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我操你祖宗!”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2002年度中国最佳小小说》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中,林雄“在心中祈祷”的目的是让胡局长多钓一点鱼,只要局长一高兴,拖欠的工程款就可以结了。
B.由于林雄勤劳朴实,又是土木工程师,因此,他才出道十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C.本文由歪风写到正气,结尾充满人情味。
D.胡局长从林雄身上看到人格的力量,悔意顿生,终于结了工程款。
E.老太太的出现使文章出现逆转,伴随着小车司机的“说”、“嚷”和“叫骂”,文章迅速进入高潮。
【小题2】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
【小题3】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显然不同,请加以分析。
①林雄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胡局长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7:0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 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④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运河经济带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富活力、最有生机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⑤总之,自秦至清,漕运线路持续变动,漕运的区域指向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此同时,漕运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漕运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意义广泛而持久,但就总体而言,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选自《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王朝权力中心如果离开它就无法生存和运行。
B.漕运线路方向在空间上有过多次变化,但漕粮征集地区始终指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
C.漕运是一种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也是政治中心借以控制经济重心区域的重要途径。
D.漕运除了供食京师,还被各王朝有意识地运用于赈济、救助、建设运河经济带等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梳理历代漕运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这种变化对于古代 王朝的意义。
B.第②段引用时人的论述,意在说明宋代以后朝廷对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C.第③段主要论述封建王朝如何利用漕运对社会进行调控管理、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漕运空间变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的漕运线路变为东南、西北方向,说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经济日益繁荣。
B.在充分利用漕运长距离运输及流动性特点、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清代政府做得最好。
C.运河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及其巨大的发散和辐射作用,都与漕运的发展密切相关。
D.线路的变动和漕运空间指向的变化,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中祖辈参与家庭教养的总体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的比例并不高。从儿童出生到小学阶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采取了父辈和祖辈联合教养的模式。在各种家庭教养活动中,祖辈在对儿童生活照料方面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在参与教养的祖辈当中,超过半数认为参与儿童教养对祖辈自身而言利大于弊;有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明确表示弊大于利的父母为15.6%。

(节选自2018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材料二:

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较之西方国家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又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和社区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向祖辈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教养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

(选自2018年09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

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离而不分、分而不解”的网络式家庭,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家庭模式。《报告》显示,2010年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2%的成年人仍与父母同住,20.3%的成年人住在父母附近,68.9%的人没有离开父母居住的城市。

(选自2014年05月15日《城市快报》《“中国式”家庭,你是哪一种?》)

材料四:

现在,很多人有了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大多只能请双方的父母代劳。但是隔代带孩子,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孩子小磕小碰,不好好吃饭,在父母眼里都是小事,但老人就会把它看成特别大的事,处理稍有不妥就特别难受。此外两代人在育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

(节选自2017年4月23日《惠州日报》《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中国“隔代亲”的文化传统使祖辈在某种程度上乐于参与孩子养育,他们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有利于其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B.祖辈的育儿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父辈提供帮助和借鉴,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C.祖辈参与儿童养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政府和社会需提供相应服务,以弥补很多老人在育儿经验和教育理念上的不足。
D.中国直系家庭占比在2000年前保持稳定,但到2010年已上升至25%,工作繁忙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辈参与儿童教养有利有弊,但两代人对此看法却不统一,超过一半的祖辈认为利大于弊,而超过一半父辈的观点则与之相反。
B.中国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种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共同塑造了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C.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父辈常常面对自我发展和教养后代之间的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其放弃养育子女责任的借口,将其完全推给祖辈。
D.网络式家庭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有利于祖辈和父辈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和睦。
【小题3】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就是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可是,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微妙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些个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的,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看他揖让进退,他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当然,因为那是要给大家看的。可是,当他游戏的时候,因为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装腔作态了,所以,不知不觉反而把他更真的自我表现出来了。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就是说他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美丽的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词既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因此,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楚辞》有王逸的注解《楚辞章句》,说“要眇”是“好貌”,是一种美好的样子。又说:“修,饰也。”修,是说这种美是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说“要眇宜修”是形容娥皇的“容德之美”。关于湘君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简单的说,洪兴祖以为写的是娥皇,我们知道,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妻子,舜死了,娥皇女英泪滴洒在竹子上,成为斑竹;后来她们死了,成为湘水之神。这究竟是不是可靠,《楚辞》的湘君是不是娥皇,我们今天来不及考证,至少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所写的美好,是一种女子的魅力,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楚辞•远游》上还有“神要眇以淫放”一句,洪兴祖注解说“要眇”是“精微貌”。把两处“要眇”出现的注解结合起来看,我们知道“要眇宜修”的美,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一种美。
(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在初起时,并不承担言志功能,它仅仅只是一种诗人文士写给歌女的歌词,其主要为歌女的歌唱服务。
B.写词的诗人文士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文化教养个性等背景在写词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于其创作的歌词中。
C.人们在公开的场合所表现出的彬彬有礼其实是端架子,装腔作势的假象,缺乏挖掘个体身上最深隐本质的可能性。
D.最初的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文士身上最深隐的本质不仅有伦理道德,也有他们自己的感情人格。
【小题2】下列关于“要眇宜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眇宜修”出自于《楚辞•九歌•湘君》中的一句“美要眇兮宜修”,是对湘水上的神灵所具有的美态的形容。
B.“王国维认为词具有“要眇宜修”的特点,所以其境界就无法与诗的境界媲美,王国维指出“诗之境阔”而“词之言长”。
C.在《楚辞章句》中,王逸注解“要眇”为“好貌”,“修”有“修饰”的意思,“要眇宜修”指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
D.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和娥皇有关,这点虽然没有得到确认,但洪兴祖把“要眇宜修”与女性联系分析的理解有一定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游戏中往往是不设防的,因此诗人文士用游戏笔墨为歌女写歌词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将自己性格思想表现出来。
B.词的微妙处在于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意志完完全全容纳进去,但客观上却无法避免地将其本质流露出来。
C.王国维认为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和词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各具特色。
D.娥皇女英的典故的可靠性不会影响人们对词的美感的诠释,词具有一种女性的美,具有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这是西洋读者对中国诗的印象。
B.中国诗中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中国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音调比较单薄。
D.中国诗是文明人的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的观点。
B.作者引用李白的《敬亭山》论述了中国宗教诗特别多的特点。
C.作者把中国诗比作“蛛丝网”,把西洋诗比作“钢丝网”,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中国诗“比重”低于西洋诗的观点。
D.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传达出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只是诗,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就像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总是人。
B.作者认为,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的诗,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国诗里就有了。
C.因为“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诗”的成分,所以,读外国诗总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D.研究中国的诗,不一定能使西洋读者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城市文化》 (有删节)

(1)中国的城市多有外国名城的美喻别称,例如哈尔滨之谓“东方莫斯科”、苏州之谓“东方威尼斯”等等;繁华一时的上海素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的美誉。只不过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雄心勃勃地欲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时,“东方巴黎”的桂冠似乎还“名花无主”。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莱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料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驰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于是“圆明园”不仅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

(3)文化中心的嬗变和逆转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正如传统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个源流、两种传统;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两种品性——它□□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

(4)这是一个难解的当代文化之谜。这一事态如发生在上海,似乎更为顺理成章。这里没有法租界、咖啡馆、法国梧桐和法国大菜,没有欧美风雨的浸润;甚至也没有了历经沧桑、雄踞四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了茶馆和会馆,以及四合院里的肥狗、胖丫头、金鱼缸和石榴树。若说起北京和巴黎的关联,只是曾有过一所中法大学;此外,便是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送的文气文脉了。

(5)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个中国留学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比较过北京和巴黎:位于永定河以北的北京是典型中国式的“单岸城市”,塞纳河横贯的巴黎则是欧洲式的“双岸城市”;北京的城市格局是方正归整的“井田效应”,巴黎则是有中心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北京城市以西向和北向为主的发展潜含了一种“内陆取向”,而巴黎沿西北向发展的“历史性轴线”,表明了一种明确无误的海洋走向。

(6)当代北京的现代化取向或许并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则上,其现代文化在本土生长,已形成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后者曾经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之一。回过头来看,经由港台转手倒卖外部文化,终究是难成大器、难以远行的。令人遗憾的是,以“国际化”定位的许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就城市建设面貌、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等许多方面而言,都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距主流文明相去甚远;即便是北京文化,在这许多方面同样是亟待改进的。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另类”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3】填入第③段空格处关联词语应为: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选取富有特征性事物的意图;这样做意在表明______
【小题5】概括文中几座城市当今的文化特点或文化地位:
A广州:_____________
B上海:_____________
C北京:_____________
D巴黎:_____________
【小题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北京已成为“另类”艺术文化和先锋文化的乐土和圣地。
B.城墙、茶馆和四合院,代表了典型的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
C.从文化地理学上比较,是为了证明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规划不同,现代化取向也难以相同。
D.北京要想靠近主流文明,必须在城市建筑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诸方面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