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2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3)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
(4)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06 10:3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眼中的贾平凹
石杰
①初识贾平凹是由于他的散文《静》。那一泓静得恒久、静及天地万物的湖水,牵魄钩魂,让人在读文之余,不由得想要读一读人了。其时已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能够写出这般静谧的文字,有着这般宁静的心态的,该是怎样的人?
②过了大约八年的光景,机会终于来了。那时,一个全国性的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的第三天上午请贾平凹作报告。与前两天明显不同的是,这一天与会者特别多。陕西师大、西北大学都有人过来了。显然,他们虽属近水楼台,也难得经常与这位名作家谋面,聆听他的讲话。会议是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召开的,等我提前几分钟来到会场时,偌大一个会议室几乎已是座无虚席。往日会前的说笑不见了,大家都看着主席台上坐着的一排人,旁边的几个外地人就互相小声地询问哪个是贾平凹。
③我仔细看看他们指的坐在中间的那一位,觉得不是很像。尽管不曾与贾平凹相见,却多次在书上看过他的照片,那硕大的头颅和浑长的脸使他与所有的人区别开来,更遑论那双清澈的静如止水的眼睛。果然,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西装的小个子进来了。那一刻,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同时断定:这才是贾平凹。
④贾平凹在主持人简短的讲话之后开始作报告。他先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迟到一会儿(其实按时间说并没有迟到),似乎是堵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夜》中的刘逸山。刘逸山与夜郎乘车过闹市区前,只要掐个诀,沿途便畅通无阻了。显然,贾平凹没有他笔下的人物的神通。接着他展开了一片巴掌大的纸,说眼下正在江南体验生活,因事临时回来,很快就要回去,时间紧迫事情又多,只在来的路上想了想说些什么,似乎有向众人道歉之意。他显然是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讲得很慢,很短,神情甚至有些拘谨。不过看得出他对与会人充满了尊敬。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都讲了些什么了,好像是谈了一下他当时正写着的一部长篇,顺便说了一些他对某些文学问题的观点,态度始终平和而宁静。他讲得实在过于简单,过于平实,好像在说:我真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在《四十岁说》这篇文章里就曾这样讲。
⑤贾平凹拙于言辞。很多人都这样说,他自己也这样说。他的沉默甚至容易让人产生难以接近的印象。其实不然,他为人平和得很,平和到了几乎没有丝毫名人架子的地步。你尽可在他面前随便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你说的都是金玉之言。听到会心处,眼睛便忽然一亮;若是听见称赞的话,脸上便显出孩子般的难为情,轻声说:那不是。他总是显得平、微、静、弱,《走虫》一书前边的小传是他的形象和性格的极好的写照。一位大师级作家,一颗巨星(三毛语),除了平和、平淡、平常、平静,竟再无他,其内心之博大,可见矣。
⑥有人曾经说过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贾平凹也当有其人文像,是什么,却一时难说准确。不过,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着更多的默契当是毋庸质疑的。不少人对他的名字中的“凹”字感兴趣。《易像》言:“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施平。”老子云:“柔胜刚,弱胜强。”“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又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贾平凹确实深得道家之神韵。创作三十年来,他在小说和散文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著作达数十种,重要奖项也达几十项之多。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却无骄狂之气,无浮躁之气,其修养和智慧可以说难得。他在其书画集中即这样警省自己:“竹因虚受益,鹤以寿延年”,“澹然无极”。
⑦1999年冬天,我再次去西安与贾平凹会晤。一进书房的门,便瞥见右侧墙上他自作的一幅水墨画:一户农舍的后门外,一个小孩儿侧身席地而坐,屋前是一只半卧着的狗。旁题几行文字,大致是,小时,娘去地里劳作,将我放于门外地上,狗亦卧在不远处。娘从地里回来,我还坐在地上,狗还卧在地上。整个画面和谐,宁静,静得让人想走进去。
⑧——平凹是自然之子。
⑨一张硕大的写字台置于厅里,贾平凹就在满屋拥挤着的古玩根雕碑拓字画中坐着,写他的文字。天地赋予他以灵气,他又将其灵气挥洒于天地之间。贾平凹是喜石的,莫非他要做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欲补苍天?祈平凹如愿。
【小题1】文章从贾平凹的散文《静》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平凹是自然之子”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贾平凹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文中写道,“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联系全文以及你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你认为“贾平凹的人文像”是什么?请阐述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各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 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原因,但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小题2】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小题3】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可从两个层面理解,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4】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现成的短语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作者认为只有像孔子、秦始皇以及那些对泰山无比景仰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D.本文叙述了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小题2】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
【小题3】文章结尾谈到“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

(1)我小时候的笨拙程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2)11岁时给寺庙当义工涂廊檐,却不小心打了竹架板上的颜料盘,画漆翻落下去,将下一层义工的头发染得五彩斑斓,那种防水漆无法用水洗掉,只能用煤油,煤油的味道十分难闻,看着同伴因为我的失误而被煤油洗头,心里感到十分不安。让人更加无法容忍的是,仅隔一天,我又打翻了颜料盘,并且成功地落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3)那个人在颜料盘扣在他头上的瞬间用手紧紧地摁住它,当他抬头往上看时,发现了我那张圆圆的,充满内疚的脸。他愤怒地问,怎么又是你,然后告诉我,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用煤油洗他的头。

(4)我立即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剃头,对方起初并不同意,但我告诉他,我会陪他一起,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的,他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的神情,好处是,他答应了。但事实出乎我们俩人的意料,他剃完头发后,我用很凝重的声音告诉他,颜料已经连头皮都染了。只能用煤油再洗一次了。那一刻,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想要吞噬我的火焰。

(5)我不得不换成从下往上用铁锹扔水泥的工作,结果因为用力过猛,水泥变成一条线,直接贴在了对方身上,看着对方一砣一砣地从身上往下扒水呢,我吓得瞬间石化。

(6)中午吃饭时,有位女生因为我笨得出名,故意坐得离我远一些,以免被我误伤。谁知我不甘接受这一事实,心想一定要在吃饭速度上超过她,谁知用力过猛,碗里的面条飞弹而出,落在了那女生身上。

(7)当时唯一的安慰是,我发现了一个跟我一样笨拙的男子,他用铁锹勾上面的水泥桶,于是我们看到了他被水泥浇灌的情景,别人都笑得快要岔气。唯独我不笑,我有什么理由笑一个和我一样笨拙的人呢,我走过去安慰他说:我不会笑你的。那人用疑惑的眼神看我,我说,因为我长大后,会和你一样笨的。

(8)他突然双眼放光,极为激动地问:你是黄保余吧?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我妈跟我说,你看你,干活不行,吃饭不行,说话也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以后怎么混。

(9)我也认同母亲的,我干活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但我当老师教写作还可以的,上中学时出版了长篇小说,并因为这部小说,被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少年作家”。主编的图书出版后,每本都畅销。但是,无论我怎么学习,我的普通话还是不够标准,但更多的学生喜欢听我讲课,我们的学校里汇集了全北京语文最优秀的孩子。

(10)后来想,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什么我们非得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更有意义。

(11)我们单位的设计寇寇老师每周有四个半天去教小学生画画,孩子们常问太阳可不可以涂成蓝色、树叶可不可以是红色、向日葵可不可以是绿色?寇寇老师总是让他们涂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12)在中国,太多的人很忙很累,或许我们眼中值得涂的色彩太少了,才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

【小题1】本文以“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文章一直在写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为什么又写到了寇寇教学生学画画的事?第(11)段的内容能否删去?
【小题3】文章第(7)段中,当那个男子被水泥浇灌时,为什么唯独作者不笑?
【小题4】文章多次提到“颜色”,其中第(10)段和(11)段中的“颜色”是否相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姜花
刘墉
(1)童年时离家不过百米就有一条小河,我常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去河里抓鱼。先一手拉着河边的野姜花,一手把竹畚箕伸到水里捞。那些鱼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三公分,藏在畚箕缝里不容易看到,我就把畚箕扣在草地上用力拍,把小鱼【甲】(A. 震/B. 振)出来,再一条条捡起带回家。
(2)小河是瑠公圳的支流,水势顺着晴雨变化,有时正捞鱼,突然水流变疾,从膝盖一下子淹到腰,幸亏身边有【乙】(A. 坚固/B. 强韧)的野姜花,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据说曾有人在台风时落水顺流而下,也是靠着抓住岸边的野姜花,捡回一命。
(3)我常顺便采些姜花带回家,先把一块大石头上的坑洞加满水,再把小鱼放下去,用姜花点缀在四周。小鱼过不了两个小时就一条条肚子翻白,被我扔进水沟。手上洗不掉的腥味全靠姜花的馨香掩盖,才不被妈妈发现。
(4)跟父亲去新店溪边钓鱼,满山遍野的姜花,大概因为土壤肥沃,那里的姜花长得特别高壮,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逆光看一片翠绿。风吹来,呼噜呼噜加上摩挲的音响,还有一股幽香。
(5)她们整株都是香的,叶子带着生姜的香味,可以包粽子;块根与食用的生姜看起来一模一样,据说能做糕饼。至于那白色,有点像蝴蝶的花瓣,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荼
(6)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不像“含笑”那样馥郁,也没晚香玉的浓重,倒有着梅花的幽。花少的时候似有似无,花多的时候也不令人【丙】(A. 昏醉/B. 沉醉)。一直到今天,还有六七岁时睡在父亲怀里,在溪边钓鱼的记忆。虽然闭着眼睛,睡着了,父亲怀抱的温度、姜花的阵阵幽香,和细细的沙沙的一波波溪水,都进入我的梦中。
(7)还有个记忆。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只见他们抓住姜花叶子逆方向扯。就能从茎上扯下一长条,再用那长条当绳子穿过鱼鳃,大概因为我感觉很残酷,所以印象深刻。
(8)所幸父亲钓到鱼,不是放到鱼篓就是先装进鱼网,再用块大石头压在浅水里,这样可以让鱼活着保鲜。记得有一回我好奇,走到溪边看,提起鱼网的一角,两条鱼不知怎么就溜不见了。我很紧张,觉得闯了大祸,怯生生地跟父亲说。他居然一笑:“跑了没关系!再钓嘛!”
(9)他这句话,我记一生
(10)父亲死后,我再没去过新店溪边钓鱼,也在不久之后搬离童年的那个家,只有在郊游的时候偶尔看见野姜花。但只要我去花市见有姜花,一定会买一把。可惜的是大概为了运输方便,花市的姜花都把长长的花茎剪掉,只剩很少的叶子。
(11)到美国之后,就更没机会见到野姜花了。只记得有一次去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世界,在“动物王国”的水边见过一次。原以为这辈子跟姜花的缘分结束了,没想到。这两年我又拥有了姜花。
(12)那是因为我繁殖了许多君子兰,自己养不了,就拿去送给华埠的花店,没隔多久。花店老板【丁】(A. 居然/B. 忽然)抬来三盆花送我。一盆白兰花,一盆桂花,还有一盆姜花。
(13)我把姜花放在大花盆里,加上腐殖土,又模拟水边环境,在花盆下加个总是注满水的托盘,再把花放在向阳的南窗。虽然不及童年水湄的茂盛,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而且就算冬天外面下雪,它们仍然常在屋里盛放。
(14)前年夏天姜花盛开,我在绢本上以工笔画了一幅野姜花。花用青墨勾勒,再在绢的正反面以“胡粉”和淡淡的黄绿表现花瓣。叶子很多,但我不用墨,也不勾轮廓.完全以不同的水绿表现层次。叶子的尖端和叶鞘,加了一点赭石色,形容焦黄的细节。因为在完美里加一点残破,更真实。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为【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
【小题2】概括下面两组语句的内容,回答问题。
第一组:
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
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
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
第二组:
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
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茶
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
第一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第二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小题3】文章第(9)段说:“他这句话,我记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与野姜花缘分匪浅。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与野姜花“缘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