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钱钟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始终贯穿着“和而不同”、一与多彼此统一的思想。

如果把事物比做一,那么,这个一中包含着无限的多。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曾参透过这个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为了能让我们有更清晣的认识,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和谐的……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低、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左传》里说,声音妤比味道,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彼此配合而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有琴或瑟的一种声音,谁还愿意去听呢?古希腊的诗人还概括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争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善相争,一种是两恶相争,前者可以互补互利,后者则是互相残杀。钱先生解释说,两善相争与“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古人说:“和而不同”,“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

清朝人刘熙载写过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叫《艺概》,谈到对文学的看法,作者和前人颇有同感。前人曾说,不同的事物互相交织才产生花纹,又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对峙,才有文产生,如果失去一个,就不能成文了(在文字学里,“文”和“纹”相通,“文”最初的意思就是乌兽身体上的花纹)。写文章的人可曾考虑过文章是怎样写出的吗?刘煕载继续解释说,虽然大家都明白“物一无文”,事物没有差异就没有“文”的诞生,但更应当明白“物无一”也无文,统一是文章真正的主宰,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贯穿其中,各个有差异的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是十分精妙的道理,这与古希腊人所说的“一贯于万殊”正是一个意思。

一与多的统一,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是生活和艺术共同的辩证法。前人谈论杜甫的诗歌时说,杜甫的诗每一篇都是朴拙和工巧相结合。如果完全朴拙当然无所取,如果全诗都写得工巧,那么又会过于新奇而少了浑厚的古风,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有人想删掉苏轼的诗歌里不够精湛的部分,被别人劝住说,在不整齐的诗句中经常有高妙的意思显现不是更好吗?对这种情况,钱忡书解释说,满眼的繁花似锦,络绎不绝,会让人得疲惫,大鹏搏击九万里长空,每年都要休息六个月,就是一张一弛之道啊!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美能够形成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是因为在整体和谐中蕴藏着变化,丰富情感中体现着统一。
B.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是通过联合对立物达到整体和谐的,这体现出他对“一包含多”奥秘的领悟。
C.“两善相争”与“两恶相争”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互补互利的和谐统一,后者是互相残杀的矛盾对立。
D.虽然“文”的诞生是由于不同事物彼此对峙,但刘熙载认为只有差异而没有统一也无法真正成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及《左传》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希腊和古中国对“一包含多”存有共同认识。
B.文章通过古中国与古希腊文艺观点之间的对比论证,得出了“和而不同”“一与多统一”在古今中外都相通的结论。
C.作者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一”因为“多”丰富且不单调,“多”也因为“一”统一而不杂乱的文艺观。
D.末段引用钱钟书对大鹏搏击高空需要一张一弛的观点,来类比对杜甫诗歌的鉴赏也应遵循朴拙和工巧结合的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统一差别且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才可以避免艺术上的平庸单调,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B.只要具有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艺术观就能够和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广泛对话。
C.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与古希腊人“一贯于万殊”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揭示了统一的主宰作用。
D.文中前人对杜甫、苏轼诗歌的评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可以彻底消解追求工巧精湛带来的审美疲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0 12:4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生不会写论文,怎么办?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老师给22名期末文章抄袭的学生打了0分,给学生敲响了一记警钟。因为自身积累不足,缺乏相关训练以及本科论文不受重视等,大学生论文抄袭现象普遍存在于校园之中。

近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受访者中,大一、大二学生占13.4%,大三,大四学生占61.8%,研究生及以上的占9.1%,已毕业的占15.6%。男性占54.8%,女性占45.29%。

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张捷(化名)向记者透露,她周围不少同学写论文是从各类文献中复制粘贴,通过颠倒顺序等方式来获得通过,更有甚者会直接找淘宝上的枪手代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林媛(化名)觉得,周围抄袭论文的情况很少,“我们这类学科本身就很难在本科阶段写出有创见性的论文,很多都是靠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自己的课程论文。行文思路和参考文献可能会借鉴其他论文。但是我听说有学生找人代写论文,统计学院还存在论文数据造假的情况。”

调查中,76.4%的受访者称周围存在抄袭课程论文的情况,11.5%的受访者表示周围不存在,12.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67.3%的受访者认为抄袭论文行为很不应该,是严重的学术不端,23.2%的受访者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很多同学都化用别人的观点,9.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以往的课程一般都是闭卷考试,考查记忆。背诵能力,比较死板,但也比较公平客观,西方国家很少用笔试的方式,很多采用平时讨论、研究发言、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现在我国很多大学逐渐开始使用这种方式,特别是对于研究生。”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说,后者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但客观评定存在难点,可能出现抄袭和替写的现象。“现在有软件可以查重”,抄袭比较容易查出来,但如果是别人替写的就很难查出来。”

调查中,64.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抄袭论文是因为缺乏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56.6%的受访者认为是时间不够用,45.0%的受访者觉得“论文写作“只是形式化作业,40.09%的受访者认为相关课程或论文不具价值,23.4%的受访者认为是跟风,12.7%的受访者指出部分教师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

张婕认为,借鉴别人的论文可以,但不应不加思考地通篇抄袭。而且,写论文的过程非常锻炼人,能增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林媛认为大学生论文抄袭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知识不够和任务繁重。“大一、大二一周要上10来节课,每节课布置一篇论文,有的课还有读书笔记之类。再加上本科生知识积累还不够,抄袭论文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

刘海峰认为,大学生抄袭论文的一个原因是水平不够,不容易写好,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懒得写,想投机取巧应付一下。也有同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了奖学金、考研和就业等。

杜绝大学生论文抄袭,67.8%的受访者认为导师要严格把关项目的可行性和难易度,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材料,56.6%的受访者建议学校采用更多样的方式衡量学生学习程度。其他还有:进行必要抽查(49.5%),加大对论文抄袭行为的惩戒力度(41.7%),加强学风建设,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25.5%),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19.0%)等。

(摘编自2018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

注查重:通过建立文献资料数据库,对比查询所提交论文与已有文献的重复率,如果重复率超过-一定的值(如20%),就视为抄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婕周围不少同学都是通过抄袭来完成论文。复制粘贴再用颠倒顺序等方式来获得通过,就是抄袭。
B.林媛周围抄袭论文的情况很少,因为统计类学科的论文很多都是靠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课程论文。
C.刘海峰认为,查重软件可以比较容易查出抄袭的文章但文章如果是别人代写的,就很难查出来。
D.导师严格把关项目的可行性和难易度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论文抄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淘宝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上面有枪手(帮别人作弊的人)代写论文,可知代写是一门“生意”。
B.闭卷考试较死板,也较公平客观。研究发言、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相对灵活但也有弊端,应根据实际选择考核方式。
C.写论文非常锻炼人,能增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是必要的。
D.知识水平不够、时间不够,这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的大学生论文抄袭的主因,部分教师水平有限也是一个原因。
【小题3】高中生也存在作业抄袭的现象,试联系材料,提出解决高中生作业抄袭问题的策略。

同类题2

材料二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上百年前制造的大座钟……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文物,能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这当然需要修复者高超的技术,但同时更需要的是 乙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如下场景:几座既不融合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举目四望,庭院深深。一群国内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正日复一日地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在最热闹的地方与世隔绝地活着,他们中哪怕最年轻貌美的姑娘,也素面朝天,衣着质朴,每日朝八晚五,低眉顺目地与器物共处。难怪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陈黛曦看过此片后如此感慨:“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无’字攀登。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几分像藏传佛教的坛城,万般绚烂,不过一掬细沙,它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抹去。”
【小题1】根据语境,补全 乙 句,使上下文文意连贯。
【小题2】下列短语,用来描述划线句子所体现的陈黛曦内心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醍醐灌顶B.恍然大悟C.怅然若失D.肃然起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清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十分高超,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配器的齐金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层文化界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昆曲的审美格调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和表演上,编剧的高超技法也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和迷醉。
D.离开精英文化的聚合,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审美的格调就很难达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提出社会普及的原生态阶段很少有上层文化界的涉人。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
D.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曲的唱词唱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是众所周知的。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人是世俗观众。
C.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瞽 者

他很年轻,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也许,他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但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的我有些讶异了。那一段段的琴音,竟是这样的饱满多姿,仿佛一只只纷飞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一小片空旷,翩翩起舞

不时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或几枚硬币。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我耳中,“您不必往盒里放钱的。”

“我?”彩蝶渐舞渐远,我不知所措起来。

“您是外地的?”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子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是的。”我怔了怔。

“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我惊呆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笑了,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您嗓音圆润,我猜,说的该是吴侬软语了。”

我不禁点头,“你猜得对,你真是太灵敏了。”

“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告诉我,十多年前,他十三四岁的时候,邻居家来了江南的亲戚,这首歌谣就是那时一位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的。

关于江南,我们就从《江南可采莲》开始谈起。

可是,我只剩一刻钟的时间了。在这座惊人庞大的著名城市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一无所获。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就要起程顺流而下,现在应该动身了。

他默不作声,神情似乎一暗。片刻之后,他又重新摆好架势。

“我给您拉一首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我已经起身,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

“能不能换一首?”

“为什么?”

“《二泉映月》虽然柔中寓刚,但是太辛酸、太悲怆了。我已经多年不拉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的墨镜,“我给您拉一首《春诗》怎么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一段跌宕多姿的旋律,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一片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在我俩的眼前铺展开来。

我悄悄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币,轻轻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在这座城市待了这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

曲终,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起身迈步走开。身后旋又响起一段柔和的琴音,仿佛他的曼声低语,“祝您一路顺风……”

【小题1】第二段画线部分描写了琴音,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2】请简要概括瞽者的形象特点。
【小题3】简要分析“我”对瞽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