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秋祭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小题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  ___ ▲    ____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  ___ ▲    ____
【小题2】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
答:(1)红酒:  ___    ▲    ____
(2)朋友:  ___    ▲    ____
【小题3】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___ ▲    ____    
【小题4】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6分)
答:  ___ ▲   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学生严耕望认为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的老师。
B.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C.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顾颉刚曾经推荐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 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等能看出来。
【小题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小题4】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统吉祥图纹的文化意蕴
罗曲 魏苗苗
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后来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文图案,使中国吉祥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中国传统图纹的发展脉络分明,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吉祥的追求观念都浓缩在各类文化意味厚重的图纹中,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魏晋时期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在反映吉祥观的图纹中,很多题材、内容都与佛经故事有关,人物纹中出现了“飞天”形象、植物纹中莲花纹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也是变化的,例如传统云纹,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期间,其造型几经变化,从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原始时期的云纹为“旋纹”,造型简单、曲线流畅,是原始先民观察自然“云”的形态简单抽象的直接展现,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和生动自然的审美观。在后代的传统吉祥图纹中,云成为天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行以及“敬鬼神,事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云纹由简单的旋纹变为复杂的云雷纹。云雷纹装饰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更显得庄严、肃穆,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春秋时期,云纹从商周时期严谨庄重的形态变得松散而活泼,形成“卷云纹”。到 汉代,云纹与神仙人物或者奇禽异兽的组合再加上“云尾”的出现,使之显得更加飘逸流畅。在神话传说类的传统吉祥图纹中,神仙和奇珍异宝往往以腾云(五彩祥云或七彩祥云)驾雾的形象出现。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云纹”由“流云纹”到“如意纹”和“朵云纹”,慢慢地从清俊秀逸的流畅过渡到雍容华贵的大气,如画卷般展现由乱世中对自由和平的向往直臻盛世华美的意象。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美感不仅体现在绚烂的色彩,也体现在巧妙的构图设计上。从构图方式看,或是三角形、或是圆形、或是不规则的图形以及这些图纹构成的组合图纹;从题材内容看有动物纹、有植物纹、人物纹,还有植物与植物、人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等组合图纹。传统吉祥图纹的独特造型之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被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才能领会到那些美妙构图的隐形含义。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中国传统吉祥图纹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主要包括装饰功能、辟邪求吉功能、德化教育功能等,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软实力。传统吉祥图纹功能价值中的装饰功能和德化教育功能,在当今社会具有开发利用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及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纹饰是我国传统吉祥图纹的源头。
B.原始社会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历经时代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在后代难以觅其踪影。
C.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具有清秀俊逸的流畅的特点展现了盛世华美的意象。
D.中国传统吉祥图纹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都值得当今社会好好的开发与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魏晋时期吉祥图纹中出现“飞天”的形象之例,论证了吉祥观念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云纹的发展历程,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文中所举吉祥云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图样是为了论证图纹的造型会有不断变化。
D.文章第三段从构图方式和题材内容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设计具有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吉祥文化图纹不同,但人们追求吉祥的观念却从未改变。
B.传统云纹造型几经变化,由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到宋代期间达到最高峰。
C.绚丽的色彩以及巧妙的构图设计使得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独特的美感。
D.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去领会,才能真正读懂传统吉祥图纹的隐形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现金货币正逐漸转身走入历史。比如,欧洲央行计划在2018年停止印刷500 欧元纸币,韩国政府准备在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已经允许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而在发展中国家,“无现金社会”的苗头也已经显现。比如印度,一边是推出废除大額纸钞的政策,一边是电子支付的业务量翻了好几番。
在“无现金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如果说西方国家定义了信用卡支付时代,那么中国将有可能定义移动支付时代。2017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与蚂蚁金服等机构一起发起成立了无现金联盟,仅一天之内就有超过1000家企业申请加入;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纷纷抢滩布局全球,支持十几个币种直接结算,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传统银行也展现出对移动支付的热情,交行首次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成为业内第一家信用卡产品全面迁移至移动端的银行。
(摘自《打造移动支付的中国标准》,《人民日报》2017年5月24日)
材料二 :

(摘自《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专题分析2017》)
材料三:
在我们享受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风险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互联网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常遇的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达88.3.排第一。
在与支付安全相关的诸多领域中,信息泄露也是“重灾区”,甚至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一项针对1000位用户的在线调查显示,21.7%的用户曾因网购、论坛、微信等遭遇过信息泄露,56.8%的用户对互联网信息安全表示出担忧。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支付验证开始脱离硬件设备,进入单纯靠信息验证的阶段,这就对用户敏感信息保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信息泄露,可能直接带来资金损失。
(摘自《移动支付须扎紧安全篱笆》,《中国科学报》2017年12月28曰)
材料四: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截至2017年6月30日,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付、翼支付7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联动优势、中移电商接入工作进入倒计时。这9家大中型支付机构就是网联平台未来运营机构的董、监事会成员候选单位,这9家机构网络和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合计超过96%。
网联又被称为“网络版银联”,指的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即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其作用与银联相似,是一个清算平台。不同的是,网联的主要作用是一端连接第三方支付机构,另一端对接银行,并为所有接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统一标准服务。
之前移动支付的交付模式是各家支付机构与多家银行直连,以实现与商户和消费者的连接。线上支付的信息报送都是分散在支付机构和银行,通过网联接入后,信息将统一汇总。这一变化将使得支付系统的稳定性更优,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系统接入成本、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客观上促进了公平竞争,有利于中小支付机构发展。对消费者而言,资金将更加安全。不过,在网联平台的支撑下,各类型市场参与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业务处理和业务价格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充分发挥业务创新优势,形成价格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这对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或将是一次重新洗牌。
(摘自《亟待规范的移动支付市场》,《经济参考报》2017年8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未来将逐步演进到“无现金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引进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方式。
B.中国移动支付企业对走出国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移动支付将替代西方企业主导的信用卡支付,成为未来移动支付的主导。
C.根据材料二可知,近几年中国采用移动支付交易的规模和增长率逐年攀升,并将延续,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支付方式。
D.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应注意支付软件可能设置的支付陷阱,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国监管机构的重视。
【小题3】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到国外开拓市场的中国移动支付企业提出三条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采,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一一驿一一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炙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铁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荚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
【小题3】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而且又逢上兵荒马乱。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保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保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保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了,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保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再难弄到东西吃,土根只有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却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槐花只有拿手帮着土根剜。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牛鞭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保长。保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保长手里拿着一个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保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分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只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只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只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选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土根夫妇的性格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能不能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