职业,为了衬托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中医, 此段最后的“杏林”指中医。
C.文章最后五段,以虚写实,通过对中医生活的想象,字里行间,渲染流露出当中医的强烈渴望。
D.文章在第七段说“当中医的都可当诗人”,是指作者发现了医者与诗人的相似点,医者切脉动作优美潇洒,如诗人一样优雅。
E.文章第十段,作者描写自己想拥有一个小园,里面种着各种植物,包括菊花,意在追求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自由生活。
【小题2】赏析第一自然段。
【小题3】试分析作者儿时想学中医,出于什么原因。
【小题4】如何理解第八段结尾“所以毎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这句话。
【小题5】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成年之后认为中医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