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
苏国荣
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杀”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约翰逊这样对他顶礼膜拜、并对这一艺术创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目前,莎翁的剧作已众口皆碑,谁还能否认被大家公认的“四大悲剧”是悲剧呢?
尽管莎翁等个别作家的悲剧在情感的结构形式上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结尾就不一样。这些类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而且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这与西方的戏剧理论界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还未将此形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族悲剧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此外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有的整本戏都以喜剧化的手法写悲剧。川剧《拜新年》,写一个聪明俊俏的长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与东家地主的儿子。地主少爷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痴,悲剧就在这个白痴的胡言乱语中展开了。他见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诉他叫丈母娘。他问: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亲,孩子的姥姥。白痴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不成了杂种了!他歪着嘴斜着眼流着口水磕磕吧吧地说着,逗得满场观众笑声四起。可是细想起来,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抓哏逗乐随意胡诌出来的,而是非常符合这个平时可以任意胡闹的地主少爷的身份,而且又是白痴的语言。可以想像得到,这个白痴的“杂种”之类的骂人之语,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他们平时对长工惯用语,正如他口头语“岂敢,岂敢”也是从他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一样。这些喜剧的语言愈说得可笑愈见得长工女儿的可悲。这种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来的(她只是暗中擦泪,顶多只是“呜咽”一两声),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剧性人物白痴表演出来的。假如因为白痴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满场的笑声而说它是喜剧,这就不免肤浅了。我们判断一个戏是不是悲剧,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内容;它是符合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这出戏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丑把美给毁了,不平等的社会和婚姻制度把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希腊悲剧从酒神发展而来。它最初的形式生动活泼,跟笑剧萨堤洛斯相似。这一点和我国悲剧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
以后西方的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悲剧的传统,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悲剧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们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议,如法国的戏剧理论家弗郎西斯科·萨赛就认为莎翁的《麦克白》“是对着那群特殊观众的一种让步,这些观众今天是达官贵人,明天是喜欢空开玩笑的畅怀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与萨赛等外国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认为戏曲只要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节选自《中国古典悲喜剧论集》
【小题1】下面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中西悲剧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记》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这是中国悲剧中比较特殊的例子。
B.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中西概莫例外。
C.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
D.中国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小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翁的悲剧,突破了西方的传统悲剧,归于中国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B.我国古代的悲剧,有两个特点:就情感结构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从写法上来说,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
C.西方的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有类似中国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结尾上就不一样,并且这些类似也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作家身上体现,并不普遍。
D.中西悲剧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庄严”,而中国悲剧中还保留了喜剧的角色。
【小题3】(小题3)下面是对中西戏曲(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莎翁的悲剧“苦乐相错”这一天才创新的特点,虽然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但二百年后,约翰逊对这一特点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悲剧的典范。
B.中国的戏曲情感结构形式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而西方的戏剧理论界却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
C.因为川剧《拜新年》是悲剧,并且符合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所以不能因为里面有很多喜剧成份而否定其悲剧的实质。
D.西方戏剧理论家对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则认为:虽然悲剧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23 07:4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会上楼的牛仔裤
刘永飞
  十年前初来这个城市工作,为了省钱,我在市郊租了一套六楼一居室的老式工房。因公司每天加班,我终日早出晚归,快半年了还没真正认识一个邻居。
  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以为自己叽里咕噜的方言十分优越,视所有的外地人均为乡下人。
  那时候我从市区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或者洗洗积攒下来的替换衣服,沾床就睡。常遇到早晨挂上阳台晒干的衣服,被傍晚突来的雨打湿,第二天还要重洗的情况。而那条牛仔裤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下楼的。
  发现牛仔裤不见了,我没着急,一是因为那是条旧裤子,本不打算穿了,二是因为已是午夜,底楼的邻居早睡了,如果贸然为一条旧了的牛仔裤,以一个陌生人加外地人的身份去敲邻家的门,遭训斥和白眼肯定免不了。
  第二天下班,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本来就破的牛仔裤,经过大雨的洗礼,污秽的浸泡,越发显得丑陋。第一眼看到我就决定放弃它。于是,我没去动,继续让它留在那里。
  奇怪的是第三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我没收牛仔裤,我相信过不了两天这条裤子会像垃圾一样被人丢掉。
  然而,我没料到,第四天这条牛仔裤竟然“走”上三楼,我觉得这个“好事者”真够执著的。我产生一个好奇的想法:“就不收,看你会不会‘跑’上六楼。”我想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他(她)总不至于为了一条无人理睬的旧裤子跟自己过不去吧。
  出乎我的意料,第五天这条牛仔裤上到四楼,这让我感动之余感觉很有意思,我有了“认识认识”这位好心人的冲动。
  不出意外,第六天下班它在五楼出现。那一刻,我坚信明天这条裤子准会跑上六楼。倘若再不见见这位执拗的好心人,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于是第七天我破天荒地请了“病”假。
  这天早晨醒来后我感到莫名兴奋,楼道里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至猫眼前望一望。后来我干脆搬个凳子持本杂志在猫眼下坐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人没有出现,我的耐心受到挑战。我正为是否先去买菜而犹豫不决时,楼道里忽然传来沙沙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我预感到那个人要出现了,忙起身,向外张望,结果猫眼里除了墙壁上的一只电表盒,其他一无所有。我没失望,因为那脚步声正越来越近。我发觉这个人的步履间隔很长,行进时走走停停,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的喘息越发强烈,胸腔内不断发出“咝咝”的杂音。
  脚步声和喘息声先在五楼短暂停驻,随着一阵摆弄东西声,脚步向六楼来了。我原想开门迎接,怕是误会,决定在猫眼里观察。
  终于,他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弯腰、低头、银发稀芜的老人。老人拎着那条牛仔裤,背对着我的门口一阵粗喘,然后哆哆嗦嗦将手里的塑料袋系在楼梯扶手上。
  “大爷!”老人欲转身下楼,我喊住他。老人先是一愣,左耳缓缓转向我,接着眯起的双眼斜睨过来。天哪,他竟是个盲人!
  我告诉老人这条裤子是我的,不准备要了,并表示了歉意和感谢。老人听后很开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问老人既然行动不便又为何一层层“送”上来?老人说这栋楼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几户,远离故乡来到异地“讨生活”不容易,“我是怕你们来去匆匆的看不见”。我说:“你完全可以敲门问问的,也不至于费这番周折。”他说:“这样不好,一个瞎老头子随便敲人家的门不礼貌,再说了,好多人只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反感人家打扰呢!”
  老人下楼时我要送他,被他婉拒,他说自己能行。看他颤颤巍巍摸索着下楼,我的心弦莫名地被谁抚动了,眼睛湿润起来。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会上楼的牛仔裤”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主旨,谈谈“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这句话对你的启示。(4分)
答:

同类题2

材料二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都改过名字,比如说开封之前叫做汴京,而南京的名字就更多了。金陵、建康、建邺、江宁、天京等等。但是却有个城市经历三千多年朝代更迭都没有改过名字,这个城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
作为交通要地的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接邢台,南毗河南安阳,素称河北省南大门。据《汉书·地理志》所言,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廓,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宇加“邑(阝)”,遂有邯郸之地名。
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说赵武灵王、乐毅、曹操、赵姬、罗敷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比如说“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整归赵”“负荆请罪”“黄梁美梦”“毛逐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今天,在邯郸古城区还保留着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遗迹。
邯郸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八代王候,延续了158年的繁华……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富国强兵,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贏政赴邯郸活埋太后一旅亲属,赵国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楚汉相争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这个时候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称呼,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魏晋时期,虽然邯郸被各种不同势力相继占有,但是邯郸的名字一直保留着。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这个时期的邯郸成了一个风光不再的小县城,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大名鼎鼎。元时,邯郸属广平路。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这个时候的邯郸依然没有改名。
民国初年,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解放战争时期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新中国成立以后邯郸县归属于邯郸专区,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
2017年,邯郸市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取材于网络)
【小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成语中对邯郸特点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通八达B.源远流长C.人杰地灵D.物阜民丰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邯郸的历史和文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许多历史故事。
B.楚汉相争后的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美称,是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
C.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只是一个衰落的小县城,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名气很大。
D.清朝时,原本在明朝时期隶属广平府管辖的邯郸县变成了直隶省冀南道管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往往会讴歌“企业家精神”,但却排斥“自利”,殊不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自利驱动的,当一个人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时,他就难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企业家精神就要肯定人的自利。

②人都是想改善自己的境遇,企业家当然也不例外。个体的自利动机既有可能是想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有可能就是想多赚钱,我们不能对这两种“动机”加以区分,事实上也是难以加以区分的。不同的自利动机都有可能促成个体发挥企业家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企业家,不能看他的动机,而要看他是不是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等。

③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家越是自利,越有可能发挥才能。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市场经济的奥妙,就是使得企业家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既然企业家为他人创造了财富,那么有机会获取利润回报也是自然而然的。

④从广义上说,“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因为利他也是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关心企业家的动机究竟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而是要关心企业家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正当的规则。正当的规则保障企业家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那种最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这种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便成为规则。货币、语言和法律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些规则协调个体的行动,把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

⑤在这些正义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产权制度”。企业家精神必须在产权制度上得到体现,实际上,正是企业家的财产权使企业家承担风险,也获取相应的回报。假如没有人为企业的经营承担风险,那么这样的企业严格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合理的产权制度会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的发展协调起来。假如一种制度鼓励企业家付出,但剥夺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就会扭曲企业家的行为。

⑥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肯定企业家的自利,在产权设计上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收益权,会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这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朱海就《企业家精神与自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完全是“自利”驱动的,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内涵相同。
B.一个人如果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就更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C.市场竞争能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
D.好的制度既鼓励企业家付出,也保障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来印证作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B.文章第③段引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说法,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特点。
C.文章第④段讨论“利他”与“自利”的关系,论证“自利”后才能“利他”的观点。
D.文章围绕“企业家精神与自利”的论点,从“企业家精神”和“自利”两方面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方面。
B.“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家的行为符合正当的规则。
C.不能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发展协调起来的产权制度是不合理的。
D.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创造性,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处处微妙便不微妙

朱文雄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很微妙,感染力却并不强烈,有的作品似乎某些局部平淡无奇,通篇的效果却相当耐人寻味。可见,创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细密是必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否则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清人刘熙载在论及诗歌创作的诀窍时说过:“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这一辩证的哲理。

明代才子唐伯虎的一段轶趣颇能旁证刘熙载此语的精辟。有一次唐扮作叫花子游虎丘山,巧遇一群商人举行文酒会,便上前要求唱和。商人们有眼不识泰山,竟想戏弄他,就递过纸笔。唐先写了个“一”字,商人摇头。他又写了个“上”字,商人们大笑起来。唐说:“我写诗一定要喝酒,你们能让我喝点儿酒吗?”商人们回答:“你要是真能写诗,就让你喝个够,你要是不会写诗,趁早滚开!”就给他斟上了酒。唐喝了一杯,添了“又一上”三字。商人们气坏了,喝斥道:“这叫诗吗?”唐见玩笑开得差不多了,才一口喝干了第三杯酒,一挥而就,写成一首七绝:“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把商人们惊得目瞪口呆。显而易见,孤立地看,这诗的前两句不仅不妙,而且粗陋之极。只是由于诗的后两句落笔惊人,别有洞天,全诗就出乎意料地微妙了。在这个完美的整体里,那似乎不妙的两句诗,真正巧妙地起到了使全诗“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是令人神远”的作用。

作诗不必语语微妙,从事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亦大可不必处处微妙。举凡造诣精深的大师,都深谙此中奥秘。因为艺术创作最忌平均使用笔墨,而不苛求处处微妙,正是克服平均使用笔墨的好法子。南宋的梁楷作画惯用“减笔”。他的画虽然笔墨精炼到不能再少,但亦该妙则妙,该拙则拙,不讲究笔笔微妙。以其最有代表性的《太白行吟图》为例,纸上的李白,头部毛发与五官画得较为具体,甚为妙趣;衣服则寥寥几笔,不堪妙言;而脚部却不合比例,似乎谁都能画。然而,静观细嚼一番,李白豪爽洒脱、恣情汪洋的神态却呼之能语,被“梁疯子”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了。不处处求微妙,却收到了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与此相反,倘若创作者一味企求“处处微妙”的话,作品的整体倒可能“便不微妙”了。道理在于,就艺术创作的要求而言,一件作品的艺术生命只有一个,作品的任何一个局部都必须服从整体的构思,使作品的“华彩乐段”自然突出,主旨凸现,更能展示作者欲强化的境界。假如不顾整体,恋恋于细枝末节的精雕细刻,作品的主题就可能被淹没,被冲淡,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损害。这样,尽管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无可挑剔的,艺术感染力却相对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罗丹毫不痛惜地挥斧砍掉了巴尔扎克雕像的两只手,确是大师高见!这又形象地启迪我们,艺术上的得失是相反相成的,微妙与不微妙是在对立中统一的。能够佯作不妙求得大妙者,是技巧上成熟表达的标志。当然,这不妙处要求创作者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具备娴熟高超的表现技巧,否则,又可能在创作中出现从局部到整体的彻底败北。

处处微妙,便不微妙。如十九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大师安格尔,在绘画上是精细到连手指上的汗毛也要画出来的,但他也指出,塑造人物不要只抠细部,首先必须注意整体。经验早已证明,忽视处处微妙是手段,力求整体微妙是目的。这里的所谓“不微妙”,乃是巧中之拙,拙内含巧,是最能体现创作者构思精到的绝妙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诣精深的大师懂得该妙则妙,该拙则拙,不讲究笔笔微妙,可以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B.罗丹挥斧启迪我们,一旦从事创作就不可一味企求 “处处微妙” ,须懂得佯作不妙以求大妙。
C.创作者要明白作品的艺术生命只有一个,作品的每一个局部都必须服从整体的构思。
D.忽视处处微妙是为了追求整体微妙,这里的 “不微妙” 最能体现创作者的绝妙构思。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第②段引用唐伯虎轶事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唐伯虎轶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B.引用唐伯虎轶事证明只有在诗歌中制造粗陋至极的局部,全诗方显微妙。
C.引用的唐伯虎轶事具有典型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引用唐伯虎轶事证明了刘熙载 “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 的观点。
【小题3】艺术创作中为什么反对“处处微妙”?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绍阳《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201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B. 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积累丰富经验,炼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C. 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早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就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表明了态度,为下文的阐述定下一个基调。
B. 文章论述层层推进,论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缘由及如何传承等问题。
C. 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 文章论证严谨,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来论述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匠人能恪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 如果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将随着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 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D. 文章指出,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