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C.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4 06:1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同类题3

2002年,克拉玛依市政府将本着对魔鬼城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规划。
沉睡了几千年的魔鬼城,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北角,属于克拉玛依市管辖。
魔鬼城方圆几十公里,被人们发现后,吸引了中外游客。魔鬼城的自然风光很有特色。各种山形千姿百态。有的像雕塑的人体,有的像万马奔腾,有的像老牛拉犁,还有的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在山与山之间还有一道道小小的沙梁,有出土不久的小梭梭柴,看上去晶莹剔透,翠绿欲滴。也正是那些风蚀地貌和那一道道翻动的沙浪点缀着魔鬼城风光,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夜晚,大风狂呼时,声音凄厉,( m )取名魔鬼城。画家曾多次到这里采风,摄影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带上干粮,吃在魔鬼城,睡在魔鬼城的荒滩上。等日出,拍摄旭日东升辉映着魔鬼城的道道霞光;到傍晚,再拍下那夕阳中的魔鬼城一( n )晚霞。许多电视剧组多次深入到这里拍摄外景。
魔鬼城一直保持它原始自然风光,没有进行人工建设。
魔鬼城是全国八大影视外景地之一。它典型的雅丹景观被确定为世界一级雅丹地貌景观。
魔鬼城还有古地质生物化石,有全国惟一的天然沥青矿脉等。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对魔鬼城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后认为,魔鬼城景区资源密度、资源价值、资源品质较高,内容丰富,潜力大,其旅游资源评价等级为一级。
【小题1】文中( m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因为B.因而C.但是D.也
【小题2】文中( n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层层B.串串C.股股D.缕缕
【小题3】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A.魔鬼城的山形姿态各异
B.魔鬼城的景色深受各界艺术家的喜爱
C.魔鬼城是全国八大影视外景地之一
D.魔鬼城除有古地质生物化石外,还有全国惟一的天然沥青矿脉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识苗歌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小题2】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盖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章。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刑场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因此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受鲁迅先生精神感召而内心振奋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