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神刀
张望朝
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
受刑的是韩大脖子。韩大脖子却在笑。
行刑的是神刀铁五,也只能是铁五。
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
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
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韩大脖子却还在笑。
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刀光一闪。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句:“好硬的脖子!” 刀口被硌出个豁儿。
铁五径直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 请大人验刑。”
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说行刑已毕?”
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
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之上号称神刀五爷?”
铁五垂首道:“徒得虚名。惭愧。”
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
酒楼。
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
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 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
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
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
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 再砍一刀也没门,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又啃肘子。
“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哪他妈是革命党啊?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
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嘛?啊?”
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 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
铁五忽觉有点反胃,想吐。
后来韩大脖子又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妍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
韩大脖子又在笑。
刀光一闪。铁五提着没沾半点血丝的鬼头大刀径直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
看热闹的百姓都骂: “什么世道!”正待做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问那一脸欢笑变成-脸惊恐,“咣当” 一声,头已落地,“呼” 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
监斩官顶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
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
“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巧设伏笔,第一次行刑时,砍韩大脖子,除了头号刽子手铁五,别入都不够格,暗示了韩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与“革命党”有关。
B.韩大脖子在酒楼宴请铁五,是为了报答他的不杀之恩;铁五赴宴,大吃大嚼,是因为他认定韩大脖子是革命党,自己与革命党内心亲近,不见外。
C.小说在写第二次行刑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致地描写韩大脖子人头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表现出惩罚恶人的痛快淋漓。
D.百姓们观刑只是看热闹,看到韩大脖子两次受刑不死,他们失望痛骂:看到人头落地,又齐声赞叹铁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跃然纸上。
E. 小说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简练传神;人物形象鲜活如在眼前;叙述故事多用短句成段,简洁干脆;故事富于传奇色彩,却又毫无虚假之感。
【小题2】联系全文,第一节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题为“神刀”,结尾百姓们齐声喝彩“神刀!果然神刀!”,“神刀”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除用以塑造主人公铁五外,小说中还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11:00: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马踏湖

王月鹏

不曾想过,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

第一次去到那里,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甚至,当友人在路上介绍它古时曾被称“少海”的时候,作为一个久居海边的人,我却有些不以为然。这般心态,很快就被闯到眼前的景象湮没。我看到了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呆滞。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居住海边的日子,一直感觉自己像一滴水;而在这里,我更向往的是成为一株水中的芦苇。一次次想到那个叫梭罗的人,想到他笔下的美丽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击败各国诸侯。一日,他在桓台的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马踏湖与其他湖是不同的。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树丛中。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水变得含蓄。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湖民们在这小桥上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

小桥,流水,人家。房在潮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朴素的老人。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地穿出了好远。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露在水中的根。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随便地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想,所到之处,低头是漾漾的水,抬头是密密的芦苇。船缓缓地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心事都渐渐地抛在了船后,沉到了这湖底。此刻的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存在。

水有些深邃,有些不够清澈。水面平整得像柏油马路。船家说,马踏湖共有两千多条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数百里的水路。倘若没有向导引路,游人大多会被搞得晕晕乎乎,不辨东西南北。湖中的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不管如何地纵横交错,水路之间都是相通的。常常是芦苇挡在了面前,水也行到了尽头,正是无路可去的时候,只需竹篙在水面轻轻一点,眼前可能就出现座座房舍,闯入了别一番境地。

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至于无边的芦苇,好似从心底旁逸出的思绪,葳蕤,且充满了灵性,它会跟你娓娓讲叙一个又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苇花飘散,那是水的纷纭心事。还有亭亭的荷,一段藕节就是一段长长的往事,她们沉默着,她们不肯说出口。

在湖边,我见到了那些久违的农具,它们与我的乳名散发着同样的气息。水磨,石碾,木推车……像一支童年的歌谣,亲切,且让人温暖。在这些农具的旁边,湖民正紧张地劳作着。一个老人正在纺纱,一种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我看到了她的皱纹,看到了她的安详的神态。在石碾旁,年轻的母亲正与年幼的孩子在推磨。石碾声声,声声都响在了我的心头。那是关于童年的乡村记忆。

不必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阐释,马踏湖仅仅是作为自然形态的景色,已经足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一个“居然”表达了作者对马踏湖有如此的美景感到意外。
B.文章第三段联想到马踏湖的由来,与上文描绘的马踏湖湖水轻柔而又灵性,以及马踏湖安静但不呆滞的美丽景色形成照应。
C.“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船以生命,生动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作者说“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激动的原因是马踏湖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小桥、流水和芦苇等构成的画面一样的情景。
【小题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  ①  狂风呼啸而过   ②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③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   ④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依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对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赛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⑧雨水还有什么功能呢?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干净,落地之后却变成满地泥泞。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净化某个角色,就让他从甲处穿过雨中走到乙处。淋了一场雨,他火气也消了,头脑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身上的污点也可借此涤除。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就会沾得满身泥泞,污点会变得更多。雨水还有复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水让人联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则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无关联。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让世界回春。

⑨雪呢?雪跟雨一样意涵丰富,但是两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凉的、沉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同时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洁白又污秽(落地隔一阵子之后),既严寒又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史蒂文斯在诗作《雪人》中利用雪来表现抽象、疏离的思想,特别是用来象征“虚无”的概念,正如诗尾所述:“永远无我/不为虚无所动/始能洞见虚无的处所”,这真是严寒彻骨的意象。在《死者》的结尾,乔伊斯让主角贾柏瑞顿悟;他在整篇小说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却在情节推演中一点一点瓦解,最后,他看着窗外“大雪纷飞,铺满整个爱尔兰岛”,这幅景象宛如当头棒喝。他顿时明白:原来雪和死亡一样,不分贵贱彼此。正如小说美丽的结语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与死者身上。”

⑩往后探讨季节时,一定还会再提到天气?天气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写一本书也写不完。现在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下次读诗或看小说时,别忘了看一看天气。

【小题1】第①段“□词□调”一词,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    
【小题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  ”“  ”“  ”“  ”。
【小题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意象,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小题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与暴风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雨非雨,雪非雪”。(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漫画生涯
华君武
我开始学漫画是在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1928年。我画了一群学生在打防疫针。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我就画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被我们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了,于是就刊登在校刊上面了。这是我刊登在刊物上的第一张漫画。
后来我更加喜欢漫画了。那时漫画界风行一种用漫画表现古诗词的画法,我学到一首题目叫《江南》的汉乐府诗,里面的第一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就把它画了出来。画中有一个人正在采莲,我在圆圆的荷叶当中画了个十字像个“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居然还领到了一块钱的稿费。去领稿费的时候,他们还让我贴三分钱的印花税票,这把我给难住了,我当时连三分钱都没有。人家没好气的说了一句:“连三分钱都没有!”这幅画就是我的第一张刊登在正式报纸上的漫画,时间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拼命地画漫画。
那时的上海有我们漫画界的老前辈: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老师,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也不算太大。丰子恺先生当时也不过40来岁。我20岁左右,当然他是我的前辈。他们画的画比我画的画不知要好多少倍。在画漫画方面,我只是一个刚刚进门的“小伙计”。我那时也不知道有什么 “创造性”不“创造性”的,总觉得赶不上他们。因此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我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因为他们漫画里面的人都不多,一张画里就几个人。像丰先生的画,就三两个人或一个人。我一幅画里可以画几百人。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想:我要出名。因为老先生们比我画得好,我比不上他们,只好用这种办法来和他们比。当时我的画虽然画得比较糟糕,但是人家知道,有个画大场面漫画的华君武。
我为什么来强调这个事情呢?就是现在我们画漫画的青年人,不想“创造性”的问题。我认为,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你来画,这叫创作。假如你总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那么就一辈子也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创造性。比方说齐白石,他是有创造性的大画家。我们进城的时候就听说北京有“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他们都是齐白石的学生,画来画去都像齐白石,谁也没有超过他。这就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的结果。漫画也是这样,你要跟着谁画,永远跟在他后头,那何必称为“创作”呢?叫“跟作”就行了。目前我们的作品里叫“跟作”的漫画太多了。现在有个新的说法叫“撞车”,就是说你的作品跟人家的作品雷同了。我觉得搞漫画创作就要真的进行创作,要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尽管我20几岁在上海时,对于艺术创作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多,但还是想出画大场面漫画这么一个办法来,好和别人的画区别开。这恐怕算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吧。
最后我想讲漫画创作上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好像就越好,其实不是这样。过去有人把人画得很丑,所以有些女同志就不喜欢让人家给她画漫画像,我们有个漫画家就画了一位女电影明星的漫画像。这位女明星就不干了,弄得这位漫画家很狼狈。有次我看见郎平的漫画像。郎平也不难看,就是牙齿稍长一点,可是这位漫画作者就把她的牙齿画得更长了一些,就很难看。我画漫画不是夸张一个人的丑,而是夸张他有趣的东西。画漫画并不都是专门把人弄丑的。漫画像不能过于变形和丑化,如果过于丑化,那么被画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选自华君武《我的漫画生涯》演讲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根据汉乐府诗《江南》画了一幅漫画,被他所在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这是他的漫画第一次刊登在正式报纸上。
B.华君武年轻时想超越漫画界的老前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画漫画要有“创造性”。
C.“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都是齐白石的学生,但他们谁也没有超过齐白石,这就因为他们“跟作”齐白石,没有创造性的结果。
D.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就越好,华君武也遵循了漫画创作的这一规律,画漫画时夸张一个人有趣的东西。
E. 华君武认为,搞漫画创作就不能“跟作”,要有“创造性”,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小题2】华君武提出:“画漫画是要懂得一点社会,懂得一点人生的。”统观这篇讲话,华君武的这一观点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小题3】从本文来看,华君武能够成为中国杰出漫画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为演讲稿,本文语言有很多特色。请结合本文中相关的语句,分别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例句表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迷津处一片蒹葭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②《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谓予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疼”!这样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譬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 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③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芦花色白,何况一大早还打上了一层如霜的白露!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当然也没有鸬鹚,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

④上文学史课,每次讲到《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殊不知古人眼里,爱情的地位远不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大。不过读到一个“情”字也很了不起,应予肯定。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

⑤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谓“生活在别处”,宗教所谓“彼岸世界”,这些对人生“此在”困境、“彼岸”虚无的一种哲学表述,亦可作如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⑥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将这首诗刻录在大脑的硬盘里,就是出国了也不会走失,情绪低落时吟哦一遍,灰暗的天空说不准就会明亮起来。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全文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秋  李应杰

或许是昨晚吧,竟做了一个梦。朦胧中,一个人独自在江南无人的秋天里,缓缓地走着……

懒懒地起床,清早推开窗,猛然发现,眼前那繁茂又喧闹的榕树,不知什么时候,竟变得有些稀疏。树干就要变得光秃秃的了,仅留了几片不肯就去的叶子。一阵风过,那叶子颤了几下,却也是经不起风吹,打着旋儿落下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有些凉了,忙添了件衣服。这才发觉,秋,竟悄惝地来了。

这地方,怕是没有秋天,可想起郁达夫的话:“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我觉得说得确切又实在。这才觉得有,只不过,若是有,恐怕也是留不住的。

来到这里,已是多年了。这儿的秋天,总是给我太多的感伤。凄凄迷迷,冷冷清清。单一的冷色调,底色朦胧,散落着冰凉的秋雨,透明的雨伞……南方的秋,它总是来得仓促,还未打声招呼,就哭哭啼啼起来。这秋雨轻轻地润了我的头发,蒙了我的眼睛,我看不清,只觉得那冷清的愁就袭上来,落进心底,默默地化作莫名的悲哀。这一景,是悲、涩居多。细细品味着这淡淡的忧伤,只能为它如水般的透明和南方女子一样的温柔而触动,但又确乎觉得少了些什么。

当这淡淡的秋开始弥漫,我怀念起记忆深处,令我怦然心动的北方的秋。

同那些文人说的一样,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

儿时,是在北方度过的。早晨起来,老人会喝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小坐。当我看到院子里,金黄色又铺了一层,就雀跃着,抱起大大的扫帚,去挥扫那散落一地的金子.把那些金灿灿的叶子堆成一堆,心里满是胜利者的喜悦。因为老人说,散落在地上的都是宝呢!北方的秋,多的是风。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你觉得温度刚刚好,不太冷也不太热,便出门走走。走在路上,一阵凉爽的秋风拂来,顿时让人清醒。它不像夏风,步调缓慢,又带着炎热;它也不像冬风,“呼”的一声,冷彻身骨.这秋风,妩媚至极,它拂过,像给你诉说,你听不见它说什么,只觉得这低语声,有着别样的情愫。

北方的秋,少的是雨.这里的雨,是格外有味道的。你看,天阴沉下来了,忽地来了阵风,雨便利落地来了。大珠小珠落玉盘,待到珠子落尽,这玉盘又透出亮来。啊!太阳出来了,天晴了。躲在屋檐下的人们又兴高采烈地提着板凳,拿着农具,去忙活了.你若借着这雨,多愁善感一番,怕是扫了你的兴。它呀!不会为你多留,这调皮的小家伙,停个脚,就走了。

这北方的秋,最爱炫耀:那黄澄澄,一片片的,是稻谷;挂在树梢,要坠下来的,是柿子挂满窗前;咧嘴大笑的,是辣椒;堆满院角,挤成一团的,是玉米。这收获的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付出的艰辛。这北方的秋,最是豪迈。它果断地抹去那些没落陈腐,将大地更新,又潇洒地将喜悦与人们分享。

离开北方,跟家人一起南下,已经10多年了。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变化,没有定数。若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就想起,人生就像秋天,它给你硕果累累的同时,也给你更多未知,它是低谷、是转折,更是契机和磨炼.如若你想放弃,你只会看到严冬;若你坚持,春天就在眼前了。

这秋的故事,让我也更知道,那北方的秋,就是我怀念的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寂静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文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江南秋天的描绘。
B.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将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进行对比,以此突出北方的秋的特色,抒发作者对其深沉的眷恋之情。
C.本文在刻画童年趣事、北方风雨、硕果累累等图景时,绘声绘色绘形,细致生动,其中又饱含深情,显得真切动人。
D.文末由景触思,感叹“人生就像秋天”,写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领悟,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意味,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