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后面各题。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 :“你认识它吗?”
⑾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选自《名作欣赏})
【小题1】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_梅到_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小题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小题3】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小题4】叶子时期的“梅”具有独特的美感。下面表述不符合作者感受的一项是(   )
A.具有朴素美
B.具有刚健美
C.具有清纯美
D.具有含蓄美
【小题5】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小题6】第⑧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的内容是什么?
【小题7】文章结尾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显露”还是“隐藏”,梅都不因人们的喜好而活着。
B.梅有它自在的生命本性,叶子和花都是梅的生命的自然形态。
C.长叶是为了开花,“隐藏”是为了“显 露”,花是梅最重要的生命价值。
D.当开花时开花,当长叶时长叶,梅的生命过程都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小题8】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叶芝的诗,意在阐明自己看重的是腊梅独艳天下的显露的一面,而是它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
B.文章第10段写“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作者的本意不是考问别人是否认识梅树的叶,而是告诫人们,对一个人不但要认识他的外表,还要认识他的内在本质。
C.本文借赞颂叶子时期的梅,来歌颂平凡的人生,借批判那些赏梅者“短暂肤浅的爱”,鞭挞了那些追慕虚荣趋炎附势的凡夫俗子。
D.本文语言含蓄,表意深刻,例如第3段写“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这几句虽是“寻梅”的写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写照。
【小题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种是(  )
A.议论文
B.说明文
C.记叙文
D.散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02:3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摘编自《德国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材料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8月2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论坛环节开幕,展会部门将在8月23-27日对民众开放。活动现场,新浪科技等媒体对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进行了采访。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23%,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这意味着中国有99.77%的工作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谈到近两年的机器人发展成果,曲道奎表示,替代率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保有量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6年同比增长30.9%.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机器人密度低说明了市场空间的潜力。  
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可能是失业率的提升。曲道奎认为,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个明显差异一一机器的功能。前三次革命中,机器取代的都是“人类的肌肉”,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对智能的取代。在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摘编自《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会取代人就业将重新定义》)
材料四: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辛国斌说。  
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显然极具潜力。而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先例的新兴产业来说,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建立开放共赢的全球合作新体系,这已成为本届机器人大会嘉宾们的共识。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表示,非常期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以两国在机器人领域加强合作,“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比较小,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去投那些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的东西,但是不能所有人都去摘已经成熟的果子,必须要有人种树。以色列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应该相互合作一起种树”。  
“俄罗斯非常愿意和中国进一步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全球机器人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Nedelskiy说,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人类来说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这个领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突破。     
(摘编自《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新突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居于世界前列,他们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涉及领域广泛,分工更加细致。
B.材料二近年来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均在迅速增长,中国市场自2015年-2016年快速增长后逐步趋于平缓,但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材料三新松公司的产品涵盖工业、洁净、移动、特种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
D.材料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比例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亟需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贏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阐述了德国很多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一现象。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数量,高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
B.材料二中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都在快速增长,图表中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16年,这一年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年。
C.材料三中我国机器人替代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保有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机器人可能会起到引领作用。
D.智能的工作,使失业率提升,大部分人失业会成为常态。
E. 材料四中国机器人行业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这引起了国际相关国家的关注,开展全球化合作将会推进这一行业的深入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小题2】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 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淛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小说是叙事散文,有人物、情节、主题三大要素,也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这与史传一样。
B.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总体上还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
C.中国古代小说具有虚妄无稽的特点,因而在“史贵于文”的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都遭受到不小的非议。
D.实录与短小是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特征,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就属于这一类。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传与小说明显的区别在于真和假,即史传是据实而写,说的是真话,而小说总体上是作者虚构的,讲的是假话。
B.丁耀亢认为,小说文体是从唐宋开始的,在元代广泛流传,百姓把小说与经史并传的原因是为小说的“情”所动。
C.唐代以前的“小说”并非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具有实录性质、篇幅短小的丛残小语,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
D.野史笔记重在纪实,在文体上包括叙事文、说明文和论说文,主要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小说与史传都属于叙事散文,因而小说《十面埋伏》中塑造的项羽形象与《史记》中记录的项羽形象是一样的。
B.唐代以前的“小说”被称为“古小说”,“古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文体,唐代以后,“古小说”发展成野史笔记。
C.谢肇淛和丁耀亢都认为,小说与杂剧戏文一样,它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因而虚妄无稽就是小说的特征。
D.笔记小说既有实录的特点,又有虚构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记小说既属于历史学范畴,又是小说家族的一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象丛生,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建筑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贪大。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工程、建大广场,“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二是媚洋。在一些城市,山寨白宫、山寨凡尔赛宫、山寨威尼斯小镇频频亮相,在西方国家只存在于书刊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展览的扭曲形的摩天大楼,在我国竟然堂而皇之地盖了起来。三是求怪。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设计的武验场。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建材和资金,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矗立在大地上的史书,是鲜明的文化符号。与这些基本定位相对照,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筑存在共同的“病态”。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吴良镛认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贝聿铭表示一些当代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从深层次看,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的匮乏。即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淳华越来越近;冋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城市居民所认可的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可以赋予市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湘西的吊脚楼……这些建筑“因风吹火,照纹劈粜”,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蘊,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相适应,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绽放,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绚烂彰显。这些饱经沧桑的建筑瑰宝,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价值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当代中国建筑当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现代成果、融入现代元素,但不能忘记,它们还背靠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样式。在推进堿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传承弘扬,又要借鉴创新;既要有“自美其美”的底气,又要有“美人之美”的心胸。

(摘编自赵中枢《从文化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大工程、大广场落得冷冷清清收场的结局,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内涵。
B.山寨版外国城市建筑频频亮相,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
C.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建筑,因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而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D.“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的建筑设计理念,要求建筑能体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中国味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我国城市建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乱象,其根源是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
B.文章列举的我国城市建筑中的一些乱象,折射出一些地方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和媚外的心态。
C.文章以较大篇幅阐述建筑和文化的关系,是为了强调城市建筑现代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D.对于城市建筑现代化,文章先概括了城市建筑的一些乱象,接着分析其原因,最后指出推进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混乱的价值取向和混乱的价值标准自然会滋生乱象从生的城市建筑。
B.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建筑,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附着城市的精神,是肌体和精神的交汇融合。
C.北京的胡同等中国传统建筑传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
D.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我们既要有“自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又要有“美人之美”的文化推介行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帝御制《盛京赋》散谈

王充闾

说到《盛京赋》,人们自然会想到赋(尤其是汉赋)这一古代重要文体的发展源流。赋是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融合的产物。自从战国后期诞生以来,特别是汉代大赋的出现,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号称“赋圣”的司马相如确立了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体例:通篇大肆铺陈辞藻,极尽夸饰、赞美之能事,最后带上几笔,略显讽谏之意。典型的赋,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序、正文和被称作“乱”的结尾。它的“丰辞缛藻,穷极声貌”,非常适合对盛世的歌功颂德,能够迎合封建帝王的豪华追求与骄奢心理。因而与政治结合得比较紧密,很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

这种汉大赋,有一些是咏诵名都胜邑的——主要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皇都,以彰显帝京文化,盛赞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内容多是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罗列宫观物产,杂谈禽兽草木,等等。最早的有扬雄的《蜀都赋》,傅毅的《洛都赋》,而以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最著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徐干的《齐都赋》,刘桢的《鲁都赋》,左思的《齐都赋》,而声名最为显赫的是左思的《三都赋》。迨至唐宋时代,赋这一文体出现了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那种大赋形制的京都赋就相对稀少了。

乾隆帝这篇以陪都为题材的三四千字的大赋,具备了一般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诸如用韵、对偶、讲求文采,铺张扬厉,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以意象、形象为表现手段,等等;同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其内容与形式,都深深刻上了汉大赋的烙印;而且囊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的内涵。像班固的《两都赋》,主要状写东西二都山川形胜、物产丰饶、宫室之美、田猎之乐,并且包孕了抑奢崇俭的内涵;而左思的《三都赋》,是写三国时期三个京都的壮美形势,刻画封畿的环境,市井的繁荣,宫室的瑰丽,游乐的盛况。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蜀都写其险阻,吴都写其富饶,魏都写其壮伟和典章制度。《盛京赋》集其大成,既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内容十分繁富,显现出意在雄视百代的帝王文学的气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有些句子袭用前人辞赋名篇;堆砌、凑泊,杂沓、繁琐;而且使用一些生字僻字,晦涩难懂。应该说,有些缺陷也是此一文体本身带来的,不独此赋为然。……

其实,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种文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颓的必然历程。近年,国内掀起一阵作赋热潮,“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但实事求是地说,除了部分具备赋体特征、文学性较强者外,许多作品有其名而无其实。有一些敷衍成篇,无非像那类既不合乎格律又缺乏文采的所谓“传统诗”,是不具备传诵价值的。

(节选自2010年11月02日《天津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对《盛京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盛京赋》是清高宗乾隆帝创作的、能让人联想到“赋”这种古代重要文学体裁的发展渊源的大赋。
B.《盛京赋》是乾隆惟一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沈阳人将把它作为文化名片让人感受沈阳历史上的陪都文化。
C.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和乾隆《盛京赋》这“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
D.《盛京赋》既陈述谒陵宗旨,又抒发感受,更写山川形胜,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瑕疵明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合,催生了赋, 赋的渊源应追溯到先前的《诗经》和《楚辞》。
B.赋的重要功能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它与当时的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倍受统治者的关注。
C.历代“京都赋”都讲究文采,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但因讲究文采而堆砌词藻、使用生词,晦涩难懂。
D.受赋体文学的影响,近年来,“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大部分作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赋主要歌咏名都胜邑、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等,故有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
B.《盛京赋》集大赋之大成,有压倒百代帝王文学之气魄,就连《齐都赋》、《鲁都赋》也稍逊风骚。
C.《盛京赋》具有一般赋体文学的体裁特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烙上了汉大赋的深深印迹。
D.《盛京赋》包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中描写京都盛景、彰显国富民殷、引用名篇、追求文采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