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四期)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1)运用了类比手法,梅雀之寒暖类比为没钱人对自己和有钱人的看法。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产生不同。
B.划线(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请画意。
C.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自然地引出对杨万里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
D.《寒雀图》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小题2】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小题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做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9:1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长江流域强化系统保护,加大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强化水上交通、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太湖坚持综合治理,增强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防范蓝藻暴发,确保饮用水安全;巢湖加强氮、磷总量控制,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修复湖滨生态功能;滇池加强氮、磷总量控制,重点防控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海河流域突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强化跨界水体治理,重点整治城乡黑臭水体,保障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生态需水。淮河流域大幅降低造纸、化肥、酿造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氨氮污染。黄河流城重点控制煤化工、石化企业排放,持续改善汾河、涑水河、大黑河、乌梁素海、湟水河等支流水质,降低中上游水环境风险,松花江流域持续改善阿什河、伊通河等支流水质,重点解决石化、酿造、制药、造纸等行业污染问题,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加野生鱼群数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辽河流域大幅降低石化、造纸、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物排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珠江流域建立健全广东、广西、云南等联合治污防控体系,重点保障东江、西江供水水质安全,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生态环境。
——摘自《“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材料二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环境成部分,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和,生活水平的提 提升城市品咏、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日益突显。水环境是 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这几年,我国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砼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却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只呢个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摘自朱鹏《浅谈城市水环境保护中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材料三 新华社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城市治理“补短板”已有新进展,全市已全面启动推进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目标是到明年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记者在基层了解到,河道整治正以“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长”的闭环模式,细化落实。
记者新近在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上海嘉定区看到,这里已对全区149条、197公里黑臭河道的水环境现状,全面进行了调查摸底,基本摸清了阶段性黑臭和常年黑臭水体的分布情况和黑臭成因,确定了点位,并且提出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长”的闭环整治监管模式。
“要把水情这本帐摸清楚。”嘉定区区委书马春雷说。水生态的摸底并不容易,此次不仅通过现场踏勘,而且还用上了无人机摄录,并且结合市民投诉和媒体曝光,建立起臭河道基本情况数据库,形成“一何一档”,再根据河道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数据库。
上海基层的不少区在整治中还普遍推行了“一河一长”的“河长制”。 “在嘉定区,区委书记是是总河长,区长是常务副总河长。”马春雷说。在这里,已初步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确保条条河道有人管、段段河道有人养。
“河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制。嘉定已明确,明年3月底前,全区149条黑臭河道,全部要设立河长公示牌,“让老百姓找得到人”。
——摘自《新华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国家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将全国所有流域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呈现,可见我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任重而道远。
B.材料二告诉我们,只要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到位,城市就不会发生内涝和水患。
C.材料三报道了上海市嘉定区在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方面的探索实践,作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和推广了“河长制”的做法。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河道水环境问题,指出了改善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直面我国水环境的严峻形势,既提出了我国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治的目体要求,又明确了各流域不同的治理重点。
B.“生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产生活一刻都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品位和生活品质,应成为房地产开发第一考虑的因素。
C.我国传统的水利措施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了河道的行洪排涝功能。
D.“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河—长”的闭环式整治监管模式,最大特点是责任明晰,因地制宜,动态管理,综合整治。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聚焦河道污染治理和水环境问题,强烈谴责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污染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却缺少社会责任的错误行为。
【小题3】如何有效治理河进污染,保护水环境?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素雪里的乡愁

崔向珍

①童年的冬天,总是昐望下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经雪装扮过的世界是那么纯洁,那么耀眼。盼呀,盼呀,印象中总是在天将要黑透的时候,在空中积聚了一天的乌云终于托不住雪花的重量,大朵大朵的雪花便开始漫天飞舞。于是寒风裹夹着雪花,雪花追随着寒风,铺天盖地把眼前的世界朦胧成了一个白茫茫的整体。天与地,雪与风,都在无尽的苍茫中诗意地飘飞。大概因为雪是晶体的缘故吧,雪白得让人惊讶,叫人赞叹,我总觉得雪的素净远比雨的灵动要可爱得多。

②童年的窗户是朴素的木格窗,贴了刷过油的毛绒绒的窗纸。夜晩院子里的雪越积越厚,透过晶亮的窗纸耀得满屋子明晃晃的,总让我想起“蓬荜生辉”这个美好的词语,这素净的雪光无数次挤进我家的茅草房,把用苇草编织的屋顶和贴满了报纸的土坯墙映照得银光闪闪,我躺在暖和舒适的火炕上,想着安徒生童话里王子的殿堂,觉得精灵般的雪花也是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的。

③童年的记忆里,雪总是下得非常大,兴奋的童心总是难以入睡,院子里虽然没有竹子生长,但是院墙周围稀稀落落的小树上总有几根脆弱的树枝被雪压断,听到树枝断裂的声音,想象着大地上会铺上一层厚厚的软绵绵的地毯,内心格外兴奋。一个夜晚的时间,我家的大门就被雪堵住了。好在木门是往里开的,雪齐齐地堆在门口,父亲笑呵呵地拿了炒菜用的铁铲,把雪铲进大铁锅里。母亲在灶下点燃高粱杆,通红的火苗舔着锅底,雪慢慢融化,屋子里便升腾起最温暖的柔情。我偷偷跑到院子里玩雪的时候,就会看见母亲烧出来的那一缕炊烟正悠悠地飘散在清澈而湛蓝的天空中。烟熏的糯香在干净的空气里拥挤着,分明还有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柴草的味道。

④充满诗意的雪花落地层叠之后,一个令人惊艳的世界便展现在千里冰封的沃野之中。漫山遍野的玉树琼枝形成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房檐下的冰挂挤挤挨挨,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草垛们头上戴的银色的蘑菇顶帽子熠熠生辉。被抽开一角露出柴草的草垛旁,麻雀们在结伴儿觅食,这些不惧寒冷的小小精灵叽叽喳喳地蹦跳着,给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平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

⑤到了夜晩,素雪、明月,把平日里单调而贫困的生活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哥哥总要吹响那支细细的竹笛。哥哥会吹的歌曲不多,《铃儿响叮当》是他最拿手的一曲。在欢快的笛音里,父亲和我们一起朗诵《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或者背诵“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背诵到兴致浓烈的时候,父亲总会手舞足蹈起来,仿佛他是站在高山之巅,面对群山万壑一般的激情亢奋。虽然我们的普通话乡土味特别浓,诵读声也不整齐,但是有明月映雪,有笛音相伴,有父母的贴心呵护,我们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幸福,都要快乐的。

⑥雪落雪融,月缺月圆,几十年的时光飞速地逝去了。现在的冬雪依旧会铺天盖地地飘飞,而月夜下冰清玉砌的故乡小院,却只能在乡愁的最深处无声地晶莹着。童年的素雪和明月裏着的那些悠悠的笛声和那些带有浓浓乡土味的诵读声,常常会走进我深夜的梦中,让我在无限眷恋的回忆中泪雨纷飞。

(选自2018年1月6日《射阳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童年时总期盼下一场大雪,因为在“我”看来,雪后的世界纯洁耀眼,漫天飘飞的雪花素净、灵动、可爱、充满诗意。
B.“我”家的茅草屋很简陋,但雪光一映照,不仅“蓬荜生辉”,还使“我”想到了王子的殿堂,可见雪带给“我”的是希望和美好,
C.文章记叙了取雪烧火化水的小事,这一细节充分体现充满爱的家庭生活的温馨美好,进而突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的美好。
D.文中描写了一家人在笛声中诵读诗歌的情景,体现出高雅、有亲情的精神生活,即便生活是贫困的,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④段的画线部分。
【小题3】本文标题为“素雪里的乡愁”,有人认为也可以以“童年的素雪”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时代,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也是宿命。

⑥自然,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的搬运,而应该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孙犁说过:“为人生的艺术,不能完全排斥为艺术而艺术。你不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达不到为人生的目的。”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同时,有必要明确的是,现实题材创作本身并不意味着“高级”,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现实题材创作就是好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以为篇幅长的、规模大的就好上加好,更不是一种好风气。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任何文艺作品,都要经过这套评判体系的衡量,才能得出真正的斤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正在哪里”蕴含于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之中,更强调从外部环境着手,确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从而透彻地审视人自身的问题。
B.“书写过往”强调翻出新意,“书写未来”强调个体发挥,而“书写现在”则具有不可预测性,一味原样照搬,极有可能产生无效劳动。
C.“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现实生活随时在发生变化,创作者稍有偏差和不符,很容易被人冠以各种罪状。
D.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是艺术家的使命,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与三个经典哲学命题的对比,指出“我正在哪里”命题的本质特征,引出现实题材创作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回答和阐释。
B.第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与下文“书写现在”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
C.第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
D.第⑥段进一步论证现实题材创作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创造,要符合文艺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得起其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小题3】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92亿人。而从内容生产方面上看,优质内容不断深耕细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专业化趋势;从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上看,平台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都在不断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

要论知识付费领城不断发展的因素,除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等条件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当下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通过媒体、视频音频以及社交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引爆和传播知识,刺激新的消费形式。用户消费习惯也在不断转变,为知识买单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地被认可,这为知识付费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二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与竞争加剧导致的“知识焦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吸收以促进个人提升时,往往会产生“知识焦虑”,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这种焦虑与需求,而知识付费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正是满足了这种“如识焦虑”人群的心理。

(摘编自《专家解读: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向上态势明显》.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自2015年以来,不少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奥的理论,都能通过讲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同时,知识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断拉近,学习效率更高。

然而,风光背后也有隐忧,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作为服务消费的新兴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的知识付费正在展开一幅崭新的蓝图,以此为开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未来,必然有更多新鲜的改变吹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优质知识供给仍需深耕》,201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就是财富”渐渐变成了现实。知识付费受到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让需要找到有价值内容的用户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对网民而言,通过付费,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如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齐。在知识付费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确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拿出了不少“干货”“硬货”,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内容的“剪刀手”和“搬运工”,令消费者大失所望。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不掺水的、专业的、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学有所得,感到物有所值,才是知识付费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提供相关产品的平台来说,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在各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解法知识付费优质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内容要有“干货”》,20l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2015年以来.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
B.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消费业态,正在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C.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形态多元化两大明显趋势。
D.互联网海量信息让有需求的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过大,是知识付费受青睐的最根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知识焦虑”等因素,促进了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
B.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目渐丰富。在筛选、吸收时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焦虑”,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焦虑。
C.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知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D.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小题3】知识付费有何优势和不尽人意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 沿
龙应台
①旧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午夜狂欢。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②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③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
④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荼,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⑤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⑥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⑦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挂上一个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节一节高升,时间也就一节一节地流走。
⑧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可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⑨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醒来一开眼就写,连续累积数字,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每年写,数字愈来愈大,字符串愈来愈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愈来愈老。
⑩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11)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
(12)所以跨年的狂欢,恐怕也是一种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13)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新的一年悄悄开始。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边界出发。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气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②段描写璀璨炫美的烟火之后,又连用了四个否定式排比句,从而引出下文“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的发问。
B.⑤段写野树爬藤从“垮陷”的屋顶“昂然窜出”,用野树爬藤的旺盛衬托了房屋的颓败,突出了野树爬藤的生命力。
C.作者借写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各有自己记录时间的方式,推出跨年的狂欢是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的结论。
D.(12)段“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一句体现了人们的复杂心情: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恐惧,对记录时间、认真地把握时间的渴望。
【小题2】文章大部分内容写测量时间,作者却以“门沿”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