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现金货币正逐漸转身走入历史。比如,欧洲央行计划在2018年停止印刷500 欧元纸币,韩国政府准备在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已经允许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而在发展中国家,“无现金社会”的苗头也已经显现。比如印度,一边是推出废除大額纸钞的政策,一边是电子支付的业务量翻了好几番。
在“无现金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如果说西方国家定义了信用卡支付时代,那么中国将有可能定义移动支付时代。2017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与蚂蚁金服等机构一起发起成立了无现金联盟,仅一天之内就有超过1000家企业申请加入;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纷纷抢滩布局全球,支持十几个币种直接结算,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传统银行也展现出对移动支付的热情,交行首次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成为业内第一家信用卡产品全面迁移至移动端的银行。
(摘自《打造移动支付的中国标准》,《人民日报》2017年5月24日)
材料二 :

(摘自《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专题分析2017》)
材料三:
在我们享受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风险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互联网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常遇的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达88.3.排第一。
在与支付安全相关的诸多领域中,信息泄露也是“重灾区”,甚至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一项针对1000位用户的在线调查显示,21.7%的用户曾因网购、论坛、微信等遭遇过信息泄露,56.8%的用户对互联网信息安全表示出担忧。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支付验证开始脱离硬件设备,进入单纯靠信息验证的阶段,这就对用户敏感信息保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信息泄露,可能直接带来资金损失。
(摘自《移动支付须扎紧安全篱笆》,《中国科学报》2017年12月28曰)
材料四: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截至2017年6月30日,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付、翼支付7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联动优势、中移电商接入工作进入倒计时。这9家大中型支付机构就是网联平台未来运营机构的董、监事会成员候选单位,这9家机构网络和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合计超过96%。
网联又被称为“网络版银联”,指的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即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其作用与银联相似,是一个清算平台。不同的是,网联的主要作用是一端连接第三方支付机构,另一端对接银行,并为所有接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统一标准服务。
之前移动支付的交付模式是各家支付机构与多家银行直连,以实现与商户和消费者的连接。线上支付的信息报送都是分散在支付机构和银行,通过网联接入后,信息将统一汇总。这一变化将使得支付系统的稳定性更优,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系统接入成本、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客观上促进了公平竞争,有利于中小支付机构发展。对消费者而言,资金将更加安全。不过,在网联平台的支撑下,各类型市场参与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业务处理和业务价格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充分发挥业务创新优势,形成价格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这对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或将是一次重新洗牌。
(摘自《亟待规范的移动支付市场》,《经济参考报》2017年8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未来将逐步演进到“无现金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引进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方式。
B.中国移动支付企业对走出国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移动支付将替代西方企业主导的信用卡支付,成为未来移动支付的主导。
C.根据材料二可知,近几年中国采用移动支付交易的规模和增长率逐年攀升,并将延续,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支付方式。
D.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应注意支付软件可能设置的支付陷阱,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国监管机构的重视。
【小题3】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到国外开拓市场的中国移动支付企业提出三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30 09:0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比例
时段(公元)
世界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
其它国家
件数
占比
件数
占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科普中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以五十年为单位)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仅令人神往,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至有“如果宋朝文明的发展不被(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入侵)打断,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甚至“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这样的假设出现。遗憾的是,这种假设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在历史上实际没有发生,还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事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发生——至少在科技方面是如此。事实上,早在“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的悲剧性事件前半个多世纪,宋人的科技创造力已经在明显下降了。事实说明,相比于来自外部的干扰,宋代科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在辉煌过后的迅速衰落,更可能是在某种内在趋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特别是考虑到北宋灭亡的突然性——事实上直到“靖康之变”前夜,当时的北宋王朝还被时人视作完美的“太平盛世”,甚至是北宋建国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这种衰落同样无法用大的历史政治背景或所谓“王朝兴衰周期率”来解释,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植根于每个宋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的无法逆转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缘何衰落,或者说拥有辉煌科学文明史的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问题被通称为“李约瑟问题”,历来是中国古代科学史领域讨论的热点。解答“李约瑟问题”可以说是大多数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长时段研究的终极目标。
(摘编自苏湛、刘晓力《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材料三: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天文仪器的研究,元代的一个天文重器叫做简仪,它的发明者和设计者是郭守敬。但简仪并非他单独的发明,它算得上是一个国际科技文明交流的产物。现代的学者研究发现,简仪上的百刻环的那个刻度,其实不是中国传统的365,而是一个圆周分成360,这是古代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当时,郭守敬把他手下的汉儿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和中外天文学家合在一起研究,所以不难想象,他可能会吸收并借鉴了域外天文学的好思路。另一个线索是“一仪一效”,就是一个仪器一个功效。不像浑仪,像瑞士军刀一样有N多功能,但哪个功能都用不好。一个功能就好了,用得非常好,这也是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简仪上面铸造着四个一模一样的瑞兽,有羚羊的头,有鱼的身体和尾巴,这是什么?十二宫中的摩羯座。为什么会有摩羯呢?因为这个简仪的铸造总工程师是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是个佛教徒,而“摩羯”就是佛教中和天象有关的瑞兽,所以他把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合在里面并造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用什么仰望星空?牛到超乎你想象》,果壳网)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19世纪之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样的局面与清王朝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继承了明朝的统治衣钵,继续以科举取士制度笼络知识分子,崇尚宋明理学且鄙薄科学技术,并对知识分子实行严密的思想禁锢。清朝对东南地区的残酷镇压,严重摧残了当地的社会经济。重农抑商与海禁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海外贸易萎缩,失去了世界市场,也使手工业缺少发展的资金与动力。在保守、闭塞的环境中,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夕,与同期在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的西方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编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2000多年间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不同时段间差距非常大。
B.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的比例,在明代以前基本相同,都在一半以上。
C.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占比和科技水平净增长都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而后急剧下降。
D.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理论、实验和技术三者关系密切,同一时期技术成果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郭守敬发明设计的天文仪器简仪,吸收了古代阿拉伯和尼泊尔的天文学成果。
B.宋朝时期的科技文明如果没有被外来入侵打断,中国有可能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
C.中国古代科技辉煌后的迅速衰落,是古代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D.“李约瑟问题”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热点,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同样有现实意义。
【小题3】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科技进步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 (广为人知/鲜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    (凝聚/聚集)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    (朴素/普通)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    (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初秋》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径恐多蹊。诗意挺美。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南北朝谢朓的《秋夜》很有名。“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

(取材于徐廷华《白露》,有删改)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

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也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环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多情的意象世界。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可以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如: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失落的世界”。

(取材于俞耕耘《品味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小题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鲜为人知  聚集  朴素  蹿升B.广为人知  凝聚 普通  蹿升
C.广为人知  凝聚  朴素  飙升D.鲜为人知  聚集 普通  飙升
【小题2】请在下列诗句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节气名称
①_______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②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_______间。
③立秋向日葵花放,_______西楼听晚蝉。
④_______髙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中所选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浩然《初秋》所写的景象均是生活中的寻常所见,却有无限韵味。诗歌平淡的叙述与诗人平淡的心态相谐和。
B.《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诗人思人心切、望穿秋水而不得的绝望。
C.谢朓的《秋夜》诗,通过描写促织鸣叫,白露湿阶,月光入户,表达了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语言平实质朴。
D.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中的“舍弟”是古人对自己兄弟的谦称,如果要称呼别人的兄弟,就常用敬称“令弟”。
【小题4】下列诗词的内容,与“冬至”节气特征相符合的一项
A.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B.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书,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B.汉字书写要求遵循笔顺规则。比如:“幽”字的笔顺就体现了“下包上时先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C.捣衣,指古代妇女在秋夜用木棒敲打平铺在砧板上的布帛,以裁制柔软的衣服,常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D.谢朓《秋夜》诗“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中的“伫立”,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伫”字读音是“zhù”。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构建了一个多情的意象世界,要想进入这个世界,人们要有“仰观俯察”的思维和“观物取象”的智慧。
B.“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和人事的对答”,“物语”指的是自然景象,“人事”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
C.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西方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在千年之后。
D.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纯中国化的时空表述,蕴含宇宙之道,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彰显了中国气派。
【小题7】下列推断、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因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是古人不断的感应自然、深入实践的结果,是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C.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
D.信息化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
【小题8】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和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药已经扬帆起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小题3】你认为我国中医药这座宝库要想永远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因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工业发展较落 后,然而在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早的重工业基地。除此之外,该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林业、畜牧业发展均靠前。根据相关数据,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东北的经济以及工业化水准均大幅度领先全囚其他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地区工业方面的GDP总量超过全国一半,遥遥领先其他省份。然而在近些年,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远超全国平均水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之下,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滞后,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远落后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内陆地区。振兴东北势在必行。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样看来,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于急需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是极具有战略意义的。

(摘自《智富时代》)

材料二:

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過机制。只有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才能真正走出国境。其中,尤其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服度的支持,使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沃土。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坚持多轮驱动,既依靠创新创业,又扩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出口和消费,合力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摘自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竞争力的下滑,既与中国已经进入由中高速增长到次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全球经济周期以及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有关;既与东北地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特性相关,也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 滞后的特征有关,是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 所面临的因境,只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一个缩影,是发晨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题,前进中的问题,无须刻意放大或故意扭曲。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国家发改委2016年11月17日举行的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当前,东北经济仍在筑底。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用20个宇来概括: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国难较大,分化加大,亮点不少。“总的来看,我们认为东北经 济处在不断筑底的过程中,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五: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东北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势在必行的看法。
B.材料三分析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并指出这只是改革中的问题,无须刻意放大或故意扭曲。
C.材料四中,周建平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并对未来东北经济走向进行了预测。
D.材料五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较慢,地区生产总值不高经济仍落后。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解放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经济一直遥遥领先。
B.振兴东北经济,可利用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发展机遇,改变落后状况。
C.国家正在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坐等靠,要勇敢创新,大胆改革。
D.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是缺乏全面深化改革这股东风来激活东北的优势资源与要素所致。
E.东北经济下滑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东北经济困境是发展中国家必然要面临的困境。
【小题3】从政府层面上看,要使东北摆脱经济困境,该怎么做?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