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E. 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6 07:1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在以往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在2016年中国首届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指出:北京无论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多高,交通拥堵与雾霾两大问题不解决,没有人会感觉是“智慧”的。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单纯靠信息技术手段,单独就城市医“城市病”是没有出路的,北京的“奥运蓝”
“APEC蓝”是短暂的成功试验,“限车、限人,限产(污染企业)”揭示了“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城市解决“浮肿”问题,根本出路是城市“瘦身”减肉、乡村“健身”长肉。所以,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把新型城镇化、智慧乡村及智慧农业等纳入统筹规划。
和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虽然仍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但更为注重的是城市各类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构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安全。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是促进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因此,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系統工程,这也决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企业来完成,需要政府、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将培育出一些创新性的企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竟争力的产业;同时新技术应用,也自然催生了新产业的创新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限人限产,限制污染B.数据共享,重视应用
C.关注民生,以人为本D.政企联合,共同推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我国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城市协同管理和社会服务将会越来越普遍。
B.重视各类信息基确设施的建设,依靠高科技手段,就能够解决城市病。
C.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D.企业将深度介入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促使新型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小题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写给妈妈

王春鸣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⑾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⑿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
【小题2】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   
【小题5】文章第⑨段有人认为是“累赘之笔”,有人认为是“神来之笔”,你对此作何评价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学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大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的机会。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摘编自《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美国大学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当时自己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不论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都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小题2】以下不属于郭秉文倡导的“美国大学模式”特点的两项是(  )
A.在管理上倡导民主。
B.强调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C.开“女禁”,倡导男女同校。
D.设立董事会,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
E.主张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使学有专长。
【小题3】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 “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是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小题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颦蹙(cù)    阴谋鬼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十分放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小题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小题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小题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发动系列宫廷政变B.一步步削弱皇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D.尊奉前朝皇帝为正统
【小题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小题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小题8】从以上三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司马迁创作的《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青衣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大登殿》中的王宝钏、《锁麟囊》中的薛湘灵……她们温良谨顺,支撑着岁月中平淡的日子。青衣是,更是 ;青衣不是,而是 。青衣的脸上是凡尘女子的表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无论生计多么艰辛,她们总是以女子的柔韧和聪慧,让人觉得世间的岁月水远山长,意趣无限,(甲)(xījì)无限。然而艰辛毕竟是苦,青衣的苦,是出嫁离家的苦,是生儿育女的苦,是没米少柴的苦,是红颜渐凋的苦……是千百年来女子心底的苦。所以最怜惜青衣的,恰恰是女人自己。青衣在舞台上轻移莲步,浅笑低颦,只不过带上了(   )(顾影自怜/茕茕孑立)的苦涩意味。她们的戏,一半儿演给观众看,一半儿演给自己看。

人间很多的女人,历经岁月之后,都会成为青衣;很多的男人,阅尽红尘以后,都会爱上青衣。青衣最后的归宿,就在这些了解到人世(乙)(cānɡsānɡ)的人们的心里。

【小题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前后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女子的形    ②女子的魂    ③民间女子    ④天上的仙子
B.①女子的魂    ②女子的形    ③民间女子    ④天上的仙子
C.①女子的形    ②女子的魂    ③天上的仙子  ④民间女子
D.①女子的魂    ②女子的形    ③天上的仙子  ④民间女子
【小题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甲:____ 乙:_____
【小题3】根据语段的内容,在括号中选填的成语及选择的理由都恰当的一项是
A.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表现了青衣非常了解自己的苦楚,因而在表演给观众看的同时,生发出对自己的怜惜之情。
B.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无依无靠。用在句中,既体现了青衣在生活中只能独立支撑家庭,也表现了她们因无人理解而感到孤独落寞。
C.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表现了青衣虽然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艰辛,但依然能坚强自立,体现出青衣善良柔韧的一面。
D.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孤傲。用在句中,表现了尽管只能支撑平淡的日子,但青衣依然可以为自己的价值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