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2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3)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
(4)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06 10:3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囚绿记

陆 蠡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2)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3)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4)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在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5)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6)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7)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8)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9)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10)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11)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2)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友”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3)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小题1】文章开头四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四段画线语句的描写手法。
【小题3】在写囚绿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在第(9)段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
【小题4】有人认为“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作者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树木

德 赫尔曼·黑塞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①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纪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②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式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的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选自《黑塞文集》)

【小题1】请指出第一段画线①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三段②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请根据文意回答,“生命的原始法则”包括哪些?
【小题3】作为经历过长期流浪生涯的作家,黑塞在文中表达了他对“流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白发与脐带
林文月
害怕整理梳妆台的抽屉,大概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在那些瓶瓶罐罐琐物杂陈的后段隐蔽处,有两样心爱的东西,每回见了,都令我十分心痛。  
这些年以来,我已经深切体会,悲伤不是抽象的心理感受,并且更是极具体实在的生理痛苦。那种感受会从惜懂不明的意识变为十分明显的疼痛,直袭胸口。  
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身心痛苦感受,所以不敢轻易清理这个抽屉。早晚打开抽屉的时候,总是让它停留在半开状态,最多也不超过三分之二,因为在那隐蔽的三分之一后段,藏着母亲遗留的白发,与曾经联系着母亲和她胎内的我的脐带。  
白发用一张淡色的信纸包着,脐带安放在素色小纸盒内。每回重见这两样东西,都不得不教我回忆那个悲伤的黄昏。  
办完丧事后的黄昏,我们都回到母亲的卧室,凄楚地清理她的遗物。“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洒”。那个黄昏,夕阳冉冉,犹有些许懊热,但失去母亲的子女,心中只有一片冰寒。我们衔悲默默,分头清理,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做完了工作。  
唉,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身外物看似不少,其实真是有限。  
白发与脐带,便是在那个黄昏觅得的。  
那一团白发,与一些梳具同放在杭妆台右上方的小抽屉里。母亲终身未曾剪发。记得她从前丰饶的黑发几乎与身高等长,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转白,也逐渐脱落变稀。她总是把梳栉之际脱落的发丝缠盘成团,兴致高的时候,偶尔也会用布缝制成实用而美观的插针包。  
是我在那个小抽屉内发现母亲遗下的落发。那上面还残留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香泽。摩攀着,嗅闻着,想到母亲的躯体已遵嘱火化,而那团白发乃是她躯体仅留的部分,便有心碎的怀念与哀痛,眼泪遂纷纷落下。即将于次日返归异国居地的大妹看见,悲苦地央求分与她一些发丝。我便将那一团白发分成五份,让弟妹们带回去珍藏。心想:这样子,母亲就可以跟着她所疼爱的五个子女分散各地而无处不在了。  
属于我的一络白发与装着脐带的小盒,三年多来一直深藏在我自己的卧室内梳妆台的抽屉里。  
纸盒内垫着一些棉花。原先应该是纯白的棉花,如今已年久发黄。那一条枯干如草的脐带便弯弯地搁在棉花上面,较粗的一头还打了两个小小的结。  
初时,我有点害怕,不敢正视它,也不敢去碰触它,但想到那是曾经将自己和母亲牢牢联系的东西,便有一种温暖亲热的感觉漾荡心上。我轻轻将它拾起,放在右手食指上端详。  
多么奇妙啊,这一段萎缩成寸许长的细带,竟是生命的随道,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甚至另一端已经烬灭了,它仍然完整地叙说着薪火传递的故事。我想象自己浑沌无知时安全地隐藏在母亲的胎内,与她的脉博共同起伏,通过这条细带,一点一滴吮吸滋养与爱情。最温馨甜美,莫过于此。  
自从产婆把脐带剪断打结之后,我便在形体上与母亲分离,开始独立生长。双亲赋与我们生命和躯体,而生活与命运却必须由我们自己去经营维护:虽则如此,这一条有形的脐带所启示的正是她无限的爱情。  
其实,脐带的剪断,甚至干落,并没有使我与母亲完全分离,因为随着年岁增加,我越长越像母亲。造化的美妙运作之一,是把父母亲的形貌气质移植在子女身上,使得生命的泉脉永不流渴。  
二十岁那年夏天,我把披散于肩头的发丝拢合到后,去参加亲戚的宴会。.几乎所有的长辈都异口同声惊叹,说我简直是母亲年少时的再现。我记得那时在羞报的氛围中瞥见母亲满足的眼色。大概通过脐带,母亲所给予我的,不仅是滋养与爱情,另有她身上各种有形无形像貌与脾性吧。  
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这许多痛苦的经验,我终于体悟《孝经》上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于今,我方始明了十余年前不慎灼伤自己肌肤时,母亲何以举声悲泣的原因。她一定是在我的身上看到自己,我的疼痛乃遂直接移袭到她的身上。我们的躯体原来是二而一的,然则母亲虽已离去,她的生命却仍然借着我的躯体延续下去,因此我若是珍惜自己,便是珍惜母亲,我若能发扬光大生命的力量,便是发扬光大母亲生命的力量。  
母亲那略泛金黄色的白发,不盈一握在我掌心。我用指尖细腻梳通,一如母亲晚年病中我为她沐浴时那样温柔,那样亲密,然后,重新用另一张素色的信纸包妥。  
我彻底清理过梳妆台的抽屉,仍然将白发与脐带放回原处。现在,我不再逃避、害怕,也不再激越、伤悲了,我的心似有一种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平静。
(有删节)
【小题1】文章首段中“逃避心理”是指
【小题2】请体会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唉……其实真是有限”的丰富含义。
【小题3】文中引用《孝经》上的话的作用是__
【小题4】“白发”和“脐带”两个物象在文中各有怎样深刻的寓意?
【小题5】以下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描写上具有抒情性与记叙性交融、今昔交错、时空互换的特色。
B.作者以平淡而又细腻淡雅的语言娓娓地诉说母爱的至真至纯。
C.本文是怀念文却悲而不伤,凄而不惨,害怕中有温馨,泪水里有喜悦。
D.作者“摩掌”、“嗅闻”母亲遗落的白发,意在突出母亲的白发香泽独特。
【小题6】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刻碑人
那些墓碑,往往比主人风光,活在尘世的时光,也总是比主人更久一些。
每个人,包括亡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作为人们辨识亡者身份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在我乡的旷野上经过,你就会发现,我乡的每一座墓碑之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而你看不到的是,墓碑背后,我乡的每一位刻碑人,都是乡间卓越的书法家。这些民间书法家,大多不识几个大字,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技艺的精湛。他们将丧主家请人代笔的尺幅,紧贴在平整的石料之上,沿着纸上的文字,用朱砂,用刀笔,用凿子,渐次而深地镌刻下一个人的名字及名字覆盖下的一生。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勾点撇捺,各有方寸;篆隶行楷,皆自风流。
刻碑人多是穷苦人家出身,舍得出力气,也守得住寂寞、屏得住耐心。倘若是富贵人家的子弟,绝少从事这一行当——在世家大族眼中,这是对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身份的亵渎,往往会遭受本乡本族的排斥和疏远。但我乡历史上的碑刻名宿王久仑似乎是个例外。
我查遍了本乡志书,那些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没有留下关于久仑先生的只言片语,只有他的一首绝意仕途、颐养山林的七律。但在更民间的父老口中,他的名字和轶事却经久不衰。
在走访了我乡的诸多故老之后,我大体了解到了王久仑先生的家世以及生平:王久仑,右军后人,前清秀才,工书法,善吟诗,有刘伶醉酒之风,存高山流水之德。先生为人豪爽而不乏温和,才华冠于沂州而谦虚谨慎,时人多以结识他为荣。某一年,秋闱未折桂,名落孙山外,先生遂闭门不出三月,三月后孤身移居村外,圣贤之书尽抛,始为人刻碑。先生刻碑,自写自刻,字体多用魏,结体方严、笔画强劲,朴拙中万千变化,端正中无限风采。一时间百里刻碑之业皆为其臣服,乡人遂以“刻碑王先生”称之。久之,简称“刻碑王”。故老传闻,王久仑先生生来一对阴阳眼,一眼看阳世,一眼看阴间,能与生者言,能与亡者谈,因此,他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
王先生的故事固然是被故老们夸大了,但即便刨除掉夸大的成分,但就抛弃了功名,俯身丧葬之业来说,也足以引起后人的诧异进而敬佩了,毕竟,先生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毕竟,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都在我乡冠于一时,乡人皆以收藏一幅他的书法为荣。
关于“刻碑王”的传奇,最让人惊奇和不断传说的,是盗碑。
野史相传,民国三十五年,世道混乱,乡人填饱肚皮尚难,无暇其他。时有盗贼,辗转鲁南苏北,半月之间,夜盗王先生碑刻23座以图获利,终在徐州城被巡警查获,一时引为奇谈。消息传开,更多的蟊贼夜潜我乡,将王先生所刻之碑偷得一处不剩。何其悲痛呵——艺术向来如命似草芥的歌妓,当碑刻被视为一种艺术,就是它被金钱和利益反复转手之时。这也正是为何今日,作为一个探寻远去的刻碑匠人故事的书写者,我遍寻王碑而终无所获的原因所在了。
摊开本乡志书,面对王先生唯一流传下来的那首七律,我在想,倘若王先生知晓数十年后他辛苦所刻之碑的遭遇,他还会选择做个刻碑人吗?我在想,倘若礼请王先生刻碑的乡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碑会遭此大劫,还会请求王先生刻碑吗?
没有人回答我。除了那座被盗贼盗走的,但却留在乡人记忆里的墓碑——据说,那是王先生为自己镌刻的墓碑;更据说,那也是先生平生所刻的最小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的不是大清国秀才王久仑,而是:刻碑人王久仑。
(选自《散文》2017.0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乡的刻碑人都是一流的书法家,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他们能创作各种碑文并将之镌刻在墓碑上,因此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
B.在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刻碑王”王久仑的只言片语,是因为王久仑出身世家望族,却从事刻碑这亵渎自己祖先和自己身份的行当。
C.乡人敬佩王久仑的原因,一是他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却抛弃功名俯身丧葬之业;二是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在本乡冠于一时。
D.这篇散文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王久仑。
【小题2】文章对盗碑有关内容的叙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刻碑人王久仑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课内现代文阅读。

想北平

老 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 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 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 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    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起北平还差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会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老舍(1899-1966), ______族,北京人。其创作历时40年,为后人留下了小说《骆驼祥子》、话剧__________等诸多名篇。
【小题2】填入文中空白的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______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2)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_______在外面一些来。
(3)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__________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4)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__________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A.积凑   暴露   捡   难免B.积凑   揭露   捡   未免
C.积聚   揭露   选   未免D.积聚   暴露   选   难免
【小题3】文章第②段“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B.老舍夸北平之所以没有将其名胜古迹一一道出,是因为“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C.“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这是因为巴黎太热闹。
D.北平最接近自然的地方是因为它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也是让喜爱花草热爱生活的老舍情有独钟的地方。
E.北平是老舍刻骨铭心爱着的城市。爱得太深,却说不出来了。情到深处,言语也是苍白无力的。
【小题5】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