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中国逐渐进入物质丰裕与老年化的社会环境中,大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它的娱乐性使得民众的思考更少,它的五花八门使得民众沉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它的来自个人的不可确定性和庸俗与低级趣味的嗜好与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精英文化曾经是大众文化之前备受世界宠爱的东西,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精英文化是一种思考与担当的文化,它的发展依托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体验,依靠哲学式的逻辑和历史性的条理对世界的体悟和感知。因此,精英文化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精英文化的“前瞻性”与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势必造成两者间的冲突。“先知性”是作为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强调的,他们作为敏感的先觉者,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变革气息诉诸笔端,反馈给广大民众。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新文化运动。而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商业性和世俗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市场品性。因此冲突成为必然。精英文化的“高雅追求”与大众文化的“世俗追求”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中国文化自《诗经》的风雅精神开始就一直执着于高雅追求。“不直说,不说透,要收敛”成为长期以来的风尚,精英文化自觉地继承着这一风尚。而大众文化则带着鲜明的标准化倾向,即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同时它还兼有娱乐性,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这些都决定了这对矛盾的存在。而精英文化的“自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之间更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律性”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特征。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正始之音”,都受一种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并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创作自觉。而大众文化则完全没有这些,更多的是受外在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这对存在于创作领域的矛盾,可以说是一切冲突的根源所在。

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精英文化的土壤源于大众文化。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在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得到提升,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精英文化从大众文化中吸取营养,反过来又能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藉以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发展中,对形成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是作为文化形态,我们愿意看到的是文化能够对人们发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无论是大众文化的精英化还是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二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过程是不断地在发生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精英文化能够影响尽可能多的人,同时大众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纯净和高雅化,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便又迈出一大步了。

(摘编自魏继新《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大众文化虽世俗,但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作用;精英文化虽然曾备受人们的宠爱,但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B.精英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担当,有前瞻性;大众文化立足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和接受水平,有娱乐性。
C.精英文化对于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能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大众文化则不能。
D.精英文化强调“自律”,大众文化强调“他律”。大众文化只迎合市场的需求,全然不受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肯定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之后分析其弊端,进而引出了精英文化重要作用的阐述。
B.文章第二、三段从多个层面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大众文化的优势。
C.文章列举了《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意在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D.如何使今天整个社会文明再迈出一大步,是作者分析、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目的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娱乐性,其问题往往表现为缺少思想内涵,迎合大众的趣味、爱好与需求,格调低下。
B.“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英分子,对时代变革敏感,他们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广大民众。
C.精英文化的“白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这对广泛存在的矛盾,是两者之间一切冲突的根源。
D.大众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土壤和营养;精英文化则通过自身的高雅追求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9 07: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 月1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维持了5 年的统治终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宣告结束了,这也是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统治的终结。
B.尽管一再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港督府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了历史的遗迹,写这一内容是为了渲染英帝国殖民统治“日落”的氛围。
C.“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最,烘托了交接仪式。
D.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两个场景和查尔斯王子、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 时15 分”。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 年5 个月零4 天”,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语言中流露出胜利的自豪。
D.文中多次出现的非常精确的时间词,如“4时30 分”“4时40 分”“晚6 时15 分”“7 时45分”“0 时40 分”“等传达出国人对香港回的高度关注。
E. 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小题3】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礼乐因人的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
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
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
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6分)
【小题3】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7分)

同类题4

饮一口汨罗江

①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②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这一捧比虫蛀的线装书还有古老的浑黄能反映什么呢?天上艳阳正好,今天恰恰又是端午节。软白的粽子香在别人的嘴中,翠绿的艾剑戟立在苍茫的原野上。这些,都使我手中的这一捧,浑黄有加。我想,大凡成了历史的东西,肯定是再也清澈不起来了。可是,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③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④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⑤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⑥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⑦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⑧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⑨何处没有汨罗江?

⑩刘伶的汨罗江,是一把酒壶;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⑾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⑿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⒀徘徊又徘徊,在岸边的蒿草丛中,我歌我哭的心境,竟沦为鱼虾之沼。

⒁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⒂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⒃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⒄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⒅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小题1】文中的“汨罗江”除了指屈原殉国之处外,还有拿两种主要含义?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10段划线处,一种版本写作“是一腔滚滚热血”,另一种版本写作“是一把砍头的大刀”,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小题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划线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宋代历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特别的记忆。随着不同时期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对宋代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②元朝对宋的盖棺之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程朱理学高度肯定,这与元统治者将朱熹学说定为“国是”一脉相承。其二,元朝史臣在论宋代“其有弊”时指出,“大概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效少”。这两个方面大致也影响了明清的认识。

③明朝统治者特别强调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继承。重修《宋史》和重视研究宋史成为明代史学的一大特色。有明一代先后产生了123种宋史著述,现存62种。明人对宋文、宋诗、宋词、宋画的褒扬和批评,更是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④19和20世纪之交,中西学者均将宋代历史指向中国近世的开端。1922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系统阐述了宋朝是中国近世开端的假说。内藤的假说是建立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学者提出中国近世的文化主流源头起自宋,与日本学界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寅恪对赵宋文化的高度褒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⑤那么宋朝“积贫积弱”的帽子从何而来?其实,早在南宋后期,有识之士就说“民穷”“财匮”“兵弱”是当时的三大弊政,元明清人一致认为宋朝“武备不振”和“积弱”。20世纪50年代末漆侠先生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将“积贫积弱”连用来概括宋神宗实施变法的主要社会原因,1962年邓广铭先生将这一概括引入《中国史纲要》宋代历史部分的书写,遂使“积贫积弱”成为20世纪后半叶评价宋代历史的代名词。

⑥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积贫积弱”说呢?根据目前的研究,“积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正。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角度而言,宋仁宗朝形成的“财匮”延续到南宋,地方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财匮”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而从“民穷”的角度来说,宋代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与魏晋隋唐相比,不论是法律身份地位、迁徙自由以及谋生手段,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加之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不仅汉唐难以企及,元明清也没有超过,而宋代大中城市里五万贯家财的富户人数众多,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宋朝的“积贫”。

⑦过去对宋朝积弱的认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势弱,二是军事能力弱。对于后者虽有争论,但对于前者,大多数研究者都不能认同,因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不是辽、西夏、金、元所能比拟。

⑧进入21世纪,国际上开始重新认识明清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地位,这也使得国内学者把宋代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给予新的评价。目前,宋代经济革命说、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宋代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等观点散见于各类宋史论著。可预见的是,宋代历史的形象仍将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是宋代历史的魅力。

(李华瑞《对宋朝历史为何有多样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宋代的认知有变化,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有差异。
B.明朝统治者对宋代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C.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都认为宋史中国近世的开端,但研究方法有本质区别。
D.元人对宋代“武备衰弱”“空言多实效少”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了明清两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从多层面探究了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力求客观公正。
B.文章第四段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宋代是中国近代文化主流的源头。
C.文章从“积贫”“积弱”两个层面来评价宋朝“积贫积弱”这一说法。
D.《中国史纲要》引入漆侠先生“积贫积弱”一词概括评价宋代历史,影响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结合宋代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给予宋代新的评价。
B.研究认为,宋朝富户众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也更有保障,“积贫”说没有依据。
C.随着各种宋史论著的问世,宋代历史的形象还将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D.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超辽、金、元,国势并不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