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B.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C.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D.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E.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佚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小题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揭开“翻脸不认人”的面纱

不少人在见过别人一面后,下次再见面又不认识了,这种现象尤以知识分子居多。为什么会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呢?法国研究人员发现,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面部识别能力弱。

为什么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弱?以往大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直到最近,法国研究人员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研究人员斯达尼斯拉斯•德哈恩等人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和电极帽扫描若干志愿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人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反之亦然。

为了测试上述假说,研究人员对3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包括10名不识字的人,22名于成人阶段才学习阅读的人,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

扫描结果表明,脑部与阅读有关的区域位置是视觉字形区,此区域连结声音与书写符号,在阅读时受刺激而变得活跃。在阅读时,阅读能力较佳者此区域更为活跃;当受测者倾听句子时,视觉字形区显示相同的反应。但是,当研究人员对受测者显示面孔照片时,能阅读者的视觉字形区活跃程度低于不识字的人。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至少在脑部视觉字形区,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相互竞争。

研究人员德哈恩等人表示,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与其阅读能力成正比。其实,这个结论只是个平均值的研究,人类脑区各个部分的功能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视觉字形区功能特别强大,这导致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

那该如何来弥补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呢?“勤能补拙”这句古训在这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弱的人要想记住他人,可以在交往时多看一些别人的面部,在与别人交往时精力更集中一些,事后再回忆一下。等到下次和别人交往时,你就能知道谁是谁了。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识别本领较西方人弱,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别人的面部。

德哈恩等人表示,其实,不只是阅读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人类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文化艺术的时候,不少脑部区域会被征用。人类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会不断征用一部分大脑神经元进行再利用。因此,人类发展文明会使得原有的一些本领变弱。
当然,新发展出来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一是要功能相近,比如面部识别和阅读就比较相近;二是要有空子可钻,也就是说原来的脑部区域要“拆迁”一部分后,新型的“文明建筑”才能兴建起来。研究发现,现代人识别面部的能力要比原始人弱。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最初发展出来其实主要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在打猎时更好地追踪猎物。当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对追踪猎物的要求变弱,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此时,主管面部识别的一部分脑区就自然而然地荒废了,变成了“空地”,阅读能力就趁机在这些“空地”上建立起来。数千年来,人类的大脑区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功能性单元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划分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有关“翻脸不认人”的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知识分子更容易“翻脸不认人”这一现象,以往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而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
B.面部识别和阅读都会用到大脑的视觉字形区,而且二者会有竞争,其结果常会导致此强彼弱,因此擅长阅读的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弱一些。
C.因为面部识别和阅读能力互不相容,所以一个人阅读能力越强面部识别能力就越弱;但面部识别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
D.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发展之初主要是为了识别猎物,随着狩猎时代的结束,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现代人较原始人更易“翻脸不认人”。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全面,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不会阅读、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三组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和扫描。
B.阅读能力强的人和文盲同样面对面孔照片,大脑视觉字形区的活跃程度不同,但听朗读时反应却相同,这表明只是阅读能力影响了面部识别能力。
C.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征用大脑中的某些区域进行再利用,使得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技能时,也只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
D.人类新发展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技能与旧技能功能相近;二是有隙可乘,即原区域的某个功能减弱。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性格腼腆的、见人易脸红的、与人交往心不在焉的人,可能更易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
B.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可能发现类似阅读能力和面部识别能力的其他竞争也许还存在于大脑的其他区域。
C.当今人类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此长彼消的现象启示我们,人类脑部各区域的原有功能有的可能会减弱,新的功能会乘机而入。
D.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会发展出很多新的技能,这些新的技能将会使我们的大脑区域和各区域的功能重新划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众史学热的风还能吹多久

记者 桂杰

正说清史的阎崇年火了。讲三国的易中天火了。还有一个个那些以前不曾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似乎都在电视媒体的放大和热闹的网络中一下子跳出来。

最近出现的大众历史热引发的关注和出版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可以说讲史自有其传统,而独盛于今,其中自有原因。其实,早在易中天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百家讲坛》又趁热推出了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孟宪实讲唐史》一书的热销又使得“唐朝”一度成为热门关键词,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中国人陷入“帝国回忆”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雷颐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学不断升温,史学热还要热多久?面对大众史学热,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记者:清史、明史之后,今年一度出现了“唐史年”、“唐史热”的说法,有很多人预测这股大众史学的热潮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退,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常?

雷颐: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史学都是比较热门的东西,很多历史学家写的著作都十分通俗好读,并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在我国,历史学却长期是冷门,80年代历史学内部甚至反复讨论史学危机的话题,当时没有人关注历史学,研究者自身都不知道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还曾发表过一些文章。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这样不正常的位置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而史学危机的出现和长期以来史学被公式化教条化有关,我们甚至在谈到某个历史问题时要求引哪些经典语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导致历史学文章干巴巴的。

孟宪实:和英语热比起来,你能说唐史很热吗?其实我觉得史学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远不如日本等国家。怎么可能说它很热呢?比如,日本的“易中天”陈舜臣在几十年前就写过《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并引起了广泛轰动。当然,唐史的热与不热,也许读者说的话才是最有分量的。

几年来,我一边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也参与了历史剧的编写,又有机会到百家讲坛讲史。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活动,但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社会需要历史,社会需要历史学。历史学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

记者:很多观众有这样的感觉,在百家讲坛听到的有关历史的内容,不像是正儿八经的课程,到像是在听人讲故事,言语生动。甚至每一集之间还留有一些悬念,而正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把很多人吸引过去,对此,您怎么看?

解玺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我们有十分悠久的讲史传统,上溯唐代,敦煌变文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最早的讲史文本。变文者,变相之文也,就是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颇擅此道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历史和典籍讲得跟评书差不多。

梅毅:也有一种倾向,在电视媒体上,有些人只是为了讲得有趣,已经把学术的严谨抛在脑后,并越来越以媚俗为乐。比如有人说卓文君给人当“二奶”,过去可以纳妾,怎会有“二奶”之说?还有,汉武帝的一个臣子在衣服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做的袍子,他说别人穿的是“透视装”,这都哪儿跟哪儿?而这样说的动机就是为了故意讨好普通观众,在一味追求好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歪曲有时候到了流俗的地步。

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

记者:您觉得大众史学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孟宪实:历史是既往的经历,它不仅仅属于研究者,概括地说它属于全社会共有,是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会越强。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我们共同的历史,让全社会都拥有一个强烈的历史感、正确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理想,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从业者的努力。培养社会的历史观,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责任。

【小题1】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中加线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文中含义是什么?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
【小题4】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小题1】下列有关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母亲给他写的信常常带着斑斑泪痕,因为一则母亲因孤独而伤情,二则思念儿子,渴求儿子回信,三则生活困顿,哀求儿子寄回钱来。
B.小说最后一段详尽地列举出文卡支出的内容和具体数目,为了表现他自私、贪图享受、爱面子等特点,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无情。
C.文卡每次只读母亲来信的中间部分是因为首尾千篇一律,中间虽然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还能让他获得比同乡人生活好得多的优越感。
D.小说以“母亲的来信”为题颇具匠心:它既是对主体内容——母亲的两封来信——的概括,又是贯穿全文的结构线索之一。
E.小说结尾颇似契科夫笔法,这三卢比的纸币的出现纯属意外,但却合乎情理。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小题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小题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对他们寄寓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
【小题2】小说中的萨拉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小题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