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来。
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过得相当不易。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得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小题1】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修鞋的女人能在城市立足,说明了城市的宽和,这也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
B.文章通过对修鞋女人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修鞋的女人因操劳而苍老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她的生活不易,但她并没有为此叹气,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
C.修鞋的女人生活非常艰辛,但作者却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和其他农民工相比,她和丈夫都有事做,儿子在上重点大学,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D.文章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修鞋的女人艰辛的生活,突出了她成功的为人处世的艺术,这种平和、不计较的态度使她能在辛苦的日子里过得自得。
E. 文章将修鞋的女人与对面的同行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人在做人的艺术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了修鞋的女人生意特别好的主要原因。
【小题2】文章对修鞋女人的描写,看似很随意,其实很有技巧。试分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
【小题3】作者看到修鞋的女人苍老的形象,由衷地发出感慨:“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联系文本,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0 08:3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一双大眼,宽阔的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子女未来的路。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回国。此时,他的同窗好友林桦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林桦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想法,梁思礼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发P-2近程地地导弹。一年之前,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它成立的初衷只有一个,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学过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尽管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梁思礼说。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
这是一枚用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都在算盘噼啪声中度过。一边激情似火,一边四面楚歌。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1960年,“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聂荣臻要求五院转入导弹的自行设计和研制。临危受命的梁思礼又奔赴下一场会战——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飞行试验任务。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事后得知,原因是导弹产生横向弹性振动和发动机管道起火。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 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多次试验失败,让梁思礼深感质量和可靠性对研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正是这些失败,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直到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才走上正轨,连续6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9人精度小组,围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靠着这个飞行试验,他摘取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1983年,梁思礼退居二线,但他重新站上讲台,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正如萧伯纳所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思礼醉心音乐,对体育的“瘾头”更大。留学期间,梁思礼参加了学校古典式摔跤队,几经征战,他们获得了美国中部大学联赛摔跤冠军。他还喜欢游泳,并学会了“水母式”泳姿,漂浮在泳池中,脚不着地,完全失重的状态让他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已至耄耋的他,仍然没有减少对体育的喜爱,只要有重要赛事,他都不会错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
【注释】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在饮冰室所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对梁家子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梁思礼因此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科学家。
B.文章将梁思礼与其在美国的同窗好友林桦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等进行对比,是为了凸显梁思礼内心坚定的爱国、奉献的精神。
C.在梁思礼和许多刚跨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终于诞生了。
D.从“东风一号”首次发射失败中,梁思礼积极吸取教训,开始对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思考,开创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有重大意义的“可靠性工程学”。
【小题2】传主梁思礼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
【小题3】题目: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有何表面及深层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有了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的诗歌才产生了最好的戏剧诗。
B.在客观写真技术还未发达时,中国绘画就有了“纯粹画”的作风。
C.逻辑虽极为简陋,但中国的辩证法却极为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D.因没有地心力概念,中国的思想体构往往都是虚幻的空中阁楼。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长诗和西洋诗相比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欣赏起来只要两三分钟的时间。
B.“鞋子”和“脚”的比喻意在表明中国诗篇幅短小的形式与其所表现的内容相互搭配。
C.中国诗人只擅长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精雕细刻,不能创造出优秀的长诗。
D.“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是说中国诗篇简短意味悠远,而西洋短诗缺乏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它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
【小题2】传记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陌上花开

胡玲

小镇依山傍水,山青树翠,碧海银沙,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墨画镶嵌于天地间。

肖然租住的房子在老街,临海。这里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古老的商铺鳞次栉比,带着怀旧的气息。

肖然住在二楼,每天一开窗户,便能看到美景,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他楼下是一间叫“陌上花开”的小店,店里卖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小物件,绣花布鞋,棉麻衣裙,丝绸围巾,雕花银饰等。店主是位老太太,慈眉善目,身材苗条,满头银发,浑身散发的典雅气质让人完全忽略了她的年纪和脸上的皱纹。没有顾客光顾时,老太太就坐在店前的籐椅上,身上襄件暗色花纹的披风,望着路口发呆。

当朝霞染红天边的时候,肖然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背上画夹下楼。这时,“陌上花开”已经开门了,他向老太太打一声招呼:花奶奶早。他不知道老太太姓什么,她的店有个“花”字,凭直觉,他觉得老太太年轻时一定美得像花儿,所以就这样称呼她,老太太并不反对。小肖早!花奶奶正在擦拭柜台。

肖然哼着小曲儿,走到街边的一家老字号早餐店,吃一碗辣得吐舌头的面条,或者吃一个香酥脆软的烧饼,就赶往海边,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来海边看风景的人不计其数,找肖然画像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身着泳装、身材火辣的美女。对肖然而言,给她们画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肖然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

晚上,肖然披着晩霞回来,躺在床上数当天的收入。除去房租、伙食开销,还能余下一些。他很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行云流水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他想一辈子待在这个美丽的小镇,直到地老天荒。

有天,肖然回来得早,看见花奶奶坐在店前的玉兰树下喝茶,他也坐下。花奶奶给他倒了一杯菊花茶,两人闲聊起来。花奶奶,您这店名挺雅致,“陌上花开”,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段历史,说越王和夫人戴氏十分恩爱,戴氏回娘家小住,越王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说春色正好,戴氏可在娘家多住几日,好好赏美景,不必急着归来。戴氏接到信,当即感动落泪。

花奶奶优雅地抿一口青花瓷杯里的茶水,说,在我看来,越王思念戴氏,他希望戴氏尽快回来,他真正的意思是“陌上花开,请速速归来”,只不过,古人比较含蓄,没有说得那么直接。我想,戴氏看到信,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飞到夫君身边。

肖然一笑,并不作答。

这天,肖然下楼,看到几个身穿白色海军服的战士,正在和花奶奶聊着什么。从肖然住到这里,就经常看到海军战士来找花奶奶,并不觉得稀奇。

画到中午,见日头太毒,肖然停下手中画笔,躺在礁石旁的阴凉处歇息。海涛阵阵,海鸟鸣叫,他惬意地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肖然醒来,看到不远处有个身影,他定睛一看,竟是花奶奶。花奶奶坐在海边,长长的披肩随风飘舞,如雪的银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她点燃一堆冥纸,不一会儿,黄色的冥纸在熊熊燃烧中变成飞灰。

肖然好奇地走到花奶奶跟前,看到花奶奶眼里有晶莹的泪珠。花奶奶,你在做什么?他满腹疑问。

花奶奶并不理会肖然。她望着海水,喃喃地说,我知道,你的灵魂还在海水里。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回来吧,快回来吧,跟我一起回去吧!

原来,花奶奶的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小镇旁边的海堿,为了能与他时常见面,花奶奶从大城市来到小镇,在镇上开了“陌上花开”,每次短暂的相聚后,丈夫会奔向属于他的大海。每次离别,花奶奶会跟他说,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

12年前,花奶奶的丈夫和官兵在海上进行训练时,由于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花奶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打捞队没有找到她丈夫的尸体,她总觉得丈夫还活着,她每天守着“陌上花开”,总觉得有一天,丈夫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直到今天,几个海军小伙子来看望花奶奶,告诉她,有渔民在打捞时发现了一具骨架,最初大家也不敢确认这是花奶奶的丈夫,最后发现骨架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上有四个字“陌上花开”,这枚戒指是结婚20周年时,花奶奶亲自请人给丈夫定做的。

肖然搀扶着花奶奶回到“陌上花开”。

花奶奶说,明天,我就带着他的骨灰回他的老家去,这个店我准备盘出去,小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也准备回去了!肖然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肖然忍受不了大城市的喧嚣,忍受不了圈中没完没了的应酬,更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和孩子的哭声,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独自离开了家乡。

回去好!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花奶奶望着肖然,笑了起来,笑出了一脸泪花。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精巧,多处设伏。花奶奶为小店起名“陌上花开”及“望着路口发呆”等描述,都暗示花奶奶是个有故事的人。
B.花奶奶与肖然皆到小镇生活,只不过花奶奶是为了在离丈夫最近的地方守候,而肖然却是为了摆脱都市生活。
C.小说极力渲染肖然在小镇生活的惬意,足见作者比较欣赏肖然这种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生活态度。
D.小说结尾花奶奶“笑出了一脸泪花”,这是欣慰的笑。她坚守十二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同时,她为肖然的决定感到高兴。
【小题2】小说以“陌上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花奶奶,有人说是肖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l)目前解决水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靠天,二是靠地下水,三是靠开渠引来河水,四是靠运水。不过这几种办法都愈来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想到向大海要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将成为解决沿海城市缺水的救星。科学家们正面临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海水的直接利用,其次是海水淡化问题。目前这两方面的技术都有发展。

(2)什么地方可以直接利用海水呢?我们可以从工业、农业和生活三方面看。在工业上,海水利用是比较成熟的。世界上许多拥有海水资源的国家和地区,都大量采用海水替代淡水作冷却用水。日本电力工业的冷却水几乎全部是海水,化学工业的冷却水近1/3是海水。在美国,海水主要用作电力工业、石油化工、造纸行业的冷却水。在农业方面,有一些农作物可用海水灌溉。在生 活方面,海水主要用于冲厕和消防。香港用海水冲厕已有40年历史,目前冲厕用水的70%是海水。根据国外工业城市的统计,如果冷却水中70%直接使用海水,冲厕用水中70%直接使用海水,则整个城市用水中有一半可用海水代替。这是个惊人的比例。

(3)直接利用海水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城市的水道要分成淡水水道和海水水道。海水水道要解决取水方式、预处理、防腐蚀和防海生物附着堵塞等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技术问题已不再成为海水直接利用的障碍。

(4)把海水转化为淡水,叫做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都已达到工业生产的规模。世界上严重缺水的一些富裕国家,如西亚石油输出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确定将海水淡化作为取得淡水的重要途径。到1989年底,全球已有7千多座海水淡化装备,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世界上海水淡化能力的55%分布在中东地区。海水淡化已成为中东地区以及许多岛屿淡水供应的主要。

(5)海水淡化实际上是用能源换淡水,一般耗电较多,费用较高。在我国,使用大型进口淡化设备,每吨淡水的成本约为10元,比起一般城市水价要高几倍。

【小题1】根据文意,现在人们向大海要水的原因是 ( )
A.大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
B.海水利用的技术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C.日本和美国已取得利用海水的成功经验
D.原有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小题2】世界上严重缺水的一些富裕国家已将________________作为淡水供应的主要。
【小题3】文中列举数字的作用,是为了说明海水利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