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至1995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见《风烛庵杂记》)“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见《陋巷集》之《太湖》)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
B.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
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
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
【小题2】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
【小题3】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0 06: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小题1】第③段提到“‘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
B.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小题3】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己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三: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此外,中国还打算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报道称,在与美国竞争的同时,北京努力发展与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两国正在进行有关建立联合轨道空间站的谈判。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共同研制超重型火箭。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由正圆形、写意的司南、太极阴阳鱼、北斗星等主要元素组成,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B.北斗星自古是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两者结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C.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彰显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宗旨,寓示着我国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制和开发的诚意。
D.该标识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同时还蕴含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钟”影响着系统导航定位的精度,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曾出现问题,后经科技人员的集体努力,这个最大技术屏障被攻克。
B.2018年7月29日,我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此后进入北斗卫星组网发射高密度期。
C.我国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两年之后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D.俄罗斯网站称,尽管中国对全球导航系统的投入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并表示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
【小题3】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央视网、新华网、参考消息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的形成过程如赛里木湖一般,由无数源头不断地汇集而来,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而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B.深邃而富有内涵,有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引力;清澈透明,而又将真实与虚幻混杂在一起,让人捉摸不清,这些是赛里木湖区别于思想的地方。
C.文章的后半部分改用第二人称写湖,显得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D.赛里木湖在远离喧嚣之处,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辽阔,爱与牧人相处,喜欢平静生活,坚守自我而又神秘宁静。
【小题2】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家里留狗陪伴母亲。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白。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陈面白扫视它们两眼,就见八只狗头伏在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喘。
旁边的孙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还心疼请陈面白来花的银子哩。
面白在孙豁牙家住下来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条狗见到他,都摇尾巴示好。他的一个简单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狗都能懂。让孙豁牙没想到的是八条狗见到大太太和母亲也是俯首帖耳,她们说话,包括一举一动,狗都懂。这下,怡平不乐意了,让孙豁牙找陈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听她一个人的话。
面白如实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
孙豁牙把这些话说给怡平听时,怡平就怪陈面白,说他在骂人呢。
孙豁牙却不以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陈面白驯出来的狗。这八条狗忠诚听话不说,其中领头的那只黄母狗还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有一个佣人擅自将厨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准备带回家。刚走到院中,黄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脚。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动将牛肉拿出来,黄狗才松开嘴。这件事情以后,在孙家做事的人,没有人再手脚不干净了。
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对她们说话声音稍高,那些狗就会用狼一样的眼神盯着她。有几次,她从梦中惊醒,梦里八条狗围着她,一点点啃她的皮肉。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孙豁牙身上,别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对佣人刻薄,那条黄狗就会用饥饿的目光看他,像是随时要扑上来咬他。想到陈面白说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来沈庄人都说孙豁牙变了,孝顺不说,连说话都变得轻言慢语了。那八条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听到有人这样说,陈面白和母亲相视一笑。母亲看不见陈面白脸上的笑,却能感觉到儿子的孝心。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陈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着风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2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人,陈面白的母亲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与主人公陈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辉。但文中的“狗”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衬,起着折射人物性格、丰富小说内涵的作用。
B.孙豁牙的转变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陈面白住在孙豁牙家驯狗,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使他从一个刻薄寡恩的小地主,变成一个孝顺有礼的人。
C.在表现陈面白的传奇般的驯狗技艺时,小说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多次虚写的是他奇异的驯狗效果,实写的则是他的驯狗方法与过程。
D.小说首尾呼应,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描写了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尤其是结尾以温馨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定格,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小题2】小说人物陈面白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这句话,既是陈面白驯狗心得,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