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
段吉方
纵观以往关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国经验”的讨论,有这两个特点:一、批评领域的声音明显多于理论研究的声音,体现出了“中国经验”研究中“批评先于理论”的现象;二、在“中国经验”的定位上,一般会将中国文论话语中的“中国经验”问题纳入广义上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宏大叙事之中。
首先,“批评先于理论”是“中国经验”研究中的应有之义。只有在批评中,中国文学的经验,特别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经验才能够给“中国经验”的讨论提供直接的参照及批评言说的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才会落到实处。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王国维时期,这个“中国经验”就是文学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回答文本创造的历史及其所展现出的规律,“中国经验”是从“文本学”与“批评论”的层面上升到美学理论的提炼和话语方式的表达。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文评”,就是一种综合的批评评判,它的一个基本路径,就是从文本出发的充分的批评阐释。这里面的“中国经验”就是在文本批评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论如此,中国近现代文论中的“中国经验”也是如此。从“五四”时代到三、四十年代,鲁迅、胡适、周作人、胡风、朱光潜、宗白华、李健吾等人的文论,就是中国作家以自己的话语评价中国自己的文学作品,文论话语仍然是从批评实践层面上着眼与发展的。即使是中国近代文论中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的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间词话》中有“中国经验”,就是因为他没有忽略具体的批评实践之于理论体系构建的要义。
其次,为什么不能将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中国经验”与那种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相提并论?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来看,有很多优秀作品都直接展现了在当代中国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各种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体、内容和风格都是“中国”的,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活方式、人情世态及当代精神的凝聚和表现。
但我们说,这种“中国经验”是“文学”的,它区别于那种广义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地方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体现人的内在的精神情感和心理现实的困顿与无奈,指向的是本真人性的丧失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剧变及道德伦理变迁的关系,从而更具反思性与批判性,当代性价值也更为明显。从文学表现方式上来看,这种“中国经验”也有着特殊的手段,既有现实主义,又有现代寓言,还有后现代精神反讽。正是这种来自精神、情感与心理层面的“中国经验”的书写,让当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变得复杂与多元,也更突出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语境的复杂性以及精神属性上的特殊性。当代文论话语如果想要深入把握这种“中国经验”,就需要在更深层次上面对这种多重叠加的语境特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经验”研究中,批评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这不仅正常,而且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一种需要重视的路径方向。
B.“中国经验”的问题古已有之,不管是先秦时代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面的“中国经验”是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批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文评”就是例证。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能够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批评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文论话语体现了“中国经验”,将理论体系构建立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之上。
D.从中国传统文论到中国近现代文人中的“中国经验”,作家都是以文本为核心,文论话语特点都注重于批评实践层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中国经验”的讨论中呈现的两个特点,作者认为前者给我们提供的启发非常重要,值得进一步借鉴,后者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B.近现代文论依然在践行“批评先于理论”的“中国经验”,像鲁迅、李健吾等人的文学论述,即是中国作家着眼于批评实践,对中国自己的作品的评价。
C.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缺乏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活方式、人情世态及当代精神,不能与文论话语体系的“中国经理”相提并论。
D.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中国经验”,以文学的表现方式来关注和表达人的心灵世界,反映人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理论话语而言,批评实践的问题在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中被更多的关注,理论话语可以从创作实践中提取出来,。
B.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呈现出“批评领域的声音明显多于理论研究的声音”特点,但批评先于理论,不等于可以用批评取代理论,。
C.区别于普泛化、均等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有着独特的文学性,其表现的形式和内在的精神表达都是文学的,。
D.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语境的复杂和精神属性上的特殊,使得当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变得复杂与多元,我们应更深层次的面对它,以更好的把握当代“中国经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0 12: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柜中的故事
赵明宇
1943年中秋节晚上,元城县沙拔塔村西的枪声此起彼伏,响成一团。马财主忙碌了 一夜,和家人一起给八路军烙油饼、熬米汤,送到前线。天亮时,枪声逐渐稀了下来,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莫非是同志们回来了,马财主扒着门缝一看,倒抽了 一口冷气,原来是日本鬼子。马财主的心立即提到了嗓子眼,一边说“来了   来了 '',一边挥手示意女儿马金枝躲到书房的柜子里。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马财主专门做了 一个有夹层的书柜,以防不测。女儿马金枝秀美端庄,上次被两位鬼子看上了,幸亏藏进书柜夹层才躲过一劫。这一次,马金枝轻车熟路地推开书柜,又打开夹层,刚钻进去,却吓了一跳,原来里面还有一个人。马金枝正想喊,被那人一手梧住了嘴巴。小鬼子走了,马财主说:“金枝啊,出来吧。”马金枝把那个人也拉了出来。那人竟是一个男人。马金枝羞得满面通红。马财主一看,这男人正是八路军区小队队长唐抗日。唐抗日受了伤,一只手捂着胸口。马财主说:“金枝,快去取药,还愣着干啥?”
唐抗日在马财主家里养伤一个月,马金枝尽心伺候,伤口得以痊愈。马财主说:“唐队长,你和小女在一起呆了大半个时辰,她又伺候你一个月,你总不能这样走吧!”唐队长脸一红,说:“等把小鬼子打跑了,我就来娶她。”马财主说:“那可不行,你得先把婚结了再走。”就这样,唐队长和马金枝成了夫妻。
后来,马金枝生了个儿子,叫唐土改。
1967年,唐土改在元城中学任教务处主任,白天被红卫兵揪上台批斗,晚上被关进黑屋子里。这天夜里,唐土改从学校逃出,还带着一个年轻的女教师。马金枝一看,战战兢兢地闩上大门,急忙给儿子做饭。唐土改和女教师一阵狼呑虎咽,唐抗日在一旁镇定地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别噎着。”
说话间,外面一阵吵闹,唐土改大惊失色地说:“红卫兵找到家里来了,咋办呢?”
唐抗日镇静地说:“孩子,别怕,跟我来!”说话间,把唐土改和女教师带进书房,推开书柜夹层,说:“快藏进去,不要出声。”唐土改一愣,唐抗日说:“这是你姥爷当年设计的'保险柜,,躲避日本鬼子的,没想到今天还能派上用场,快!”
“把臭老九唐土改揪出来!打倒资产阶级业务权威!”红卫兵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冲进大门,唐抗日沉着应付。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唐土改,红卫兵只好悻悻而去。
一连多日,唐土改和女教师一直呆在书房,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藏进书柜夹层。几个月过去,唐土改与女教师结婚了。
一年之后,保皇派与造反派的文争武斗逐渐平息,唐土改和女教师重新回到学校。唐抗日抱着孙子,喜得合不拢嘴,还给孙子取了个名字叫唐卫东。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唐卫东进村小读书了。唐抗日的书柜因为保护了两代人,被当做革命文物,要放进元城县博物馆。村长与县文化局的领导多次前来动员,唐抗日就是不答应,说:“等我死了以后再说吧,这个柜子跟我有了感情呢。”
唐抗日非常重视孙子的学业,尽心培养孙子。唐卫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凭着红色革命家庭根正苗红这块招牌,很快就被提拔为建设局局长,手中掌握着全县建设项目审批的大权。唐抗日经常嘱咐孙子要洁身自律。
唐抗日在家颐养天年,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听广播,•日子虽然平淡,但生活也算充实。一天,唐抗日正在收听长篇评书《岳飞传》,门忽然被推开。唐卫东急匆匆跑进来,手里提着一个非常精致的箱子,神色慌张,大口喘气。唐抗日问:''你回来了?怎么没听见车响啊?”唐卫东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爷爷,我在你这里躲一躲吧,纪委和反贪局正在找我呢!"唐抗日一听,关掉了手中的收音机,说:“好吧,快,快进屋!”
唐抗日把唐卫东带进书房,打开书柜说:“藏这里吧。”唐卫东手拎箱子,身体太胖,钻不进夹层,唐抗日使劲儿推了 一下才把唐卫东连箱子推了进去。唐抗日说:"你先委屈一下啊!"唐卫东说:“爷爷,没事儿了就放我出去。”唐抗日说:“你放心吧,爷爷知道应该怎样保护你的。”
唐抗日立即关上柜子的外门,找来一把大锁,把柜子死死锁住。唐抗日回到卧室,戴上老花眼镜,翻开电话号码本,找到县纪委的电话,拨通了,小声说:“我是唐抗日啊,我想送给你们一个柜子,赶快派人过来拉走吧!”
(摘编自小说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夹层书柜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成功塑造了唐抗日这一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
B.马财主表面上对日本鬼子顺从,暗地里却在为八路军办事,还主动促成唐抗日与女儿的婚事。
C.“你放心吧,爷爷知道应该怎样保护你的”一句,突出了爷爷在对待孙子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D.小说以书柜藏马金枝和唐抗日为开端,以藏唐土改、唐卫东为发展,以给纪委打电话为高潮。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抗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叙述书柜中的故事?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

若说亚洲崛起,其实上世纪80年代,就有“日本第一”和“台湾奇迹”两个值得参考的实例。日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成,经济实力亦大约是美国的四成,所以日本在80年代一发力,就和美国“并驾齐驱”。“日本第一”和“Made in Japan”成为许多商学院的研究命题。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丰田式管理,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成为很多美国和台湾公司的学习对象。丰田进军美国,没有水土不服,后来更是超越了美国本土企业福特汽车。日本本土经济十多年的停滞不前,对丰田毫无影响,丰田在21世纪对中印两个市场的不同策略,值得留意。

另一家值得留意的是刚过“六十大寿”的索尼(Sony),海外研究Sony的人,无人不知盛田昭夫(Akio Morita)这位创办人,因为此公在上世纪的曝光率,日本无人能及,而这又恰是索尼雄霸市场,在消费者心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的明证。但是,人们对另一位创办人井深大却是极为陌生,这位1908年出生的工程师兼发明家,在1976年,六十八岁那年,就成为索尼荣誉董事长。这位信奉“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领导人,曾经培养了索尼大量的“激情集团”。但根据在索尼工作长达四十年的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介绍,从1995年开始,井深大转为首席顾问后,索尼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尽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这个由索尼团队OHGA和出井伸一倡导的西方管理观念,一直困扰索尼公司十一年,期间在2003年发生“索尼震撼”(Sony shock),去年聘任美籍英裔人为首席执行官,意图扭转公司发展的颓势。索尼究竟应维持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还是以“客观公正化的绩效制度”来改革,这是索尼在发展中要面对的问题,这也给其他崛起的企业诸多的思考。

每一家达到雄霸天下的企业,都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员工激的情丧失。所以中印崛起,日本可以为鉴。最好的技术工程师,能否领导消费者的爱好,最佳技术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认可,这是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

【小题1】对划线词语“日本第一”和“并驾齐驱”,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B.“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C.“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D.“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解读,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同为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人们对盛田昭夫很熟悉而对井深大却极为陌生,是因为井深大对索尼公司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盛田昭夫。
B.井深大“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理念和他所培养的大量索尼的“激情集团”是索尼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C.由索尼领导人的风格可知,“要充分发挥勤勉认真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提出者是出井伸一。
D.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是技术产品可以不先进,但一定要获得消费者认可。
【小题3】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印度不应该像索尼后来那样信奉西方管理观念,“实行绩效主义”,而应倡导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的发挥技能”的管理理念。
B.中国、印度不应盲目效仿他国经验,而应在实践中摸索出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人口等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C.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保持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研究消费者,重视消费者,以消费者的爱好设计产品。
D.企业崛起后向外扩张,要融入当地,同时也要保持自有的企业文化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街三怪

贾大山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

药罐子

于老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李先生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于老来了。他说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紧紧的。

李先生赶忙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开水,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

于老相面似地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大家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给他讲了一番道理。李先生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李先生送他回来,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

女婚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子什么的……”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莱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读过不少古书,到了“不惑”之年,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都要问问他。他开始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偶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人们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发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

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三个普普通通而又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他们人性中的劣根:观人时精明,看己时糊涂。
B.“火锅子”里的杜老患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这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极富代表性。
C.给人物起外号来体现人物特点是民间文学常用的技巧,如《水浒传》中108位梁山好汉就各有外号,本文的人物外号也有这样的作用。
D.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目光和笔触从显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深层触动,催人警醒。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小题3】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小诊所的李先生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眼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小题3】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