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十七个人的阿娘
胡海瑢
(1)18岁,她嫁到了山外这个赤贫的农家,真算是从米箩跳到了糠箩里。仅有的一间矮平房,还要分作前后两截,前面做她的婚房,后面则是猪舍。父亲第一次翻过小山来看她,痛骂自己听信媒妁之言。但一切后悔已晚。好在小两口都健壮而勤快,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随着一个接一个孩子的出生,他们拥有了三间高大坚固的砖房,四五亩遍种瓜果蔬菜的庭院,后山连片的杨梅林、毛竹山,一大畈的水稻田……
(2)她唯一的弟弟来做客了,她欢欢喜喜去厨房为他烧红糖水潽蛋。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吵架声。她冲了出去,看到血气方刚的弟弟和村里那个著名的地痞扭在一起,那家伙手上有刀!她几乎呆了,然而一等反应过来,她马上冲了上去,一下就把地痞推进了土路边的小河里……多年后我向她求证这件事并问她是否害怕时,她只说:“我只有一个弟弟啊……”过了会儿又慢慢地自言自语,“我阿妈死的时候,他才1周岁啊……”她一边说,一边打着烧饭用的草结头。看着她关节粗大的双手,我胡思乱想:没有这一推,我们就没有舅公了……
(3)土改时,一切辛苦所得都化为泡影。那年她35岁。重返穷困后,她的头上还戴了一顶富农的帽子。她实在气不过,去吵,被改作“上中农”。她仍然愤愤不平:说我们这么多山、这么多田,就是剥削!我们又没有雇人,人家来帮忙,我们不是去换工的啊,哪一天不是天暗进天暗出、老牛一样做啊做的!
(4)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她已经45岁了,那一年,她最小的女儿出生了。生不逢时,这个瘦得像只小猫的孩子4岁了还不会走路。单薄成一张纸的她,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小女儿气若游丝的样子,一天又一天,到那个中午烧饭时,她觉得这个孩子似乎确实是要死了。下田干活的老三和老四正抓了几条黄鳝回来,她赶忙去烧。昏睡着的小女儿突然开口了:“阿妈,什么东西这么香啊?”……你看看你小姨,差点饿死的人现在变成了这样一个大胖子!翻陈年账簿时,她总是这样结束对苦难的回忆。
(5)对两个不能幸免而终于夭折的孩子,她也这样自我安慰:算命先生说他们是投错了胎,讨债来的,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就算养大了也留不住的……达观的她总是无限羡慕我们这一代人:只生一个,多少好!两个大人,管一个小的,好好地把他(她)养大,多少好啊……
(6)她自己,一生共生了五男四女9个孩子,活下来7个。在任何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好的20多年中,她不停地怀孕,生养,哺育,直到大儿媳妇和大女儿的孩子都降生那年,她才完成最后一次生育。
(7)从此她开始养育第三代。
(8)我们第三代一共有17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我们都叫她阿娘(奶奶),这本来是孙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这群外孙男女们也这么叫她。因为我们都跟着表哥们,在她温暖的灶间里混日子,饿了舀那个大果桶里的炒米粉吃,渴了偷她特意为外公晾好的决明子茶喝。我,她的外孙女,排行第12个,也吃过她煨在火缸里的番薯,睡过她那张大大的宁式床,老大年纪了还尿了一次床,但是这件被我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所有表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因为她一点风声也没有走漏。她搬着被子去门口紫荆树上曝晒时,大概看到了我紧张不安的目光,二话没说,就将湿痕朝里翻晒了。我推算了下,那时她应该65岁了。
(9)外公去世,她75岁,我们没见到她的眼泪,只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她叫我们不要哭了,理由是“大树倒下了,小树也长出来了”。
(10)80多岁的她,还是很健康,除了眼睛有点不行。平时还帮着儿媳妇照看曾孙女,看顽皮的孩子踉踉跄跄走远了,就一声一声地唤着,去把她捉回来。端午节时,包起粽子来还像一个熟练工人那么麻利。但是不久,她仅剩的一点视力也失去了。她提出想去医治,但没有人接这个茬。其实她63岁时也生了一场性命交关的大病。那时,她照看着一大群孩子,还给每个小家庭做饭,平时喂鸡喂猪,农忙时晒谷收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儿女们带她到处求医,最后在上海的大医院里转危为安。一晃,她那么老了,似乎没有了医治的必要,于是大多数时间,她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1.2米宽的小床上。
(11)92岁时,一向健朗的她受冷感冒了好几天,对着端来茶饭的儿子,她表达了心里的恐惧:阿二,我会死么?二舅飞快地回答她:死?也没什么关系啊,阿爸在后山等你17年了!不久后她就去世了,二舅向我妈坦言了他的悔意。但是她已经无从知晓了。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阿娘的形象特点。
【小题2】为什么外孙男女们也叫她阿娘(奶奶)?
【小题3】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作者平实地叙述了阿娘的一生,试着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10:1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识苗歌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小题2】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中国逐渐进入物质丰裕与老年化的社会环境中,大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它的娱乐性使得民众的思考更少,它的五花八门使得民众沉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它的来自个人的不可确定性和庸俗与低级趣味的嗜好与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精英文化曾经是大众文化之前备受世界宠爱的东西,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精英文化是一种思考与担当的文化,它的发展依托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体验,依靠哲学式的逻辑和历史性的条理对世界的体悟和感知。因此,精英文化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精英文化的“前瞻性”与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势必造成两者间的冲突。“先知性”是作为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强调的,他们作为敏感的先觉者,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变革气息诉诸笔端,反馈给广大民众。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新文化运动。而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商业性和世俗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市场品性。因此冲突成为必然。精英文化的“高雅追求”与大众文化的“世俗追求”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中国文化自《诗经》的风雅精神开始就一直执着于高雅追求。“不直说,不说透,要收敛”成为长期以来的风尚,精英文化自觉地继承着这一风尚。而大众文化则带着鲜明的标准化倾向,即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同时它还兼有娱乐性,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这些都决定了这对矛盾的存在。而精英文化的“自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之间更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律性”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特征。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正始之音”,都受一种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并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创作自觉。而大众文化则完全没有这些,更多的是受外在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这对存在于创作领域的矛盾,可以说是一切冲突的根源所在。

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精英文化的土壤源于大众文化。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在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得到提升,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精英文化从大众文化中吸取营养,反过来又能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藉以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发展中,对形成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是作为文化形态,我们愿意看到的是文化能够对人们发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无论是大众文化的精英化还是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二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过程是不断地在发生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精英文化能够影响尽可能多的人,同时大众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纯净和高雅化,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便又迈出一大步了。

(摘编自魏继新《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大众文化虽世俗,但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作用;精英文化虽然曾备受人们的宠爱,但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B.精英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担当,有前瞻性;大众文化立足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和接受水平,有娱乐性。
C.精英文化对于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能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大众文化则不能。
D.精英文化强调“自律”,大众文化强调“他律”。大众文化只迎合市场的需求,全然不受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肯定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之后分析其弊端,进而引出了精英文化重要作用的阐述。
B.文章第二、三段从多个层面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大众文化的优势。
C.文章列举了《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意在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D.如何使今天整个社会文明再迈出一大步,是作者分析、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目的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娱乐性,其问题往往表现为缺少思想内涵,迎合大众的趣味、爱好与需求,格调低下。
B.“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英分子,对时代变革敏感,他们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广大民众。
C.精英文化的“白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这对广泛存在的矛盾,是两者之间一切冲突的根源。
D.大众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土壤和营养;精英文化则通过自身的高雅追求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
段吉方
纵观以往关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国经验”的讨论,有这两个特点:一、批评领域的声音明显多于理论研究的声音,体现出了“中国经验”研究中“批评先于理论”的现象;二、在“中国经验”的定位上,一般会将中国文论话语中的“中国经验”问题纳入广义上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宏大叙事之中。
首先,“批评先于理论”是“中国经验”研究中的应有之义。只有在批评中,中国文学的经验,特别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经验才能够给“中国经验”的讨论提供直接的参照及批评言说的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才会落到实处。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王国维时期,这个“中国经验”就是文学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回答文本创造的历史及其所展现出的规律,“中国经验”是从“文本学”与“批评论”的层面上升到美学理论的提炼和话语方式的表达。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文评”,就是一种综合的批评评判,它的一个基本路径,就是从文本出发的充分的批评阐释。这里面的“中国经验”就是在文本批评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论如此,中国近现代文论中的“中国经验”也是如此。从“五四”时代到三、四十年代,鲁迅、胡适、周作人、胡风、朱光潜、宗白华、李健吾等人的文论,就是中国作家以自己的话语评价中国自己的文学作品,文论话语仍然是从批评实践层面上着眼与发展的。即使是中国近代文论中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的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间词话》中有“中国经验”,就是因为他没有忽略具体的批评实践之于理论体系构建的要义。
其次,为什么不能将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中国经验”与那种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相提并论?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来看,有很多优秀作品都直接展现了在当代中国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各种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体、内容和风格都是“中国”的,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活方式、人情世态及当代精神的凝聚和表现。
但我们说,这种“中国经验”是“文学”的,它区别于那种广义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地方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体现人的内在的精神情感和心理现实的困顿与无奈,指向的是本真人性的丧失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剧变及道德伦理变迁的关系,从而更具反思性与批判性,当代性价值也更为明显。从文学表现方式上来看,这种“中国经验”也有着特殊的手段,既有现实主义,又有现代寓言,还有后现代精神反讽。正是这种来自精神、情感与心理层面的“中国经验”的书写,让当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变得复杂与多元,也更突出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语境的复杂性以及精神属性上的特殊性。当代文论话语如果想要深入把握这种“中国经验”,就需要在更深层次上面对这种多重叠加的语境特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经验”研究中,批评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这不仅正常,而且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一种需要重视的路径方向。
B.“中国经验”的问题古已有之,不管是先秦时代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面的“中国经验”是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批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文评”就是例证。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能够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批评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文论话语体现了“中国经验”,将理论体系构建立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之上。
D.从中国传统文论到中国近现代文人中的“中国经验”,作家都是以文本为核心,文论话语特点都注重于批评实践层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国经验”的讨论中呈现的两个特点,作者认为前者给我们提供的启发非常重要,值得进一步借鉴,后者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B.近现代文论依然在践行“批评先于理论”的“中国经验”,像鲁迅、李健吾等人的文学论述,即是中国作家着眼于批评实践,对中国自己的作品的评价。
C.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缺乏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活方式、人情世态及当代精神,不能与文论话语体系的“中国经理”相提并论。
D.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中国经验”,以文学的表现方式来关注和表达人的心灵世界,反映人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理论话语而言,批评实践的问题在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中被更多的关注,理论话语可以从创作实践中提取出来,。
B.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呈现出“批评领域的声音明显多于理论研究的声音”特点,但批评先于理论,不等于可以用批评取代理论,。
C.区别于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有着独特的文学性,其表现的形式和内在的精神表达都是文学的,。
D.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语境的复杂和精神属性上的特殊,使得当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变得复杂与多元,我们应更深层次的面对它,以更好的把握当代“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