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敞开的门

天晴

门大敞着,望出去一览无遗。老树枝丫挡不住寒风,一阵儿慢似一阵儿地向屋里吹来,你下意识地抱紧了胳膊。小陈坐在对面,眼睛里装满了埋怨,但不敢去关。他摸出一袋儿茶,晃了晃,说,这个给您暖胃。你摆了摆手,还是我这个吧。姜糖味儿顺着热气从你的杯子里漫出来。

小陈嘟着嘴,以前这门都是关着的。

我知道。你看出了小陈眼里的不安。上任前两天,你就听说,在水城这个乡,山穷水恶出刁民,上访户踏烂了前几任书记的门槛。后来这门就死死地关上,“刁民”进不来,只好往市里、省里跑……

偏你蓝朵朵,倚着性子执拗,一上任就下令把门打开,人们对你也是一览无遗。

院里人影开始晃动,你看到小陈脸色变得烦躁,料定他们来了。但人影在20米开外站住了,瞪着敞开的门发愣。①你暗笑,你们以为我唱的空城计吧?

人影分成一男一女,还是进来了,带来一阵风,冷的、硬的。

小陈发话了,李大头,你又来啦?

叫李大头的男人说,我找书记说事儿。

我就是,请坐下说吧。你站起身指了指靠墙的座椅。

女娃?李大头打量了你一下,掠过不屑的眼神,几个男的不顶事儿,政府又派个女的来糊弄老百姓?撂下这话转身要走。

看不起女的?那你走,我跟大姐聊聊。

女人将瘦小的身躯埋进沙发里,整个人干枯得让人感觉北风抽干了她身上的水分。她使劲儿拽了拽李大头的衣角。

你示意小陈把茶泡上,说给大姐暖暖身子。

茶香袅袅腾起,男人没接。女人也没接,②却泡出一汪眼泪一把鼻涕,用袖子忙不迭地擦拭。傻娘儿们,③就知道哭!李大头歪过大脑袋,胳膊肘使劲儿捅了一下女人。

你笑着问,老哥,嫂子咋了?你说说。

说就说。男人便讲述起他重复过上百次的冤屈。

十年前,李大头跟村里签合同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地,种果树,期限为30年。苹果梨收成尚好,一家老少不愁吃喝。没想到第八年上,村支书单方面撕毁合同,将地包给他小舅子。一夜之间,他小舅子伐光了所有的树。到天亮,李大头发现树没了,像丢了孩子的娘失了魂儿,在地里狂奔了十几圈儿,扑通跪地上指问苍天:我的树,我的树呢?后来他去告薛潘,可是没有证据,捧回来的都是一纸败诉。那以后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愁出了大病,就是没钱医治。

李大头早就扬言,再不给解决,上访到中央。

你听得柔肠翻滚,眼眶湿了,递过毛巾给女人,说,嫂子,别难过,明儿,我到你家看看去。

第二天,李大头坐在他家缺了角的炕席上,用一根笤帚蔑子剔牙,一抬眼看见你来了,欠了欠屁股,说,也没好地儿坐,书记还是回吧。

你小心地捧上一样东西,说,老哥,你看。

那是一个水晶的奖杯,十年前李大头带乡亲治理村西的沙地立了功,政府奖给他的,他觉得不够格领,就一直搁在乡里。

李大头盯着奖杯,摸呀,摸呀。

你说,老哥,你是老党员,老模范,我是来向你致敬的。

都老皇历啦。

你给乡亲们作了表率,乡里也感谢你啊。

李大头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可我走投无路啊……

你坐下,说,老哥呀,你的好时光都这样熬没了,还不如眼前好好干点儿啥,挣钱给老嫂子治病呢。

说的也是,家里就剩下穷了。李大头媳妇递过来一杯水,⑥深陷的眼窝里含着泪花

我知道老哥是个有血气的汉子,眼睛多向前看,振作起来吧。昨晚乡里研究了,把村北的那片荒地无偿包给你,弄个葡萄园,找俩工人帮你干,咋样?

李大头握紧了你的手,浑身不停地打战。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们确实委屈,可是再上访告状有啥意义?相信我蓝朵朵,有困难咱们共同想办法。你这些年的上诉费、交通费,我个人掏腰包给你补上。临走前,你悄悄往炕席底下塞进一沓钱。

每天,门就这样敞开着,像是老熟人,迎接着那些人、那些事,弄得你心里热辣辣的,都不用泡红糖姜茶御寒了。

年关将近,不知是谁给乡政府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那天,你值班,一筐梨、一袋粉条、一箱黄花鱼挡在了门口。你知道这是老百姓的心。你叫小陈弄清楚是谁家送的,算好价钱,把钱送过去。

你接下来吩咐,从今天起,把门关上。   

你拍着心窝说,这儿敞着就行了。

(摘编自“河南省小小说学会(2017—2018)年度佳作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着意营造种“冷”的氛围,不但表现了季节特征,也表现了此时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与后文天气寒冷但书记内心热辣形成强烈对比。
B.文章使用第二人称叙事,一方面可以通过书记的见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刻画基层干部的心理,以此更好地刻画主人公形象。
C.小说在措写小陈时使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这些内容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外,还通过小陈的行为来衬托书记形象。
D.小说通过李大头由致富带头人到一贫如洗的故事告诉我们:上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还会连累家人,最好是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致富的办法。
【小题2】文中多次写了乡党委书记蓝朵朵的“笑”和李大头夫妇的“哭”,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小题3】小说写乡政府的大门从开始时敞开着到年关时关上的情节有哪些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7: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发表声明,称自己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此事引发一片叫好声。人们为裘先生叫好,既表达了对裘老先生自我批评精神的敬佩,也透露出对健康学术批评生态的渴盼。
严于律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裘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很多次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拿《裘锡圭学术文集》来说,在此书出版前,裘先生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己挑错,而且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该书对旧作中的错误的修订随处可见,而且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不少地方甚至措辞严厉。比如,1977年发表的《在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认为“当时对殷墟青铜器时代的看法是错误的,强不知以为知,很不应该”。这次,他在自己供职的学术机构的官网发表学术论文时,加了几句话,向读者说明此前撰写的那篇论文存在错误,希望通过这篇新作“稍赎前愆”。这称不上大张旗鼓地发布声明,只是有心的媒体把相关内容“发掘”出来,才引起众人的关注。
良性的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学者虽然推崇裘先生的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但也只是“心向往之”,真正能够效法实践的又有几人?在各种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作者大多会客气地写上一句“敬请批评指正”,事实上却难有“闻过则喜”的大度,特别是对公开的批评心存芥蒂,更别说自我批评了。究其原因,很多学者发表学术成果,不仅是为了交流学问,也是为评职称、评项目、评奖项等诸多学术之外的现实考虑。公开的批评,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达成这些目的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往往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批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一种默契。不过,这样的一团和气,让学术界少了几分生气。
除了“不批评”,借学术批评之名行排挤打击之实的“乱批评”也不罕见。而你要挑我的错,我就挖你的“黑历史”,你来我往,相互攻讦,有时甚至拉帮结伙,将其上升为不同师承、不同学术团体间的“集体作战”。这种变了味儿的学术批评,难免让学界乌烟瘴气。
梁启超曾如此概括清代的“朴学”:“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这样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是学界共同向往的“桃花源”。我们希望“桃花源”从理想成为现实,希望学者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少一点“为批评而批评”的戾气,我们更希望社会环境给批评者足够的空间,对被批评者有全面准确的判断,让学术回归学术,而不能让正常的学术批评堵死被批评者的学术之路。在这样的“桃花源”里,像裘先生这样的人应该更多一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裘锡圭教授在《裘锡圭学术文集》出版前后曾多次请同事、学生挑错,并进行多次修订。
B.裘锡圭教授勇于自我批评,这是令人敬佩的,但现代学术界缺乏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
C.不少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都有“敬请批评指正”等文字,但真正能接受批评的人很少。
D.无论是“不批评”,还是“乱批评”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具体的事例,证明裘锡圭教授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B.文章从裘锡圭教授敢于自我批评推广到所有学者,进行正反对比,指出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C.文章第三段介绍当前学术批评情况,正面证明了良性的学术批评能推动学术进步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梁启超关于清代“朴学”的阐述,并且对学术界的学者提出了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批评者不敢对学术论文进行批评,或趁机排挤打击他人,将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B.批评别人可以,但如果被别人批评可就难以接受了,学者需要在个人涵养上多下功夫。
C.批评者不盛气凌人,不影射讥笑,被批评者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学术界向往的“桃花源”。
D.当学问附加上名誉和利益时,往往会被怀疑别有用心,因此学问不能与名誉和利益挂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畅神”。

②“畅神”   (甲)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   (乙)   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    (丙)   

③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④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⑤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⑥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材料二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称》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齐白石画老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砣有重量,拴秤砣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挂线之后,秤砣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话。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跋为“鸡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齐白石画里有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像钱钟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个很难画,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个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取材于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


《自称》   《盘蜂》 《他日相呼》
【小题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   但 寓教于乐
B.即使  也 寓教于乐
C.即使  也 教学相长
D.虽   但 教学相长
【小题2】“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成语_________替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的作用。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画家们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小题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
B.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的传统。
D.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小题5】下列没有体现“画者,文之极也”的画作是(  )
A.《虾》
B.《自称》
C.“鸡不仅能鸣”
D.《盘蜂》
【小题6】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B.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C.袁隆平一生守望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D.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唐入宋,中国的长安、开封等地,市民与军队聚集,形成规模相当大的都市。都市的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育,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诱发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娱乐业的山现。在唐宋时期的各大都市,出现了勾栏瓦舍——汇聚多种表演形式的大型娱乐场所,表演艺术由此成为足以谋生的行业,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更形成巨大的经营压力,促使艺人们不断提升表演艺术水平。

在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说书、讲史成为备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在那里还出现了傀儡戏和皮影戏。勾栏瓦舍的说书讲史以及傀儡皮影等表演,追求的是有着更多细节的故亊,如何敷衍情节使之包含更多细节,尽可能细致地描摹情节发展的经过,成为表演能否成功的关键。古代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显然都不是文人们的个人创作,而更像是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说书讲史的艺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话本。因为艺人需要细节更丰富的陈述,使那些在史书或传说里只有寥寥几行文字记录的故亊,可供整日甚至连续多日讲述,以满足城市里有大把闲暇时间的看客们的需求。他们的叙述使历史故亊的脉络渐渐变得越来越曲折复杂、跌宕起伏,越来越具有大型戏剧作品所需的规模。

都市是催生大型商业化戏剧的重要背景,但是戏剧的出现与成熟,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机缘。唐朝是佛教思想传播的隆盛时代,为向俗众讲经,僧侣们把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散文说白叙述事件的经过,然后用韵文歌唱加以铺陈渲染。由此出现了一种夹唱夹叙的特殊文体。这类文体常用某某“变”称其故事,故名为“变文”。变文这类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体随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新的极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无论中国颇具规模的长篇讲唱文学是否源于变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从文体上看,与剧本已经非常接近。而更接近的,显然是与变文有关的诸宫调。

诸宫调是叙事体的说唱调,以一种特殊的文体,即应用了韵文与散文这两种休制组织而成的文体,来叙述一件故事。存世所有诸宫调的本子,都具有唱白相间、用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文体上的明显特征。隋唐时期出现了同一宫调内不同曲牌的乐曲连缀形成的较大规模的音乐作品,名为套曲,或组套。音乐长于抒情,无论是长调还是小令,均可用于表现不同的情感,但叙事显然是其短处。且不说单支的曲子,即便是套曲,对于叙述完整复杂的故事而言,仍然显得格而不够,又因为用音乐的方式演唱曲折复杂的故事,需要运用具有变化的音乐手段,因此,将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组合在一起,形成“诸宫调”,就成为一种更具表现力也更受欢迎的新的表演形式。诸宫调形成的过程中,唐宋大曲、唐宋词里常见的曲调,以及民间的俗曲等等,都得到利用。有如此丰富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诸宫调的精彩是可以期待的。

(摘编自《中国的戏剧源流之变文与诸宫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规模化大都市的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育,勾栏瓦舍这种大型娱乐场所随之出现。
B.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细致描摹更多故事细节的说书讲史和傀儡皮影更易表演成功。
C.都市是催生大型商业化戏剧的重要背景,而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又为其出现、成熟提供了特殊机缘。
D.从唱白相间的文体特征来看,无论是长篇讲唱文学、变文还是诸宫调,都与剧本非常接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勾栏瓦舍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引出下文几种备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B.文章末段着重阐述了诸宫调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为了说明在文体上诸宫调与剧本更加接近。
C.文章介绍说书讲史时侧重内容的曲折复杂,介绍变文与诸宫调时侧重文体的讲唱结合。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人们只有不断提升表演艺术水平,才能既不影响个人的生计,又不影响勾栏瓦舍的经营和发展。
B.因为史书或传说里的故事只有寥寥几行文字记录,所以它们不能成为说书讲史的艺人们表演的蓝本。
C.变文后来成为极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这与僧侣们借其传播佛教思想这一初衷是相悖的。
D.如果没有对唐宋曲词里的常见曲调和民间俗曲的吸收利用,诸宫调就难以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要看文物戏精,更要看文化正剧
封寿炎
①日前,随着《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正襟危坐于博物馆里,乏人问津、日渐蒙尘;化身“戏精”,则分分钟晋身“网红”,家喻户晓。从传播量来衡量,《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思路传承有自。《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如果国宝会说话》两部纪录片一庄一谐,帮助文物攻城略地,大量“圈粉”。到了《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这些古老的文物更是化身为铺天盖地的表情包,深度渗透到社交网络之中。从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角度来说,哪怕它是一则广告,这次传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借助“戏精”人设,文物们混了个脸熟,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插科打诨的谐星,而是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挑大梁演正剧的“严肃艺术家”。只不过,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它们板起脸孔演正剧,所以只好放低身段扮演一回谐星,先把目光争夺过来。现在,目光聚焦到它们身上了,观众也走进剧院了,接下来,它们最擅长表演的历史文化正剧,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吗?
③对观众来说,是否把目光投向文物,这是一个意愿问题。但能否走进文物的世界,理解、领悟文物身上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除了意愿之外,还有一个鉴赏和理解的门槛问题、能力问题。
④文物固然是“物”,但关键是“文”。要真正走进这些文物的世界,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审美价值,需要观众丰富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赏能力。
⑤玉器可能只是一件把玩之物,但高古玉却被奉于博物馆里的庄严殿堂。为什么?因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玉器是神圣的礼器,被古人视为天与人、人与神之间的“灵媒”。在祭祀仪式上,玉器成为天人之间、人神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是国之至宝。哪怕同样是随身携带把玩的物品,在注重伦理道德的古代社会,玉器也成为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玉有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同理,今天看起来硕大笨重的青铜器,在古代也是国之重器。“问鼎”的典故,就说明了鼎不但是一国之宝,而且还是一国政权的象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独特的玉文化、青铜文化,面对一件玉器文物、青铜器文物的时候,就很难真正理解它、鉴赏它。
⑥文物除了记载着古代的家国大事之外,还记载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在“文物戏精大会”里露脸的说唱俑,就相当于一扇时空大门。打开这扇大门,我们就可以走进古人色彩斑斓的日常生活。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把哲学思想、文化审美、精神情感都融汇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生活艺术化、美学化,形成充满哲学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东方生活方式。如果观者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就可以经由这一件件文物之门,走进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时空。
⑦一场“文物戏精大会”,激发起千千万万人对文物的兴趣。然而,在“混个脸熟”之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毕竟,谐剧虽然欢乐有趣,但要说营养价值,还得是正剧
(选自2018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文章,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