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巢
冰心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带着夫人美博、儿子梁平走了,我和华平留了下来……
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放下《白香山诗集》,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孙女小文对着《白香山诗集》,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①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②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
……我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摘编自冰心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空巢》)
【注】①出自白居易《燕诗示刘叟》。②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交代背景,使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浓缩在老友相聚的生活片段中,情节集中,内涵丰富。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语言平易朴实;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小说描写了两个家,一个是建在异邦形如“空巢”的家,一个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一虚一实,反差强烈。
D.作者借助回忆往事、朗诵唐诗、开怀饮酒等情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面了一个豪爽、重情而孤独的美籍华人形象
E.以“空巢”为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又含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
(2)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总结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相关解析。
(4)小说交代了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由此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2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2)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3)天下事都是如此——

(4)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5)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6)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7)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8)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9)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10)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11)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12)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13)春在眼前了!

(14)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15)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16)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17)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18)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19)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在那里呢?”

【小题1】第⑴段“吞咽”一词的使用似乎有语病,如何理解?
【小题2】赏析第⒂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深爱海棠的理由是。
【小题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5】作者是怎样表现情感变化的?请作具体分析。
【小题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日的春光”极言春天之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年季节很反常。
B.第③段“天下事都是如此——”是由此及彼而发的感慨,表明作者对现实不如意的怨恨情绪。
C.本文以情感为线索结构全篇,感情的变化使行文跌宕有致,富有韵味。
D.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写了“我”寻春的一段经历,是篇叙事散文。
E.结尾处“冰”字用得传神,它不仅有“遭冷落”的意思,而且表明时间之长,并有古汉语中“活用”的味道。
F.品读全文,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超 人

冰心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何彬偶然答应几句:“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

累了两天了,何彬闭上双眼,又想起了深夜的病人——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

……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下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清香还在。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何彬被禄儿半夜呻吟引起思绪,到与程姥姥的对话,再到何彬反复做的关于母亲的梦,最后写他与禄儿的心对心的交流,层层渲染,终于,坚冰化为一泓温暖的春水。
B.作品命名为《超人》,但通篇没有出现“超人”的字样,而是通过暗示的方法让读者自己去领悟的。小说通过写“超人”何彬的转变过程,表现了爱的力量这一主题。
C.小说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三次写“慈爱的母亲……”,直接赞美母爱,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小说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D.小说的全篇是写实的,但作者把浪漫主义创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的意境和氛围的构筑中,十分自然地把主人公置于诗情画意的思绪中。
【小题2】请简要分析何彬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往事(二)

冰 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地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地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地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唯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唯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它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地起了悲哀!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地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小题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
【小题2】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小题3】“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明子和咪子

冰心

明子的真名不叫明子,他姓徐,叫徐明。咪子的真名也不叫咪子,它是一只猫,叫咪咪,明子和咪子是奶奶给他们的爱称。

明子最爱猫了,但是妈妈不爱猫,无论明子怎样央告,妈妈总是不肯。如今妈妈出国访学了,楼上的陈伯伯家又有了三只小猫,长毛的,个个像毛茸茸的小花毛团似的,可爱极了。大家都说陈伯伯太爱猫了,送走一只猫,就像嫁出去一个女儿似的,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家,他才肯给。奶奶退休后,时间多了,就在阳台上种些花草什么。明子想劝奶奶养猫。

第二天一放学,明子就上楼对陈伯伯赔笑说:“我奶奶您认识吧?她最爱猫了,她退休了闲得慌,想要您一只小猫做伴,行不行?”陈伯伯看着他笑着说:“你奶奶要,可以抱一只去……”明子又赔笑说:“我把三只都抱去给奶奶看,即刻就送回来。”陈伯伯只好让他把三只小猫都放进书包里,他挎上书包,骑上车飞快地到了奶奶家。

奶奶家住得不远,骑车三分钟就到了。明子兴冲冲地进去,从书包里把小猫一只一只放在书桌上,其中有一只是全白的,只有尾巴是黑的,背上还有一块小黑点。就是它最活泼了,一上来就爬到奶奶手边。奶奶挥手说:“去!去!”抬起头来一看,却笑了说:“这只猫有名堂。这黑尾巴是条鞭子,那一块黑点是个绣球。这叫‘鞭打绣球’……”明子高兴得拍手笑了,说:“好,好,‘鞭打绣球,就留下它吧。”奶奶笑着说:“要留下它,也得先送回去。我们要先给它准备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明子连忙又把小猫送回给陈伯伯。回头,帮着奶奶找出一只大的深沿的塑料盒子,铺上炉灰,给咪咪做厕所;两只红花的搪瓷杯子,大的做咪咪的饭碗,小的做咪咪的水杯;还有一只大竹篮,铺上一层棉絮,做咪咪的卧床。

咪子抱来了,真是活跃得了不得!整天到处跑,到处跳,一会儿上桌,一会儿上床,什么也要拨拨弄弄。于是奶奶就常给它洗澡,洗完了用大毛巾裹起来,还用吹风机把湿毛吹干了。常在晚饭前喂它,什么鱼头啦、鸡爪啦,剁碎了给它拌饭。等奶奶一放下它的饭碗,咪子就翘着尾巴过去,吃完了,用前爪不住地“洗脸”,洗完脸就懒洋洋弓起身来,打着呵欠。这时明子就过去把它抱在怀里,咪子一动不动地闭上眼,蜷成一团。明子轻轻抚摸着它,它还会轻轻地打着“呼噜”。每天晚饭后,奶妈和爸爸一边看着电视,一边闲谈。明子只坐在一旁,静静地抱着睡着的咪子,轻轻地顺着它的雪白的长毛摸着,不时地低下头去用脸偎着它。等到“新闻联播”节目播完,爸爸就会站起来说:“徐明,咱们走吧,和奶奶说再见。”这时明子只好把柔软温暖的咪子放在奶奶的膝上,恋恋不舍地走了。

这个星期天中午,奶奶答应明子的请求,让爸爸带陈伯伯来吃午饭,说是请他来看咪咪长得好不好,并谢谢他。陈伯伯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和爸爸大讲起什么电子计算机。明子悄悄地问奶奶:“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子?对养猫有没有用处?”奶奶笑着说;“我也说不清。我想要把咪子的资料装进去,要用的时候,一按键子会出来吧。”吃过饭,陈伯伯谢过奶奶先走了。爸爸说:“徐明还是跟我回去午睡吧。”明子只好把咪子抱起,在脸上偎了一下,跟着走了。

明子回到家一上床就睡着了。他忽然做了个梦,梦里听见咪子一声一声叫得很急,仿佛有人在折磨它。四周一看,只见眼前放着一个大黑箱子,似乎就是那个电子计算机了,咪子在里面关着呢。它睁着两只大圆眼,从箱子缝里望着明子不住地叫。明子急得嗒嗒地拍着那大黑箱子,要找那键子,就是找不着!

他急得满头大汗,耳边还听见嗒嗒的声音,睁眼看时,原来还睡在床上,爸爸正用电子计算机打字。明子翻身下床就走,爸爸在后面叫他“别去吵奶奶了……”他也顾不上答应。到了奶奶家,他把房门推开一条缝,看见奶奶脸向里睡着呢。咪子趴在奶奶的枕头边,听见推门的声音,立刻警觉地睁着大眼,一看见是明子来了,它又趴了下去,头伏在前爪上,后腿蜷了起来,这是它兴奋前扑的预备姿势!

明子侧身挤进门来,只一伸手,这一团毛茸茸的大白线球,就软软地扑到他的胸前。明子紧紧地抱住它,不知道为什么,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明子以奶奶为借口向陈伯伯要小猫、邀请陈伯伯吃饭表达谢意以及梦醒寻猫的情节,塑造了明子俏皮可爱率真的形象。
B.小说中对咪子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既表现小猫的可爱,也表现人们喜爱小动物的理由,动物有灵性,与人有亲近感。
C.小说结尾明子“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表现明子在做噩梦后有一种失而复得的释然,暗示了儿童世界的成人化特点。
D.小说不仅写明子爱猫,而且也写陈伯伯、奶奶对猫的喜爱,全篇笼罩着爱的激情,充分体现了冰心作品中“爱的哲学”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情节对表现明子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明子和咪子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