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警察小谭
侯发山
大年三十。小谭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同父亲说话,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要他尽快赶去!
小谭挂断电话,只好抱歉地对父亲说:“爸爸,有任务了,看来这个春节又不能陪您了。”
父亲坦然一笑,摆了摆手:“孩子,去吧 ”他是一名老警察了,知道哪轻哪重。
小谭检查了一下枪支,掖进腰里,刚要走,父亲对他说:“孩子,这可是个好机会,要把握住!” 小谭说:“爸爸,我明白了。”
小谭参加工作十年了,还是一名普通的干警。遇到几次提拔的机会都给错过了,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谭没有特殊表现,没有立过功小谭倒没觉得有什么,父亲感到很没面子,因为他退休之前就是局里的副局长。
小谭出门了。父亲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父亲刚进家门,就接到新的任务: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他二话没说.撇下妻儿老小,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当他一步一趔地赶到现场时,一个猎人正在瞄准动物,等待时机扣动扳机。他知道,这些猎人没有持枪证和狩猎证,是非法的。常言说,捉贼捉赃。如果现在出面制止,等于拿不到真凭实据,没法制裁狩猎者。只听“砰”地一声,藏羚羊倒在地上,四肢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父亲举起相机拍照了两下,然后掏出手枪走了过去。没想到,等到父亲走到跟前, 猎人掏出身上带的匕首,朝他的胸口狠狠戳了一刀,若不是同事及时赶到把父亲送到医院,怕是他的生命就有危险。因为这次事件,父亲得到了 2000元的奖励,从基层一名干警破格提拔为副局长……
今天看到小谭接到任务,跟他当年一样义无反顾,父亲感到很欣慰。同时.他又感到一丝担心,因为大部分偷猎者都是一些亡命徒。他们会不会对小谭下毒手?凭着小谭过硬的素质,对付两三个毛贼还是不在话下的。再说.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想到这里,父亲心里略略轻松了点。
小谭赶到时,一个偷猎者已经瞄准一只藏羚羊准备扣动扳机,小谭没有丝毫的犹豫,上前用身体挡住了枪眼。
偷猎者一下子愣住了。
小谭和颜悦色地说:“大叔,不能杀害野生动物。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违法的。”
偷借者扑通一下跪在了小谭面前:“警察同志,我求求你了,如果我今天找不到猎物,这个年我都没法过了,我上有爹娘,下有上学的孩子,我的老婆还有病。”闻听此话,小谭愣住了。
偷猎者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你要不信,就跟我回家看看,我家就在山下。”
小谭盯住偷猎者的眼睛,发现了他眼眶里的泪珠在打转,感觉到他没有说谎,便掏出身上的钱, 说:“大叔,我相信你,我身上就这两千块钱了,你拿去办点年货吧,不要再干这违法的事了。”
偷猎者眼睛一亮,继而犹豫不决。
小谭说:”大叔,回家过年吧,你的家人正等着你呢。”
偷猎者给小谭磕了两个头,然后接过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小谭拿出手机打算给局里汇报一下,就说线索有误。这时,那位偷猎者回来了,他对小谭说孩子,今天是大年三十,天又这么冷,你若不嫌弃,就跟我回家吃碗素饺子暖暖身子吧?”
小谭想了想,就跟大叔去了。他想趁机再给大叔做做工作,同时了解一下当地偷猎的信息,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小谭正在那位大叔家里吃饺子呢
事后,小谭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父亲。他便给父亲解释说,如果当时让偷猎者得逞,那就是“两败俱伤” 一旦藏羚羊受到伤害.偷猎者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有可能毀掉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父亲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当年对他下毒手的那个歹徒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歹徒住进监狱后,他的母亲给气死了,妻子改嫁了,他的孩子跟着爷爷生活,长大后也干起了偷猎的勾当,后来也被抓进了监狱……   
小谭看着一语不发的父亲,说:“爸爸,难道我做错了吗?”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谭执行任务“刚要走”时,父亲对他说“这可是个好机会”,意思是这是个立功提干的好机会。
B.对小谭参加工作十年还是一名普通干警这件事,父亲感到很没面子,说明父亲是自私自利的人。
C.“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这句话照应了前文的父亲“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的猜想。
D.最后一段“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一句,含蓄地表明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的做法。
【小题2】小说中的小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文字是小谭父亲对往事的回忆,请分別概括这两处文字的内容,并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8 07:4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来,许多平时从未展出过的油画作品渐渐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中,这是充分活化文化资源的好事。但不无遗憾的是,一些展出作品虽已经过初步修复,却仍可见颜料脱落、画面破损等问题,反映出当前国内馆藏油画作品的保存、修复依然面临挑战。

②新中国成立前后,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接力创作,铸就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不朽丰碑。其中一些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作品距今虽不过百年,但由于绘画材料、保存方式等未受到高度重视,画作遭受了不同程度损伤。例如,徐悲鸿所作《愚公移山》被误以正面向内卷致颜料脱落;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因长期未经修复出现画面开裂等病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那些厚重的色彩,还有时代的见证。

③国内油画修复事业起步晚、社会关注度低是客观现实。1999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从国外引进修复设备,成立我国第一家专业油画修复研究机构。短短20年,修复工作虽取得了进展,已有一批经典油画得到修复,但在修复专业建设、行业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④目前,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接连不断,但也存在过分关注展览策划而忽视基础保管工作的现象。当博物馆、美术馆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展览工作和“明星文物”中时,展厅外的库房是否已分门别类地建立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当展厅里观众络绎不绝时,那些库房中落灰的“大多数”作品又该如何有尊严地与世人见面?

⑤推进油画修复工作,树立正确修复理念、加强预防性保护意识不可或缺。国际文物修复领域,“可逆性、可识别性、最小干预性”是三大公认修复原则,但在国内实际操作中,一些画家自己充当修复师,盲目选用材料,对画作产生了不可逆影响;一些商业修复工作过度清洗、修补作品,把修复变成了“整容”。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公众对油画修复的态度、方法还需改进。油画“修复”不是简单的“修理”“修剪”,而需要完善的专业学科体系作支撑,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将“修复”贯穿于艺术品保护全过程,从保存、维护、包装、运输到展览,都将艺术品安全置于首位,让预防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同时还应认识到,没有一劳永逸的修复工作,随着岁月流逝,艺术品处于变化的状态,需要一代代人在传承中守护。

⑥油画艺术作品数量多与专业修复人员少的矛盾是我国油画修复行业面临的严峻考验。法国2002年颁布的《博物馆法》要求,修复师必须接受5年培训并获得毕业文凭和专业证书。这意味着想成为油画修复师并非易事,不仅修学时间长,还需具备生物、化学、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素养。故而,推进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一批油画修复工作室,加强人员交流,形成权威行业标准,通过法律法规治理行业乱象,才能让更多对油画修复感兴趣的人踏进来、走下去。此外,推动油画修复行业进步也并非是要在短时间内培养起一大批水平参差的从业者,也不必每个博物馆、美术馆都要设立修复人员职位,而应注重人才质量。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例,该馆既有自己的修复人员,也会通过招投标方式与高校、专业公司合作完成修复项目。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也会选择雇用自由职业的修复师。这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修复工作的经验对我国油画修复行业的未来发展不无启迪。

⑦油画修复不仅是还作品以昨日风姿,更是铺就文化传承的明日之路。在油画修复工作中对作品的再认识,有助于不断深入、修正、补充艺术史。另外,公开修复过程、展出修复作品也是向公众揭开修复工作面纱、吸引人们走近艺术的捷径。据悉,今年7月荷兰国立博物馆将修复伦勃朗的《夜巡》并通过网络直播修复全程,相信这一举措将为油画修复界“圈粉”不少,也将廓清许多公众的认知误区。对于博物馆、美术馆来说,重视修复工作还意味着获得更多捐赠藏品的可能。只有当公众充分信任博物馆的保存、修复、研究能力时,才会愿意将珍贵的作品捐献给馆方,实现更广泛的文化共享。

(摘编自马苏薇《破解油画修复难题》,《人民日报》2019、4、7)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由于绘画材料、保存方式等未受到高度重视,一些距今不过百年的油画佳作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B.我国油画修复工作从1999年才开始起步,但短短20年间,修复工作已颇见成效。
C.虽然画家对油画的了解超出一般人,但如果不具备专业修复知识,也可能在对油画的修复中造成伤害。
D.博物馆具有保存、修复、研究能力是公众愿意将珍贵艺术品捐献馆方的必要条件,因此博物馆应重视修复工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自然段肯定了当前我国在油画修复中取得的成绩,但更侧重于反映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
B.文章第③—⑥自然段是总分关系,④⑤⑥段分别从市场秩序、修复专业建设、行业规范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建议。
C.第⑥段以法国为例,旨在证明我国存在油画艺术作品数量多与专业修复人员少的矛盾。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油画修复工作还作品风采以外的另一层意义——铺就文化传承的明日之路,说明修复工作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都是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优秀油画作品,由于得不到妥善保存和修复,不仅失去了色彩,我们还失去了历史见证。
B.目前我国之所以存在重展览策划而轻基础保管工作的现象,与市场秩序欠规范、对艺术品保护的短视行为有关。
C.对油画的修复不仅应遵循国际文物修复领域的三大原则,而且应认识到,与其在破坏后修复,不如在修复中渗透预防性保护意识。
D.央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档栏目与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做法异曲同工,观众不仅感受到了文物修复的魅力,也了解了文物修复的不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仅表现在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所带来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国际格局调整上,还体现在社会思潮、文化观念、心理结构特别是人们的国际秩序观、时代价值观、哲学发展观的变化上。

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幅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赋予了全球跨文化交流更多的手段、渠道和动能。世界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文明”时代。过往的工业经济模式要求劳动者具有集体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纪律性,而数字经济环境下则对人的个体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人类文明形态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程式化、机械化,向现代信息文明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③在信息多元芜杂的时代,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信仰作出判断,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封闭而独立的“信息茧房”或“资讯回声室”,有时甚至滋生情绪化或非理性的“后真相”现象。相对于事实与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变得更为重要,网民更倾向于在虚拟网络空间寻找真实存在感。

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流取向,世界文明秩序笼罩在西方文明中心论之下。时至今日,以美欧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在文化价值、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处于优势位置,国际人文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之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经济危机久拖不决、自身社会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外来移民异域文化持续输入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等内外因素冲击和影响,美欧国内政治、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出现深刻变化,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美国的种族“大融炉”向文化“马赛克”演变,欧洲不少民众对社会支柱性信念提出质疑、对现有体制失去信心,迷失前进方向。随着认知的混乱和共识的难寻,美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危机,身份主义政治盛行,文化虚无现象加重,反移民、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异军突起。

⑤这种国内价值观焦虑、散乱和迷茫映射到国际层面,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更加倾向于用逆全球化的文化排外主义应对多元人文国际格局发展,出现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合流,种族主义与霸权主义合流的现象。一方面,他们高举“意识形态终结”“历史的终结”等旗号,强推所谓“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他国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全球主义的渗透和植入。文化霸权主义及其秉持的一元化逻辑加剧了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的张力,威胁着人类文明多样性。

⑥与此同时,反对和抵制西方文化一元化作法,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已成为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的呼声,保持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文化隔阂、文明对立、族群冲突等问题不断对现代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国际社会亟须增强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探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对话,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选自《光明日报》——《百年变局视域下全球人文交流走势及特点》2019年8月)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中心论长期以来决定着世界文明秩序,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流取向。
B.数字文明时代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程式化、机械化,它更看重人的个体性和创造性。
C.在非理性的“后真相”时代,网民更倾向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来寻找个人真实存在感。
D.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需要打破文化隔阂,缓解种族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之时,首先交代了变局发生的时代背景。
B.文章论述结构是先交代变局的时代背景,然后是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是应对策略。
C.文章五六两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一元化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
D.文章对当下的全球人文现状充满了忧患,但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茧房”有封闭性的特点,是因为人们作判断依赖经验、情感和信仰而不是理性。
B.美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产生了逆全球化发展的民粹主义。
C.强推“普世价值”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其秉持的一元化逻辑会威胁文明的多样性。
D.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是目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要展开文明对话,共建命运共同体。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松柏树林

林斤澜

⑴北京的冬天,全靠松柏树保留点绿色。松柏树到处都被赞赏,在寒冷的北方,挺立在风沙里、风雪里、风暴里,就更加英雄了。

⑵北京四郊都有拿松柏树取地名的:一棵松、五棵松、柏树坟、柏树地……西山的山沟里,有个地方叫三棵松。真有三棵抱不住的松树,鼎足而立,枝杈舒展,气宇轩昂。老乡们说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位“忠义千秋”,并肩拉膀地站着,成百年就这样儿站着,一般的好哥们是比不了的。要问这不累得慌?据赶车的说:有天深夜惊了马,一看是遇见了张三爷下来遛弯儿。据放羊的说:有年大风雪压塌了羊圈,关二爷还来敲过窗户。他是拿马鞭敲的,要是青龙偃月刀,窗户早给敲碎了。

⑶听了这些传说,如果目不转睛地看着松柏树,大有可能得到老乡们得到过的启发:松柏树是神灵的树。

⑷偌大的北京城,东南角上有个小小的龙潭湖。龙潭湖的东南角上,有一片小小的松柏树林。清晨,走到河沿,就会有略带辛辣的清香,扑鼻而来。隔三五棵树,就有一个人贴近针叶,深深呼吸,好像亲吻。双手动弹,帮助呼吸,就像拥抱。功夫到家的,一呼一吸,鼻子里全带出哨声来。据研究家说,这清香里饱和着“臭氧”,这“臭氧”延年益寿,消除百病。据说第一百几十中学的一个小姑娘,前两年眼见不行了,现在中学毕了业,考上大学了。那边那个半老汉,呼吸的哨音好像鼻子里养着只黄鸟,他是准备提前退休的人。现在做完呼吸又去上班了……

⑸是   的树吗?只怕是    的树吧!

⑹北京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松柏树早不耐烦,冒犯着霜冻嫩绿了起来,翠绿起来,油绿起来……坚定不移地浑身显出碧玉的光彩来。北京人这时却爱说:“隔河看柳。”那柔柔的柳条,透出来嫩黄嫩黄。它有金黄的颜色,又有黄金没有的妩媚。为什么不说“隔河看松柏”呢?也许只有饮食清简的人,才更喜爱冷静的碧玉。

⑺这时,鸟儿们一阵阵飞过天空,它们看见了龙潭湖水,看见了水边的嫩黄新绿,就唧唧啾啾地下来歇一歇,找一找吃的。爱鸟爱到馋得想占有的人们,就在树林里张起挂网,地上布置了拉网,常常和遛弯儿的人发生矛盾。

⑻但松柏树林里没有这些事。偶然也有零星小鸟,下到松树枝上站一站,失望地呼叫着伙伴们飞走。柏树上连这样的偶然也是没有的。鸟儿们对“臭氧”的辛辣有敏感吗?还是柏树太严肃了,成了禁区,“红子”、“黄鸟”的小夜曲轻音乐在这里不自在,更不用说那百灵鸟的电子音乐了。

⑼多么美好的事物也有缺点,连灾难也难得避免。

⑽有年夏天,松树林的西北角,出现了红蜘蛛。这东西有个血红的肚子,另外就是许多只脚,整天忙忙碌碌地爬来爬去,吐着丝,结成网。有时用一条丝吊着,有时在网上横行,和道士画符一样。血红应当是鲜艳的色彩,丝也和丝绸的丝差不多,可是构成了肮脏、霉烂、窒闷、怪异,最后是恐怖。

⑾松树干了,黄了,枯了,死了。那样英雄的形象,却叫这些小东西弄得毫无办法。一棵树弄成这样,已经叫人难过。十棵二十棵就是一片,叫人看了只好掉头走开,说恐怖那是不假的。松树有另外的一面:太老实,太驯服,太顺从。它不长刺不长毛,也不长臭胶和毒汁儿。

⑿那年冬天从西北来了寒流,白天也是零下好几度,持续了十几天。大雪压枝不化,树根的雪堆冻成冰坨。等到又一度春回大地,雪化冰消,咦,红蜘蛛死绝了。

⒀树干滋润起来,有个把地方鼓胀起来,拱出来一星嫩绿,绿得闪亮。日长夜长,长出一枝新松,和枯枝对照,衰老和青春同在,死亡和生命并存。这是哪位诗人还是哲学家说过的吧。我好像这才认识了松柏树

【小题1】简述第⑵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在第⑸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小题3】赏析第⑹段划线句的修辞表达效果。
【小题4】指出第⑹段作者强调“隔河看柳”的目的。
【小题5】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⑴段是全文的总括,下文围绕“更加英雄”来展开。
B.⑵—⑻段从多方面刻画了松柏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
C.⑼—⑿段采用欲扬先抑写法,更充分展示了松柏形象。
D.第⑼段是过渡段,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自然流转。
E.第⑾段写出了松树的另一面,对其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F.文章最后一段描写生动,情与理交融,令人回味悠长。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中“好像”一词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D.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小题3】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