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
D.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小题2】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4 07:4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等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发布、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以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人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的表现,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业态的表现,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中国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介绍,目前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日本人均每年阅读量为11 本左右,韩国为9 本左右,法国为8本左右,美国为7本左右”。
(摘编自2018年04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在笔者看来,对于部分国民因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阅读的情况,与其批评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如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阅读的习惯,让读书也成为一件富有诱惑力的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铁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籍阅读的人,日本的地铁里很流行便于阅读的口袋书。而在国内一些城市,地铁里低头划拉手机成了一种时尚,书报亭之类的城市文化却日渐式微,有谁若拿出本《人间词话》来读,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尴尬,这难道正常吗?阅读需要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长此以往,阅读将越来越难以走出“仅仅说起来重要”的泥沼。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真正的好书不会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是书没有做好。”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营销中心主任何光宇表示,商务印书馆把出版传世精品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夯实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外学术经典、传统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类等。而随着数字阅读的兴盛,在提供优质内容方面,数字阅读出版企业也责无旁贷。掌阅创始人张凌云表示:“数字阅读企业更要坚持正版内容,坚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积极践行推广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青年报:农村阅读推广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农村其实是有阅读需求的,现在很多农村地区有农家书屋,但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60 万家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好的、一般的、差的分别基本占1/3”。我希望能培养农村的阅读推广队伍。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0-8周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兴趣该如何培养?
魏玉山:0 -8周岁是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小时候养成看书的习惯,以后才会主动找书、看书。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
他们这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与家长相处。如果家长一直看手机、玩游戏、玩电脑甚至打麻将,却让孩子看书,孩子的心理自然不会平衡。
(摘编自2018年0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和2016年相比,2017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略有上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却略有下降。
B.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不同媒介的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成年居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其中还有不升反降的情况。
C.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各年龄段的人均图书阅读量较之2016年均有上升,14 ~ 17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最大。
D.近两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但与日本、韩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阅读发达的今天,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提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在降低,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我国国民整体阅读量比之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低得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部分国民长期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了阅读。
C.何光宇和张凌云的话表明:无论是传统出版人还是数字出版人都应当有对本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D.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等原因,致使全国60万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应如何推动我国全民阅读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匠
凌鼎年
朝廷贴出皇榜,皇上重金聘请能工巧匠,要设计、筑造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皇宫。坊间传言;一旦宫殿竣工,还将御选天下第一匠人,朝野为之轰动。
娄城的古庙镇就有多家世代以造房为生的。其中最出类拔萃、名声在外的是骆家。当地官府、大户人家,或造庙造牌楼造相堂等重要建筑,无不请骆家出山。骆云天被认为是駱家的第六代传人,业内公认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已超过其父亲。见了皇榜后,骆云天心里痒痒,跃跃欲试,准备前去揭榜应试。
老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去。说:听为父的绝没有错,要不到时你想吃后悔药都没有地方吃。骆云天无法理解父亲,他在想:父亲在担心什么呢,怕我技艺不精,造不好宫殿,被皇上怪罪?或者……
外界有人说:老糊涂,这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不让去岂不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骆云天不听父亲劝阻,执意要去。
“儿啊,你好好琢磨琢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这是催命符啊。你一定要去,我再拦你,就是对皇上不忠。去吧,可我们父子从此无缘再见面啰!”父亲很是伤感,举起酒杯似乎在喝诀别酒。
这是什么话,儿子又不是去上战场,我是去为皇上造宫殿,名传史册的大好事,怎么就见不了面呢。骆云天很不理解。
骆云天凭着自己的设计才能,设计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他的设计渗透了阴阳五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皇权至上至尊理念,皇上很是首肯,皇上对中轴线、天际线、高墙深院、翼角高翘、抱柱、藻井、多重台基、整石铺地,等等,都颇为满意。还有御花园因地制宜,随地赋形,有山有水,或一览无余,或曲径通幽,可谓美不胜收,确乎前无古人,于是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骆云天就此脱颖而出,成了工匠中最大的赢家,被工部委任为督造主管。
春来秋去,一岁一枯荣,树叶绿了黄,黄了绿。骆云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日没夜,真的是兢兢业业,异常辛苦。经过多年的督造,皇宫终于造好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皇上也认为此宫乃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遂踢名“太宇宫'
皇上唯一糾结的是,骆云天会不会再造出更宏伟更气势更漂亮的宫殿。
竣工那天,皇上封骆云天为工部侍郎,赏御酒一坛,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并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匠”,刻匾賜于骆云天。对一个匠人来说,这等荣耀,古今罕见。
骆云天高高兴兴,衣錦还乡。他要让父亲看看,儿子出息了,儿子功成名就了,儿子荣归故里,不仅光宗耀祖,还可荫及子孙。以后开堂收徒,一定把这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回娄城的半道上,要经过一片树林,那一带人迹稀少,唯有在树林边上有一家客栈,进去后才知道,整个客栈冷冷清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投宿的客人。那一晚,厚云遮月,天黑得彻底,寒风呜呜地刮着,鬼哭狼嚎一般。
子夜时分,几个黑衣黑裤黑鞋的蒙面人突然闯入客栈,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动作快捷,干净利索。杀人后,立马撤走,无影无踪。
等官府发现,已是三天后的事,仵作验尸后,发现全部一刀毙命,且金银财宝并没有掠去,捕快认为杀人者武功高强,不像江湖人士仇杀,也不像草莽盗贼所为,反倒像大内高手所为。因为杀人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那天晚上竟然有一个侥幸活命的,他是骆云天带到京城的一个匠人阿杉,他是骆云天父亲的徒弟。那天他拉肚子,半夜去茅房拉屎,刚拉完穿好裤子准备回房睡觉,就遇上了杀手,吓得他躲在茅房大气不敢出。天亮后,他看到骆云天等都死了,连报官也忘了,慌不择路地一个人急匆匆逃回了娄城。
逃到娄城古庙镇的阿杉,先到了骆云天家,结果意外发现厅堂里供着骆云天的牌位,白布白幔,好像是在为骆云天办丧事。阿杉奇怪了,京城与娄城远隔千里,就算飞鸽传书也来不及通知啊,师傅他们怎么知道的?难道师傅能掐会算?
阿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了骆云天被杀的大概过程,问师傅要不要报案?
骆云天父亲摆摆手,面无表情,如老僧入定。沉默片刻后说:“意料之中,意料之中啊!”
(选自《2016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写的是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匠工,营造天下第一宫殿,御选天下第一匠人的故事。文中虚化了皇帝的形象,说明这个人物不太重要。
B.关于骆云天设计宫殿的细节铺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精湛的设计才能和他扎根工地、日以继夜的敬业精神,这些都说明他足以担当起“天下第一匠”的美誉。
C.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文笔古朴清新,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皇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径,有着启迪意义。
D.小说古韵十足,主要使用白描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骆云天时,还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描写骆父时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匠?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汉唐始,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曾毫无争议地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但明清以来,中医成了“一个被动的开放体系”。当中医的“被动”遭遇西医的强势,直接结果就是中医在海外的弱势。这种弱势日前还没有根本改观,但情况正在悄然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理念上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中医倡导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正在启发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再认识。
中医的对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中原政权与北方匈奴和西域有了许多交流和互动,中医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对外传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直至两宋,中医对外传播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中医在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得到较为系统的传播。明朝郑和下西洋,可谓中医对外辐射能力的历史绝响。但自那以后,中医对外传播开始呈现“被动”的特点。也是从那时起,中医海外传播足迹抵达欧洲,不过推动者不再是中原政权,而是欧洲来华的传教士。当时中医被介绍到欧洲,更多的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传播者甚至带有猎奇的心态。与欧洲相比,美国是中医海外传播的后来者。虽然中医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随着华人赴美淘金潮传入美国,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能见度”的提高,最大的推动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媒体有关中医针刺麻醉在医学上神奇功效的报道,甚至成了美国向中国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一政治行为合理性的注脚,客观上成为了中医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前奏。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韩日是中医最早的输入国,也是对中医消化吸收最彻底的国家。日本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本土的汉方医学。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力发掘中药古方,以西医标准阐释药剂的功效,提升“韩药”现代化水平。有数据显示,在天然药物领域,日韩以及欧洲占国际市场的90%,中药占比不足10%。也就是说,与中医同宗同源的汉方、韩医,正以中医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医疗领域。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选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从两汉至宋唐,在中央证权的推动下起对外的辐射能力逐步加强。
B.魏晋至两宋,中医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带有主动性且较为系统,而后在欧美的传播则显得被动、零碎。
C.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担起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D.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看作是中医传播由主动到被动的转折点和中医对外辐射能力又强变弱的分水岭。
B.1972年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并且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
C.中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及日韩和欧洲,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传播也还不够完善,可见中医在海外地位虽有改观,但仍处于弱势。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健康理念上逐渐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虽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却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B.历史上中医对外传播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过程,与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封闭的轨迹基本吻合。
C.针灸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扛起中医存在的大梁,既源于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因为其治疗手段在医疗麻醉等领域有着神奇的功效。
D.二十世纪80年代起韩国挖掘推广中药方剂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改变现代西医对中医理论的偏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机制、成果传播渠道和平台、同公众进行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也被称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比如我们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科学家认为媒体报道往往夸大其辞或者断章取义,许多复杂的科学研究结果被记者过度简化,使科学家不敢再发言,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主义缺失。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有不好的经历,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长此以往,科学或者说科普会被“玩坏了”,甚至是“搞丢魂了”,最终让公众越来越不理解科学,这无疑脱离了科普的本质和精神。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毕竟科学新闻的生产有系统性的流程,从选题、采编、成文、编辑,到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会有很多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了解。与此同时,科学记者的角色从宣传者转向批评和评论者,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
(摘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
【小题1】下面对“科学家与媒体”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
B.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媒体平台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形成了铁三角关系,使得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
C.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D.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
B.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
C.“标题党”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公众关注,追求“爆款”效应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D.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媒体自有其工作机制和系统性流程,科学新闻从选题到出版的一系列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都了解。
B.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
C.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
D.科学家应该通过媒体发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媒体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改善科学传播的质量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