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骄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候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见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分析环境特点和作用)小说开头一段的画线语句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概括第⑧段运用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8 10: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小题2】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荚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日前,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贵献。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漱光照排技术,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方蒿甲醚: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三:
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它们被学生们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刳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但如何让更多的新发明源源不断涌现,不仅要靠企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与护航的工作,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5日66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和材料二中的“四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的“新四大发明”更着重的是这些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B.材料三,作者介绍了“新四大发明”的调查结果,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朋友成为“新四大发明”的忠实粉丝,从侧面说明了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中,生活“通”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D.过去,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代工厂,如今“新四大发明”如此受欢迎,代表着中国已融入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三则材料可看出,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和历定进程。
B.综合材料可知,科技发明和政治没有多大关系,政府行为和科技发明也没有多大关系。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四大发明是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总结出来的,“新四大发明”同样是由外国青年提出来的,这样的巧合,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互联网+ ”所驱动的新经济、新生活的魅力。
D.根据材料三,“新四大发明”的走红让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受到各国青年的喜欢,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贏。
【小题3】发明的可爱,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外国留学生称赞的“新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说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追溯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礼”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B.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建筑装饰)与静文化(祭祀)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透着祠堂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但它对现实的意义不大。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C.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D.如果没有“宗”,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便不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属于“血缘-社会”团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2)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问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3)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4)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l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5)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B.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耍。
C.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
D.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B.文章第二、二两段列举深度丁作在古今成功人十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
C.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丁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
B.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C.因深度工作与学习相关,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
D.如果当代知识丁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