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刘力源

文汇报:您在新出版的《我们的中国》里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征服,一般都是从外(“外”指少数民族)征服内(“内”即“中国”的“中”)而又归附于内,因而认同被征服者,中国周边地区对核心地区的征服,几乎全都沿用这一模式。您认为“中国”内部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何处?西方是否也存在文明旋涡?
李 零:文明是一种吸引力,使得边缘趋向中心。一个文明中心总是财富、资源、人口等高度密集的地方,这跟今天是一样的,最富裕的地方许多人都要去,中国国内如此,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可能文明的概念本身就跟城市化有关系。
西方也存在文明旋涡,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就是文明旋涡造成的一个结果。
文汇报:似乎我们的文明旋涡的力量看起来比西方的强大一些?近现代这种力量是否趋弱?
李 零:的确,这就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换言之,世界上曾经凝聚起来的大雪球有好多个,但是大部分雪球后来又崩溃了,所以也不只是文明中心同化周边,绝大多数是周边把文明中心给摧毁了。
中国中心地区的吸引力虽然很强,但宋以后中心地区是被周边征服的,只有明代汉族复兴了一下,马上又被征服了,民国的时候是先解决这个“被征服”的问题。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拜少数民族之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明代的疆域是元代的遗产,民国的疆域是清代的遗产。汉族的天下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我觉得“周边”与“中心”的互动是一个反复变奏的主题,今天这个世界还是这样,像欧洲的难民危机,连欧洲人自己都在这个问题上回忆起西罗马帝国崩溃的那段历史。
至于中国文明旋涡的吸引力趋弱这种说法,我认为也不一定。
文汇报:您为何说“五族共和”并不纯粹是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下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传统的延续?
李 零:“五族共和”见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人们多以为是民国的发明,其实是于满族的“五族大同”,而清朝的老师又是蒙元。
我不同意“帝国仅仅等于专制”的说法,其实帝国是一个族群、地域的整合,是一个世界化的概念,这点对于现在的世界仍然有其意义,放大讲,这是个全球化的概念。
文汇报:为什么书中单列出西周与秦汉的大一统?
李 零:我只是列举出奠基的朝代,中国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是大一统。
中国大一统最直接的铺垫是两件大事,一是西周封建,一是秦并天下。西周,靠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实现大一统,而秦相反,靠的是法律制度和统一标准。中国的大一统是靠这两股力,热一下、冷一下,共同锻造而成的。“中国”概念的形成,与这两次大一统密切相关。
文汇报:您觉得大一统的标签是什么?
李 零:我书里提到,从秦代起,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帝国,“大”是国土大,疆域大,“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
对于中国何时成为“帝国”,东西方争论一直较大。按照一些西方学者的概念,一般认为秦是帝国,并不会提到西周,在他们的概念里可能更重要的帝国是汉。我们讲先秦,他们讲先汉。汉当然是最成熟的一个帝国,它确实是一个制度完善化的结果。
文汇报:所以您一再强调“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李 零:我就是为了回应他们要把中国历史解构、切碎了理解的观点。我们也不是不知道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不能因为历史的不断变化,就把它全都切碎了。这是一个关于方法论的问题,现在好像很时髦,什么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其实这些年许多思想家未尝没有涉及这样的问题。

(摘编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零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征服都是从外部进入,后又归附于内部,因而认同征服者,中国周边地区对核心地区的征服,几乎全都沿用这一模式。
B.“世界上曾经凝聚……把文明中心给摧毁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文明的中心,后来崩溃了,这就说明征服者也会把文明中心摧毁。
C.李零认为见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的概念“五族共和”由来已久,是于满族的“五族大同”,但可以追溯到蒙元时期。
D.李零不认同把中国历史解构、切碎了理解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因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就把历史变成片段,研究历史还是应该研究连续的历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按文章对文明旋涡的理解,文明是一种使得边缘趋向中心的吸引力。文明旋涡在中国历史上大多体现为外征服内而又归附于内。
B.根据李零的说法,罗马帝国的崩溃灭亡是因为周边民族和国家视其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富裕之地,因而进行了武力征服。
C.李零强调“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靠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实现大一统的西周时期。
D.西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在汉朝时才开始成为帝国,强调的是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E. 中国历史上,宋朝后被周边征服,到明代复兴;明朝后被周边征服,到民国复兴。李零不认可“中国文明旋涡的吸引力趋弱”的说法。
【小题3】为什么李零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06:2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B.文中作者对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C.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对汪曾祺小说的批判色彩。
D.这篇散文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
【小题2】结合文本,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请指出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长期并存的现象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吕不韦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即使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置、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发达实现社会财富的增殖,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
B.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出现,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早于农业出现且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并不对立,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商业与商人似乎受到政府的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是否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还不太清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周时期商业、货币流通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商人已经成为“土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
B.尽管统治者不断强调农本原则,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根本不可能没有商业。
C.春秋战国时代,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都市市场,及不隶属于官府的大商人,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
D.商业贸易发展需要更大的市场体系,导致了春秋战国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也正是这个原因,秦统一之后推行种种政策,以便从大空间上控制贸易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贸易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融贯的理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的消长、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等。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而且随着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更普遍更深入的要求的提出,也由于生产力不充分尤其是不平衡的状况的存在,社会矛盾给人的内心刻下的印痕更为深隐也是可能的。这就更要求新时代的作家继续“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新时代”给当下文学所带来的挑战还表现在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触及乃至包含“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这一议题。而当我们意识到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文明的担纲者只能是“中国”这一综合性的主体的时候;则问题又转化为新时代的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理解和阐释“中国”,抑或如何以“中国”——更准确地说,如何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来展开自己的作品世界。
(摘编自周展安《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中国”内部展开,很少关注海外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情况。
B.“中国”成为作家们眺望远方的基本视野,这使得新时代文学具有极为鲜明的纵深感。
C.上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作家在展开文学世界时都会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D.新时代的作家应当继续直面现实,解决矛盾,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不足,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加以充分呈现。
B.第二、三段详细阐释了新时代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为论述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
C.第四、五段针对新时代给当下中国文学所带来的挑战,从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剖析。
D.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要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诉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既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等根本属性,又在具体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B.新时代文学在表现新时代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客观上发展为史诗。
C.作家应关注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应在作品中体现良知,守住底线。
D.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进行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将体现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小题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亡地带
可可里城堡处于盟军严密的包围中。德军在城堡周围构筑了坚实的工事,敌我双方对峙着。
盟军作战部下达了总攻的部署和命令。爱尔逊上尉的尖刀排负责从侧翼穿插雷区进攻城堡的敌人前沿指挥所。
午时的阳光像火一般烧烤着大地。爱尔逊和战士们隐伏在乱石草丛中,等待总攻的信号。城堡四周一片寂静,敌人或许没料到死神正悄悄逼近他们。爱尔逊看看手表,离总攻时间不到20分钟,他再次端起望远镜,观察他们即将通过的地带。
这是一片开阔地,长满野草,草叶间开着小花。开阔地向北百米,是一片白桦林。透过树林能看见一道土坡。这道土坡就是德军号称“死亡地带”的雷区。它是尖刀排进攻的第一障碍。
总攻一开始,盟军的炮火将轰击这里,然后,爱尔逊带领战士们立刻冲过去。土坡与一片乱石岗相连。通过望远镜,爱尔逊清晰地看到乱石岗边缘的铁丝网、嘹望楼和零散的敌军在活动。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岗,朝雷区跑去。
爱尔逊的心揪得紧紧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年仅7岁的女儿在珍珠港轰炸中丧生时的情景。“她不该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爱尔逊想,“怎么办?鸣枪示警?那岂不暴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这是纪律绝不允许的。”
小女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滑入死亡的陷阱,依然轻盈地向雷区逼近。
来不及了!不能就这样看着她被夺去生命!爱尔逊掉头对身边的少尉杰克说:“这里交给你了。我去救那个女孩。”
“长官,这严重违反了纪律!要上军事法庭的!”杰克说。
“如果上帝还让我活到那天,我愿意!”他飞快卸下望远镜,迅疾跃出掩体,向女孩方向跑去。爱尔逊很快通过草地,穿过白桦林,来到雷区边缘。
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他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能。这里埋下了无数的地雷,稍有不慎,地雷便会将他送上天国。更重要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的怜悯可能遭到惨重的打击。但他别无选择了,他必须穿越雷区。
他穿过了死亡之地,接近了小女孩。女孩已经发现了他。她没有被这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陌生的面孔吓住,而是安静地看着他。爱尔逊压低声调,柔和地招呼她:“哦,小宝贝,不要动!站在那,好吗!”
小女孩不明白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她认为他在和自己玩游戏,欢笑着朝爱尔逊走过来。眼看她走出了乱石岗,正踏进雷区,爱尔逊急忙拔出手枪对着她,喝道:“天使,不要动!”
小女孩惊恐地望着面前这个人,哭起来。趁这工夫,爱尔逊奔到了她的身边。他轻轻抱住女孩,说:“别哭了,叔叔带你回家。”他抚摩着她的头,同时注视着敌人方向的动静。
“孩子怎么办?”爱尔逊犹豫了片刻后,他决定带着孩子重返雷区。
这确实是个奇迹!爱尔逊往返通过雷区而没有触雷。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他爱的伟大力量。但幸运之神没有伴随爱尔逊到最后。敌人发现了他。当他穿过白桦林,踏上草地时,嘹望楼上的重机枪子弹就追上了他。他感到身上一丝刺痛的同时便扑倒在地,丧失了知觉:也就在同时,盟军总攻的炮声响了。战士们接应了爱尔逊,他与死神交臂后活了下来。
爱尔逊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理由是:爱尔逊上尉在重大的军事行动前,感情用事,致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失利之威胁。同时,他的仁爱之心与珍视生命的情感符合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因而减轻罪过,予以削去军籍的处罚。
爱尔逊回到了家乡后,许多母亲来信赞美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冒险行为去挽救一个小生命:“那是作为人的最大价值,尊敬的爱尔逊先生,其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中正义的屠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将会感谢您,仁慈的上帝也将会为您而注目!”英国女王在致爱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1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尔逊冒着舍弃生命和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去救助一个小女孩,他身上既体现了军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了珍惜和保护生命的美德。
B.小说前几段对战争环境的叙写,渲染了总攻开始前的紧张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C.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中,爱尔逊两次通过雷区竟然都没有触雷,这一情节形象地启示人们,冥冥之中爱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战争和死亡。
D.自己的小女儿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爱尔逊推己及人,眼前险境中的小女孩让他格外揪心,这是促使他义无反顾救助小女孩的重要动因。
【小题2】从全文来看,小说最后两段有哪些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另一个题目是“爱尔逊上尉的决定”。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