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马  嘶
吕翼
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他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他热血喷张,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不料他跳得太高,扑通一声,重重着地……
乌铁伸了伸并不存在的脚,摸了摸冷硬的床板,才知是梦。
乌铁出生于夷族土司世家,从小以马老表为伴,二十岁时,就已久走江湖,练得一身硬骨。当年,开杏住在夷族部落山外的杨树村,她本有着自己的心上人一一在古城里教书的胡笙,不想被路过杨树村的乌铁看中,一抢成婚。
乌铁深深地爱着开杏。他为了她,大把地花着自己用命换来的银两。他挑水、洗衣、做饭, 甚至帮着开杏买布、打底、做布鞋。但开杏却发誓不理他。乌铁虽然得到了开杏,却未得到她的爱,听说鬼子打进来,满腹惆怅的他就去报名当了兵。后来,开杏的哥哥找到了开杏,想让妹妹跟他回家,开杏拒绝了。
在战场上丢了脚回来,乌铁的情绪跌入了低谷。但他意外发现,开杏还生活在这个家里,并打理得井井有条。刚安顿下来,乌铁突然内心慌张。他感觉中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他生命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他没有看到他的马老表。
马老表是一匹枣红马,乌铁亲切地叫它为马老表。和乌铁在一起,它能奔跑,能抗争,能表达,能诉求,乌铁懂得它的内心,它懂得乌铁说的意思。它累了困了饿了,不用说乌铁都能知道。乌铁要到哪,速度多快,它也知道。他们如影随形,他们相互依赖,他们一起干了很多常人干不出的痛快的事。它的风采,成就了他的粗犷豪迈。
他怒火中烧,双目圆瞪,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举起手里的拐杖,将开杏正在做的鞋子打   落在地上:“告诉我!我的马老表呢?”
开杏满眼泪花,但她还是不说,乌铁就将剪刀戳在自己脖子上:“开杏!我所有的财产,我丢掉双脚的抚恤,给你!但马老表,你不能卖它,你不能杀它!活要见马,死要见尸!”
开杏大惊失色。她一把将乌铁手里的剪刀按住:“冤家!别这样!我告诉你……”
原来,乌铁当兵走后,开杏的哥哥牵走了马,他想杀掉马祭奠死去的父亲,是胡笙的妹妹金枝用自己养的猪换下了马老表。乌铁满心感激,热泪盈眶。
大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乌铁正在低头收摊,突然看到摊前有四只马蹄。马老表!果然是马老表!
马背上扑通跳下一个人来,他警觉地看了看左右,才回过头来,声音低沉而小心地说:“乌铁!我们回屋说话!”乌铁十分意外,这个人居然是胡笙!胡笙说:“你们,还好吧?”
乌铁认真地看了看胡笙,虽然黑了些,粗糙了些,但他手足完整,眉眼清楚。
“你们没啥不好,我就踏实了。”胡笙說。
乌铁抬头说:“对开杏,我问心无愧。”
胡笙弯下腰,给乌铁鞠了一躬,深深的。他说,“兄弟,谢谢你给了我一条命。”
胡笙说的是在抗日战场上。两个情敌居然编在了一个班。识文断字、遇事冷静的胡笙当了班长,有作战经验、不惧生死的乌铁成了他的助手。那一天,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身边,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结果是胡笙下落不明,乌铁失去双脚。
胡笙看了看门外,小声说:“我已决定去……陕北。”乌铁隐隐听说过,这个叫胡笙的教书先生,在上前线之前,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一个特殊的组织,据说,那个组织很可靠,很有希望。
“我是来告诉你们,我还活着。同时来看看,如果乌铁你没有问题,我们就一起去陕北但你这情况,只能我一个人走啦!”
乌铁瞬间明白了这个男人的大义。他突然对开杏说,“胡笙还活着,而且好好的!你,你还是跟他走吧!”
开杏低声哭泣。
“乌铁,我不是来找你要开杏的,你就妤好待她吧!”胡笙的脸猛然上霜,“还有你最心爱   的马老表,我想物归原主。”
“兄弟,马老表你骑走,去干大事,它跟着你,就是我跟着你!”
“好!”胡笙纵身一跃,矫健地落在马背上。马老表驮着胡笙,腾空而起,向着陕北奔去,阵阵马嘶,震荡山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人和马结合起来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并将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B.小说巧妙地通过开杏交代了金枝救下马老表这个情节,使后文胡笙和马老表同时出现不显得突兀。
C.在抗日战场上乌铁明知胡笙是自己的情敌,还是奋力营救对方,是想弥补对自己抢亲行为的愧疚。
D.小说写胡笙奔赴陕北前看望乌铁和开杏,使这个抗日志士的形象更丰满,牺牲儿女情更显英雄义。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乌铁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马,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03:3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研究黑洞十多年,最接近我对黑洞想象的是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中卡冈都亚的样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黑洞研究创新团组负责人苟利军说。

卡冈都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如今,一个名为“视界面望远镜”(EHT)的国际合作项目决定给黑洞拍张照。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100多名科学家,利用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尺寸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来观测黑洞的视界面。经过历时两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与验证,首张黑洞图像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点公布:人类首次利用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射电望远镜,在近邻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成功捕获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这个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神秘天体终于露出真容了。

(捕编自《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出炉》,《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首张黑洞照片不仅让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兴奋不已,也吸引国内网友展开热烈无比的全民P图大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袁强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照片发布,激发了民众用多种方式来参与互动的热情,也给未来的科普工作带来启友:如何将非常高冷的科学成果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首张黑洞照片的出现是多国科学家通过位于世界多地的8个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可以说黑洞照的拍摄、冲洗等所有环节都是全球大合作的一个结果。袁强认为,未来包括天文在内的科学研究很可能越来越呈现大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而在民众的互动狂欢背后,也有一些专业的媒体与机构注意到全球8个天文望远镜观测黑洞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使用了另一“神.器”——超级计算机:据报道,负责“冲洗”照片的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各自的超级计算机将来自8个望远镜的每对可能的数据排成一行。通过比较,在数学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号。每台望远镜上安装的高精度原子钟会为输入数椐加上时间戳,让分析人员能够在事后对数据流进行匹配。

 (摘编自环球网《黑洞首照引发“全民狂欢”的背后》,2019年4月12日)

材料三:

据美国趣味科站10日报道,英国埃默里大学黑洞研究专家艾琳·邦宁说,黑洞的故事远没有结束,狂欢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有几个与黑洞有关的重要问题仍悬而未决。

黑洞巨大的热、快物质喷流如何产生?邦宁说,要想弄清楚这些细节,需要将覆盖相当小范围的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结果与更大的相对论性喷射图像结合在一起考虑。随着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问世,我们可能会获得不少答案。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何统一?那万有引力和量子理论彼此之间就真的“水火不容”吗?物理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希望未来有一天,创建出一个大一统理论,将这两者囊括其中,而这个未问世的大一统理论可能涉及某种量子引力。但邦宁对此持不同意见。她解释说,新图像没有提供可能缩小两个领域之间差距的新物理学。但她同时表示,人们希望从新图像中获得答案这一想法舍情合理,因为黑洞阴影的边缘将引力带入微小的量子空间。

霍金的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正确吗?斯蒂芬·霍金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霍金辐射”理论。邦宁说,事件视芥望远镜没有证实或否认这一理论。邦宁认为,人类最终有可能会弄清楚如何制造或找到一个这样的黑洞并且检测到其辐射,从而验证霍金理论的正确性。

(摘编自《狂欢之后的深思——首张黑洞图像没有回答的三大问题》,《科技日报》2019年4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球100多名科学家,利用一个如地球大小口径的虚拟射电望远镜,经过历时两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与验证,成功捕获了首张黑洞图像。
B.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使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对非常高冷的科学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热情,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C.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各自的超级计算机,通过比较,在数学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冲洗”出了照片。
D.霍金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霍金辐射”理论,尽管事件视界望远镜没有证实或否认这一理论,但人类终究有可能验证霍金理论的正确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都亚本是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如今终于露出真容,这说明科学从来都不仅仅止步于想象。
B.首张黑洞照片的出现是多国科学家联合“拍摄”到的,是全球大合作的一个产物,事实证明未来的科学研究很可能呈现大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C.随着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问世,如果把它与更大的相对论性喷射图像一起研究,黑洞巨大的热、快物质喷流的产生问题将迎刃丽解。
D.尽管新图像没有提供可能缩小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领域之间差距的大一统理论,但人们希望从新图像中获得这种理论的想法合乎情理。
【小题3】首张黑洞图像问世的科学意义何在?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光曲
李清明
①洞庭水乡水多、鱼多,以捕鱼为职业的渔民也多。他们每天早撒网晚收船,用捕获的鲜鱼换取生活的必需品,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春不种秋不收,家无隔夜粮……平日里我们见的最多的是他们都十分喜爱唱渔歌,高兴时唱忧伤时也唱,捕获丰收时唱一无所获时也唱,调情说爱时唱恼怒骂人时还是唱……只是选择的歌词内容有别,曲调的唱法不同而已。
②洞庭渔歌被乡亲们称为“丫口腔”渔歌,即为张口就来,兼有自由发挥、尽情抒发之意。早在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渔歌的歌词常无固定对象和讲究,多为见人唱人、遇事唱事、见景抒情;曲调有欢乐调、悲叹调、采茶调,甚至还有望郎调、烧火调、扯白调等等;内容有以传授知识、歌唱丰收、晓喻事理为主的儿歌、盘歌、叙事歌、节气歌、捕鱼技巧歌。据统计,这些洞庭渔歌光是有记录、有名目、得以传唱的便有300多首。
③在洞庭湖水乡,观湖景、听渔歌有一个极好的去处——远浦楼。该楼耸立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南岸,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体为一座三层四檐的歇山式建筑。她所展现的是:白天,湖水如练,平湖似境,柳岸如烟,远山若黛,渔民们驾着渔船唱着渔歌撒网洞庭;傍晚,他们收起渔网,提着鲜美的鱼儿迎着晚霞唱着渔歌,呼唤着眺立在远浦楼上等他们归来的妻儿老小一起回家。此时湖水如银,晚霞流金;桅灯闪烁,流萤似豆; 渔火、星光、湖山、篷影、城廓等皆浮动在无边无际的远山碧水之间——此楼此景被称之为远浦归帆,又名渔舟唱晚和渔村夕照,乃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
④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慢慢发现,只要登远浦楼远眺,用心聆听,便能知晓常年生活在洞庭湖上渔民们的喜怒哀乐。
⑤记得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洞庭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盈,湖柳茂盛,水鸟密集,水产品极为丰富。当我们站在楼上,听到随风飘来的阵阵渔歌,看到广阔的湖面上成百上千条大小渔船朝着远浦楼前不远处的深潭慢慢靠近的时候,我们便知晓洞庭湖一年一度最为精彩的捕鱼节目——开潭捕鱼的热闹场景马上就要来临了。
⑥开潭捕鱼大多在冬季进行,此时洞庭湖湖干水浅,鱼儿在枯萎的水草和残荷败叶间穿梭跳跃,将满湖湖水搅得浑黄;鱼鹰和飞鸟在低空中盘旋,瞅准鱼儿扎堆的地方,时而一个俯冲,时而一阵掠影,引得鱼逃虾跳,湖面泛起一阵接着一阵的涟漪。鱼鹰不喝污水,不吃死鱼,是洞庭湖环境好坏的重要信物。只见一脸兴奋的渔民们在千里湖面上驾着渔船组成圆形围阵,由远而近,挥篙扑水,拖网追击,将鱼赶至深潭用大型围网围住,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⑦开潭前夜,十里八乡的洞庭湖水乡渔民蜂拥而至,一盏盏若隐若现的渔灯,一股股浓烈的米酒醇香,一阵阵清脆的渔歌此起彼伏,夜幕下的洞庭水府,成了不夜的水上闹市。待东方出现鱼肚白,随着一声锣响,伫立船头的开潭船长用右手做月牙状紧靠嘴边发出“开潭啰”的号令,此时“开潭啰——开潭啰”的附和声伴随着桨声、吆喝声响成一片。
⑧时光如水,才十多年过去,由于洞庭湖上游筑坝截流,继而蓄水量少,湖床淤积;还有部分渔民目光短浅,常用迷魂阵和电击等方法竭泽而渔,加之血吸虫病在湖区卷土重来等原因,致使八百里洞庭千帆竞捕、渔歌唱晚、水天寥廓的场景渐成历史,难以再现。过去成片成堆、飞起来遮天敝日的鱼鹰此刻再也难觅踪影。
⑨如今,日渐干涸的湖面上间或也能见到几只小小的水泥渔船,而飘的来却多是如《十二月渔民苦》《养女莫嫁打渔郎》等苦情悲调的渔歌。歌声悲伤、哀婉,唱得人心忧伤沉重,也唱得满湖的湖水一片阒寂……据悉,洞庭渔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为遗产,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不用心拯救、不倾心珍惜和保护,我们将来真的只能从史书上、从传说中再见再听,抑或再传再唱洞庭渔歌了——这是令我们泪流满面的现实。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详细介绍洞庭渔歌歌调之丰富,侧面反映了渔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具有浓郁的渔民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B.作者对洞庭湖远浦楼及洞庭湖湖水及湖边环境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洞庭湖环境宜人,景色优美的特点。
C.作者在文中提到,鱼鹰是洞庭湖环境好坏的重要信物。如今鱼鹰再也难觅踪影,体现了洞庭湖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作者批判科技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认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得人们无视生态,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富庶。
【小题2】分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段落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解释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要登远浦楼远眺,用心聆听,便能知晓常年生活在洞庭湖上渔民们的喜怒哀乐。
(2)歌声悲伤、哀婉,唱得人心忧伤沉重,也唱得满湖的湖水一片阒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认识到了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敦煌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于是有了敦煌学的兴起。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潘挈兹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画,就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熏陶。
C.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素材,还有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
D.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将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了如服装设计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大胆采用泼墨泼彩法,源于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这是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C.受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利用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戴爱莲因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为成功推出飞天舞的舞蹈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众多艺术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借鉴,在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
B.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也将会随着现代文化及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有新的体现方式。
C.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高新科技的运用,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D.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制作了高质量纪录片《千年莫高》,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敦煌文化创意开发,展现敦煌文化的一次尝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D.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D.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同类题5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B.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C.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