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田野
阎连科
①说起田野,委实人为地有了过多的诗意。但它诗性的本质,却是极少有人去发现,去展示,去述说。我们看到的田野的文字,如同山梁上叠起的阳光,一杆杆、一束束,把黄褐色的土地照得很是溢光流彩了,十二分地金银化了,可那些真正从土地深处溢入生活营养了人生的东西,却被写诗的笔忽略去了。也读到过田野上生发的苦难的文字,泪成得很呢,血也红得很,然那土地对泪和血的吸收却是不见了的,至于血泪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温馨的丰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
②我想,田之所以称为田野,并不是因为收割前它四处漫流着黄灿灿的麦香,不是秋天那个很少的天数里,山上山下,漫无边际地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色泽。这些都未免太为诗情,太为次要。我是这样想的,你既然是田野,你不生长庄稼你干什么?作家和诗人都是田野的外姓人家,只有农民们不是。那些人喜欢面对田野惊惊乍乍。老成的农民们,面对田野是什么也不说的,他们月深年久的沉默,和田野深处那没有形声的诗性,其实有着无尽的沟通和暗合。如果你们觉得我还像个农民,记得我的祖祖辈辈都还埋在田野里的话,或多或少,就请信我这么一句:真正的田野是没有的。诗是诗人们的诗,文是文人们的文,田野上并没有那些优美的景物,没有那些诗文。
③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农民不把田野称田野,农民称田野只说一个字:地。田野这词语本身,就是被诗化了的。几分的诗意,就隐含了几分美美妙妙的假。地,才是还原了田野的本身哩。
④地也并不是说有土就是地,必须有劳作,有风不调、雨不顺,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从哪一辈开始,祖先们就都埋在那里,连骨头都化成了雾浓浓的土,不小心才会偶见一块布满细小蜂窝的骨核,这才算勉勉强强有了地样。还应该说的,地上不一定要有战马的蹄痕,牛蹄比战马的蹄痕更为接近地心。马蹄太历史化了。田野已经被历史压得潮汗浸浸,那些真正在田野或地里生存的人,却大多被历史挤到了马路边上,且似乎也是该着的,他们也那么地不以为然。
⑤我以为,地也好,田野也好,诗也好,文也好,真正的田野,不是土的丰厚或者贫薄,不是丰收或者歉收,不是马蹄或者牛蹄,该是庄稼和荒草之间,秋天和冬天之间,活着和死去之间,孤孤寂寂地站了一个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但他(她)是必必然然的农民,脸上布满了爷爷的皱纹,搭了一缕奶奶枯干在额上的灰白的头发,远远地瞧去,宛若一柱被雷击劈了的桩木,近了,你才看见,他或她的怀里,拖了一个死了的孩娃。孩娃的肚子鼓着,嘴角挂了浅红灿灿的笑。他是吃了新的将熟的毛豆胀死了的,所以他死了还笑。那人是去找埋藏孩娃的地方,走了千里万里,昼行夜宿,黄昏前赶到了田野的一沃田头,说这里好哩,旱能浇,涝能排,你就在这儿活吧孩娃,你爷你奶还在家等着生老病死,我回去给他们准备棺材去了。也就把孩子埋在那儿走了。一路上没有回头望那小小的新坟,却叮叮当当留下一路的歌声:“一路的庄稼一路的土,一路的活人一路的丘,今天我从庄稼地里过,明天我往庄稼地里留。”这歌声是土地真正深刻的诗哩。
⑥这个时候,土地才真正有了历史,有了诗性,成了田野。我一直认为,历史并不是时间的持续,人生也不是时间的记忆,只有埋了孩子还一路唱着从土地上直走过的脚印才是时间、历史和记忆。那留下了这种脚印的土地,是真正的人生命运和田野的诗性。
(摘编自《阎连科散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田野”为标题,由田野所具备的诗性本质引出话题,先指出有些人不是真正清楚其含义,再用农民与土地的沟通、暗合来阐述田野的内蕴。
B.作者认为,先有土,经过血汗的奋战和浇灌,才逐渐成为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前赴后继,把土地沃成田野,赋予了田野诗性。
C.埋了孩子还唱着歌的农民,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一样,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他们变得隐忍、麻木。
D.全文“说”田野,“说”既含描写之意,又有“论”的意味。“说”的对象是田野,也有田野上劳作的人;“论”了田野的内涵,也赞美了田野的诗性。
【小题2】本文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这样的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30 01: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和90年代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所引发的人类对AI初次集体焦虑不同,这一次,AIpha-Go没有使用蛮力算法。当年深蓝的胜出方式很干脆,卡斯帕罗夫说自已会提前计算十几步,而深蓝可以每秒钟轻松计算出上亿个棋子可能移动的位置。但围棋不同,在19x19的棋盘格上,黑白两子所能演变出来的可能性是3(黑、白、空)的361次方。除去规则上不允许的组合,约有2.08*10^170”种可能。有人计算过,靠超級运算能力算出必胜棋局,需要的运算量在10以上,目前根本做不到。当然,这也不是人类下棋的思维方式。人类现有的计算技术像流水线,是“串行计算”。即使是256核CPU,也只是同时处理256件事情。而人类大脑有上百亿个种經元,这上百亿个神經元可以认为都是并发活动的。子是乎,人工智能须将现行的计算方式进行升级调整,这就是在传统CPU计算方式的基础上,搭载其它的并行计算单元。

AlphaCo就不是一台单純的超级计算机,而是由多个数据中心作为节点相连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神经网絡系统与人类大脑有些相似,是由大量的人工神經元构成。人的大脑大的由100亿不以上的神經元构成。一般而言,神經元的数量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所以IBM公司有一个长期目标,打造一款配备上百亿个神经元和上百万亿个突触的计算机芯片系统。

人和几种动物的神經元的数目量级

种类

蜗牛

蜜蜂

蜂雀

老鼠

人类

大象

神经元数量

104

105

107

108

1010

1011

 

AlpbaGo有策略和价值两套网络。AlphaCo 用策略网络运算下棋招式,同时用价值网络减少不必要的瞎想。它只会集中精力想未来的20步棋,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计算上百步,这更接近人类的思考方式,即AphaGo表现出了人类F模的直觉。

材料二

近日,网名为“Master"的神秘围棋手连续战胜包括中韩围棋名将在内的众多棋手,获胜60场,没有败绩!“Master" 也终于揭开了卢山真西目,它就是新版AlphaCo。可以说,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推翻了人类棋手花了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对应复杂度的方法就是“深虔学习”,这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方式。它试图模仿大脑的神经元之间传递、处理信息的模式。在简单的规则制定之后,计算机就可以模仿大脑学习,当然,不知疲倦,速度也更快,这也是AIphaGo可以快速学习、进化以至超越人类的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不管再复杂,但规则却只有那么几条,这是一种有规则的智力游戏。而在更为关键的,没有明确规则的生活、学习、劳动的场景中,它离人类还差得远。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与人将是一个合作关系,人类不必恐惧。它有助于人类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让我们得以进行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材料三

AlphaGo战胜当今围棋高手第一人柯洁,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不过,无论人们觉得人工智能将造福还是毁灭人类,如果不继续研究下去,都始终无法给出结论。只有当我们深入开发才能了解它的价值和危险,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面对人工智能的理智态度,绝不是停滞不前,空想和焦虑。

同时,如果AI够聪明,它就一定要毁灭人类吗?超越人类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和它们将毁灭人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首先,智力水平和领导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必然联系;就算有一天,一个超高智力水平且完全理性思考的人工智能真的获得了统治地位,它为什么要毁灭人类呢?事实上,人类越聪明,越不会轻易实施物种灭绝,因为它们对人类有价值。

其实,人工智能目前仍然不是一个我们需要为之焦虑的话题。相比AI;人类更可能会毁在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流行病等其他问题上。比尔·盖茨就认为,如果在有生之年经历人类大規模消亡,那么最有可能的祸根,不是被战争、地震、小行星的撞击,而是一场大规模的流行病。显然,最了解人工智能的人群,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焦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paGo战胜围棋高手的算法有别于深蓝机器人,不是简单靠超强的运算能力,而是依靠它的一套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B.人工智能的基本途径是改变传统计算机的“串行计算”,通过并行计算等方式,构建起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
C.神经元的数量越大其思维水平越高,因此提高人工神经网络能力的方法是尽可能集成更多的人工神经元。
D.AphaGo的价值网络使它能集中精力来“思考”当下最重要的事,这与人类的思考方式相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材料都是由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中韩等围棋高手引发出来的思考和认识,都论及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心和恐惧。
B.围棋虽然只有361个点位,但能够形成的组合高达2.08*101^170,现在的任何计算机都难以算出必胜的棋局,但人工智能可以获得板高的胜率。
C.人工智能即使智力水平再高,也不可能统治人类,因为决定领导地位的不是智力,而是在没有明确规则的场景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D.人工智能的危险,较之眼前我们要面对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贫困和流行病等,要小得多我们很可能要面对一场大规模的流行病。
【小题3】请从材料二、三中简要概括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应有态度及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墟随想
李丽红
我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
当我的脚跨进殷墟的大门,迈上门口的青石台阶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午后的天空,高而远,是安静的,淡淡的浅蓝,无所谓的蓝,无所谓的几片云,轻轻地、悠悠地飘着,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万丈光芒像波浪一样无声地涌来,却不炽烈,说不清身上什么地方倒有一丝丝凉。
是不是阳光已经陈旧古老了?这还是三千年前照耀着殷的阳光吗?对于时间的河,三秒钟是一瞬,三千年也是,对于人类历史的河,三千年,确实够遥远了。此刻,当我慢慢靠近一段过去的时空,想起儿时趴在一口古井边上向下看的情景,井底的水是幽暗而沉静的,水缓慢而沉重地晃动,有夜的天空一样的黑光。历史的纵深就像那口井一样深邃、神秘、深不可测,它让我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遥远得让我无从把握,无以触摸了。
一千多年,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从辉煌到没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金戈铁马的冰冷无情,有苦心孤诣的经营,也有骄奢淫逸的放纵。如今,这一切早已都烟消云散了,部族的厮杀归于沉寂,疆土的争持归于沉寂,王的威仪归于沉寂,后的美丽也归于沉寂。一个逶迤千年的王朝,在三千年后留下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它留下了殷墟。今天,在一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我就在这墟间,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漫步,从南到东,从东到北,再从北到西,从殷墟博物馆到甲骨文碑林,从车马坑到墓葬群,再到妇好墓。风很柔情,丝丝缕缕,缠绕着我的脚步,所以脚步犹豫不决,裹挟着目光,所以目光游移不定。在一个王朝的碎片中,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会错过什么,内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座废墟,这是一个王朝的记忆,也是一个王朝的诉说。
我只有倾听。
青铜、兽骨、龟甲、玉饰、陶、兵器、墓葬……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器物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在幽暗的角落里,或忧郁,或喜悦,或呐喊,或叹息,幽幽地、悠悠地诉说。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目光掠过,那些陶,那些青铜,玉饰,无一例外都有一个拗口的名字,我叫不上来,却都似曾相识,不说青铜和玉饰,只说这些陶,和我家储藏室里大大小小的罐子真是如出一模,这就叫一脉相承吧。但一脉相承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当我注视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些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它们是太阳,是草,是花朵,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是潺潺流动的水,那么新鲜、生动,有色彩,有温度,亦有香味。在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中间,人的意志好像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和过去的阳光、风、花香、水色奇异地揉和在一起。我站在那里出神,看着阳光投影在地上的字,不知道我是它的一部分,还是它是我的一部分。
只有源头的清冽与甘甜,才会有这样清淡、疏离,幽远的美。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衔接,也懂得了融入。我相信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些在自己的生命里已经走远的东西,生命深处的,生命里最真实的,爱或诗歌。青铜的绿锈,玉的沉光,陶的泥土本色,也许现在能留存的,才是本来最应该具有的。
也只有沉默。
这是一个真实的王朝。它的真实是司母戊鼎。我被鼎的沉重、沉稳,鼎的坚不可摧,鼎的不可撼动所震慑。做为权力的象征,没有比它更形象了。它的真实是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纸上的一刹那。它不容置疑。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
是谁的诗?忘了,是哪个朝代的诗?忘了,但不用多说,无论是谁的,无论是哪个朝代的,这诗是我现在的心情,是我想像中殷商的模样,这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来自殷商的一股清流。
(选自《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心情,为下文写“我”对股商的历史以及文化的理性思考作了铺垫。
B.作者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殷商时代蔚为大观的遗迹和文物令作者发思古之幽情,脚步变得犹豫,目光也游移不定。
C.作者引用“穆穆清风至”等诗句,形象而又诗意地表现了自己行走在版墟面对历史文明时的感受和心情,语言隽永,蕴藉深沉。
D.这篇文章名为“殷墟随想”,主要内容是对殷商时期社会生活情境的再现,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残骸的浓浓叹惋和留恋之情。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
(2)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
【小题3】作者面对殷墟采取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持这两种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
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阀之律,移刑法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狭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狭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狭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脆,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狭谷是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狭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换。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狭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得狭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蜿(______)  ②层(______)  ③裹(______)
【小题2】选文是从______、特点、______、______和发展等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阅读选文第⑤段,请简要写出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小题5】选文第⑦段加点词“那时”指什么时候?
【小题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阳光照进羚羊峡谷时,光与影的舞路便在这里释放魅力。
B.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C.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D.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定时地冲过狭缝谷。
【小题7】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B.时间顺序C.空间顺序
【小题8】在选文中找出与以下句子意思相符的成语
①形容名声盛大——(______)
②非常神秘,难以推测——(______)
③形容某些事物表面或造型精巧玲珑、曲线流畅——(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打开APP,你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解锁一辆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以极低的费用,轻松地骑到目的地。
最近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了新的内涵。
旺盛的用户需求促使资本与市场活跃起来。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大幅上升,预计2017年年底将达到千万用户规模,而共享单车平台已经从最初的17家迅速扩大到27家。
电商网站的发展脉络为共享单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共享单车未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运营商,而是一个数据收集中心。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它们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在服务当中又将会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
共享单车盈利模式有待梳理和建构,这注定了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电商的发展为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共享单车或许能够找到真正落地的机会。
(摘编自新华网《大数据:共享单车未曾尝试的新未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市民(62.1%)对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性、环保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有42.5%的市民对部分使用者素质较低、有意损坏或将其据为己有感到担忧,还有29.3%的市民认为“共享单车违规停车,扰乱正常秩序”;此外,23.0%的市民认为“单车增多,占用有限社会资源”,20.7%的市民认为“同行恶性竞争,降低用户体验”,还有14.7%的市民认为“单车发展不够,数量不足”,另有6.9%的市民认为“要使用时寻找空闲单车不方便。”
从总体上看,市民对共享单车所带来的便捷、环保的特性基本认同,但也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表示了担忧。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也基本以年轻人为主,有研究发现,25-35岁人群使用最多,其次是25岁以下人群。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对共享单车的认知与其使用呈现“倒挂”趋势。年轻人对共享单车的积极评价不如中老年市民,中老年市民对共享单车的利与弊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在针对“违规停车扰乱秩序”的认识上,年龄越大,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比例也越高,60岁以上人群为39.3%,30岁以下仅为21.6%。这也反映出年轻人更关注共享单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中老年人更关注由共享单车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
(摘编自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共享单车专题调查报告)
材料三

(注)左侧纵轴表示用户规模,右侧纵轴表示增长率,“E”表示预测。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自行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材料四:
从2017年7月10日杭州率先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投放开始,两个月之间,上海、深圳、北京等12个城市,先后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
随着2016与2017年之交共享单车风口骤起,共享单车教量激增,北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60万辆共享单车。
可是并非所有入局者都会享受市场红利,3VBike的“沉船案例”,也再次证明了共享单车市场并不是谁都能玩转的。至于快速“沉船”的原因,3 VBike的负责人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运营中出现了共享单车大量被盗的问题。投入的1000多辆车中,现在我们只找回了几十辆,接近100%的单车消失。车辆丢失的原因,一是用户素质比较低;二是防盗措施方面,考虑到成本问题,没有用智能锁和GPS定位。
(摘编自新浪财经领道《多地对共享单车新增投放按下暂停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这意味着它的盈利模式必将被重新梳理和建构。
B.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共享单车有着更积极的评价。
C.据材料三可知,中国单车租赁市场用户规模预计2019年将继续增长,超过千万,但用户增长速度将减缓。
D.从材料三的中,我们可以看出,2015到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用户增长最高,新增用户人数也最多。
【小题3】如何让“共享单车”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