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话。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开篇吸引读者兴趣,它既是张二狗的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小说紧紧围绕“我要去北京”展开。
B.第二段从“要接送孩子、去京耗时无意义、收支不划算”三个方面讲述了主人公张二狗N次对“我” 说要去北京,却又无法成行,只能“唉声叹气”的现实原因。
C.“我”对张二狗要去北京的事情,在“我”揭穿他的谎言之前,一直报以的是一种冷漠无视甚至厌烦的态度,一方面是二狗多次唠叨,一方面是北京对常去的“我”毫无吸引力。
D.小说的后半部分设置精巧,通过张二狗两次造假“北上”,又两次被“我”看穿的情节设置,使得小说扣人心弦,同时又富有节奏感,实现了小说结构的张力。
【小题2】请概括文中主人公张二狗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两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10:4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
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入选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牧师收留他,但遭到了拒绝,原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C.“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石人耶稣说的这句话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门”本应是接纳、包容的象征,但从萨劲特的遭遇来看,无论是牧师的“住宅的大门”,还是小教堂的“门”,对他都是一种拒绝。
E. 小说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拉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魂
王海洋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 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
(摘编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
B.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
C.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小题3】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逃跑

铁凝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之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要看手术难度和住院时间的长短。
一万五千块,对老宋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块钱也不到。回到传达室,他不再往床上躺,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天,老宋对老夏说,由它去吧,反正我也老了。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叶落归根了。老夏说,你说到哪儿去了,哪有过不去的河?
老夏终于成功了,他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耳朵嗡嗡作响,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一次,这么多。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把它们分门别类再排列组合;他一张一张地抚摩它们,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它们,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它们。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忽地站了起来,伸出左腿上下掂量着它。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己见,他给自己摆了一个很奇怪的姿势:他右脚离地,金鸡独立般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类似儿童踢毽子、跳房子之类的动作,居然也做出来了……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摔在地上,他双手掐住他的病腿想,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早晨,老夏叫老宋去医院。双眼布满血丝的老宋说,我想等一天,等我闺女来了也不迟。老夏觉得有道理。
这天晚上传达室分外安静。第二天,当老夏又来传达室催促老宋赶快去医院时,发现传达室已空无一人。老夏骑车赶往医院,为老宋做过检查的医生说,那个病人来是来过,可是又走了,他来只是问做静脉修复术便宜还是锯腿便宜。后来,他发现老宋跑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就是老夏从老宋亲戚那里打听到老宋花了两千元在县医院截了肢,他依旧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老夏决心去做一次北部山区的旅游,他很想亲眼看看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很想用自己的现身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他按照老宋亲戚的说法,坐上长途大巴,几乎没太费劲,就见着了老宋。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往小屋里卸货。老夏的目光停在老宋的下半身,左腿那儿空着,挽至腿根部的空裤筒好像一团揉皱的搌布。这使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发现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接着,老夏在老宋脸上找到了他想要找的表情:尴尬、难堪、愧疚,还有受了意外惊吓的恐惧。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正在卸货的年轻人不知出了什么事,看着近前的老夏说,你是不是认识我姥爷?老夏说是,我们是老……朋友。年轻人把冰茶递到老夏手里,说不要钱。 老夏说不不,你们不容易。年轻人说,现在好多了,我姥爷从城里回来才开了这个小卖店。那会儿我让姥爷给买个足球他光说没钱,敢情攒了一万多呢。老夏问这个店一天能赚多少,年轻人说赚个六七十块吧。老夏想,五天就能赚出看传达室一个月的钱了。老夏坚决不接年轻人递过来的冰茶,年轻人说,那你拿张旅游图吧,看图旅游省得迷路。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把它打开,年轻人热心地指着图上的几处,又说,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眼盯着地图,但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年轻人指着地图又说,你看我们这块地方像什么?老夏说看不出来。年轻人说,像只靴子,高跟的。我姥爷告诉我的。
这本是让人愉悦的话题,只是老夏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同老宋讨论这个话题了。

(选自《铁凝短篇小说集·逃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给老宋医腿,老夏费尽心思,总算为他筹集了一笔钱。见到这笔钱,老宋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一种莫大的悲哀。
B.“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和“双眼布满血丝”,暗示老宋夜不能寐,面对这笔“巨款”和病腿,他心理斗争异常激烈。
C.老宋为了省下那笔费用,拒绝做静脉修复术而选择了截肢,这深刻地表现出金钱意识对他淳朴本性的扭曲与异化。
D.本文通过老夏和老宋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复杂主题,引人深思,诸如得到帮助要不要感激,被帮助者要不要得到尊重等。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以“逃跑”为题有何妙处?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题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小题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谁是赢家

英克里斯·罗斯

四名评委已经在电视台的一个密室里坐了两个小时了。谁将赢得本届“环球音乐奖”的四个重要奖项,评委们必须达成一致。这四个重要奖项是:最佳专辑、最佳歌曲、最佳新乐队和终身成就奖。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几百人正在等候结果。电视直播将在半个小时后开始。

但两个钟头过去了,评委们仍然没有决定一个奖项。这四名评委分别是:音乐评论家弗洛斯、唱片公司老板威尔、上一届最佳歌曲奖获得者丹泽斯以及一名叫史纳斯的音乐发烧友。史纳斯是音乐杂志《新音乐周刊》的一名读者,他在《新音乐周刊》举办的赢取环球音乐奖评委资格的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了评委资格。

“好了,伙计们,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了。”弗洛斯说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最佳专辑’——我提名格里拉斯乐队的首张专辑。他们富有磁性的声音和灵动的歌词使他们成为当今最好的乐队。”

“我同意,”威尔说道,“但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可以把‘最佳新乐队’奖授予他们。嗯……我们可以把‘最佳专辑’奖授予詹妮·沃勒。她的专辑《如巧克力般润滑》是一张极佳的爵士乐专辑。”

“听说这张专辑已经卖出了100万张。”丹泽斯说。

“没错!”威尔说。

“那我不能同意你的提议。”丹泽斯说,“既然她的专辑已经卖出100万张了,那她就不需要这个奖了。‘最佳专辑’奖应该给米西·奎恩。她的专辑《女生可以批评》创造了近年来说唱音乐最好的销售纪录。”

“嗯……这确实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弗洛斯说,“但我认为这张专辑只有一首歌不错……是什么来着?对了——《嘿!你!听着!》,就这首。”

“那我们可以授予她‘最佳歌曲’奖。”丹泽斯说。

“好了,现在就差一个奖项了。”弗洛斯兴奋地说道,“终身成就奖授予谁呢?请记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它是对一个为流行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歌手的承认。”

“我认为本人应该获得这个奖项。”丹泽斯推荐了自己。

但没有人听他的。

“史纳斯,你觉得呢?”弗洛斯问史纳斯。

史纳斯没有作声。作为“环球音乐奖”的一名评委,一开始他很兴奋,但现在他很失望。史纳斯知道弗洛斯想让格里拉斯乐队赢得奖项,是因为他“发掘”了格里拉斯乐队,当格里拉斯乐队变得非常出名时,他也能赚取更多的荣誉。威尔想让詹妮·沃勒获得奖项,是因为詹妮·沃勒的唱片是由他的唱片公司发行的,如果詹妮·沃勒获奖,她的唱片就会卖得更火。而丹泽斯提名米西·奎恩,则是因为米西·奎恩是他的女朋友。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看,时间到了。”弗洛斯说,“我们就这么决定:詹妮·沃勒,最佳专辑奖;米西·奎恩,最佳歌曲奖;格里拉斯乐队,最佳新乐队奖。而终身成就奖……好吧,史纳斯,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但请你记住这三个人:迪伦·罗伯茨,代表了一代人的声音;丹泽斯·迈克尔森,非常非常有钱;X5乐队的诺布是世界和平使者,他还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朋友。你自己选择吧。”

评委们走出密室,来到了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舞台上。当他们走到舞台中央时,几百台相机闪起了亮光。史纳斯感到非常害怕。他知道,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正在收看这个节目。

评委们假装打开信封。“获奖者是……”他们同时说。停顿了一会儿,评委们读出了他们商定的名字。顿时,大厅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轮到史纳斯宣布最后一个奖项,今晚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史纳斯紧张地站到麦克风前。“晚上好!”他说道。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史纳斯继续说道:“嗯……获奖者是……”他停了下来。大厅里的声音也完全停了下来。“获奖者是……你们!”

大厅里更安静了。好一会儿,有几个人说道:“什么?”“没错!”史纳斯继续说道,感到更自信了。“是你们!”他直接看着电视台的摄像机说,“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你们,才是最重要的人!”

大厅里响起了惊讶的声音。史纳斯看到迪伦·罗伯茨、丹泽斯·迈克尔森和诺布离开了大厅。史纳斯继续说:“如果没有人听或者买音乐,今晚这里就不会有获奖者。这就是你们是获奖者的理由!”

有人欢呼,鼓掌。有人骂道:“疯子!”

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语言描写简单明确,评委们的心理在直截了当的对话中被刻画了出来,他们对各个奖项的明争暗斗也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B.小说中,史纳斯对其他三名评委的做法心知肚明,但又无法改变对奖项的分配,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而已。
C.其他三名评委之所以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是因为他们已成为赢家,达到了做评委的目的,他们也想让史纳斯成为赢家。
D.史纳斯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的结果,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史纳斯必须为爱音乐的人发声,而且这样写也深化了小说反潜规则的主题。
【小题2】“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这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你是如何看待“潜规则”的?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