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2008年《小小说选刊》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小题2】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村长大军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他的种种表现,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C.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D.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小题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应对挑战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就随之消除。
B.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B.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业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补白大王”郑逸梅
梅 子
郑逸梅是苏州人,因爱梅成癖,遂以梅为号。他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编书办报,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专擅钩沉历代文人的逸情韵事,人称文史掌故专家,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逸梅在上海滩各大报刊以文思敏捷著称,凡报刊上有空白处立马补之,小空白则佳制小品,大空白即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且为读者所喜爱。因此上海文坛盛传“无白不郑补”,称郑逸梅为“郑补白”,继之又誉其为“补白大王”。之所以有如此雅号,是因为他肚子里“货多”,遇到报刊版面文章不够时,总有办法使之如期付梓。郑逸梅先生的补白内容涉猎较广,有文人趣事、历史知识、梨园旧事、曲坛轶闻等。郑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些老报人和我开玩笑,说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港澳报界亦把他那种三言两语的文章体裁称为“郑公体”。有人曾好奇地问郑逸梅:“您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补白从何而来?”郑老也乐于公布自己的秘密:“我的补白资料分两部分,书本所载的是死资料,我摭采一些,但主要还是活资料——我平素喜欢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耆宿,他们渊博广洽,一肚皮的文史掌故,樽酒谈笑之间,充实了我的见闻。”为报刊补白,一补就是七十余年,郑逸梅也因此被称为“文坛奇人”。
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在文坛曾被人列为“鸳鸯蝴蝶派”,对此他连说不敢当,不敢当。“文革”期间,他家遭红卫兵“光顾”,抄走数十年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郑老自嘲说,古人有“学富五车,无书不读”之说,我还多了两车,我现在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反意用之,书都抄光,没书可读之意)了。
郑逸梅除了爱梅成癖外,还有好多个“癖”: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因之购书成癖。别人说他“坐拥书城”,他说自己是于辞典的围城之中而“坐拥辞城”。那些索解的字句,冷僻的典故,他随时可以翻检。此种“妙境”,他打了一个比喻:“仿佛追随着春风杖履的老师,请教是挺便当的。”
郑逸梅十六岁开始著文见报,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他每天写作两三千字,发表的补白掌故文章成千上万,故被称为“电脑”。然而补白掌故之外的东西,他却难得记住。赴宴时,人家请了大厨做了上等好菜招待,回去后家里人问他吃了些什么,他抓耳挠腮想了好大一会儿说“有红烧肉”,其他则一样也没记住,他的心思原来都放在与耆宿老友交谈上了。平日家里毛巾是什么花样、什么颜色,一直到用旧了也不清楚。至于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则根本不会用,也学不会。夏天热得像蒸笼,由于不会开电风扇,就打赤膊摇芭蕉扇。有一天,一位女记者突然来访,来不及着装、只穿着短裤背心的郑老尴尬中自嘲说:“我们是赤诚相见啦!”
1992年7月11日,“补白大王”郑逸梅溘然离世,享年九十七岁。
(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1912年郑逸梅考入苏州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是年,他首次使用“逸梅”之名,将英文教本中的一篇游记译成中文,命题《克灵湖游记》。参加《民权报》副刊征文,获甲等奖。编辑吴恤来函激励道:“如此文章,多多益善。”不成想郑逸梅由此而走上了写作道路。
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他述道:“不论春之朝,秋之夕,酒之后,茶之余,或雨晦风潇,或日煦景淑,都是读书的好时光。读未见的书,如得良友;读已读的书,如逢故人。”如是痴心广泛的阅读,使他见闻充盈,为其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摘自《名动一时的补白大王郑逸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郑逸梅从1912年开始写作,笔耕八十余年,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
B.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文革”期间,被抄走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对此他自嘲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
C.郑逸梅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等,所以他补白的资料主要于书本。
D.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所以很欣赏朋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
E.郑逸梅以文思敏捷著称,报刊有小空白则写小品,大空白即写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因此被称为“补白大王”。
(2)请结合文章分析郑逸梅成为“补白大王”的原因。(6分)
(3)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6分)
(4)“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结合文章谈谈你觉得成为“大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8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水边葫芦丝
茹 石
人没走出树丛,影子已在涉水探寻。葫芦丝宛若清纯的泉水,风在泉水里浸过:彩云之南,泉声渐远,蝴蝶悄然栖息;继之而起溶溶月色,斑斑竹影,恍忽、悠然,如梦如幻……  
‚原以为这清丽悠扬的乐曲声,是从哪家小摊点、游乐场或者游船码头的音箱里流出来的,可当我走过一段鸭形小船空自漂荡的湖岸,转过一棵顾影自怜的垂柳,闪入眼帘的一幕让我的心为之颤动——我看到了葫芦丝的吹奏者!
ƒ在丝质的阳光下,吹奏者端举葫芦丝、面朝清波、孑立水滨的侧影,呈现眼前。浅香槟色的风衣以及从肩头到下摆骨感而流畅的线条,无言地渲染着晚秋的格调。尽管相距有十几米远,直觉得竹簧上方的手指随心弦一起款款而动。伴着音乐的旋律,阳光在葫芦的凸点上熠熠闪映,一角蓝丝巾在胸前隐隐飘逸。
④我在游历过的城市园林里,见到过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弹吉他的、拉手风琴的,多数是搭伙或者携着伴的。最常遇见的是歌者,三五老者闲聚娱乐,吸引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加入,阵容越来越大,音域越来越广,仿佛连周边的一草一木都加入了合唱。我定义他们为“大地歌者”。从情不自禁的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属于草根的这份自在和幸福。至于吹奏葫芦丝的――像这样独立秋湖,把湖水和湖心岛、木石亭阁当作听众的吹奏者,我头一次看到。
⑤揣着三分好奇七分敬畏,放轻脚步绕到吹奏者的身后,在两棵枫树之间的条椅上坐下,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吹奏者脑后绾一发髻,一支玫瑰红的水晶簪子像蝴蝶落在发髻之上。从笼着暗影的半侧脸颊上,看不出吹奏者的年龄,看不出眼前的女人是练习者、自娱者、娱他者,还是悒郁癫狂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充满忧怨的时光沉积已从丝竹上抖落,葫芦丝明亮的音色与“天涯沦落”相隔千年万里。
⑥吹奏者的肩臂随音乐一同落下。在她向后转身的一刹那,我把脸偏向西边。太阳即将滑下不远处的楼顶,光色迷离,却又不容注目;形影单薄的像儿时冬天的回忆。儿时记忆里,有一支春天的树笛,有一叶能发音的马莲,珍爱过一把绿色孔芯的口琴,弄丢过一支吹不响的竹笛。可是,所有我的那些“乐器”,在我的唇边都吹不成个调调。参加工作后,即便有过很多机会,我没有触碰过任何一件可以郑重叫做乐器的丝弦或者键盘。乐器原始的神秘感完整地保存在我心房里,让我敬而远之。
⑦从眼角的余光里,我看到吹奏者弯腰从身后的行李包里换了一支葫芦丝,然后又在右侧的黑匣子边停顿了片刻。那个黑匣子是一个多功能的音响,伴奏的琴音和扩充了能量的葫芦丝独奏从低处流出,如同光和影一样在广大的空间里契合得那么和谐。我听出来,从她胸臆中奏响的是《梁祝》。我从条椅上站起来,虽然不是《二泉映月》,但《梁祝》在我心里同样是一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高 考 资 源 网
⑧相比小提琴的柔丽华美,葫芦丝的甘纯圆润更适宜演奏这首华夏民族的经典乐曲。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曲属于自己的《梁祝》,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没有什么能比音乐的诠释更为妥帖。葫芦丝拨动你的心弦,牵引你的思绪,沿着斑斓的琴丝、曼妙的旋律,走进她诗意的境界,在音乐的蓝天白云,任由你舒展羽翼,放飞想象的翅膀……
⑨西沉的太阳仿佛也为葫芦丝陶醉了,它将迷醉的光芒映红了一带湖面,宛然一片火树倒影秋水中。艳艳波光仿佛葫芦丝的余韵在水上弥漫荡漾,若有喁喁心语,若有嘤嘤低泣,若有嘁嘁梦呓。
  (选自《华夏散文》2014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简要说出第⑤自然段“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一句中“有些另类”的含义。(4分)

【小题3】简析最后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色及艺术效果。(6分)

【小题4】《二泉映月》、《梁祝》在作者心里都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试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出身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
1900年,在上海湖南同乡会资助下,范旭东随同一群湖南籍青年男女搭乘巨轮赴日本留学,他当时还不满十七岁。
在日本,范旭东目睹了明治维新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开始发奋学习。他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这是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当时范旭东的志愿是“习造兵”,即学习军事技术,他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要军事强大,便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正当他专心习军救国时,一件小事竟使他的人生航向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天下午,第六高等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盛气凌人地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的“伟绩”。演讲完毕,范旭东当面求教这位狂妄的校长,不料却遭到酒井佐保的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话虽不多,却如同一把铁锤重重砸在他的心上。当日深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后幡然醒悟,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发展工业,才是救国之道。最终他下定决心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入学不久,他便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下:“我愿今后寡言力行,摄像作立誓之证。”又在旁边加写:“时方中原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切勿忘之。”从此更加发奋苦读。
1910年,范旭东大学毕业,京都帝国大学以重金留他在日本,但他毅然于1911年回国。当时在中国,连火柴、食盐、铁钉这类小商品全都是进口洋货,而范旭东却在天津渤海岸边看到堆积如山的海盐被装上巨轮运往外国,加工成食盐后再运回中国高价销售。为此,他四处奔波筹集到五万元资金,建起我国第一座精盐厂,厂名“久大”,寓意民族工业永远发扬光大,厂址设在塘沽。他运用化工技术很快将大量海盐提纯为雪白的食盐,定名“海王牌”,一举打破了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独霸中国食盐市场的现状。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久大精盐公司年产精盐十五万担,因价廉质优而销路日广。
欧战造成洋碱紧缺,英国卜内门公司囤货不卖,碱价暴涨,而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的生产均需要碱。范旭东伫立渤海岸边,面对大批盐坨(制碱主要原料是盐)不禁仰天喟叹:“身为化学家,面对这样丰富的工业盐而不起雄心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埋在这个地方。”之后,他筹资四十万元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范旭东一面派人赴美国购置制碱机器,一面兴建制碱工厂。1921年底,碱厂建成,但投产后却很不顺利,机器故障和产品不合格问题困扰着他。恰在这时,侯德榜博士留美归,不久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从此,范旭东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至1926年底,公司所产碱颜色渐白,日产纯碱三十六吨,并与英国卜内门洋碱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后,“红三角”牌(商标沿用至今)纯碱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洋商自叹弗如。
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万国博览会,经过严格评选,“红三角”牌纯碱荣获该届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工业产品首次获此殊荣。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5年,创建中国首座合成氮厂——南京永利铔厂。该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然而,风云诡谲,时局突变,工厂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严厉叱责道:“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便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抗战期间,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面对他人的劝诱,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
B.文中引用传主范旭东的话,不仅有利于凸显传主性格,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可读性强。
C.范旭东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不满17岁就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化学,回国后即投身工业,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精盐厂。
D.留美归来的侯德榜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范旭东如虎添翼,建起我国第一座名为“久大”的精盐厂,所产食盐价廉质优。
E.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范旭东为民族化工竭尽心力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评传结合,指出范旭东是一位矢志于中国化工的开拓者。
【小题2】范旭东的一生令后人景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格魅力?
【小题3】范旭东被誉为:“中国化工之父”,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4】在中国近代企业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请简要谈谈范旭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