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研究黑洞十多年,最接近我对黑洞想象的是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中卡冈都亚的样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黑洞研究创新团组负责人苟利军说。

卡冈都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如今,一个名为“视界面望远镜”(EHT)的国际合作项目决定给黑洞拍张照。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100多名科学家,利用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尺寸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来观测黑洞的视界面。经过历时两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与验证,首张黑洞图像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点公布:人类首次利用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射电望远镜,在近邻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成功捕获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这个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神秘天体终于露出真容了。

(捕编自《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出炉》,《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首张黑洞照片不仅让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兴奋不已,也吸引国内网友展开热烈无比的全民P图大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袁强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照片发布,激发了民众用多种方式来参与互动的热情,也给未来的科普工作带来启友:如何将非常高冷的科学成果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首张黑洞照片的出现是多国科学家通过位于世界多地的8个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可以说黑洞照的拍摄、冲洗等所有环节都是全球大合作的一个结果。袁强认为,未来包括天文在内的科学研究很可能越来越呈现大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而在民众的互动狂欢背后,也有一些专业的媒体与机构注意到全球8个天文望远镜观测黑洞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使用了另一“神.器”——超级计算机:据报道,负责“冲洗”照片的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各自的超级计算机将来自8个望远镜的每对可能的数据排成一行。通过比较,在数学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号。每台望远镜上安装的高精度原子钟会为输入数椐加上时间戳,让分析人员能够在事后对数据流进行匹配。

 (摘编自环球网《黑洞首照引发“全民狂欢”的背后》,2019年4月12日)

材料三:

据美国趣味科站10日报道,英国埃默里大学黑洞研究专家艾琳·邦宁说,黑洞的故事远没有结束,狂欢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有几个与黑洞有关的重要问题仍悬而未决。

黑洞巨大的热、快物质喷流如何产生?邦宁说,要想弄清楚这些细节,需要将覆盖相当小范围的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结果与更大的相对论性喷射图像结合在一起考虑。随着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问世,我们可能会获得不少答案。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何统一?那万有引力和量子理论彼此之间就真的“水火不容”吗?物理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希望未来有一天,创建出一个大一统理论,将这两者囊括其中,而这个未问世的大一统理论可能涉及某种量子引力。但邦宁对此持不同意见。她解释说,新图像没有提供可能缩小两个领域之间差距的新物理学。但她同时表示,人们希望从新图像中获得答案这一想法舍情合理,因为黑洞阴影的边缘将引力带入微小的量子空间。

霍金的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正确吗?斯蒂芬·霍金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霍金辐射”理论。邦宁说,事件视芥望远镜没有证实或否认这一理论。邦宁认为,人类最终有可能会弄清楚如何制造或找到一个这样的黑洞并且检测到其辐射,从而验证霍金理论的正确性。

(摘编自《狂欢之后的深思——首张黑洞图像没有回答的三大问题》,《科技日报》2019年4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球100多名科学家,利用一个如地球大小口径的虚拟射电望远镜,经过历时两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与验证,成功捕获了首张黑洞图像。
B.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使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对非常高冷的科学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热情,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C.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各自的超级计算机,通过比较,在数学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冲洗”出了照片。
D.霍金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霍金辐射”理论,尽管事件视界望远镜没有证实或否认这一理论,但人类终究有可能验证霍金理论的正确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都亚本是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如今终于露出真容,这说明科学从来都不仅仅止步于想象。
B.首张黑洞照片的出现是多国科学家联合“拍摄”到的,是全球大合作的一个产物,事实证明未来的科学研究很可能呈现大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C.随着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问世,如果把它与更大的相对论性喷射图像一起研究,黑洞巨大的热、快物质喷流的产生问题将迎刃丽解。
D.尽管新图像没有提供可能缩小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领域之间差距的大一统理论,但人们希望从新图像中获得这种理论的想法合乎情理。
【小题3】首张黑洞图像问世的科学意义何在?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胡杨
巴图尔
踏着厚厚的浮土行走在胡杨林里,这些令人生畏的虚土,早已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无论我们怎样躲避,也逃不过它们的侵袭,一股脑地扑向了我们。
可以说我对胡杨是敬慕有加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倔犟与高傲,深深地打动我的灵魂。而对这些春天奉献一片翠绿,秋天又捧出一色金黄的胡杨,我心中有太多的感动与深思了。 而它们生存的环境如此的恶劣,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它们用一生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实践着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和灵魂,会被这样的一种斗志而震撼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敬慕它们。
无论它们脚下站着的土地是何等的贫瘠,身处在怎样的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胡杨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渴望,放弃对绿色的向往。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小,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泛黄,都蓄积了胡杨一身的力量,只为了那一片并不太耀眼的绿色。
哪怕是死了,也不肯倒下高贵的身躯,立在大漠戈壁之中承受时光大刀的砍伐,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执着。
倒下又能代表什么?既不是屈服也不是放弃,更不是屈膝向上苍的乞怜。而是用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体验着时光匆匆而逝的脚步。
面对大漠戈壁,胡杨是永远打不垮砸不烂的勇士,它们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没有斩妖除魔的战刀。可它们有铁一般的意志,有钢一般坚韧的性格。就连时光老人拿它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留下一串长叹滚入宇宙的河谷中残喘。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虽然没人思考胡杨无处不渗透对人类的恩泽,可谁又想到过胡杨脆弱的生命和日渐恶劣的环境。它们用顽强的生命擎起头顶上的蓝天,昂首傲立在四季风沙的大漠之中。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绿色,而它们用失血的胸膛把希望奉献给了塔里木的大地。塔里木因它们而精彩,因它们而令人向往。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有多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此时,再精辟的语言,再精妙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空洞,那么微不足道,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慨。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它们不是为了一句赞美之词而生,更不是向我们炫耀它们一身的野性。它们用一生去体验生命的苦难,用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一寸寸光阴的流逝,与塔里木旷古的大漠风沙对抗着,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生命的温柔和心中不变的坚强。
沉思之中,我领悟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着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感情为线索,抓住胡杨所独有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张力,比如“失血的胸膛”“最无奈的生命”等,为胡杨所处环境的恶劣鸣不平,揭示了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主旨。
C.文章结构安排自然平实,由实到虚,由对自然界不屈的胡杨的赞美,对胡杨精神风貌的赞叹,最后到对人生命的思考。
D.“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运用顶针修辞格,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胡杨的不屈和坚忍。
E.文章主要描写一株“傲立沙漠之中的胡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特写般的笔法,突出了散文的主旨。
【小题2】文章以“胡杨”为写作对象,一开篇却写到“浮土”,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 敬慕”和“敬畏”胡杨?
【小题3】仔细阅读文中画线语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小题4】作者说:“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请结合文本和我们自身的理解、感受,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读经典

经典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还能包括西方世界一些好的舶来品。一般经典之作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讲述着天理、人伦,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教化着人们。它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章程,强调了人自我素质的提高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物欲极度膨胀,信息无限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物质至上”的信条,他们忘却了那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抛弃了精神上的家园,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

商业文明倡导的是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而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的则是庄敬平和的理性生活,因为理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理性文化倡导个体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而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更不是放纵自我。

经典在文化上的价值,表现于熏陶一种正当人格的养成,同时经典具有调理人心、救治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作用。我们所提倡的经典,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从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讲“天道远,人道迩”,这里的人道即社会伦理,这是个体的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假使一个人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那么他的所有价值都将无从说起。

重读经典,除了儒家的传统经书,如众所周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应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如使《庄子》、《子》、《韩非子》,以及历代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使人能够暂时从纷纭扰攘的商业社会中抽身而出的良师益友,让人能够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

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重读经典的时候,你能时时感受到,原来理性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浸润着读者的心灵,纵是作品诞生在一百年前甚至更久,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历史竟是如此的相似,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许许多多的情感、行为、错误、经验竟然是一样的,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在几个世纪前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能在历史的无限循环中看到一些豆古不变的东西。

近几年来,呼唤重读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现实中的重读,不过只是少数文化人不时的呼吁和偶尔见诸媒体的几篇报道,并没有形成实际的风气。朱自清先生早在1942年就这么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又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对于其本国的经典都应抱有这么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这代人,都应该重读经典。

倡导经典,同时就是在倡导道德、法律和度诚,就是在倡导和谐社会。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经典,让心灵穿越千年的障碍与前贤沟通,从书中找到属于我们当代的瑰宝,让我们的步伐与时代同步,与经典偕行。

(摘自百度文库《重读经典》)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西方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所说的经典。
B.理性文化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不放纵自我,不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
C.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是商业文明所倡导的,而理性生活则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D.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道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是因为他们以“物质至上”为原则,忘却了先人留下的经典。
B.最近几年,虽然重读经典的呼声很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实际上却没有形成气候。
C.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以朱自清的话为例,说明国民需要阅读经典。
D.作者阐释了经典的内涵,论述了当今时代阅读经典的意义,呼吁国民重读经典,与经典偕行。
【小题3】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锏,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梅、程师徒二人“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
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让作者佩服。
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 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
【小题3】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的技艺

徐贲

①人们在讨论“学问”问题时,总是强调学问的学识,而忽视学问的技艺,在论及学问的时候,关注的是学识的积累(阅读、思考、见解)和学识的文字产品(著作,授业,演说),但是,在学识积累和文字产品之间,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近几年来,西方对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一17世纪)人文学者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种对他们学问技艺的关注:他们是怎么处理和管理知识信息的,怎么记笔记和做评注等。

②学识积累既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消化知识的经历。在这个过程和经历中,关键是如何处理和管理知识。从阅读的文本中提取选段或要点,用某种方式储存起来(记忆或笔记)。储存知识需要学识与技艺协调配合,方才能够有效地储存有价值的知识,排除掉无价值的,有了妥善的储存,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或者至少知道到哪里去搜寻,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学者大多每读一本书都会做这本书的私人笔记。15世纪以后,由于印刷术的推广,这种笔记方法还成为一种在学校里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技能。怎么做笔记并没有一定的成规,那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建议。有的教师建议,阅读书籍时先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评注(自己的理解、看法、联想等等),然后再在笔记本里整理成比评注更完整、连贯的笔记。但是,也有的教师认为不一定要这么做,只要在书页上留下评注即可,不必再誊写到笔记本上,16世纪卖得最好的是给学生用的笔记集萃和文摘汇编,教师拿这些书“做课外指导”,整个20世纪,都在不断引进新型存储介质——录音带、录像带、缩微胶卷、复印机、计算器,电脑磁盘等,这些存储介质极大地拓展了‘人工记忆’的范围和可用程度。把信息装进自己脑袋的重要性似乎越来越低。今天,重申记忆对于学习的关键作用,也就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上曾经被学者们重视的笔记技艺。然而,笔记毕竟只是帮助记忆,训练记忆,而不能代替记忆。笔记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记忆辅助,一种工具性技艺,其用途是帮助管理个人记忆本身难以独立处理的大量知识信息。如果用笔记来帮助记忆,而不是弱化记忆,那么笔记就不仅有助于学习,而且也有助于写作。

④在过去,笔记本里的知识内容是个人自己储存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保存着由无数他人共同聚集的许多知识内容。记忆不是不再重要,而是作用发生了变化,这就好比许多原先要你自己做的事情,现在可以交给秘书,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无事可做,而是说,你现在要做的是与以前不同的事情。

⑤学会如何在互联网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和运作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求知方式。它特别取决两项能力,第一是辨别信息的真伪,那需要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第二是确定信息的相关性,那就需要选择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排除干扰和非相关的知识信息(哪怕那是真实的知识信息),这对于做学问的写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互联同能够为这种写作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便利都是以他是否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和判断知识相关性为前提的,否则太多的信息反倒会成为一种累赘和妨碍。但是,光有这两项能力还是不够的,那些只是关乎逻辑思考的能力。全面的思考还需要在写作或讨论具体问题时,能够在头脑里激活大量的个人知识记忆。互联网不应该是个人记忆的代替品,而应该提供上网者与它互动的良机,刺激他的智力兴奋点,激活他的个人知识记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拥有用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储存的知识记忆。这种记忆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选自《随笔》2018.1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词语“信手拈来”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处“秘书”作用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搜索整理资料。
B.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资料并处理日常事务。
C.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建立资料库并能完全代替我们工作。
D.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管理知识信息。
【小题4】第⑤段作者是如何层层推出自己观点的?
【小题5】结合本文观点,举例谈谈你学习语文的有关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