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
②话不絮烦。
③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性命。
A.这些话都表现了作者对他深爱的主人公的关注。
B.这些话都反映古代白话小说是从说书人的话本或拟话本脱胎而来的事实。
C.这些话都体现作者驾驭故事情节发展的努力。
D.这些话都反映出作者把握文章结构、能充分吸引读者的本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2 11:2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故乡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一张断腿板桌,几条板凳,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收钱用的小筐箩,便是他的一切。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干净的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庙里安静下来,黑暗中似乎只剩下十字坡和小商河在远方的暗雾中浮沉。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玉墀四周的石栏,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仍然穿着那件长衫,色儿已经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他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地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那已成灰黑色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了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注】 ①十字坡:《水浒传》中的地名,张青和孙二娘在此开店,遇见武松。②小商河:评书《岳飞传》中的地名,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在此遇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B.作者用沉重的笔调叙述了说书人的悲惨遭遇,缅怀曾经醉心于其中的想象世界,而如今时过境迁,恍然隔世。这是作者对说书人吟唱的一曲感伤哀歌。
C.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死仅仅是哀叹他的逝去,感叹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说书人讲精彩动人的侠义英雄故事。
D.“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说书人和他从事的事业已经没有用处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如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我”对说书沉迷,却认为它是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语句都提到了“十字坡”和“小商河”,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书人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4】有人评价师陀的小说“贯穿着‘爱乡心’和‘厌恶乡土’的矛盾纠结”,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含意。(8分)

同类题2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 虛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小题2】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巢
冰心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带着夫人美博、儿子梁平走了,我和华平留了下来……
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放下《白香山诗集》,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孙女小文对着《白香山诗集》,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①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②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
……我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摘编自冰心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空巢》)
【注】①出自白居易《燕诗示刘叟》。②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交代背景,使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浓缩在老友相聚的生活片段中,情节集中,内涵丰富。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语言平易朴实;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小说描写了两个家,一个是建在异邦形如“空巢”的家,一个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一虚一实,反差强烈。
D.作者借助回忆往事、朗诵唐诗、开怀饮酒等情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面了一个豪爽、重情而孤独的美籍华人形象
E.以“空巢”为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又含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
(2)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总结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相关解析。
(4)小说交代了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由此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都市流行菜虫热
林荣芝
王五最近下岗,心情不大好,老爱喝酒。王五人是个精明人,脑瓜儿灵活,也能吃苦,但厂里要压缩人,王五没后台,自然下了岗。
王五思量再三,决定在菜市场租个档口卖菜。邻居陈四,下岗后在市场卖河鲜,也挣得盘满钵满了。王五心想,老子口才好,脑子也比你陈四活,就不信卖菜挣不了钱。
一杆秤,一桶水,一个钱盒,外加一片空地,这便是王五的卖菜摊儿。王五早上从菜农手上买下青菜,便摆在地摊儿上卖,王五将青菜弄妥,便扯开嗓子嚷;六月豆角七月苦瓜八月小白菜,好靓好嫩的小白菜哟……
生意刚开张,虽不大景气,但总算也挣了。五毛进货一元出货,虽卖剩了些,但也不多,总算能挣钱了,王五知足了。
但渐渐地,王五不知足了。他口才比别人好,手比别人勤快,菜比别人靓,价比别人便宜,但钱比别人挣得少。他不甘心,他有怨气。
王五左斟右酌,思前想后,最后得出了经营之道;买菜的主妇,都爱买熟客,生怕青菜有农药,吃敢没保障。但是,任凭王五大叫大喊,左扯右拉,压价再压价,生意还是火不起来。
生意火不起来,王五倒火起来了,他索性又回家喝酒了,有时,还怨天尤人地骂娘。老婆听了心里难受,便把电视开得亮亮的大大的,以示抗议主。电视不开倒也罢,一开倒让王五来了灵感;电视上有条新闻,某县近期出现“米虫热”现象。居民专挑有虫的来买,说有虫的米没有工业污染,吃了保险。
王五听后,眼前一亮,大腿一拍;有了,我们去捉菜虫!于是乎,王五一家几口便去菜园捉菜虫。回来后,吩咐老婆站在菜市门口如何如何做,自己便摊开菜蔬,将菜虫撒在青菜上面,任由菜虫“横行霸道”。
王五老婆手提着一把青菜,见人就说,哎哟,近日某菜场有人吃了青菜农药中毒,差点丢了命呢!所以买菜得小心点儿,要挑些有虫的买,这才保险。
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都去挑有虫的菜买,但挑来挑去,只有王五这个摊位的菜有虫。尽管青菜上爬满了菜虫,黄黄的、白白的,有的还长毛,主妇们也不怕,也买。
王五也聪明,服务态度也好,将菜虫全抖搂下来,剩下的菜再卖给人家。这样一来保存着菜虫做广告,二来也挣了个服务好的称赞,因而生意特别火。
一连好几天,王五的生意红红火火,王五的腰包也胀得鼓鼓囊囊,而市场里的菜贩,个个也急得眼睛红红的。他们得知王五的诡计后,给给仿效,果然也奏效。
王五为了垄断市场,便想出一个绝招儿,高价收购菜虫,百元一两。菜农们纷纷与王五达成口头协议,专为王五供应菜虫。这样一来,尽管他人的青菜上偶有些菜虫爬行,但绝比不上王五的多。王五摊位上的青菜,虫子依着虫子,会飞的,会跳的,会爬的,都有,令人毛骨悚然。但主妇们不怕,她们怕的是农药,怕的是家人中毒。况且买菜时,王五会将菜虫一条不剩抖搂下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你的招数高,我比你还高。有的菜贩收购菜虫价出得比王五的更高,菜摊儿上的菜虫比王五的更多;虫子摞着虫子,层层叠叠,成千上万,像一窝蜂似的。因而,生意又比王五好了。
然而,大凡到下午,菜虫几经折腾,几经爬行,累了,都停了下来,家庭主妇们见菜虫不动了,都不敢买他们的菜。唯有王五的还在动,还在爬,甚至在跳,所以她们都来买王五的菜。王五的生意又一次火了起来。
原来,王五好酒,常带酒来菜摊儿呷两口。一有空,就呷。一次,他见有人朝他菜摊儿走来,他不想让人看见他呷酒,就忽地喷了。岂料,这酒一喷,喷在菜中的菜虫上,本来蔫了的菜虫经酒的刺激,又活跃了起来,又爬了起来。人们见菜虫还在爬,便又买王五的菜,王五就此依样画葫芦,生意依然红火。
有一天,电视台播放一条消息,说某厂在市场买的青菜,早有菜虫,但工人们吃了也中毒,幸好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市民们一看到这条消息,都愕然。愕然过后,都大呼上当。菜有虫无虫都一样,倒不如买无虫的省事儿。这么一来,市里流行的菜虫热忽地又冷下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五心想,老子口才好,脑子也比你陈四活,就不信卖菜挣不了钱”,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王五瞧不起陈四,争强好胜的心态。
B.“王五摊位上的青菜,虫子依着虫子,会飞的,会跳的,会爬的,都有,令人毛骨悚然“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生动折射出买菜市民的愚昧。
C.王五一边在菜园抓着菜虫,一边在菜市场制造舆论,爬满虫子的青菜,瞬间成为流行的安全食品,这一现实刻画了王五善于钻营、投机取巧的形象。
D.本文关注民生热点,于嘈杂的菜市场一隅,截取一种社会乱象来描写,用讽刺的手法,直刺社会病灶,读来让人触目惊心。
【小题2】画线段落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3】都市为什么流行“菜虫热”?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礼,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小题2】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