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3分)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小题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6分)
【小题3】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5分)
①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2分)
②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小题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2】 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3】 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王德峰
中国人总不免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不是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完成了一些任务比我们快:那就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即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成,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非、善恶。这种区分正在开展,成千上万的网民在讨论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都在就是非、善恶展开大量的讨论和争论。而这种是非善恶取得的标准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一定不是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天道的领会。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既不在圣经里面,也不在原罪以及等待救赎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中国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基督教徒做善事是为了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要有罪恶感,而且这个罪是有前提的,是原罪。所以,只有树立独立的人格,中国人才有真正的出路。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不是多一点关于我们民族历史的回忆,不是仅仅为了面对西方强权来一个文化上的自我声张,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的伟大智慧和思想发展到当代,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情,因为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会真理,一个民族以它的大痛苦为代价才能重新回到真理中去。
我们现在不读经典了,看到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看到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到功利主义的话语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依据来复兴国学,建设当代国学?所以我们要谈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国的文史哲,经史子集。你可以说里面有糟粕,其实无非是当初这种思想被用于政治安排和社会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你也可以说它展开的人生哲学和原则没错,它就是一种境界。我们经常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要去寻找它。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养心,不仅是为了避免心理病症,更是因为我们的心要和天一样大,然后我们就是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是王阳明所期待的。儒释道三者具备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的自信就在这里,当下的文化自觉是最根本最要紧的事,生活会教育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那些痛苦会教育我们这个民族,所以我们会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选自《南方周末》2010年12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关于作者对“中西方”文化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
B.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在圣经和宗教信仰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因而没有精神家园。
C.是否已经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是目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的区别。
D.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中国是个没有痛苦的幸福的民族。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没有采用同一个程度来衡量,所以有些中国人觉得中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区分道义上的是非善恶,中国人不一定要参照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与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
C.在崇尚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的当今社会,提倡学习国学显得尤为重要。
D.如果儒释道三者缺一,中国人就无法养心,从而无法获得幸福感。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的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小题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
曹玲娟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3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起,迄今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1920年5月4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近年来,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不过他仍在坚持,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还书生跨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游击。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他自我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首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万启盈回忆。9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他后来的一条罪行。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他居然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
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他曾在自述中写道:“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20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 。1985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的主编。1997年,老人荣获毕昇奖。
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里,老人特意使用了九个繁体字,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早在2004年,老人就一字字写下《时代呼吁书同文》,希望海峡两岸能够互相交流,各自挑选出几个字来改变,大陆使用繁体,港澳台使用简体,以此达到一种“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人,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93岁的万启盈,依旧声如洪钟。
(摘自2013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这四段写万启盈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这句话是说他现在岁数大了,有些工作没有精力去做了,比如书稿须交给助手整理。
B.第八段中万启盈老人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品行的肯定,他很为自己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没有失误而感到自豪。
C.在延安工作时,万启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干革命。排字,拼版,当厂长,当连长打游击,做过多种工作。
D.万启盈不仅热爱专业,而且关注国事。他了解时事,心痛于社会不良现象,他希望海峡两岸开展交流,达到“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E.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了万启盈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小题2】作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全文看,万启盈先生有哪些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在万启盈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二字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认同他的“坚持”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牧 驴 图
王春迪
送给县令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退了回来。
管家望着眼前花花绿绿的礼盒,眉间愁出了个“川”字。
怎么办呢?新县令上任不久,为人小心谨慎,请吃饭不去,送东西又不要。老街是鲁中南有名的油料集散地,号称油都。本地油商独霸一方,十分排外,靠不上县令这棵大树,还想在老街开油坊?一边凉快去吧!
这时,海爷正吹着口哨,逗笼子里的鸟玩。海爷瞄了一眼被退回来的东西,若无其事地问管家,你在这儿土生土长的,认不认识县令府上的人?
管家说,有是有,还有从小光着腚玩儿到大的呢,可有啥用啊!海爷笑笑,找个靠得住的,改天带来玩玩吧。
两天后,管家竟然带来一个瘸子,瘸子眉毛上还挂着一个山楂般大的瘤子。经过海爷府上那个如诗如画的园子时,被几个俊俏的女眷看到了,她们一边对着瘸子指指点点地嘲笑,一边掩着嘴远远地躲开了。
海爷隔着窗子,看得一清二楚。管家来请海爷时,海爷说,如此相貌,能在县令府上做事,必有过人之处。管家说,老爷好眼力,这瘸子是个人精,建房上梁,种花修草,婚丧嫁娶,风土人情,没有他不懂的。
酒桌上,海爷不停地敬酒,并点名要那几个在园子里笑话瘸子的女眷为瘸子斟酒,瘸子感动不已。酒酣之时,海爷一招呼,下人捧了几个礼盒上来。
交个朋友,不成敬意。海爷说。
瘸子放下酒杯,将礼盒一推,说,既是朋友,事若能办,无须这些玩意儿;若不能办,给我也烫手。
海爷压低声音说,若信得过我,能否带我到县令的府上转转?转转而已。
瘸子笑笑,等我话吧。
海爷起身,将杯子举过眉头,一饮而尽。
三日之后,县令想粉刷府第,就把这事交给了瘸子。瘸子让海爷装扮成短工,偷偷把他带了进去。
海爷回府后,一身墙泥白点,脸没擦,衣没换,便招呼管家,到街上高价收购驴画,甭喊谁收的。
老街人好附庸风雅,无论饭馆荼社客店布庄,都喜好裱些不值钱的字画挂着。
有人高价收购驴画的消息很快传开,大伙纷纷把自家的驴画拿了出来。有的驴画,买时也就几文钱,竟然一下子被人抬高了十倍二十倍。一时间,在老街上轰动不小。
一天,瘸子在县令家的院子里和人高声聊起这事,被县令夫人听到了,夫人问,什么人收的?瘸子若无其事地说,是个痴迷驴画的有钱人,被钱撑的。
夫人心想,县令府上有一幅《牧驴图》,也就是个地摊儿货,放那儿也是放,不如换点钱实在。夫人便找县令商量,县令正忙,手一挥,说,你看着办吧。
夫人不好亲自出面,便让瘸子把《牧驴图》给卖了,瘸子回来后,竟带回一百两银子!夫人拿到银子时,手不住地抖,按都按不住。
白花花的银子拿在手里,夫人想告诉县令,又担心他小心多疑,逼她把银子退回去,所以,起初并没有告诉他。
过了不久,县令发现夫人每天锦衣玉食,花销比以前多出很多,一问,这才知道内情。县令要夫人把钱退回去,可退给谁?何况,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
正当此时,海爷只身前来求见县令。
县令一听是他,很不耐烦,外地来的贩子,还想巴结本官,不见!
海爷没说啥,只是表明,他这次来,是想禀告县令,三日之后,他将请本地文人乡绅到他府上吃驴宴、赏驴画。其中最得意的那幅,就是从他手上用一百两银子买来的《牧驴图》。
县令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驴画是他买去的!县令长叹一声,指着夫人的鼻子就骂。
夫人委屈地说,这有啥啊,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犯啥错了?
县令说,区区一幅破驴画,又不是唐伯虎或是李公麟画的,竟卖了一百两银子。他这一吆喝,还有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这不明摆着要坏我名声吗?我刚上任,这事要是添油加醋地传出去,被上头知道了,保不准这顶乌纱帽都要被扯下来。
夫人吓坏了,一个劲地哭。
县令长叹一声,转身对下人道,去,把他请回来。随后又说,算了,备轿,还是我去找他吧。
海爷的全驴宴最终没有办,县令的画也没露头。不过不久,海爷的油坊在老街却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
开业那天,县令竟然亲自到场庆贺,与海爷称兄道弟,似老相识一般。这在老街上,还真是头一回。
老街的富商,都觉得这海爷来头不小。此后,海爷油坊的生意日渐红火,商客盈门。久之,县令也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而那幅《牧驴图》,被海爷高高地挂在了客厅里,很是显眼。
画里头,有个老头儿,背着手,手上拿着一把草,很悠闲地走在前面。身后,有头驴子紧紧地跟着他,低着头,一脸的温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县令为人小心谨慎,为官清廉自守,请吃饭不去,送东西不要。如果不是被海爷算计,他是不会收下那一百两银子的厚礼的。
B.小说插叙的老街号称油都、油商排外、老街人好附庸风雅等内容,是故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也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通过对县令夫人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头脑简单、爱慕虚荣又胆小怕事的形象,她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
D.小说选材精当,详略有致,用笔自如。略写了海爷在县令府是如何用心观察人和物、如何定下计策的,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构思巧妙,以海爷这样一位外来客商在老街开油坊为主线展开故事,海爷的"送礼"别具一格,掀起了行文的波澜,情节有起有落,张弛有度。
【小题2】小说在刻画海爷这一人物时,突出了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牧驴图》的画面内容,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用不小的篇幅写海爷与瘸子的交往,有人认为喧宾夺主,应该略写,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