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

①“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正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展出,馆前人声dǐng。浙江美术馆的所在地,是曾经的皇城根儿。那座皇城早已消失在元兵的战火中,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宫殿可以消亡,王朝亦经更迭,而人类关于浩渺宇宙的终极追求却不会泯灭。

②在1000多米的画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冠中先生的轨迹。由“艺专”到负笈法国的东西间“苦觅”,归国根植热土“辛耕”,冠中先生用自己近乎于透明的画笔,实证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那种纯净的内心,没有功名的负累,没有世俗视角的包袱。所以,没有一幅画是相似的,没有一种表达是相似的。没有一刻创造,是受到拘束的。所谓“东西贯中”,那种境地早已超越了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流派院系的概念。

③他用自己的画笔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无隙。那其实是一种无分别心,远非“东西结合”所能概说。那其实是用西方笔法致力于中国精神的再造与改良。或者说,用东方精神包容了西学的渐入。我们可以在历史当中剪辑这样一些类似的人与事。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再比如严复等等,不同类别的人却怀有相似的心愿与致力方向。只不过,比之于实体的改造,艺术的境界,往往给了人类更多悲悯的情怀,使得人类能站在更高的巅峰上观照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④我欣赏这样的生命境界。在11月20日的开幕式上,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克雨老人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前往事。冠中先生逝前一直住在北京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冠中先生买的唯一一处房子。总价三十万元,却耗尽了冠中先生的全部积蓄,可就在那时,冠中先生流入市场上的画作早已动辄以百万元计。这些名利与冠中先生全然无涉,自然也就于先生全然无累。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那些都是不真实的!”他把最大的卧室作为自己的画室,他和妻子则挤住在另外的小间里。甚至于,曾有一位房产商对冠中先生说,送一套空中楼墅给他,条件很简单,只要冠中先生一幅画即可。“随便画点什么都行!”可是,冠中先生没有答应。冠中先生却把这些画作捐给了各地美术馆。甚至连放在儿子吴克雨新加坡家中的藏品也一件不留。在画展前,吴克雨老人再次将冠中先生“遗漏”在家中的48件“云南行”速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

⑤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直横贯了冠中先生的毕生创作。并在他的晚年跨越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彩珠闲抛》,比如《醉线》,比如《形变》,比如《楼兰何处》。我喜欢看那种不需要具象的物来承载的画面,只是大胆的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者是一些大面积的着黑,或者是赤橙黄绿的斑点。这些元素曾经构成了冠中先生过去的画面,而现在,具象的物不存在了,迷乱中却饱含着清晰的内蕴。只是这些曾经的元素的自由组合,却直指人的内心。所以,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那里有冠中先生的诗性追求。

⑥那是一种从“有”跨越到“无”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而即便以禅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亦是不可言说的。它只需要双方的注视,在摒弃与省略了具象的物后,在更哲学、更高的审美情趣里被表达与被感动。那种hàn£是持久的。那其中,或许表达着一个老人,在参悟天地人之后的哲思,表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追求。

【小题1】在第①段和第⑥段划线词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人声dǐng□沸  (2)震hàn□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东西贯中”是指吴冠中的画作对空间、□□和派系的超越。
【小题3】第⑤段加点词语“笔墨等于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本文,下列对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冠中的生命境界通过其艺术和生活来表现。
B.吴冠中使世界无隙,再造与改良了中国精神。
C.吴冠中达到了对宇宙和种群无分别心的境界。
D.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超越功利也不为功利所累。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12:4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挽歌
徐建树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这下我真成了孤魂野鬼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蒙头睡了三天三夜”的老牛头,虽然内心万分舍不得卖牛,但失去了土地和房子的他别无选择,只能到集市上将一头牛卖掉。
B.邻村的“老哥们儿”看中了大黑牛却没有足够的钱来买,他懂得利用老牛头对牛的深厚感情,未花一分钱便将这头好牛领回了家。
C.小说通过买牛人又见老牛头时说的话,巧妙地表现出老牛头虽然物质生活更好了,但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精神世界空虚的事实。
D.牛不再认老牛头是因为离开时间已久,老牛头的外貌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从侧面说明离开乡村的他已经无法再回到熟悉的生活中。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挽歌”的含意。
【小题3】小说插叙黑牛救老牛头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的怀念
郭峰
⑴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我想起在这里,每日一早起床,便有许多繁杂的声音来扰乱我的平静了。真的,早晨起来,一个人应该是多么快活才对,因为在一夜之间已经得到了充足的睡眠。是的,夜间给予吾人以幸福的休息,可是,现在我恢复了意识的第一个感觉,但是日常的纷乱,早在我醒来之前,已经在四近排演的了。
⑵ 从小巷里传来木车的轱辘声,它是货车。那货车上载了不少污秽黑乌的家具,这使我感觉得有人在这样早的时刻便搬家了。这城市有多么的拥挤,人们又多么的善于搬弄是非和互相排挤。除了木车的轧轧之声以外,还有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我想这样已经够受了。这早晨没有让人安宁的时刻。没有比这更使人烦闷,更叫人没法排遣的时日了。
⑶什么时刻,在能够听到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哩?
⑷我为什么不会想起在乡下时所过的那些日子?每日醒来以前,代替这种吵闹的,是可爱的鸟声。那有千百种。乡下真有好多的鸟类哩,乡下只有农夫,可是自然界的代言人---禽鸟,却何止千百种?随便哪种飞禽唱出的晨歌都是令你不能忘怀的。真的,我们有多少的日子,差不多是一生,能有几日是能够享受这种兴趣?多半的日子,我们均在无意义的喧意中,虚度过去。
⑸唉,现在我更怀念起那一段安宁的时日。什么时候我才能够重新返回到那里呢?那里有一种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安静,此番我真的焦灼不堪!这小巷里传来的日常不变的叫嚣呵!这样住下半年,一个人一定脾气变得极坏。人到了暴躁的地方,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⑹我想起那条小河,真的,它是多么可爱。安宁,是的,多么为我们所需要。可是我们不要呆板,不要枯燥。小河使我们四周的生活因此显得温柔和活泼。我常常到那里去,享受一个新鲜的上午,或一个温暖的黄昏。
⑺如果早晨没有鸟歌怎么办呢?在乡野的安静之中,要是没有河水的流动,可以够叫人感到遗憾的了。诗趣,全在寂静中寓有多样的变化。而河流似乎是调节整个乡野之气氛的唯一要素,一如鸟歌调整树林的美丽然。因为林中无鸟,则其情趣将大大消减。
⑻我想回到那里去。这喧闹的市声,真不合宜于我的性格。城市于我何有哉?什么时候,和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这样一个恶浊的地方?想起来真是可羞的呵。
⑼为了一些“合法的薪水”,我到这座城市来“工作”吗?这是一种名誉吗?唉,一切普通人所见所认定的,她们所定的标准,她们的信念 (如果也有的话),都是如此的叫人难堪。也不去说这些吧,这叫我更为心痛。只是我为什么也投身于这块地带来呢?世间没有比懊悔更叫人伤心的事。
⑽我打算马上把行李扎好,或者,可能的话,是留下一点日常应用的东西,比如一支笔,一瓶墨水等。其余就索性丢掉。可能的话,我就跣足回到河边去。我要在哪里医治我的灵魂,要在那里洗足,把我身上的灰尘一一洗个干净。
⑾河,小小的河流,日夜低低的唱。我将回去了,因为我没有法排遣对你的怀念。我是信诚的,因知不能欺骗自己,这生活对我是不合宜的。这粗糙的日子,使我心灵枯萎,请你稍为等一等,我马上就去啦,我将在日光下行走,向你的,岸上的柳荫一直走去。
1946年
(选自《开窗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既照应了文章题目,也通过一个“又”字,表明自己对小河的怀念不止一次,这样写先声夺人。
B.通过描写小巷里的轱辘声、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等叫嚣声音,
不仅是我想念“小河”,也是别人搬家的理由。
C.作者心目中的“小河”有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声,人心灵上可以获得安静与慰藉。
D.从第三段始多使用疑问句,有的引出景物描写,有的引出心灵感叹,有的引起下文,由景入情,由诗意栖居到心灵的升华,层层深入。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河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小题3】作者对“河的怀念”,为何反复写城市的喧闹与“我”不良的心情?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项最新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5亿年前,海底有一条无脊椎生物经历了两次成功的DNA复制——这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这一个“错误”却意外地触发了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最终出现。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又继承一次的基因组。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掊。”  
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已经经过演化,它会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因此在人体细胞内部的这一系统的行为就像是一套信号多路分发系统,就像是我们的手机能得以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类似。” 
尽管像这样的“团队合作”有时也并非一直是有益的。但是研究人员们指出如果某项关键性的功能是由单一个蛋白质实现的,就像是在文昌鱼体内那样,那么这一蛋白质的丢失或突变将会是致命的。而如果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即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这个个体也将得以存活下来,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功能上的障碍。这种缺陷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癌症这些让人类深受其苦的病症。
麦肯托什教授和她的同事们目前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能引起黑色素瘤和神经错乱的蛋白质大类上。由于这项研究可能牵涉和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将有望揭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摘编自2012年7月28日《人民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文昌鱼携带了无脊椎生物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组,从而对以后人类和其他生物最终出现创造了条件。
B.5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生物拥有遗传自父方和母方的两份基因,它们一般情况下只继承一次父方和母方的基因组。
C.现代生活在海洋中的文昌鱼可以被麦肯托什教授视为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是因为它与早期无脊椎生物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非常相似。
D.如果文昌鱼体内具有某项关键性功能的单一蛋白质发生丢失或基因突变,那么这种变化将会产生致命性的危险。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认为,发生在寒武纪海底的一条无脊椎生物身上的两次DNA复制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正是这次错误不断的发生,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B.无脊椎生物经历的这次基因突变使得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但是也让一些疾病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C.这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有性繁殖生命体只继承一次基因的情况,而且以后反复发生的错误使得基因的数量越来越多。
D.麦肯托什的团队通过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进行制图研究和生物化学分析,让他们找到了基因突变的最初时间——寒武纪。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多次基因复制的蛋白质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可以一套信号多路分发,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和手机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非常相近。
B.被继承下来的似乎经过演化而形成的蛋白质小组可以有效防止某项关键性功能蛋白质的丢失,保持生物功能持续和生命体存活。
C.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出现一些功能障碍而造成的。
D.可能牵涉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的黑色素瘤的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揭开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小题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③,①,⑤,②。
【小题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小题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