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美术承载了中华美育大德至善的社会理想。自古及今,美术都是中华美育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蕴涵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美德结合的价值观念。

②谈到中国传统美育,人们常会追溯到《礼记·乐记》之“乐与政通”和《诗大序》之“美教化,移风俗”的乐教、诗教思想。在这些思想中,美育具有近德、辅政的功能,并通过诗文、图画等形式共同实现。因此,从上古三代至秦汉魏晋,美术与“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的道德教化紧密相连。

③近代,虽然“美术”概念与相关学科建设均紧随历史进程不断更新,但以美辅德的美育核心观念依然未变。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道:“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上世纪50年代,张葱玉在《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一文中指出:“人民和一切艺术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并认识祖国艺术的伟大传统,从这些艺术品中得到营养和教育,从而发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论述可知,古今众多大家学者都认为美术能够滋养人心,进而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

④另外,从古代以壁画、雕塑中的形象和故事来劝善止恶,到近代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以护生等题材绘画引人向善,从诸种实例中都可以发觉:家国大德润濡了个体的至善,个体向善又融汇成国家和民族的大德。这其中,美术的功效不容忽视。以记录时代精神、蕴涵正能量的美术创作弘扬中华民族的大德与至善,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之所需。这种凝注道德关怀、家国意识之阳刚大气的艺术风范,既是中华美育传统赋予美术创作的天性,也是抵御和匡正时下某些形式浮华而本质虚空、一味推崇浅簿娱乐而忽视高远追求的艺术创作之利器。

⑤美术应担负起中华美育知行并重的实践使命。《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文化素来讲求知行并重,中华美育导源于此,这一特征随之浸润其身。

⑥全面、系统地研究美育理论是推进美育工作的必要基础,而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美育实践探索及相关经验总结也是望中所期。以美术为立足点,观察当前的美育实践,有如下几点有待思索的问题。

⑦在融媒体时代,需要找寻契合现代节奏和年轻人接受习惯的美育途径。比如,尝试更新经典美术作品传播手段,使其与大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对接,滋育年轻人亲近经典的旨趣和能力。把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传播给大众,才能在融入当代气息的同时承古开新,承嗣中华传统艺术渊雅精微之美。

⑧我国公众,包括整个青少年群体,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常态化亲近程度,还有深化、提升的空间。同时,目前还存在地区、城市之间美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面对这一现实困难,艺术类院校众师生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美育普及工作,部分院校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如成立美育实践基地、开展美术等艺术专业支教活动。

⑨努力构建一个崇美、知美、弘扬美、实践美的社会环境,让美育突破学院围墙,拓展到整个社会。近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在硬件上为普及美育提供了一定支撑。但以美术全方位滋养民众身心,营造宽宏的美育空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⑩林风眠曾说:“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种利器,是他的力!”这美与力,也是中华美育传统给予当代美术的一份殷殷希冀。以美术之美化育个体的醇雅人格,以美术之力推动全民族的文化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9-3-24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乐与政通”和“美教化,移风俗”的乐教、诗教思想中可以看出美育具有近德、辅政的功能。
B.从夏商周至秦汉魏晋,美术与道德教化紧密相连,所以以美辅德是美育核心观念一直未变。
C.从古代到近代的各种实例中都可以发现美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大德与至善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D.要推进美育工作,首先要全面、系统地研究美育理论,也可以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美育实践探索并总结相关经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美术蕴涵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美德结合的价值观念,是中华美育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的观点。
B.美术与道德教化紧密相连,这是作者认为美术应担负起中华美育知行并重的实践使命的基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后半部分作者以美术为立足点,就当前美育实践问题提出建议。
D.文章第三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美术能够滋养人心的同时能够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的观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是抵御和匡正时下某些形式浮华而本质虚空、一味推崇浅薄娱乐而忽视高远追求的艺术创作之利器。
B.只有把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传播给大众,才能在融入当代气息的同时承古开新,承嗣中华传统艺术渊雅精微之美。
C.为解决地区、城市之间美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艺术类院校已成立美育实践基地,开展美术等艺术专业支教活动。
D.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美术馆在硬件上为普及美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要营造出宽宏的美育空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01: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各种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人力、畜力及烽燧。烽燧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入韩代被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烽火台,明代称作烟墩、墩台。它是最古老的通信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国家文物部门已将古代烽燧、戍堡、驿站等划归长城资源,因此可以说西域烽燧是长城的延伸,与长城呼应形成自东向西的防御线,丝绸之路在烽燧的庇佑下得以畅通。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地带,烽燧遗址遍布全境。据调查,新疆长城资源共有362处,其中烽燧和戍堡占302 座。这些烽燧直接反映和印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是领土的直接历史物证,同时也反映出古代西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域烽燧呈纵横分布,由东向西,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重要关口,有的建在地势险要的高山之巅,居高临下;有的建在河口平滩之中,与四周烽燧遥相呼应。因为烽燧所在之处人烟稀少,人为破坏较少,大部分烽燧至今雄姿依旧。今天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它是汉、唐丝绸之路上标志性的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唐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西域烽燧的构造与中原地区的略有差异。中原地区的烽燧一般由砖石垒砌或黄土夯筑而成,而西域烽燧则用土坯筑成,外观一般呈圆锥体或方椎体,高4-10米不等。西域烽燧能留存至今,除了与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修建者在土坯层内常常间夹有芨芨草、红柳和胡杨棍等植物,它不是简单的混入泥土,而是呈规则状,每隔二三十厘米泥土,就铺有一层。泥土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由黄土、沙砾掺短苇筋制成。这样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大大增强了抗风蚀的能力,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泥土”技术如出一辙,突显了古人的建筑才能和智慧。如位于乌什县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残高7米多,至今保存完好。
众所周知,烽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敌情。烽火报警的记载,最早始见于《墨子·号令》:“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意即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烽烟又别称“狼烟”。“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乌没狼烟”(杜牧《边上闻笳》),“此处游人堪下泪,更闻终日望狼烟”(顾非熊《出塞即事》)。有人做了测试,倘苦每座烽燧望烽起火所需时间为10分钟,玉门关至楼兰故城烽烟传递约需6小时,而策马在崎岖的古道上行进每小时平均速度为20公里,所需时间约20个小时,烽燧报警要比后者快捷三倍多多,足见烽燧通信之优势。汉代烽燧绵延不绝,从长安西至疏勒,路程约2000公里,烽燧烟火传递速度大约需要30个小时,这与现代邮政发寄、接收时间几乎相等。
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变迁,烽燧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军事通讯手段,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阮秋荣《漫话西域烽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力、畜力及烽燧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中烽燧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B.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数量众多的烽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西域烽燧大多分布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保护着丝绸之路。
C.西域烽燧的修建者已经掌握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他们运用这种技术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抗风蚀能力极强。
D.燃烧狼粪升起的烟能够直而不弯,起到更好的报警效果,因而古人常以狼粪代替新草,正因为此,风烟又被称为“狼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都行使了管辖权,西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分布的西域烽燧就是直接的物证。
B.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至今能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标志着汉、唐国力的强盛,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C.乌什县城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至今能够基本保存完好,和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以及修建者所运用的技术有关。
D.时至今日,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烽燧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曾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依然不能被忘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燧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的通讯工具和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B.在古代,一个地方如果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烽燧,那么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往往非常重要,如西域。
C.“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句见于《墨子·号令》中的记载,说明了烽火报警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D.和利用其他通讯方式传递敌情相比,烽燧如果没有速度上的优势,那么古人就没有修建烽燧的必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7日,在教育部、***尼赫鲁

材料六: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0年起,居世界第二位)

汉语水平考试人次(2010~2016年)(单位: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C.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词“绅士”误写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人语文知识的欠缺。
D.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制造加工环节始终处于低端,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将普通的制造加工转移到海外发展中国家,降低生产成本,却牢牢掌控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近10年来尤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工业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而中国企业恰恰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即加工生产段,它意味着中国企业只能给发达国家卖苦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低成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是正常的,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有尽头,不可能一直走下去。中国企业卖苦力,使得工人的工资和待遇低下,也极大地牺牲了中国自身的资源和能源。如果不及时寻找出口,调整发展模式,必然会在全球产业链和贸易体系中获利越来越少,使自己的生存和生产状况越来越恶劣。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需要在新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关键环节下工夫。这说明旧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因此,在未来全球化分工将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必须从靠低成本竞争转向靠高技术高质量结合的产品竞争,必须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跳出微笑曲线的弧底,才能让中国企业摆脱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中的“民工待遇”地位,从而走出一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3日,有删节)

【小题1】请根据文本概括“微笑曲线”的特点。
【小题2】从文本看,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的现状?
【小题3】分析文本,具体说说“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识:“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但褂子在别的朝代也出现过。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全身穿戴红衣红饰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是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这说明了宝玉的地位在贾府中较高。而地位高至后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欣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只要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特点,就能够解读《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特点。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4起、特大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2.3万公顷,造成人员伤亡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和京津冀等地接连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大风天气,北部原始林区气温一度达到35度、瞬间风力7—10级,致使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摘编自“国家应急广播网”《2017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

材料二: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受害森林面积16309公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39人。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严峻的冬春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特别是春节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1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南方重点片区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对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

材料三:

近期多起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遇难。

在凉山州火灾之前,山西和北京也曾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森林火灾。

3月29日13时30分许,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波及6个乡镇。火灾前线扑救指挥部4月1日通报,火灾东线、西线、南线明火已扑灭,有8000名有灭火经验的干部群众进行火场清理,防止复燃。

在北京,3月30日中午12点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太保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据媒体报道,这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

根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春防期间,历来是中国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时段,198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灾,60%集中在这一时段。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春防期间还是野外火源管控最难时段,传统民俗用火、祭祀用火、春耕生产用火交织,进山踏青旅游、采摘山货、驴友穿越等活动频繁,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系由上坟烧纸、吸烟、烧秸秆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原因引发。

除了人为原因,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同样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近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便提出了相应的不利条件。

例如,在气象因素方面,包括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局地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可能增加等;而在物候条件方面,则包括了中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一些地方远超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临界值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时隔三年这个红色预警再拉响》)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柱形图的纵向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2—2016年5年间,中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逐年减少。
B.饼状图显示了2012—2016年5年间每年森林火灾次数的占比,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次数。
C.2017、2018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比2016年森林火灾的次数多,可见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防火工作不可懈怠。
D.如果能严把春防关,降低易发期和高危期的森林火灾次数,就能使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稍有不慎,还会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B.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高温、干旱、少雨、干雷暴、大风等天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C.因为四川凉山的森林火灾没有山西长治火灾投入的消防人员多,致使30名扑火人员牺牲,令人扼腕。
D.森林防火要从我做起,确保不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比如自觉移风易俗,祭祖时把上坟烧纸改为敬献鲜花,及时播报不利气象等。
【小题3】面对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