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1)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2)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3)后来我搬出那四舍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4)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5)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6)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7)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8)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9)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E、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A.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B.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小题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6分)
答: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4】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虽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潮学说、不同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制度在不同情况下对“正义”的具体界定往往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形成一种规范性的伦理共识,它被视为最基本的“正义感”,其基本内容是“不可坑人害人”。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受到别人的伤害,特别是有意的坑害,这一点可以说构成了所谓“人性逻辑”的一条基本公理;而当人们结成伙伴关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只有把同伴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即所谓“爱人如己”,不去坑害他们,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和生存发展。
大多数人正是基于这种质朴简单的日常体验,才形成了“正义感”,以致任何拥有“正义感”的人,如果发现其他人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义愤”,想要阻止或惩罚作恶者以保护受害者;而如果他们察觉到自己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悔恨”,敢于坦白认错、接受惩罚,并对受害者做出补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做到“不坑害人”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守住了“正义”底线的正直之人;而如果他们还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爱人助人”,则会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了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当前人类社会十分推崇的“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也是植根于这种“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之中的,只不过将后者进一步提升到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益”的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孔孟虽然没有形成“尊重人权”的现代观念,但作为关注伦理问题的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倡的“仁义”观念已经清晰地包含着“不坑害人”意义上的“正义感”内容了。孔子特别强调“仁”在于“爱人”,甚至还因此设定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条评判一切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正是在孔子上述观念的影响下,明确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同时坚决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反复指出像“攘人犬豕鸡豚”“杀不辜人”这类在现代社会里会被看成是不正当地侵犯他人财产权或生命权的行为,统统属于“不仁”“不义”的举动。更有启迪意味的是,孟子虽然公开拒斥了墨子的“兼爱”主张,但在“义”的观念方面却明显受到了墨子的影响,他也清晰地指出:“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同样把侵犯他人的财产权或生命权的举动看成是“非仁非义”的邪恶行为。
尽管“尊重人权”是在现代社会才被人们视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崇的,但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具体字眼的话,那么应该说,孔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积极阐扬具有儒家特色的“仁义”观念,自觉地肯定了与之在实质上根本一致的“不坑害人”的“正义感”;而儒家伦理本身具有的正面价值,以及它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东亚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效应,包括它通过全力推崇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发挥的积极效应,归根结底也是立足于它对这种古今中外通行于世的“正义感”的自觉肯定之上的。
(摘编自刘清平《“亲亲相隐”怎样扭曲了国人的正义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坑人害人”是“正义感”的基本内容,它能成为一种规范性伦理共识,是基于大部分人长期共同生活的体验。
B.“爱人如己”是人们维持彼此间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这既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心得,也是人性的体现。
C.有“义愤”与“悔恨”心理的人通常是讲“仁义”的人,也往往是拥有“正义感”的人。
D.“爱人助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的关键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爱人”,也就意味着他缺乏“正义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孟的仁义观体现了“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已具有现代人权观念。
B.根据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只要合乎“仁”的标准,一定不会为非作歹,同时也会对他人抱有仁爱之心。
C.墨子指出,侵犯他人财产权乃至生命权的行为是不仁义的,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义观。
D.孔孟所提倡的“仁义”实质上和现代社会“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不谋而合,而且它的积极影响早已超越国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持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具有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应有的处世之道。
B.孔子提倡“子为父隐”,即父亲为恶犯法,儿子应当刻意替父亲隐瞒,以使父亲逃脱罪责,这其实和他仁义观是自相矛盾的。
C.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从外面回来,得知这一情况,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这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D.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而其父杀人,舜该如何做?孟子认为舜应放弃天子之位,携父远逃,这一主张兼顾了“仁爱”与“正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性的草原
阿拉旦·淖尔
草原——是母性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我的家乡八个家,而是指所有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着青草,青草养育着牛羊,牛羊繁衍着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伟大草原母亲的恩赐吗?
山和石头是男人的象征。但当山峰披上了青草绿树的盛装,所有的阳刚就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说被滚滚绿色淹没了,融化了。山上是珍珠一样散落着吃草的牛羊,谷底里流淌着一缕清水,空气凝滞不动,松林静止。这时候,山的冷俊已经被漫天而来的阴柔所替代。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在这里,在起伏不定的高山草原上,任何的雄心最终都将被母性的气氛笼罩和吸纳。
逶迤的祁连山本来就是一匹狂奔的彩虹马,它不需要骑手,更不需要驾驭。它需要的只是跟随。在城市忙碌的人群中,我是行动最慢的那一个。草原母亲早已把她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注入了我的身体里。我常常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流,体会着他们被生活打磨的疼痛。那样的日子里,单身独居的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巴图。
但我的确不知道,巴图是什么时候像一匹小公马一样闯入我心房的。我只记得巴图是扛着一卷青羊皮褥子来到学校的,他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后脑勺上,风一吹就显出乱纷纷的样子,像一匹被山里树枝挂乱了鬃毛的马。巴图的眼睛像两枚贴在胖乎乎圆脸上的柳树叶,细长却有神。小个子的巴图就这样穿着袍子来到了学校,送他来学校的白胡子老人是他的阿瓦。没想到,巴图竟然和我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脸上写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阴郁。他送给我二颗酥油糌粑,虎皮小口袋就挂在他脖子上。后来我才知道,巴图是一个没有阿扎阿妈的孩子,是一只母羊的乳汁喂养了他。在他懂事的时候,阿瓦告诉了他一切。
巴图的眼睛告诉我,他怀念自己没有见过面的母亲。他心里装着沉甸甸的阴愁,所有的语言都乌云一样藏在他幼小的心里。那一天巴图和我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他说,看见小羊羔奔向母羊时他就想哭,看见邻居欧拉在他阿妈怀里睡眠着他就想哭。说完这两句话,我发现巴图眼睛里涌起的潮水已经溢了出来。他用一双迷朦的小眼睛望着我,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等待祈求,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苦盼。我那颗少女的心突然就热了。我敞开胸怀,一把将泪流满面的巴图揽入怀中。巴图的两只小手从背后将我牢牢抱住,头抵在我胸前由啜泣而嚎啕大哭。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巴图揭开了我的袍襟,我惊悚慌乱。就在这时候我听见巴图哽咽着说,我的阿拉旦好姐姐,我求求你做我的小妈妈吧。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房被打开了,我女性的身体里流淌出了母性的光芒。是巴图叩开了我喊醒了我,在我们不长的牧区校园生活中,我暗暗地又认真地做着巴图的小妈妈。
后来,巴图又回到草原母亲的怀抱里去。我小小的怀抱已经不能慰藉一个草原男子汉的身心,我们没有告别,我知道我们都是草原的儿女。
我在心中长久地记住了巴图这个名字,直到现在。
一个女人离开草原的脚步是艰难的。当我从遥远的八个家来到红湾寺这个裕固族唯一的小城的时候,虽然抬头就能看见青山绿草,低头就能捧起清水洗脸,但我却逃避不开对八个家草原的思念和怀想。我总是一个人悄悄离开简陋的校园,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隆畅河边坐在石头上,面向八个家草原的方向张望,眼里充满一个少女莫名的忧伤。
那种时候,我内心的空虚像天空一样巨大。我的目光翻越崇山峻岭看见制褐子的阿扎山坡上放羊的阿姐和卧在坡上的帐篷。黄昏时我似乎看见羊群正在走向羊圈,奶茶和羊肉的香味正飘出帐篷。那是我最最难忘的少女时光。草地牛羊雪山森林这些组合我身体的部位是那么亲切温柔,那么牢靠真实,使我无时不在怀念和梦想。每天夜里草原都走进我梦里来拥抱我睡眠。城里人并不多,但我却感到特别的拥挤和压抑,当每一次孤独向我袭来的时候,我都会更加深切地思念八个家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后来我又离开了红湾寺,到更为遥远的地方去闯荡,草原的母性就装进了我的身体里。我用女性的身体接纳着外界对我的关爱,也用我的身体奉献着我的爱。我在三十年匆匆忙忙的人生旅程中,完成了从一个草原少女向一个属于草原的女人过渡。这个过程艰辛而完满,充满了漫长的忧伤和短暂的快乐。
我的阿妈姐姐、和我从小一起放牧的姐妹,你们这些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我的美丽富饶的八个家草原,你的女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问一声,你们过得还好吗?!我真的希望能听到你们清楚的回答:哑——
注阿拉旦·淖尔,女,裕固族,中国作协会员。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得0分)
A.文中“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一句不是说高山草原缺乏阳刚之气,更多的是说草原有一种阴柔之美,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B.“我”与巴图之间发生的故事,既唤起了“我”的母性意识,让作为草原儿女的“我”坚定地认为草原是母性的,也使得“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C.文中的“我”有着草原儿女的博大胸怀,能够用纯洁的心灵去抚慰别人的伤痛;后来离开草原,去远方构筑自己理想的“牧场”,用自己的真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
D.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追求新生活而毅然走出草原,到遥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方面又禁不住时时回忆、思念自己的家乡八个家,这也暗示了作者在外闯荡的艰辛。
E. 文章用语言质朴而优美,传达出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比如第三段,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草原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以此表达出浓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小题4】作者说“草原是母性的”,请联系全文探究草原“母性”的内涵。(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哪能“非美”
美国  阿特·布奇沃德
有一件事我要坦白承认,公开披露出去,越快越好。这件事就是:我不开汽车。
美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人民,哪怕是一个酒精中毒的家伙、吸毒成瘾的鸦片鬼、妻子情人的牵线人,以至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们都可以忍受;可是,假如一个人不开汽车,那他倒是会有麻烦的。
通过这些年来的感受,我已经发觉对任何人承认这件事,都是令人十分难堪的;连我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也投来怀疑与轻蔑的眼光。
不过我真正陷入窘境的,是当我走进一家商店想用支票购买物品的时候。
上星期这种事发生了。当时我在马里兰一座庞大的商业中心,想要买一架手提式打字机,推销员给我看了各种货样,态度很是亲热。
我选了一种,当时我就说:“我开私人支票可以吗?”
“自然,”他好意地说,“你有什么身份证明吗?”
“当然。”我说。
我出示了美国运送公司信托卡、电话记账信用卡,此外,还有我的一张白宫通行证。
推销员检查了这些卡片,然后说:“您的驾驶执照呢?”
“我没有。”我回答说,
“你丢了吗?”
“不,我没丢。我不开汽车。”
他揿了一下现金登记账下面的按钮,这一层楼的经理很快就奔来了。
推销员现在变得粗暴起来,他对经理说:“这家伙想用支票兑现,可他连驾驶执照也没有。我该叫商场侦探吗?”
“等一等,我和他谈谈。”经理转过头对我说,“你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驾驶执照给丢了?”
“不,我从来不开车,我不喜欢开车。”
“有人不喜欢开车?”经理叫嚷起来,“那是不能原谅的!你既然没有驾驶执照,你为什么又用支票兑现呢?”
“我认为别的证件也就足够了,我这张白宫通行证是经过联邦情报局查明后才发给我的。”我怀有希望地说。
经理轻蔑地看了看通行证和我所有的卡片,然后说:“任何人都可以由联邦情报局查明。嘿,等一等,要是你没有开车的话,你怎么外出而且又能到达这商业中心呢?”
“我叫了一部出租车。”
“好啊,那真是再妙不过了。”他说。
就在这时,一群人已经聚拢过来了。
“发生什么事?”
“这家伙没有驾驶执照。”
“甚至说他不开车,从来不开车。”
“拷问他!”
“给他涂焦油,叫他丢脸!”
“你怎么搞非美活动?”人们指着我的鼻子问。
这群人更加令人厌恶了,因此,我决定不买打字机了。
“没关系。”我说,“我到别处买去。”
就在这时商场的总经理来到现场。非常幸运,他知道我的名字,对我的支票也无异议。他对我所受的非礼深表歉意,他说:“来吧,我请你喝咖啡。”
“我忘记告诉你,”我说,“我不喝咖啡。”
这就太过分了,特别是对他来说——总经理把我推出门外。
“出去!”他说,“不准再到这儿来!”
【小题1】简要分析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你认为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请选择两点简要赏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捉 蜘 蛛
①蜘蛛,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我们的这个小楼上,如果有几天不打,让它自然地繁殖起来,让它尽量地布上蜘蛛网,我想,不要几天,就会变成了一个蜘蛛的世界。
②对于蜘蛛,我一向是不大喜欢的;虽然在做小孩子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蜘蛛网,可是,在现在我非但连蜘蛛网都不大喜欢,而且有些讨厌它了。
③因为蜘蛛多,又因为讨厌蜘蛛,所以,我对于蜘蛛,是很不客气的。当我看到一个蜘蛛,神气十足的站在它的网的中央。而用自己的网,撒布在屋角、窗口,或是随便什么地方,在它认为这是一个从黑暗趋向光明的当口,是捕捉那些可怜的昆虫们的最适当的所在,安闲的在等待着那些为了生活,为了一点光明而在到处奔波着的小虫们的落网的时候,我便要用棒去挑破它的网,把它捉到地上来,一脚踏死了它,才觉得快意。
④可是,我虽然时时刻刻在打,但仍旧打它不完。打它不完,又有什么法子;难道让它把蜘蛛丝网住整个的屋子,网住所有的东西,甚至于网住了自己不成?这有什么法子呢?打,总还是要不断地打。
⑤这种蜘蛛之所以打不完的原因,我也是晓得的。这屋子,根本便是一所旧屋子,旧屋子,是最适宜繁殖蜘蛛的,这是一;同时,旧屋子,也早就有了蜘蛛的种子,这是二。你看,一种东西,既然有了它的种子,又有了它的最适于繁殖的环境,这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的呢? 难道真的为了要消灭蜘蛛,连这屋子都要烧掉不成?
⑥我把竹竿用力的震动,这蜘蛛便从竹竿上跌下,我等着它从半空中爬上,到了相当的地方,我又把它从半空中打落。这个样子,它肚中的蛛丝,几乎抽得没有了。于是,我便一脚踏死了它。
⑦我这种对于蜘蛛所开的玩笑,或者也可说是残忍,但是,我想一想蜘蛛的讨厌,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人在对于同类也采取这种方法时,我的心里,倒觉得如同出了一口歪气似的。
⑧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
(原载 1934年第1卷《太白》)
【小题1】.文章开头说“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联系后文,回答(1)(2)两题。(6分)
(1)“这里的蜘蛛特别多”,是由于

(2)蜘蛛“特别的讨厌”,主要是因为    

【小题2】文章第⑤自然段写了蜘蛛打不完的原因,其中蕴含着深意,这深意是(4分) 
【小题3】这篇散文多处描写“我”打蜘蛛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不超过 20 个字)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蜘蛛网,因为蜘蛛网给儿童以“八卦阵”的美感。
B.看不惯蜘蛛那神气十足的样子,所以“我”对于蜘蛛是不客气的。
C.知道蜘蛛打不完,但总还是要不断地打,这表现了“我”顽强斗争、坚持
不懈的精神。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蜘蛛的深切厌恶和对可怜的昆虫们的无限同情。
E.文章结尾“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语意双关,含义深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围成“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回答:“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回忆时说。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引述涉及四千余位作家,上万种著作,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吴宓称赞他:“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为“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赞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都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即使是身处困境,钱先生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被“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寂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最了解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真挚、坦然。”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也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先生离世后,清华学生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是的,先生给清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寂静”的背影。
先生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他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小题1】文中写钱钟书夫妇没有被第一批“大赦”回京一事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解读结尾一段中“唯一的钱钟书”和“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的含义。(4分)
【小题3】简析钱钟书先生的“寂静”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